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如何待人?太上感應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完“舉善章”的“總說善本”之後,我們知道,善的根本就是內心對因果律產生定解之後,自然形成的“讓自己的思想、言語與行為遠離一切過失、積累一切功德”的信念。

下面再繼續學習“舉善章”的“別說善行”部分。“別說善行”又分三方面:一、對人之善;二、對物之善;三、對事之善。“對人之善”部分是這樣說的:“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很顯然,這裡的“忠孝”是對長者或上者的善,“友悌”是對平輩的善,“正己化人”是這兩種善的發展與升華,而“矜孤恤寡,敬老懷幼”則是對下者或弱者的善。

什麼是“忠”呢?一般人對“忠”的理解就是,下級對上級的服從、幫助、支持、不違背,但這只是“忠”的外相,卻不是“忠”的本質。忠的本質是,內心具有讓天下所有的人都離苦得樂的強烈願望與抱負。因為內心具有這個強烈的願望,並且深知君王或上級,肩負著讓天下人離苦得樂的大業,所以就盡己所能地輔佐君王或上級完成利益眾生的大業。所以,“願天下人離苦得樂的心”是忠的本質,而對上級的服從、不背叛等則是忠的表現。理解了忠的本質之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過去有些忠臣反對君王危害百姓,也被人們稱為忠誠之舉了。所以,忠不是一味的服從,而是心中裝著天下蒼生的幸福,並為之努力的善行。

有人說:“我老了,退休了,只是在家做做家務,也沒有工作,連上級都沒有,怎麼盡忠呢?”實際上,即使沒有上級、沒有做官,只要心裡具有願天下人離苦得樂的心,就是盡忠了。沒有工作的“自由人”,應該經常念誦四無量心偈:“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痛苦及痛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於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平等饒益。”一邊念誦這個偈子,一邊讓內心與之相應,這就是最好的盡忠了。

有人說:“我只是公司的一個小小職員,老板心眼壞透了,一天到晚忙著自己掙錢,我也要對他盡忠嗎?”如果老板所開的公司,經營的是危害社會的事情,那麼就應該遠離這樣的公司與老板,若因緣具足則勸老板改行,這就是盡忠了。如果公司所做的事情,是對社會有益的,就應該努力去做,這就是盡忠;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老板有一些危害社會的錯誤想法,就應該用自己的智慧去遮止或轉變,這就是盡忠。

總之,理解“忠”,需要明白兩個道理:一、“忠”所饒益的對象是普天下的人民,而不是某個人或少數利益團體;二、一個人所能做的,最方便、最有效地利益全社會的事情,就是將上級交代的能夠利益社會的工作做好。

什麼是“孝”呢?就是時時憶念父母對自己賜予生命並養育成人的大恩,在生起感恩心的基礎上,想方設法讓父母離苦得樂的發心與行為,就是所謂的“孝”。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意思是,對父母的孝是一切善行的先導。如果一個人對父母都不孝,那麼對其他人根本不可能有所謂的善,即便有,也必然是別有用心的偽善。為什麼呢?因為在世間所有人當中,父母對自己的恩德是最大的,如果一個人對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願意去利益,怎麼會真心地去利益其他人呢?真如《孝經》上所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意思是說,不愛自己的父母卻愛其他人,這種愛必然是別有用心的假愛;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卻去尊敬他人,這種尊敬也必然是虛偽的尊敬。

什麼是“友悌”呢?友,是指兄長對弟弟的關愛與照顧;悌,是指弟弟對兄長的恭敬和禮讓;友悌,指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關愛、恭敬與禮讓。實際上,這裡的友悌不僅限於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關愛,廣義上也指同齡朋友之間的相互關愛、禮讓與恭敬。《論語》中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意思是說,君子內心尊敬他人,行為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有禮,這樣無論走到哪裡,遇到何人,都會體驗兄弟般的親情。所以,友悌的本質就是對同輩之人“敬而無失,恭而有禮”。

什麼是“正己化人”呢?所謂“正己”,就是糾正自己,使自己的身口意止於至善;所謂“化人”,就是改變他人,使他人也止於至善;“正己化人”的意思是,通過完善自己來教化他人。在“正己化人”中,“化人”是最終的目標,而“正己”則是手段或方法。

有人問:“‘正己化人’與‘忠孝友悌’之間有什麼關系呢?‘正己化人’為什麼要放在‘忠孝友悌’後面交代呢?”實際上,“正己化人”是“忠孝友悌”的升華。當我們在與上級、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事相處,僅僅貫徹“忠孝友悌”的原則還是不夠的,因為暫時的“忠孝友悌”只能帶給他們暫時的安樂,還不能將他們安置於究竟安樂的境地。為了讓他們獲得永恆的安樂,就必須對他們進行教化,讓他們明白因果和空性的道理,對因果和空性生起信心,並發願修行成佛,徹底了脫生死。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從修正自己著手,先必須使自己的身口意止於至善,直至成佛。所以,“正己化人”實際上是“忠孝友悌”的升華,“忠孝友悌”可以讓他人獲得暫時的安樂,而“正己化人”則可以讓他人獲得永恆的安樂。

什麼是“矜孤恤寡”呢?矜,是憐憫之意;恤,是體恤之意;孤,是指失去父母的孤兒;寡,是指失去了丈夫的女人,這裡也泛指失去配偶之人。因此,“矜孤恤寡”的意思是,對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兒、失去配偶的可憐人,應當心生憐憫,常常給予他們關心和體恤。

什麼是“敬老懷幼”呢?敬,是尊敬禮讓之意;懷,是關懷照顧之意;老,是指老人;幼,是指幼小的孩童。“敬老懷幼”的意思是,對老人要尊敬、禮讓,對幼兒要關懷照顧。

顯然,“孤寡老幼”是人群中的弱者,對待他們心生憐憫、關懷與尊敬,就是“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感應篇》中的“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這十六個字教導了我們如何待人,如何將慈悲心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到實處。面對自己的工作,我們應當懷著貢獻社會的心,將領導交給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這就是盡忠;面對父母,我們應當經常憶念父母的養育之恩而盡孝;面對兄弟姐妹以及同輩的朋友、同事,應當相互友愛、彼此尊敬,這就是友悌;面對孤寡老幼等弱者,應當特別悲憫與愛護。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該想到用因果和空性的法寶去教化他們,讓他們明白心靈的奧秘、徹證宇宙間究竟的真理,從而獲得永恆的安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不斷修正自己,使自己的身口意止於至善,這就是“正己化人。”

此外,這裡所說的“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也可以用“菩提心”的修法來理解。對上者的“忠孝”、對平輩的“友悌”、對弱者的“矜孤恤寡,敬老懷幼”,可以含攝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而“正己化人”則可以含攝在“誓度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中。四無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礎,而菩提心則是四無量心的升華。

以上概述了“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的含義,後面我們還要對這句話中的關鍵點進行更加詳細的觀察。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淨空法師:往生極樂世界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念下去
下一篇:劉素雲:什麼是真谛和俗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