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願法師:獲得幸福從認識自己開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為什麼會感到快樂呢?在於我們有能夠創造快樂的心,快樂是一種內心的感覺,真正使我們快樂的、使我們感到幸福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環境。如果我們沒有能夠創造快樂的心,再好的環境也無法使我們快樂。同樣的,我們為什麼會生煩惱呢?也是在於我們有制造煩惱的心。同樣的清風明月,我們在心情好的時候,會覺得怡然陶醉;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使我們感到寂寞蕭瑟。

  可見,培養感召幸福的心態是獲得幸福的根本方法,而培養感召幸福的心態應該從認識自己開始。禅宗的祖師就開示我們:“直下承擔。”直下承擔就是認識自己。在我們的生命之中,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元素組成的,所以身體不是我們自己。而思維也不是自己的,它只是過去心累積的種種知識和觀念的運作。那麼,除了物質的身體和精神的思維之外,“我”是什麼呢?

  2600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佛道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見在我們內心除了妄想執著之外,還有清淨的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正是我們真正的自己。禅宗裡面要明心見性,其實也就是見這個存在的本源、見我們的自性。

  比如禅宗裡面有一個公案,就是大珠慧海禅師參拜馬祖道一禅師的公案。

  馬祖見到大珠慧海以後就問他:“你從哪裡來?”

  慧海回答說:“我從越州大雲寺來。”

  馬祖問:“你來這裡干什麼呢?”

  慧海回答說:“我來求佛法。”

  馬祖就說:“我這裡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我這裡什麼都沒有,你來求什麼佛法呢?

  “自家寶藏拋棄不顧,到處亂跑做什麼呢?”

  慧海根器也很利,他跟著就追問:“那麼請問哪個是我的寶藏呢?”

  馬祖就說:“現在能夠問我的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為什麼還要到外面去求呢?”

  慧海在馬祖道一禅師開示之下,當下就認識了自己。

  在《燈錄》上面就說:“師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踴躍禮謝,師事六載。”慧海禅師悟到了佛性,不是我們見聞覺知的妄識,但是也沒有離開見聞覺知,其實就是我們的見聞覺知之性。不是見聞覺知,而是見聞覺知之性,如果你執著於見聞覺知就是錯認識神。

  正如慧海禅師後來開示所說:“離心求佛者外道,執心是佛者為魔。”開悟以後又在馬祖道一禅師身邊執弟子之勞,歷煉了六年時間。一方面是侍奉師長,另一方面是悟後起修,長養聖胎,得到師父進一步的點撥和教誨。

  雲門禅師也曾經有一個偈子說:“即此見聞非見聞,無余聲色可呈君。個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見聞覺知是我們本體的妙用,我們在眼能見、在耳能聽、在腳能行,本體都是指我們的真心,所以說“體用何妨分不分”。我們能夠認識自己,要從能見能聞的作用之中去直下承擔,但是不能執著於見聞之相。

  能夠認識自己,才能夠有真正的自信,能夠真正地與自己存在的本源連接,我們才會有真正的自信。一個在生死苦海之中不得自在的凡夫,一旦能夠見自本性,就能夠成為笑傲生死、活力無窮的強者。

  西方的哲人也認識到這一點,比如愛默生就在他的《論自信》這篇著作裡面說:“羨慕是一種無知,模仿是一種自殺,無論好壞,人必須做自己。”另外一位教育家也說:“當一個人希望成為與他本身不同的另外一個人時,沒有人會比他更痛苦。”所以科學成就一切,佛法肯定一切。我們首先要有自信心,而這種自信不同於世間所說的自信,它是指我們能夠跟我們存在的本源連接以後的這種真正的自信,真正頂天立地的自信。

——節選《禅與生活藝術》


 

上一篇:大願法師:明白別人的心才是真慈悲
下一篇:大願法師:人心靈成長的三個時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