當個人利益影響到他人利益時,應該如何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
王一蘅:設法不影響他人利益就是。大家能各退一步,天地自然寬了。如他人不願意退,自己多退一點也沒有什麼。
鄧蘭:首先要盡可能不影響他人利益,如果沖突不可避免,則應遵守游戲規則,公平競爭。只要不在背後搞陰謀詭計,就無需愧疚在心,因為規則適用於任何人。
劉昆:個人利益是重要的,但也沒有重要到要去犧牲他人的利益。當兩者發生沖突時,當然以謙讓為益,有幾大利益:首先,謙讓可能會引起對方謙讓,這樣一團和氣多好;其次,從長遠看,謙讓是最終得益的,古時封侯,一位有遠見的人就選擇了最貧脊的山地受封,結果幾百年下來無人與之爭,子孫家園安好繁榮,而其他王侯的封地早已幾易其主了;第三,從整個社會來看,如果大家都有謙讓的精神,則世界就如人間淨土;第四,對於個人,謙讓是非常有效的修行。
見明:一是相互協商解決;二是尋求法律幫助。
震邦:我的原則是以不影響他人利益為前提。
菡萏:應該把他人和自己做等同觀,犧牲個人利益以化解矛盾。損人利己雖然能得到一時之利,但決不會長久;捨己為人卻能修善積德,獲得福報。如果矛盾尖銳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應以佛祖捨身飼虎的忘我精神為榜樣。但這一點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如果沒有修到那種境界,也就不要強求。
淨印:首先看大方向,一般來說,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並行時,我服從他人利益;當我的利益高於他人利益時,擺事實、講道理,說服他服從我。
蒙衛芝:通常是個人利益向他人利益作適當的讓步,或者采取其它辦法彌補他人的損失。
果菁:個人利益服從他人利益,但這必須是真正有利於他人的利益。
徐冉:先人後己,是地藏菩薩的大願。佛都讓別人先成,何況利益沖突。天天念南無地藏王菩薩,若不在現實中效法,則有口無心,自欺欺人而已。雖種遠因,現世必定無法感應道交。
李亞琴:當我們將利益讓給他人時,這份謙讓、友愛和無我,同樣能使我們獲得與世間之利不能相比的大利。所以我非常崇尚佛教這種自利利他的精神,能在利他的同時利己,將紛繁的世間矛盾化為統一。
劉騰亮:利益矛盾是永遠存在的,現實社會並不是理想化的存在,合法而現實的未必合理,如“按勞分配”、“機會均等”等等,似乎都是公正的原則,但在實踐時卻存在很多問題。所以,我們首先要以慈悲心來對待一切。其次,要按公正原則保護個人利益,協調和他人的利益關系。我們不可能在利益發生矛盾時,永遠無條件地放棄自己的利益。我是個商人,必然會有討價還價的交涉,自己多一點,別人必然少一點,這時公平交易原則就很重要。
對於曾經失信於您的人,是否還會給予幫助?尤其是物質上的幫助?
范衛平:失信於我的人,我還是要給予對方幫助。因為失信有多種原因,現代社會可能找不到不曾失信的人了,包括我自己。個人是渺小的,社會的漩渦讓你大部分承諾都不可能兌現。
方應看:我不會,因為有比他更值得給的人。
王一蘅:這個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好人都幫不完,失信者哪裡還用得著去理會。
鄧蘭:只要不是太過份的要求,我會幫助。如果自己的一點小麻煩能解決別人的大問題,何樂而不為?但通常不會主動提供幫助。
劉昆:這樣做有一點兒難度,古人也說“遠小人,近君子”。多接觸具有正知正見和道德修養的人,對於培養自己的心性至關重要。別人失信於我,我當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盲目地相信他,已經試出了水的深淺,再去往裡瞎跳是要出危險的。但如果對方陷入生命危險或必需援助,我還是會義不容辭地幫助他,不管是物質還是其他方面。若是一般情況,我會選擇“NO”,因為這樣他才會從中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後果,從而反省自己,否則就會縱容他。
洛可:我希望自己能有如此胸襟。
樂倫:如果確認他無法借機去騙別人的話,我還是會幫助的,但只是在我的能力范圍之內。
夏蓮:佛說怨親平等,這世上找不到一個不曾和你做過親人的人。我心裡覺得一切人都很親,為什麼還要強分別呢?
見明:我想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都會期望得到別人的諒解,所以我還願意幫助。
明靜:如果的確需要幫助,我會伸出援手,盡己所能。也許這個過程中會有思想斗爭,但我相信自己會做出正確的決定。
若莓:伸出友好的手,幫助他走出困境,真誠地為他解除煩惱,使他愧疚自己的失信,是對他心靈的幫助。
菡萏:應該持有這樣的心態:他是比自己更需要幫助的眾生。在他遇到危難求助的時刻,應該以德報怨,盡自己所能幫助他,感化於他。不但在物質上,在精神上也要這樣。
淨印:人失信於我是一念之差。一件事失信於我,不會一生失信於我或別人,所以需要的話,可以幫助他。
蒙衛芝:這要看他打算利用別人的幫助干什麼。用來干好事,可以適當幫助;不干好事,堅決不幫助。
果菁:我還是希望能給予隨緣隨份的幫助,但我會選擇我認為真正有利於他的幫助形式。
徐冉:雖然對眾生永不失望,但在他繼續造業時,不能協助造業;若肯回頭,必定繼續幫忙。
李亞琴:一切眾生應如我母。對曾失信於我的人,同樣希望他能改過自新。主要是幫助他對治品格上的缺陷,而在物質上視具體情況而定,總之還是要給他改過的機會。以自己人品的力量感化並引導他,既要有原則,又不失佛門弟子的慈悲。
劉騰亮:我想我不會刻意去幫助他,但是如果他確實需要我幫助時,我還是會幫助的,因為培養寬容之心是佛弟子的基本功課。被人欺騙是很難受的,每當此時,我常常會反思自己是否也曾欺騙別人,是否就是自己應得的報應?想想無始劫來自己或許這樣對待過別人,再由別人這樣回報於自己,實在感到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