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道源法師: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丁二、詳示(分二)

  戊一、觀相離相(分三)

  己一、探定本見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這段經文與前面不同,前面的經文是,‘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這裡是,‘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這個‘觀’字與‘見’字不同。用眼睛看,叫做‘見’,‘觀’是心裡‘觀想’。這個‘觀’字念去聲‘guàn’,佛在過去開導回小向大的這些聲聞、緣覺,教他們要發心成佛,但是他們不敢發心,他們總是認為成佛很不容易,很困難。佛就給他們開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及‘一切法唯心造’的道理,告訴他們說成佛並不困難,你心裡‘觀想’佛的‘三十二相’,這時候,你的‘心’就現出佛三十二相的莊嚴相,將來你的身相就現出三十二相,你的觀想就成就了。過去是開導這些初發菩提心的這些二乘人,教他們這樣子觀佛的。現在佛要取消過去開示二乘人的話,於是就問須菩提:‘是否可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呢?’須菩提因為過去曾經聽過釋迦佛這樣開示過,就答說:‘如是!如是!’如佛所說,應該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下面佛就考驗出,你所觀想的這個三十二相,不是真佛了。

  己二、驗出非真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這個‘三十二相’不是佛的真相,而是‘轉輪聖王’的相,‘轉輪聖王’是人間最有福報的聖王。為什麼稱為‘聖王’呢?因為他是以‘十善法’來教化四大部洲的人民,使這個世間變成道德純善的世間,因此他的國土,人心都向善。所謂:善有善報,由於善有善報的業感,大地一片豐衣足食,人民安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釋迦如來在人間的應化身,就示現這‘三十二相’與‘轉輪聖王’相同的相好。所以說,你執著佛的‘三十二相’,就錯誤了。因為佛在人間成佛,是為了要度化眾生,所以才示現人間最為第一有福德之人的相,這不是佛陀的法身真相。你要是以‘三十二相’,當為佛的相,那你就大大的錯誤了。假使你執著這個‘三十二相’就是如來,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那麼轉輪聖王不就成了如來嗎?其實,‘轉輪聖王’只是人間最有福德的凡夫,他還沒有成佛呀!所以說,你執著這‘三十二相’就是如來是錯誤的。經佛這麼一說,須菩提當下就‘解悟’,立刻改變了以前所持的觀點,而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前面須菩提說‘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裡經佛這麼一開導,立刻改過來對如來說:‘如我解佛所說的義理,不應當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也沒有印證他,就說了一個偈頌來安他的心。

  己三、權以偈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已經沒有‘我執’、‘我見’了,佛是‘無我’的,這才是真佛。偈言:‘若以色見我,’假使你想以色相見我(佛),以為見到三十二相的色身就是佛,那只不過是你眼睛看見的色法,‘色身’而已。‘以音聲求我。’你以為聲音說法的就是佛,想以聲音求見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是釋迦如來在金剛經的法會上親口斥責著相的凡夫。我們看見佛就要頂禮膜拜,贊歎。如來說法,我們聽不到,自己還在深切的感到遺憾。這裡怎麼會說:以色相見佛,以聲音求佛,就會受到佛的诃責:‘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呢?就會走上邪道呢?現在我們來分析這個道理,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佛會這麼說的原因了。這裡所講的佛是法身如來,你怎麼能‘在色相上見,在聲音上求。’呢?所以佛才會斥責說:‘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你走上了邪道。金剛經一開始,就叫我們不要著相,一再的說‘不要著相’,到了第四分,叫我們行施不要著‘六塵’,‘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到了第十分,就要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的境界。六種境界,這怎麼會叫做‘塵’呢?‘塵’者染污義,他能染污我們的真心。佛的法身,他是‘實相理體’,他是個清淨的法身,你‘以色見’是個‘色塵’,你‘以音聲求’是個‘聲塵’。你想在‘六塵’境界上見到佛,你怎麼能見到呢?你還不知道這個錯誤,你還想在‘色塵’裡面找一個佛,在‘聲塵’裡面求一個佛,這不等於在行邪道嗎?在權教大乘裡,始教的法相宗,也講轉八識成四智而成佛的呀!法身如來是以‘智慧’為‘體’,是個智慧境界。你要把八個識,通通轉染成淨,才成就四個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分別意識成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這是權教大乘的法相宗所修的。從這裡你就可以看出,你怎麼能在‘六塵’裡面找到佛呢?這不等於在‘行邪道’嗎?如果你想在色相來見佛,以音聲來求見佛,那麼,你一天到晚,走的都是凡夫道,因為凡夫是依著六根生六識念念攀緣六塵的,前面不是講過了嗎?你‘不應當住著六塵來行布施’,你‘不應當住著六塵來生心’,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怎麼都沒有記住這個道理呢?到現在你求佛見佛,還是離不開‘六塵境界’,這不是走上了‘邪道’又是什麼呢?金剛經講到第二十六分,把這個偈頌‘是人行邪道’的道理解釋清楚了。

  再總結一下這個義理,這部金剛經說‘空’,說到第二十六分為止。‘空’些什麼呢?‘空’‘我等四相’,把外面的‘六塵’‘空掉’不去住著;也把心內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都‘空掉’,不生住著;一直空到這一分這裡為止。前面第五分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答:‘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到了十三分佛又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須菩提又說‘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這樣一說再說,到了二十六分,再次的解釋,你不可以色相見佛,不可以音聲求佛。前面第七分佛問:‘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答:‘如來無有定法可說’。在二十一分如來又說,要是你著相,說如來有所說法,你不是贊歎佛而是在毀謗佛。現在二十六分,佛又說你不能以色相見佛,你不能以音聲求佛。何以故?因為那是‘色塵境界’,那是‘聲塵境界’,在‘六塵境界’上,你又怎麼能見到佛,求到佛呢?這偈頌就是總結這些道理。

  我們再研究,須菩提的答詞。前面如來所問,須菩提都答得很對,‘不可以色身見如來’,也‘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如來說法沒有定法可說,如來說法無法可說,他都答得很對。怎麼到了二十六分須菩提回答說:‘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呢?這個道理,就是順著如來過去的開示,應當以三十二相來觀想如來,就像他前面答覆世尊所問:‘有人以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答曰:‘甚多。世尊!’這是順著如來的語氣答的,他自己並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等到了如來一說不對,指出你‘要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這時他才發現答錯了所以馬上改過口氣說:‘以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所以這段經文,看起來須菩提答覆如來所問的,好像有點自相矛盾,出爾反爾,好像不能表現須菩提被稱為‘解空第一’的機智、靈巧反映。實際上不是的,前面是須菩提順著如來的語氣回答的,答錯了,一經如來指出不對,他馬上就改過語氣,並不是他不知道這個道理,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呢?他是權巧方便,請佛說法的,所以他才答說:‘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以便請如來糾正這個錯誤。好教我們這些初發心的人聽,叫我們不要執著‘三十二相’是佛的真相,你要是執著三十二相就是如來,那轉輪聖王不是也有三十二相嗎?那轉輪聖王不也就是如來了嗎?可是轉輪聖王,還是個凡夫呀!須菩提不這麼假裝糊塗,如來就不會這麼樣的喝斥,所以須菩提是為了度眾生的方便,裝著不明白,等到如來呵斥說不對,他馬上改過語氣說:‘如我解佛所說義,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是須菩提為了讓眾生不去執著‘三十二相’就是如來的真相,而方便推演酬唱的,這是第二種解釋。這並不是須菩提所答前後矛盾,出爾反爾的解釋。心印疏上說,金剛經講到第二十六分為止,在二十六分之前通通是講‘妙有’,‘妙有不有’,故於‘真空’而‘現有’,到了第二十七分以後,一直到完都是講‘真空’。‘真空不空’,故於‘妙有’而‘現空’。這是更深進一層的解釋。淺顯一點的解釋是,前面第二十六分以前所講的,完全是‘真空’的道理,到了第二十七分以後,才講‘妙有’的道理,再把他融合起來,‘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在‘真空’境上則‘無所住著’,‘離一切相’。在‘妙有’境上,則不捨離,莊嚴成佛因地,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因此講到第二十六分又恐怕你們執著了一個‘豁達空’,我(道源長老自稱)一再的注意這個事情,所以處處告訴你們、提醒你們。金剛經並沒有說過‘豁達空’,也沒有說過‘惡取空’,也沒有說過‘斷滅空’。他講‘空’有用意,是要你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這才是‘真空離相’的真義。‘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故無所取著,即是真空’,要我們依著這樣的道理,而生起信心,解悟其理,用功修行。而且處處較量‘受持讀誦’金剛經‘為他解說’金剛經的福德,目的還是在提醒我們,不可落入‘豁達空’、‘惡取空’、‘斷滅空’裡面。下面第二十七分以後,就要講‘妙有’的道理,你們要好好的深入研究,才不會落入‘偏空’、‘偏有’的任何一邊,這樣才不會修錯了方向。

 

上一篇:道源法師: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下一篇:道源法師: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