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日益商業化伴隨著忠誠以及信仰的淪喪。曾經令人反感的“倫理說教”沒有了,但就連“倫理”本身也沒有了。我們整日為生計奔波拼命,已無余心、余力去同情別人,但我們更恐懼別人對自己失敗後毫不寬容的指責和鄙視。
2013年12月,媒體報道,法國市場調查公司益普索(Ipsos)針對全球20個國家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用財產來衡量成功方面,中國受訪者名列榜首,認同這一觀念的人數比例高達71%,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同時,有68%的中國受訪者也認同“我感到取得成功和賺錢的壓力很大”這個說法。媒體驚呼:“當今的中國人太現實了!”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現實?那是因為:第一,在中國生活壓力太大,如果你不向上拼,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人,你連一般的尊嚴與舒適的生活需求都難以滿足;第二,因為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等級觀念就是“金錢至上”,而“經濟成功”被視為一個人人生最大的成功。如果你在人生的其他方面都很成功,而偏偏在經濟上是一個失敗者,那麼你毫無疑問就是個失敗者,並且,你將難以抵擋這樣的拷問:“既然你在其他方面都很成功,又怎麼會在經濟方面失敗呢?”
如果你是窮人,你會時刻感受到周圍人們無形的責備,即使他們並沒有說什麼;即使他們與你擦肩而過,看都沒有看過你一眼。對,問題就在這兒:你在這個世界上,根本不會受到別人的關注!在以前,以體力勞動來追求成功獲得社會的認同,現在卻完全顛倒過來了,一個“只會出苦力”的人不僅只能獲取微薄的收入,而且還要受到人們廣泛的嘲笑,不會有人去關注他們內在的人格,他們要想得到同情也分外困難。
在這樣的時代,有一份體面工作對提升你的自尊心的重要程度,僅次於你已經富有得不用工作了。為了保住飯碗和賺取更高的收入,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忍辱負重”,與其說我們向某個掌握我們命運的人物或組織低頭,不如說,我們是在向既定的社會體面原則低頭。君不見:自從有了微信,人們就變得酷愛用手機拍攝自己到達的高檔場所、買到的高檔商品、見過的“高檔”名人,並且迫不及待地通過微信展示給熟人和朋友圈……與其說它們為自己帶來了快樂,不如說它們為自己帶來了尊嚴。很少有人以展示自己的儉樸生活為榮,即使他有這個念頭,也會缺乏足夠的勇氣,用句俗語來表達,叫“丟不起這人呀”!
社會的日益商業化伴隨著忠誠以及信仰的淪喪。曾經令人反感的“倫理說教”沒有了,但就連“倫理”本身也沒有了。我們整日為生計奔波拼命,已無余心、余力去同情別人,但我們更恐懼別人對自己失敗後毫不寬容的指責和鄙視—你的事業失敗之可怕後果,並非是物質生活難以延續下去,很大程度上在於會被人“戳脊梁骨”;而你乞憐他人同情的心情之迫切,與他人對你表面虛與委蛇、實則幸災樂禍的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那些人類歷史上的偉人、那些藝術作品中光芒四射的悲劇主角,他們即使失敗了,仍會得到我們的敬仰和愛戴。然而,當我們把謙卑、同情的眼光從他們的背影轉移到現實之中,立刻就會換上一副漠然的表情,對周圍的失敗者予以毫不寬容的品頭論足,貶斥挖苦,尤其是當他是以一種我們並不認同的觀念和方式犯下錯誤或遭致挫折時,我們的嘴裡就只剩下了冷嘲熱諷。
我們都被現代商業文明綁架了,而沒有誰敢於掙脫—沒有任何人強迫你這樣做,你這麼忍受嫉妒、渴望和痛苦的煎熬,全屬“願者上鉤”。社會要求我們冷靜、和諧,於是我們神情恍惚,強掩焦慮,竭力做出“正常”甚至“幸福”的樣子,而內心卻更加壓抑和焦慮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