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綸貫》。我們剛剛圓滿了《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研討,在學習完整部經文以後,我們現在來學習《綸貫》。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在講經或者是注疏,在沒有講經文以前,就會把全經的大意給聽眾做一個介紹。這種介紹有時候稱為玄義,就像天台家用的「五重玄義」,華嚴宗賢首所用的是「十門開啟」,這些都是對於一部經做一個概要的介紹,在這裡青蓮法師用「綸貫」這個名詞。青蓮法師是康熙年間一位大德,他的法名叫做靈椉,他所用的《綸貫》,包含了天台家五重玄義,但是又比五重玄義內容更豐富。我們今天開始來學習,從這個學習當中,我們希望能夠深明《地藏經》的旨趣。
這個《綸貫》一開頭,在沒有介紹五重玄義之前做了一個序文,這序文並不算長,可以分成五個段落。這個《綸貫》可以說對於想要深入學習《地藏經》的同修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我們堅定對佛法的信心,對地藏法門的認知。我們這次的學習是完全依照我們的師父上人上淨下空老法師在一九九八年底在新加坡淨宗學會講的《地藏經綸貫》,我們是依他的講記進行復講。我們來看《綸貫》的文字:
【原夫一念自性。體元湛寂。自性之心。用本虛靈。無相無名。絕思絕議。作群生之依止。為萬法之根源。究竟號中道正空。褒美稱第一義谛。】
這是第一段,這段是為我們敘說法界的根源,或者說是法性的根源。所以青蓮大師在一開端就把這個根本的問題介紹出來,我們說法性也好,法界也好,都是指的一樁事情。法性是從體上說的,法界是從用上說的,所謂有體有用,體用不二。這段話如果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講我們這個宇宙一切的現象從哪裡來的,確實,這簡簡單單的一段話就把宇宙萬法的根源說出來了,這是我們『一念自性』所現的。一念自性,自性,我們學佛的人常常會看到這個名詞,自性是什麼?自性就是一念。這一念很難懂,有的時候我們叫它真如,有的時候叫它本性,或者叫它真心。
為什麼說它很難懂?因為如果我們想去體會這一念,去想想這一念到底是什麼,這剛想已經落到了第二念、第三念,這一念就沒有了。所以見不到這一念,就見不到這個自性。如果我們能夠見到這一念,在佛法裡面說你就見性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就不是凡夫了。這個一念說的就是宇宙萬法的本體,要見到這一念,怎麼見?凡夫見不到,不僅說六道的凡夫見不到,包括色界天人、無色界天人,禅定功夫非常深的,他們還是見不到;乃至於離開六道的,證了小乘聖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他們沒見到;阿羅漢再往上,四聖法界的菩薩,乃至四聖法界的佛,他們也沒有見到。所以你看這個事情難,沒有出十法界的人都沒有能夠見到這一念自性;換句話說,如果你能夠見到一念自性,你就已經超越了十法界,你進入了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從哪裡來的?一真法界就是我們這一念現的,一念就叫一真;如果是多念,這一真法界就變了,變成什麼?變成十法界。這個十法界的「十」也不是指數字,它是代表圓滿,代表無窮盡。無窮盡的法界從哪裡來的?統統從我們的念頭產生的,正所謂《華嚴經》裡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講的就是這一念,現的是一真法界;唯識所變就是多念,這一念之上又產生二念、三念,無數的念頭就產生無數的法界,所以法界無量無邊,歸納起來我們就說它是十法界。我們曉得一念就變現一個法界,我們人一天到晚打多少個念頭,這每一個念頭都變現一個法界,前念和後念就不一樣,前面一個法界跟後面一個法界就已經不同了,完全是兩個獨立的法界,它們好像有聯系,實際上沒有。我們看到的好像在相續、好像在相連的這個現象,這是我們的幻象,我們的錯覺。這個相續相,祖師大德,永明延壽大師在《宗鏡錄》裡面就說,這個是相似的相續相;換句話說,這個相續相不是真實的,相似而已。
真實的是什麼?念念的法界都不一樣。一個人,他自己不同的念頭都產生不同的法界,這麼多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他們都有無量無邊的念頭,那正是法界重重無盡,真是無量無邊。法界,我們現在的話就說是宇宙,我們問,這個宇宙停留的時間有多久?我們現在看這個地球壽命已經有四十六億年了,這個宇宙的時間有多長?從它的產生到它的滅亡到底有多少時間?如果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現象,就是這個法界,我們說宇宙存在的時間是剎那際,這剎那際是一瞬間,法界已經變了,它變化的速度太快太快了,不是說一秒鐘變一次,要比一秒鐘變一次快得太多太多了,剎那剎那的在生滅。
所以我們凡夫真的是凡眼,看不到這個事實真相,還以為這個宇宙在相續、在持久,事實上它是剎那之間在生滅。經上為我們做了個比喻,說一彈指裡面就有六十剎那,剎那時間很短,一剎那裡面就有九百個生滅。我們說彈指,假如我們一秒鐘算彈四次,那一秒鐘會有幾個生滅?四乘六十乘九百,總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這個生滅是講我們念頭的生滅,當然也是講法界的生滅,這個我們自己覺察不出來,怎麼可能覺察到我們念頭一秒鐘裡面二十一萬六千次生滅?怎麼能夠看到這個宇宙也是這樣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就像我們看電影,這電影後面是底片在那裡換,換了一張之後,又給它加一張新的,然後很快這張又拿走,後面又一張放上去,過去老式的放映機是這樣子的。這個開合更換影片的速度有多快?一秒鐘二十四次;換句話說,一秒鐘這個鏡頭開合二十四次,換了二十四張底片。放映在銀幕上我們一看,這些影像在相續,這個人動得很正常,一切運動沒有什麼異樣,你看我們的眼睛被蒙騙了。實際上那個影像有沒有動?沒有動。這個影像有沒有在相續?實際上沒有。你在它的攝影機後面看,一張底片一張底片,每個都是定死的,它沒有在那運動,一張一張又是獨立的,沒有聯系的,只是它在不斷更換的時候把你的眼睛蒙騙了,你以為這個影像在相續。所以我們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都看不出來,怎麼可能看到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這只有佛能看到。
所以青蓮法師在《綸貫》一開端,就把這一念自性,這法界的根源為我們找出來。當一念自性現的一真法界,現出來以後,我們的識把這個法界給轉變了,識在不斷的生這些念頭,所以法界也在不斷的變化,剎那剎那的生滅。
我們先來看自性。《華嚴》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心就是指自性,它是法界的體;唯識,這個識其實它根還是心性,只是迷了以後就變成識。自性起作用,作用被扭曲了、被改變了,所以我們叫它唯識所變,結果把現出來的一真法界也變成十法界了。這個一念自性是什麼樣子的?這裡青蓮大師說『體元湛寂』。所以自性的體是什麼樣子?湛寂,湛是很清淨、很清澈,寂是很空寂。所以我們不能夠把這個自性坐實了,如果把這個自性認為是一個實體,你就沒辦法體會湛寂的意思,因為你把它坐實了。所以真正要怎麼樣求明心見性?古人教我們要「虛求」,虛求才能夠知道萬法皆空。既然萬法皆空,你怎麼可以把它坐實?
萬法都在變化當中,這個變化的根就是識。識,我們一般說這是阿賴耶,在相宗裡面給我們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就有點像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混沌初開」這種狀態,叫無明,叫不覺。這個不覺它是一種動相,自性是湛寂的、是不動的,但是無明就不覺,這一念不覺就產生動相,這就叫無明。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無明的動相產生了三細相,這三細相又變成六粗相,然後輾轉這樣子去衍生,就變成我們現前所看到的宇宙,這些山河大地、芸芸眾生。我們了解這個情況知道,看到這些山河大地、芸芸眾生,知道它的體是什麼,是自性。萬法這一切現象都是動相,但是它的體是不動的。
我們想要見到真、自性,自性是真,萬法是妄。真在哪裡,從哪裡找真?是不是說萬法之外還能找得出一個東西叫真,萬法之外還能找到一個自性?那你就叫坐實了。真在哪裡?真就在妄裡面,所謂真妄和合,我們在這十法界裡面觀察一切的現象都是真妄和合。知道虛空法界是阿賴耶識變現的,而阿賴耶識的體就是自性,所以我們生很多的念,這每一念它的根在哪?都是這一念,離開了一念哪能有二念、三念?就不會有了。我們可以用個比喻來說明,如果把自性比作月亮高掛在天空,我們看到這個湖水裡面,或者是一盆水裡面,裡頭映現著月亮。這映現的月亮就是宇宙的萬法,它是本空的,它是幻有的,真在哪裡?真在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就是一念自性,如果沒有一念自性,沒有天上的月亮,哪裡能找到水裡的月亮?水裡的月亮就是從天上的月亮來的。所以我們明了這個道理就知道,宇宙萬物真的都是真妄和合的現象,離了真沒有妄,要在妄以外找真也找不到,所以這叫做體元湛寂,自性是這麼一個狀態。
自性湛,就是六祖大師說的「本自清淨」,毫沒有污染、沒有風浪;寂,寂然不動,就是六祖說的「本不動搖」,這就是寂。這些都是形容真心的,這個真心能現能變,所以真性(或者真心、自性)也稱為法身。法身我們本自具足,一切的宇宙萬有都是我們法身自性所變現的,有人會覺得比較難理解,難道你說他這個人也是我變現出來的?月球、太陽,這些星系這麼宏大不可思議,我自己想都想不明白,怎麼可能是我自己變現出來的?確實是自己變的,古人常常用夢做比喻,你看人作夢,你在夢裡面夢到山河大地、夢到眾多的人,有你喜歡的、有你討厭的,你在夢裡或者是悲哀哭泣,或者是歡喜雀躍。可是問一問,你在夢裡面所見的是從哪來的?是誰變現出來的?確實是我自己變現出來的,這個夢境沒有一個人造出來讓我去做這個夢,是我自己心變的。那變現出來的夢境叫妄,既然是夢境當然不是真的,所以叫妄,雖然妄它又真有,你能看得到。所以正如我們所見到的宇宙萬有,雖然看得到,雖然六根能夠接觸,但是知道它本身是妄的,而這個妄的境界又是從你這真心裡現出來的,所以叫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和合。從這夢境裡比較容易領悟。
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就能夠承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我這一念心性變現的,所以跟我自己是一體,正如夢境裡的山河、大地、人物都是我自己。承認宇宙一體,你才真正會發起對一切眾生慈悲關懷的心,這個心就是佛門裡常講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眾生跟我一體,當然自然要照顧、幫助一切眾生,這叫無緣。無緣是沒有條件,對眾生的慈悲、愛護不用講條件的,正如自己的一體,如果是左手痛了,你右手很自然的就去撫摸、就會關懷,還要講什麼條件?還要講什麼原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你才知道什麼叫做自愛,自愛就是愛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真正懂得尊重愛護一切眾生,才懂得自重自愛。
我們了解了這一念自性以後,就會問,我怎麼樣才能夠見到自性?要見到自性,首先我們要知道障礙我們見到自性的東西是什麼,佛家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是障礙我們見性的。所以真正怎麼修?就是放下這三樣東西,這是在佛法裡講,要修戒定慧。佛家八萬四千法門裡面,可以說每個法門都是幫助我們明心見性的,方法很多,譬如說念佛方法、密宗的持咒方法、禅宗的坐禅的方法、教下的讀經,方法雖然不同,但是都是修定。定是什麼?練我們如如不動。因為自性本來是如如不動的,如果我們心動那就見不到自性,所以要保持一念不生,沒有妄念,你就能夠見到自性。
怎麼修法?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學習?《金剛經》上教我們一個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修定,在念佛法門裡面講這是修一心不亂。什麼叫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不要執著那個相,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著相了,隨緣那就是不著相。用一個我們現在常說的話來講,就是要隨順自然來生活,不要違背自然生活,在吃穿用度日常生活中,要練習「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學怎麼樣生活。譬如說吃飯的時候,不要想今天的飯好吃,昨天的飯不好吃,太鹹了、太淡了,這統統都不是隨緣,都是在著相,外著了相,內又動了心。穿衣服也是,想今天要穿什麼衣服才好看,我今天穿的衣服款式太舊了,出去外面笑死人,這樣想的話都是動心了,一心不亂你修不成,你就沒辦法見性。所以真正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不動,不受外界的五欲六塵的誘惑,內不起煩惱、不起分別執著,你這個生活真的叫人生最高享受。所以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完全隨順自然的生活。如果在我們生活當中有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甚至還有占有、控制的念頭,那你生的是煩惱,你不是在享受生活。所以湛寂就是真正的享受,那是心真正清淨、平等、正覺,你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也能夠懂得怎樣成就自己和幫助別人。
下面講的『自性之心,用本虛靈』,這是講我們怎麼樣用心,用心要用真心,這個真心它的用是虛,虛則靈。所以在楞嚴會上,阿難尊者請問世尊心在哪裡?世尊也問他:你給我找個心來看?阿難找了七個地方,佛都搖頭,他沒找到真心。佛讓他找心,也沒有跟他講找真心找妄心,就是問他心在哪裡?阿難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他坐實了,他不懂得用虛。所以佛法裡面常常用「法輪」來做標志、來做比喻。你看法輪這一個輪,我們看到這個輪的相,它在轉。它為什麼能轉?因為它有圓心。圓心在哪?圓心是虛的,你要找圓心找不到。但是有沒有?真有,如果沒有圓心這輪怎麼能轉?如果你把這個心坐實了,這輪也不能轉,這個心要虛,輪才能夠動。所以法輪這個比喻就是告訴我們,宇宙萬有的心在哪裡,心有但是它是虛的,虛的不是說沒有,而是你找它不到,六根都接觸不到,但是它又是宇宙的主宰。真正懂得虛的人,這個人就見性了。
像六祖惠能大師寫了一首偈,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就是說本虛。因此,當懷讓禅師參訪六祖的時候,六祖給他做見證,就問他說「什麼物?怎麼來?」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你是什麼東西?你從哪裡來?這兩句話問得好。懷讓禅師怎麼答?「說似一物即不中」,就是說像一個什麼東西,這就不是中道,就錯了。結果六祖給他肯定,說「你如是,我亦如是」,就給他證明了他已經見性。所以這個體確實說不出來,這個自性之心它能起作用,這作用也是遍一切處。譬如說我們的人體有這些器官的作用,譬如說眼睛能見、鼻子能嗅、舌頭能嘗、耳朵能聽、身體能觸摸,我們的意識能想,這眼耳鼻舌身意都會起作用,這個作用它的體、它的根源就是自性,六根的根性它本來就具足。正所謂眼有見性、耳有聞性、鼻有嗅性、舌有嘗性等等,這個性是永恆不變的,所以真正懂得用這個六根裡面的根性,你就成佛了。如果我們不懂得怎麼用,在這個虛妄的識心上去攀緣,這就是搞六道輪回。譬如說我們看,看不是用見性去看,而是什麼?看了之後變成眼識,就是攀緣我們的識心,這就是六道輪回。
所以真正說到用,這是一個很高深的問題。所謂用心,怎麼用這個自性之心?要用得虛,比較簡單的來說,這心裡頭不能存有一物,心要空。像我們平常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要空掉,我們的煩惱、我們這些牽掛憂慮要把它空掉,內心裡面保持空寂,這就能夠容易開悟。這個空就是把有放下,這是空;但是你要把空也得放下,不要執著到空那邊。譬如說我今天想,我不能夠妄想、分別、執著,我心要空,就鑽到空的那方面去了,那你心還沒空。為什麼?你心裡還有一物,還有「我要空」這一念沒放下。所以真正空是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二邊都不執著,這叫中道,這是佛菩薩所行的境界。我們凡夫怎麼行?念佛就能夠接近中道。你看我們念佛的時候,萬緣放下,心裡面什麼都不要想,這是不執有,但是念念都專注在佛號上,萬緣放下,還要提起這一念阿彌陀佛,心裡只有這句阿彌陀佛的佛號,除了佛號以外什麼都沒有,這是不執空。不執空,不執有,中道,這是用虛,虛就靈了,靈的作用是不可思議。
下面講『無相無名』,這都是形容自性的。自性無相,這個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它沒有形相,你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真有。無名是什麼?無名,也是它沒有名相,正如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說「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老子用道來形容這個本體。佛法用這些自性、法性、真心、法身等等,名相很多,那都是強名,勉強給它下的名字,所以說無相。那我們會問,為什麼我們又見到有相?我們明明看到宇宙萬有真實存在,為什麼你說無相?我們所說的無相是真實的,我們見到的相是假相,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所以《金剛經》裡面為我們說明,這是「如露亦如電」,這個相是如露,如露是講它的相續相,它很短暫,但是它也能夠暫時存在,像我們的身命很短暫,又暫時存在。如電是講它的真實,真實是什麼?剎那生滅。閃電實際上是一個形容,因為世尊在世的時候用自然現象做比喻很多,最快速生滅的,確實自然界裡面就用閃電。實際上剎那生滅的速度比閃電不知要快多少倍,因為太快了,所以佛就跟我們講這個宇宙是不生不滅的,因為我們沒辦法覺察到它生滅,佛就跟我們講不生不滅。而事實是剎那生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宇宙的真實相,所以佛用「無相」來說明,用「無名」來給它命名。我們不可以執著名相,執著名相永遠見不到自性。不僅名相不執著,這裡講『絕思絕議』,不可以用思惟,不可以用議論,佛家經常用「不可思議」來說明。不可思議,是告訴我們真的要這樣子,不能用思惟、不能用語言達得到。佛菩薩的生活境界他們不起心、不動念,真的「絕思絕議」,心地寂靜到極處,這就是大乘十地菩薩得的「寂滅忍」,這是絕思絕議最高的境界。
下面講『作群生之依止,為萬法之根源』,雖然自性你說不出來,絕思絕議,又無相無名,但是它竟然是群生的依止。群生是講一切眾生,依止是依靠。一切眾生怎麼來的?都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群生包括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有情眾生講動物,無情眾生,整個自然界裡的礦物、植物等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華嚴經》上說的,就是解釋「作群生之依止」。宇宙都是我們心想生,這個心想就是「萬法之根源」,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明白,能現的心跟所現的境界它是一體的,是一不是二。所以所現的境界雖然不同,我們看到不同的眾生,地球上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信仰等等,都是不同;可是它的體、它的根源是一,是跟我一體。就好比一棵樹,你在樹梢上看、樹枝上看,各種各樣的枝葉形狀不一樣,可是你往下去看,看到樹根,一個根。所以怎麼可以在這個萬法當中起分別執著?怎麼可以起對立、起矛盾?我們師父上人在世界各地推行多元文化的理念就基於這個理論,所謂多元,根還是一元,多元歸到一元,一元不礙多元,《華嚴經》上講的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講的是體,多是講的相,不同。
『究竟號中道正空,褒美稱第一義谛』。正空講的是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是講中道,這是講到究竟處。褒美稱第一義谛,褒美是你稱贊它,你把它稱為第一義谛。第一義谛就是講一念自性,如果落到二念、三念,這就變成第二義,不是第一義了,所以這些所講的都是諸法實相,這都是講宇宙萬有根源。
這裡第一段我們就介紹完了,現在我們先休息五分鐘,謝謝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地藏經綸貫》。請看青蓮大師這段的文字:
【諸佛悟之。則三身圓顯。眾生迷此。則六道循環。雖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無別。故古德雲。指虛空世界。悉我自心。】
青蓮大師這段序文裡面,第一大段講的是法界的根源,就是這一念自性。這一段講的是法界的起源,怎麼起的。法界,我們通常稱十法界,這十法界不是數字,它是代表圓滿,這是講無量無邊的法界都是這一念自性所變現的。諸佛菩薩明了了,『諸佛悟之』,悟就是明了,所以他住在一真法界裡面,不住十法界了。諸佛,不僅包括圓教的圓滿佛,實際上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統統都明心見性了,所以都可以稱為諸佛,也就是四十一位的法身大士。他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就可以稱為佛了,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天台家講的「六即佛」,他是屬於分證即佛,這是真佛,不是假佛。這裡講悟之,悟的是什麼?就是悟一念自性。這一念自性的體相用,《華嚴經》用「大方廣」來形容,在這裡用湛寂來形容它的體,用虛靈來形容它的用,是湛寂、虛靈,這是講它的體和用。相,相是無相。所以體相用,他不用大方廣,他用湛寂、無相、虛靈。真正悟入自性以後,這些諸佛的生活狀況是什麼樣子?『三身圓顯』,圓是圓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三身是指法身、報身、應化身,這三身都圓滿了。
法身是什麼?法身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了,而且跟整個虛空法界融成一體,這個一體就是法身。所以後面講的『虛空世界,悉我自心』,這就是法身,到了這樣的一個境界,你真正肯定了,虛空法界裡一切眾生原來就是自己。地藏菩薩對這個非常明了,所以他發願度盡一切眾生,同體大悲。為什麼?度眾生就是度自己,自他不二,自他一如。就好像我們夢中的境界,這些山河大地、這些事物人物,統統都是自己,我自心所變現出來的。地藏菩薩從夢境裡醒悟過來,所以他證得法身了,他一悟就一切悟,沒有一樣不是自己的法身。我們眾生一迷就一切迷,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迷惑造業、造業受報,所以諸佛菩薩見到我們,歎息說可憐憫者,真可憐!所以地藏菩薩本願正是建立在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的基礎上的,我們通過對於《綸貫》的學習,真正明了為什麼佛說地藏本願不可思議。這是講法身。
報身又是什麼?報身就是智慧身,智慧的生活。當我們的般若智慧現前,對於宇宙萬有這些真相徹底明了了,我們就證得報身,生活在智慧當中了。凡夫是生活在煩惱當中,生活在憂慮、困苦當中,這就是迷失了真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很痛苦,這真的叫苦難眾生。這個苦難跟你的富貴、跟你的福報不相干,完全是你有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哪怕是富貴的人,他也是苦難眾生,你看他一天到晚愁眉苦臉的,也是很苦。像釋迦牟尼佛,他皇宮的富貴生活都不要,王位也不要了,他要出去野外,三衣一缽,樹下一宿,過最簡單、最貧窮的生活,可是他得大快樂、得大自在,為什麼?他真正圓滿了智慧。
第三個身是應化身。像釋迦牟尼佛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八相成道,這就是應化身。其實佛有應身,我們也有應身,只不過是佛的應身他是應眾生之感而現身,依他起。這個他當然最根本的是我們的自性,如果沒有自性,佛依什麼現身?所以最根本的是依自性現身,自性能現;眾生有感,所以佛就來現身。所以佛的感應、他的應化,是兩個感,一個是自性所感,這是本體,一個是眾生所感。我們的應化身也有兩個感,當然也是依自性,自性是體,沒有一法能離開自性。我們雖然有自性,但是光有自性我們這個身也出不來,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善惡業報感應而來的身,所以叫業報身,來這裡做什麼?受報的。我們的應身跟佛的應身不同就在這裡,我們是不明了,所以來這裡受報。佛業障消盡了,他來應化是來幫助一切眾生,是大慈大悲來救度苦難眾生的。像地藏菩薩在六道中現無量身,這都是應化身。所以三身都圓滿了,法身、報身、應化身。
悟的人就是三身圓顯,這就成佛。不悟的,『眾生迷此,則六道循環』。為什麼叫他眾生?其實他跟諸佛無二無別,一樣的,只不過是諸佛悟之,悟了心性,而眾生迷失了心性。這裡的眾生,不僅包括六道眾生(六道循環的眾生),也包括四聖法界的眾生,因為四聖法界裡面的阿羅漢、緣覺、菩薩、佛,都沒有證得自性,都屬於迷失的眾生。當然這個迷有淺有深,淺的,他的境界就高、智慧就高;迷得深的,境界就低,苦難就多。就像我們,就說人道來講,六道裡的人道算是善道,善道裡面的人,也有迷得深、迷得淺的,所以所受的果報也不一樣。佛家講造業裡頭有引業、有滿業,引業是牽引我們來投生人道的,這個業是五戒,過去生中修五戒的,這生能得人身。雖然同是引業投生到人道,但是滿業卻不一樣,滿業是我們現前的福報,一生所受的是前生造作善惡業的果報,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統統都有因果的,統統都是自作自受的。所謂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講滿業有不同。明了這個因果,我們一定要斷惡修善,如果造作不善,來生就有不善的果報,我們想希望得到福報,必須要自己努力的行善。這是六道裡的眾生這種生活狀況。
『迷悟之有殊,而心性無別』。眾生迷失了自性,諸佛他悟了,眾生和諸佛他們的受用就完全不一樣,就在迷悟不同。真心本性這個心性,跟迷悟不相干,跟你苦樂的受用也不相干,它是如如不動,不會因為你迷,它就不顯、它就不存在;也不會因為你悟它就存在,它本來存在,法爾如是,這是真的,真的東西不動。所以心性不隨迷悟,心性的體和用不隨迷悟,所以六祖大師說「本不動搖」。可是心性會起作用,起作用,前面經文講的,它是虛靈,如果你悟了,它這個作用跟你迷的時候它所顯現的作用就不一樣。
楞嚴會上世尊跟波斯匿王有一段對話,就是講真心本性的作用。佛告訴波斯匿王說,你的真心本性就在你的六根裡面,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只是你不知道,你迷了,所以你就沒有得到這個受用。但是心性,心性還在,它並沒有失掉,它永恆存在。所以世尊問波斯匿王說,你六十年前見到恆河這個見性,跟六十年後見恆河的見性有什麼不同?波斯匿王想來想去,沒有不同。對了,心性沒有改變,它沒有失掉。這個心性的作用,在眼就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叫嗅性,在身體叫觸性,在舌頭叫嘗性。所以你迷也好、悟也好,它還是起作用,只是迷的時候你的感受就不一樣。
悟的時候的感受清淨、平等、覺,迷的感受是不清淨、不平等、不覺,區別僅在此處。虛空世界,古人講「虛空世界,悉我自心」,這是講到真實處。講這是什麼?宇宙萬有、虛空法界都是我這一念自性,每個人,他這一念就現他每個人的虛空世界,你現的虛空世界跟我現的虛空世界互不影響,大家彼此手拉著手,但是你有你的虛空世界,我有我的虛空世界,念不一樣,你的境界就不一樣。所以,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應化,可是他在哪裡?他還是在一真法界。佛當年弟子們請求他能不能夠現出他的境界出來?佛在打坐,就把一只腳放在地上,結果一放下來的時候,整個世界變成琉璃的世界,然後佛又把腳放上來,這個境界沒有了。這是什麼?佛現給弟子們看,你看佛的境界是這樣子的,跟我們境界完全不一樣。為什麼?迷悟不同,迷人和悟的人互不牽連,悟的人天下太平,迷的人看到這個世界動亂,很多的沖突、矛盾、煩惱,不一樣的地方在這裡。所以一定要覺悟,佛法的修學就非常重要,如果不修學,不接受佛陀教育,怎麼可能認識這種事實真相?所以永遠都是活在煩惱痛苦當中,這叫凡夫。真正悟了,悟了之後,現前的生活跟佛菩薩生活受用無二無別,這是佛法可貴之處。
這是第二段。序文裡面第三段是講佛法的根源,我們來看青蓮大師的序文:
【考善惡報應並是惑心。既本一心而貫諸法。故我佛法門。惟以心為道也。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起信論雲。有法。能起摩诃衍信相。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此意也。是則地藏菩薩所雲。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者。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門之指爾。】
青蓮大師在這裡為我們介紹佛法的根源是什麼,也就是佛憑什麼來說法,憑什麼來教化一切眾生。這段話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的依據,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對無量眾生說種種法也不離開這個原則。所以我們學會了,真正明了這段話,就能夠區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
這一段話,第一句是『考善惡報應並是惑心』。考是考察,考察善惡的報應,這是講十法界裡面的因果報應。並是惑心,惑,在佛法裡講就叫無明,十法界裡面的一切因果、一切的事相從哪裡來的?都是從這個無明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定要破無明,才能夠證心性,才能夠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可是我們也不能夠坐實,像《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意」,如來的真實意你千萬不能夠坐實,坐實了你就不解如來真實意,你解錯了。這裡講的十法界也好,一真法界也好,你不能把它當真、當實,不是說真有個什麼十法界你可以去超越,真有一個什麼一真法界你可以進入,那就叫迷惑,你坐實了,所以叫無明。無明是什麼?是你迷了之後才會出現這麼一種現象,如果悟了,悟了就沒有。
所以下面這句講的是真實的原理,『既本一心而貫諸法』。這是諸法,講的是世間出世間一切法都是我們這一心所變現的,這個一心就是一念自性。這個貫就是貫通、圓融,你真能證得一心了,你對諸法怎麼可能不貫通、不圓融?你對眾生說法自然融會貫通,你可以去教化外道,你辯才無礙,降伏外道。外道是其它宗教信仰的人,佛菩薩他憑什麼說法無畏、降伏外道,甚至在經裡面我們看到,佛菩薩能降伏毒龍、降伏邪惡,他憑什麼?他憑著一心,一心就能貫諸法,貫通。我們今天不能通,為什麼?沒有一心,這一心出不來,這就諸法有障礙。所以《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這個心就是講一心、一念自性,現一真法界;唯識所變,是把這個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而這個識還是一心。所以對這個一心能夠通,一切諸法就能通,所以我們修學最重要的綱領就是修一心。
就拿我們淨土宗來說,我們念佛目的就是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分三個境界: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裡的一心是講理一心不亂,也就是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跟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境界是相同的。這一心如何證得?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有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的心就不真,就不是用一心。我們師父上人為我們提出修學的綱領二十個字,是我們傳心法要,這是教導我們如何落實一心。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就是一心。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真誠待人,能夠用清淨、平等、正覺來待人處事接物,能夠慈悲關懷愛護一切眾生,這就是用一心。在事相上,剛才講的是心態,事相上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底下還要有個「念佛」,念佛是總歸結。為什麼要念佛?因為不念佛,你就不能夠得到真實的究竟,這一生不能真正了脫生死,怕你是這樣子。如果不了生死,哪怕你修再大的福德,來生也可能有隔陰之迷,就是很難保你不再迷惑,迷惑了就會退轉。所以為什麼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為了要得到一心、要開悟。
所以雲棲蓮池大師曾經說過,如果你不往生極樂世界,不求願往生的話,擔保你老兄悟得不夠,真正覺悟的人,沒有不求生極樂世界的。那我們能不能去,能不能去到極樂世界?告訴諸位,你決定能去!為什麼那麼有把握?因為「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在哪裡?是我們自性所現。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我們一心當中。所以我們能夠用一心而貫之,怎麼說不能去?一定能去的,信心充滿,毫不懷疑。回到極樂世界,就是回到我自己家裡一樣,實際上這種回家的比喻還不夠貼切,真正是什麼?回歸我自心。我們為什麼會對往生極樂世界信心不足?就是因為不能夠明了這個一心的道理,總是擔心阿彌陀佛會不會來接我?我能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很多的疑慮,這些疑慮統統是你一心的障礙。把這個障礙去除了,你不要疑慮,你就用一心念佛,保證你能去。如果我們老是想著自己罪業太重了,往生淨土沒指望,疑慮重重,阿彌陀佛想拉你也拉不動,你自己不肯去。所以我們要把這些事相、道理要搞清楚。
底下這句說,『故我佛法門,惟以心為道也』。這裡講的就是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是什麼?以心為道。這個心不是我們的意識心,一般學者所說的唯心主義或者唯物主義,那個心跟物對立起來講,他們講的是意識方面的能思惟的那種心。那不是這裡講的心,這裡講的心是真心,學者們講的唯心那個心是第六意識,意識心。這個心是自性,自性確實不好懂,如果你能真懂了,你就叫看破,看破的人一定能放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真正看破他一定能放下。所以我們自己勘驗我們學佛的功夫,看看我們是進步多少,從哪裡看?看我們能放下多少,你能放下多少,就證明你能看破多少。今年比去年放下多了,證明你今年比去年看破多了一些,你就進步了。一年比一年放下得多,最後統統都能放下,徹底放下,放得干干淨淨,那是什麼境界?這前面講的湛寂虛靈的境界現前了,恭喜你,你證得心性了,你見性成佛了。
下面《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這個工畫師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畫家,畫家憑什麼畫的?他自己心裡有一幅圖,把心裡想的畫了出來。古人有個成語叫「胸有成竹」,這個畫家看著竹子已經全部領略在心,竹子就在他心裡,他把它畫出來。心裡面如果沒有竹子,怎麼能畫得出來?所以這個心是做了比喻,它是能畫,比喻能現。能現什麼?五蘊。造種種五蘊,這五蘊代表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在《百法明門論》裡面我們看到,五蘊展開來就是百法,就是宇宙一切法,從哪裡來的?從心來的,是心性變現出來的。五蘊是什麼樣的?《心經》上面你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五蘊是空,真正能夠照見五蘊都空,你把事實真相就看到了,你所見的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的心性,這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
所以真正會用功的人就會用觀,他能夠作觀。觀最後是照,觀照,最後是照見。怎麼個觀法?《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教給我們怎麼樣觀,觀我們的宇宙、身命,夢,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如露亦如電,我們現在說用快門,照相的快門來比喻,我們的宇宙現象是什麼?你這一按快門一剎那,這就是整個宇宙停留的時間,就這麼短暫,它這一片的底片出來了。剎那剎那在生滅的相續,這個相續也是相似相續,不是真的相續,我們所觀察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宇宙。前一個宇宙跟後一個宇宙雖然隔的時間很短,剎那際,但是兩個宇宙完全不一樣,生滅太快太快了,而我們又沒有辦法覺察,所以佛講是不生不滅。事實的真相就是這個樣子,剎那剎那的不斷的在變、不斷的在生滅,這就是五蘊,世間一切法的相。世出世間一切法唯有一樣不變,那就是我們的一念自性,湛寂虛靈、湛寂不變、本不動搖,所以,凡所有相都是虛妄,都是不可得的,真正的真實只有我們自性。
底下《華嚴》偈子又講到,『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一切世間,包括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這都是什麼?心造。就是《華嚴》裡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這是講的它的真實,這是確實是這樣;唯識所變,這講個人的受用又不一樣,你的境界、你的受用完全是你那個妄想變現出來的。所以不要用識、不要用妄想,你就用真心。用真心,我們用現在比較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回歸自然,這是真正自然生態的境界,裡頭沒有自己的好惡去改變。就像一個花園,本來就很美的,這依正莊嚴本來就是非常好的,這是唯心所現的。你偏偏覺得這個樹枝太長了,你把它剪掉,這個樹葉你要把它搞平,這是按照你自己的好惡去取捨,這是什麼?唯識所變,你把這個花園變了。這就是什麼?不符合自然生態,你是用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去改變,把這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了。
下面『起信論雲』,《起信論》是馬鳴菩薩造的《大乘起信論》,他說『有法,能起摩诃衍信相』。摩诃衍是梵語,中國的意思是大乘,所以菩薩說有法,就是有一種方法能夠令人生起大乘的信相。相,就是說生起信心的一種表現,這個樣子,人覺悟的時候有覺悟的樣子,迷的時候有迷的樣子,信有信的樣子,不信有不信的樣子。信相是什麼?對大乘生起信心那種樣子。
這個樣子是什麼?用什麼方法能夠起這個信?『所言法者,謂眾生心』,這是講用什麼方法能生起大乘的信相,這裡是引用經論來證明。謂眾生心,這個心不是講眾生的意識心,是講一念自性,跟前面講的「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那個心是一個意思。『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這句話也就是跟「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意思是一樣的,都是心的作用。如果悟了以後,這個心的作用就沒有障礙了,能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他能夠貫通諸法。如果是迷,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自己自設障礙,本來沒有這些妄想分別執著,自己設的,障礙自己搞出來的,自作自受。你把這個境界搞得很苦,苦境界,自己在這個苦境界裡面冤枉受苦,這就是眾生,叫迷惑顛倒。所以『皆此意也』,就是這個意思。
後面一句說,『是則地藏菩薩所雲』,這是地藏菩薩講的,『一切諸法,從心所起』。一切諸法講的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這個心,真心所現,也是可以說它是從妄心所變,這個心可以說真心,也可以說妄心。『與心作相』,這就是講一切法由心想生,十法界六道的相從哪裡來的?心變現的。『和合而有』,這是講心跟法俱生俱滅,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所以『共生共滅』,一切法沒有離開心。下面說『同無有住』,這個同無有住是講虛妄而不存在,這一切法是虛幻的,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這是無有住,住是存在,沒有存在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這是一切境界都是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我們看到的境界其實就是這樣子,念念相續的幻有。而得住持是什麼?它有,但是它本體是空。『暫時為有』,這個有是夢幻泡影的有。菩薩明了這個道理,他在這個境界裡面他不會妄起分別、執著、煩惱,眾生在裡頭迷了,迷了之後麻煩就大了,自己受苦。所以最後說『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門之指爾』,指是指歸,這是講佛法的根源在什麼,就是這個心地法門。所以我們《地藏菩薩本願經》依什麼?就是依這樣的心地法門,青蓮大師為我們指示出來了。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此地,如果有不妥之處,請大德們多多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