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當一個人開始懂得過心靈的生活,這個人離道很近了;當一個人還是貪著於物質生活沉醉於其中的時候呢?這個人離道尚遠。所以我們要從紛擾的世界之中轉過身來覺照自己的心。我們看覺悟兩個字:覺就是學習的學,下面是看見的見;悟就是豎心邊和吾,我的心,學習看見我的心就是覺悟。《大日經》上說:唐密的一切理論基礎就是如實知自心。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成為內心的量子物理學家,把自己內心這顆包容宇宙實相的、無限的心打開來,這樣就是開悟。所以處理好人與自心的關系就是要能夠時時保持覺照、醒悟,並且任何時候要用一種覺醒的觀點我們就能夠真正醒悟。
不是生活的苦難使我們不快樂,不是生活的壓力使我們不快樂,不是配偶使我們不快樂,不是老板使我們不快樂,不是兒女使我們不快樂,而是我們自己的成見、恐懼和對生活的貪瞋習性反應使我們不快樂。
我們總是落入到那些慣性運動之中,總是落入到我們所習慣的那種固有的、狹窄的、有局限的思惟模式之中,所以就產生障礙了,所以就不快樂了,就生煩惱了。因此並不是外在的東西使我們不快樂,而是我們的凡夫心,我們的成見使我們不快樂。所以不用求真,惟須息見。
而快樂一生的三步法就很簡單:第一個就是接受現實。第二個就是觀照自身。第三個就是作出與以往不同的反應,心懷慈悲。
作出與以往不同的反應,那怎麼做呀?比方說人家罵我,我心裡面有怒氣,那我怎麼作出與以往不同的反應呢?比方說這種食物很好吃,我生起貪念了,那怎麼作出不同的反應呢?怎樣來心懷慈悲呢?實踐的方法就是四個字,我們有一些同修可能知道茶道,茶道裡千家是日本最有影響力的茶道流派之一,他們的茶道其實就四個字:和、敬、清、寂。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用和、敬、清、寂來作為我們實踐禅的智慧的方法。
“和”是什麼呢?和就是柔和的心、柔軟的心,平常心,對一切都有一種平等的觀點。保持平等心,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不要起分別,不要說這個最重要,那個不重要;這個高,那個低。
我們使煩惱通過實踐變成智慧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和,就是對煩惱我們要有一個好的觀察,再加上一個全新的見解,在我們內心之中點燈,那它就轉變成一個全新的智慧,智慧就生起來了,這是和。
“敬”是心存敬意。幾乎所有的文明都會說我們要心存敬畏,心存敬意,一切法平等,一切眾生平等。煩惱現起就叫業障現前,我們能夠超越,這個業障就變為境界,不能超越,境界就變為業障。所以事實上來說,任何境界現起來,我們都要有平等心,都要心存敬意。
我們知道禅門有公案說禅師們互相來斗機鋒,一個說:“我將來要做一頭牛。”
另一個說:“那我要做牛糞。”
還有一個說:“我要做牛糞裡面的那條蛆。”
那其實是什麼?也就是說禅師的心中是平等的,他沒有認為牛糞就很污濁,而黃金就很高貴,“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因為禅師是絕對平等的狀態之下心存敬意。
“清”是清淨心,如實看見自己的心。
“寂”是止息外在的企圖和追尋,隨時隨地保持心的平靜。用覺醒的態度來面對這個世界,在這個相對的世界之中保持絕對的歡喜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喜無量心就是如此,世界雖然有種種的不平等,在這個極不平等之中保持我們心的絕對平等,在極不自由之中成就我們心的絕對的自由。
為什麼?因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樣能夠止息外在的企圖和追尋,所以和、敬、清、寂其實就是佛法裡所謂的四智菩提。
“和”是妙觀察智,我們用一種全新的觀點來看待煩惱,煩惱當下就轉為智慧,這是妙觀察智;“敬”是平等性智;“清”就是成所作智;“寂”是大圓鏡智。四智菩提就在其中了。
這是處理好人與自心的關系,懂得用和、敬、清、寂,任何時候我們心中都不會生煩惱心。
——大願法師《禅與身心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