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真正的“心地善良”是什麼?
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聽瑞的人們啊,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 眾生的數目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然而我們總是認為,我們只和少數眾生有所關系。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我們總是喜愛一些人,厭惡一些人,不在乎其余的人。這種對其他眾生存有的偏頗和有限的見解,持續使我們生起執著和嗔恨,因而積聚了身陷輪回的業。 如果我們能一瞥過去無盡的生生世世,我們將了解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眾生不曾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而且不只是一次,他們曾是我們許多生世的父母。為了回報他們的愛與大慈,我們應該像證悟者一般,對所有眾生生起愛與慈悲。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內心深處生起帶領一切眾生證悟成佛的願望,不遺棄任何一個眾生。發起這個誓願所累積的功德,和這個誓願所涵蓋的眾生數量成正比。因此希望救度無數眾生的願望,將能產生無量功德。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是達成這個願望的基礎。如同佛陀對波斯匿王所說的:“喔,偉大的國王,你的事業是如此的廣大無量。無論你是在行、住、坐、臥,願你所有的行為、法規和判斷都受到善心的啟發。如此一來,你將為你的臣民帶來無限的利益,並為自己累積無量功德。” “心地善良”是什麼?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證明。然而,父母只不過是無量眾生裡面的兩個眾生。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眾生——不只是我們的朋友,也包括敵人和陌生人——當做我們的父母,並去除所有的嗔恨、自私和冷漠。 去想一個你最敵視的人,並視他為你心中最親愛的人。如果你對某一個親近的人生起貪愛之心,那麼把他視為一個夢中遇到的人,一個缺乏任何真實存在的幻象。 心地善良必須以實際地利益他人來展現。然而,什麼是利益他人?毫無疑問的,布施食物、衣服、住所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現,但這種仁慈仍然有限。我們應該努力用一種無限的方法來利益眾生,而佛法則是唯一的途徑。 我們應該用各種方式來幫助眾生,用直接和間接的方式,用行動和祈願來幫助眾生。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在蟻冢、養魚塘或鳥禽養殖場念誦諸佛菩薩的名號,心中生起慈悲,並祈願:“願這些動物不再投生輪回惡趣之中。”諸如此類能夠真正利益眾生的行為有很多很多。當你持續受到利益眾生的動機的激勵,菩提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獲得證悟的願望——將在你心中漸漸開展。 我們不能用表象來評判行為。行為的價值取決於內在的態度。驚人的利他行為可能出自於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