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陀正法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39-40)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39)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宣化上人主講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在修反聞聞自性、耳根圓通這種定的裡邊,所有一切的善男子,“堅凝正心”:他的色陰、受陰、想陰這三種的陰都破了,這時候他定力堅固,有一種正心,“魔不得便”:所以天魔外道不得其便。因為在色、受二陰的時候,天魔都可以擾亂他的心性,到了想陰,天魔就不能直接擾亂他的心性,而要附到其他人的身上,來擾亂這個修定人的定力。現在到這個行陰上,魔就是附到其他人的身上,也不能來擾亂他這個定力了,所以這叫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他窮盡十二類眾生的本源,“觀彼幽清”:觀察眾生最幽隱清淨的這種性,“常擾動元”:那麼,在行陰這種微細的動相裡邊,“於分位中”:這分位有四種,在後邊會講的。於分位中,“生計度者”:他就生出一種計度,計度就是想一想,想一想怎麼樣呢?“是人墜入,四有邊論”:他這一想就生出一種妄計,妄計有邊。妄計四有邊論,這是外道的四種論。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這四種的分位,第一種就是三際的分位。什麼叫三際呢?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際、現在際、未來際,這叫三際。”三際求心心不有”,要在三際求這個心,是沒有的。因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為什麼呢?你說這個過去,什麼是過去?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既然已經過去了,所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現在的遷流不停。你說這個是現在,哦!這個又過去了;你又說這個是現在,這個又過去了。現在不停,那麼你現在心在什麼地方?未來心,這未來的還沒有來呢!沒有來的也是沒有呀!所以這“三際求心心不有”,心沒有了;“心不有處妄原無”,心既然都沒有了,哪個地方還有個妄想呢?

你若會得這種的道理,根本就沒有;在如來藏性上,什麼也沒有的。所以,現在不過是這修道的人,生出一種執著。什麼執著呢?計有計無,他不是說有,就是說無,所謂有邊論、無邊論。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這個人在心裡就算計了,算計什麼呢?在行陰這個情形上,他算計這十二類眾生的本元,“流用不息”:他說這個本元流用不息,不停止。這個流用不息也就是行陰的表現。

“計過未者,名為有邊”:在這個時候他就計算了,說過去和未來這兩種——過去際、未來際,過去有邊,未來也有邊,他說這是有邊。他這種的論,根本就是不合理的,根本就沒有這個道理。過去、未來怎麼就有邊呢?沒有邊的。他就認為有邊了。

他以他這種的妄計、妄執,就計說這是有邊。這個腦筋不清楚的人,也就是沒有智慧的這個人,他修道修到想陰破了,行陰上他就迷失正路了;迷失正路,所以就計有計無。

“計相續心”:他說這個現在心,現在現在的相續不斷。相續不斷,就“名為無邊”:因為它不斷,就無量無邊,沒有邊際。它不斷,這叫無邊。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第二個分位是什麼呢?是見聞的分位。他以這個能見、能聞的,做一個邊;不能見聞的,又是一邊。所以又落兩邊了,兩邊都不是中道。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他一靜坐,這種定力一觀察,可以觀察到八萬大劫這麼長的時間,“則見眾生”:他就看見這所有的十二類眾生,在“八萬劫前,寂無聞見”:在八萬大劫以內,他看得清清楚楚的,看見眾生頭出頭沒,看見眾生生生死死。可是超過八萬大劫,他就看不見了,就不見不聞了。

“無聞見處”:在不見不聞的時候,在這個看不見的地方,“名為無邊”:他就給它起個名字,說這就叫無邊,沒有邊了。“有眾生處”:在能看見有眾生的這個地方,“名為有邊”:他就說這就是有邊。這是又落於二邊了,他又著到著無、著有上。著無,就落到空上;著有,就落到色上。這一個著空,一個著色,所以都不合乎中道。因為這樣子,所以佛批評他是外道。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第三種的分位,就是彼我的分位。彼,就是眾生;我,就是修道這個人他自己的一種執著。他又生了一種妄計、妄執,他說:“我覺得自己有這一種遍知的智慧。”什麼叫遍知呢?遍知就是無所不知,所以這其中就得到一個無邊性。他說,“彼一切人現我知中”:彼一切的眾生,都在我這個智慧裡頭包括著。

“我曾不知”:我可是不知道“彼之知性”:我不知道眾生他那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這個就叫眾生沒有得到這無邊的心,他自己得到這無邊的心了。因為他不知道彼那個知性,所以他說對方不得這個無邊之心了,沒有這個無邊的智慧。“但有邊性”:只是在有邊的那一個地方,叫有邊性。這是彼我的分位。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鹹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第四種的分位是什麼呢?就是生滅,以生滅為分位。他研究行陰,研究到極點,研究空了。“以其所見”:以他所研究的這種見解,“心路籌度”:因為是在他心裡研究的,所以說心路籌度。他就這麼想了,這也就是一個計。籌度什麼呢?

“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鹹皆半生半滅”:他又生出一種妄計、妄執來了。他說,所有十二類的眾生,在一個身裡邊,就有一半是生,一半是滅。那麼眾生是這樣子的,“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乃至於一切世界,一切所有都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一半就在有邊,一半就在無邊。那個生就是在有邊,那個滅就是在無邊。他又這麼樣算計,越跑越遠了。

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由此計度”:由前邊這四種的計度,計度什麼?計度“有邊無邊”:不是有邊,就是無邊;不是無邊,又是有邊,就這樣來回跑。總而言之,他不住到中道上,一個太過,一個就是不及;一個跑得很遠,一個還沒有邁步呢!“墮落外道”:所以就墮落到外道裡邊。

這個外道為什麼叫外道呢?他就是一個太過,一個不及;太過也不是中道,不及又不是中道。修行就要修中道,佛就講中道了義,不落於空,又不落於有。你若偏到空上,或偏到有上,這都落於二邊了。現在這都是二邊,所以叫外道。“惑菩提性”:他就對於菩提真性不認識了,迷惑了。

“是則名為第四外道”:這個就給它取名字叫第四種的外道。

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40)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宣化上人主講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又者,在三摩地這個定中,一切的善男子。因為在這個定裡邊,不是一個人修這個定,是很多很多人都修這個定,所以就說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他那個堅固而有一種智慧定力、定慧平等、定慧均持的正心,“魔不得便”:這個魔就沒有法子他了,就無隙可乘,沒有方法可以來擾亂他了。可是外魔不擾,內魔又生。什麼魔呢?就是他自心的魔就生出一種變化。

他“窮生類本”:窮盡了這十二類眾生的根本,“觀彼幽清”:觀看他最初的那個清淨的性,“常擾動元”:這個時候,在行陰就有這一種微細的動相,所以這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在這個知見的裡邊,他生出一種計度的心來。不生這個心,就什麼事情也沒有;一生心,一動念,就發生毛病了。所謂:開口便錯,舉念即乖。 你動一個念,打一個妄想,就生出一種毛病。

【注三四】上人於一九八三年一月補述

“念佛是誰?”這叫參。參呢,我講過很多次,就是要專一。所謂“專一則靈,分馳則蔽”,專一的意思就好像用錐子,在那兒鑽窟窿一樣,又好像用金剛鑽在鑽鋼鐵一樣。什麼時候鑽透了,什麼時候那就叫開悟,這是參。“念佛是誰”,這是念,這個念是在你心裡頭念。

參呢,是找。這個“找”跟那個“計度”又不同。這個“找”是專一只是找,向一個地方來找,就是找這個”誰”。這是參——參這一個道理。

那個“計度”呢,它不是一個念頭。它是東想想、西想想,它是互相比較一下,互相分別一下,互相又來比量。那麼他比量,就是向這兒比一比,向那兒比一比,這計度,是他自己在那兒妄想太多了。

這個參,只是一個妄想;這個計度呢,是很多個妄想,他就七扯八拉的,上上下下。他想到天上去,上帝在那兒穿的什麼衣服?或的什麼帽子?眼睛多大?耳朵多長?鼻子多寬?他在那兒計度上帝的尺寸,用這個尺寸來量、來計度,那麼究竟上帝是不是那個樣子呢?他也沒見過,所以他量出來的尺寸,不一定對的。他又跑到地下去,計度地心吸力,地心是有多大?地的面積是有多大?地有多少粒微塵?大約是由一萬萬個八萬四千那麼多微塵集中到一起,這是一個地球。

其實這都是一種自己在那兒揣測,自己在那兒算,用 computer(電腦)恐怕也算不出來。但是他就用自己的那個computer,在那兒算來算去,算也算不出個頭,也算不出一個尾來,他說這真是個怪物。

所以這個參,也不是行陰,也不是色、受、想、行、識;這個念,就是你心裡念,這也是一個專一之念。譬如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只有一個“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妄想,這叫以毒攻毒。你如果有很多妄想,那毒太多了,一定死的。

“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的“遍計虛論”:遍計就是遍計執性,他生出來一種遍計執性。以前我不是講過遍計執性?這就是一種妄執,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他就執著是這麼回事,這叫遍計執性。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一者是人”:誰呢?就是將入迷途這個人。他’觀變化元”:觀行陰變化這種的元,“見遷流處”:見行陰遷流的那個地方,“名之為變”:他因為看見它遷流了,所以他就說那是變。

“見相續處,名之為恆”:他看見行陰相續不斷的這個地方,他就說是常。這恆就是恆常不變的,前邊那個變就是不常,這個恆就是個常。

“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他又在這個行陰,看見他所見的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是什麼呢?就是那個微細的動相,他說就是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在這個行陰,那種微細的動相,他看不見了,這就名之為滅。這也就是在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他看見了,他說這是生;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他看不見了,他就說這是滅了。這和前邊的意思都是相同的。

“相續之因”:相續不斷的這種因,“性不斷處”:這因性不斷的地方,他就“名之為增”:他說這不斷,就是增。這也都是屬於行陰的情形,他所看得見的。

“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在相續中間,會有一個離的處所,他說這就是減。就好像二十五聖各述圓通,其中說到鼻子呼吸氣,呼出去,吸進來,這中間有個交處,那就是這個離處。名之為減,他說這就是個減。

根本你不要追究它這個理,這是他自己命的名,他自己所見的,根本就沒有理的。你不要在這裡邊來追究理由,他就是這樣講,拿不是當理說,這就叫橫不講道理。告訴你,外道所以就是外道,他講的都是沒有理由的。

“各各生處,名之為有”:各各,他看見行陰的各各生處,他就說這是有。“互互亡處”:那麼互相又有亡的地方,又有沒有的地方,他就“名之為無”:他說這個就是沒有,這就是四種顛倒的倒論。

“以理都觀,用心別見”:你若用這個理來觀察,他這種的論議都是不對的,他用心都是用錯了。

“有求法人”:那麼在這時候,若有人來求法,向他請開示、問法,“來問其義”:來請他開示開示佛教的道理。“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他就告訴這個人說:“我也生,我也滅;我也有,我也無;我也增,我也減。”他就這麼樣子同你講。

“於一切時,皆亂其語”:在任何的時候,他說話都是兩頭來堵,不是說有,就是說無;不是說空,就是說色。就說這兩種,他就找不著中道。

所以“令彼前人遺失章句”:彼,就是在他前面求法的人。那個人想問什麼,都忘了,遺失了,被他這麼一亂講,講得本來的問題都忘了,本來想請他開示的道理都忘了。你說,這樣來開示人,人家本來想要明白,他卻把人弄得糊裡八塗,蒙頭轉向的,東西南北都找不著了,不知道怎麼樣是對的,所以忘失章句。不單忘了想要說的話,而且連本有的清淨心和智慧都沒有了,昏了。這不單是自己顛倒,令人家也顛倒。

【佛陀正法本意大回向文】

南無佛陀釋迦牟尼授記師燃燈古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诃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诃薩。

至誠頂禮一切見聞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心開意解走向解脫成就佛果。

南無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菩薩一切尊法,

一切賢聖僧摩诃薩,感恩龍天護法護持正法,感恩一切覺悟者摩诃薩

願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未覺悟的眾生、無論僧俗、男女、任何種族

種種有情六道眾生見聞聽聞心聞者

共同慚愧累世因貪嗔癡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誠慚愧後不更做

至誠祈願盡虛空法界一切正覺

慈悲威力加持萬源苦眾清淨自性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上一篇:信願法師:淨宗的事修
下一篇:信願法師:專念如來十號之果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