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阿閦佛品 第十二卷
什麼是佛境界
維摩居士從哪裡來
維摩居士為什麼來
妙喜國來的佛及一切
願生妙喜佛土
爾時,世尊問維摩诘: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诘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爾時,捨利弗問維摩诘:汝於何沒而來生此?維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捨利弗言:無沒生也。若諸法無沒生相,雲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於意雲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捨利弗言:無沒生也。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雲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捨利弗,沒者為虛诳法,壞敗之相。生者為虛诳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是時佛告捨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诘於彼國沒,而來生此。捨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維摩诘語捨利弗:於意雲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言:不也。日光出時,則無眾冥。維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維摩诘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诘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於是維摩诘心念:吾當不起於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並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得華鬘,示一切眾。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並余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見。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舉眾皆見。佛告捨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結。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則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則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則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什麼是佛境界
「爾時,世尊問維摩诘: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爾時,就是當時,我們講《維摩诘經》已經講了大半年了,在經文中還是同一天的事。佛問維摩居士,你要見如來,要怎麼樣才真正見如來?注意,佛並沒有說他是佛,真的佛是哪一個啊?那個釋迦牟尼只是個肉身。
「維摩诘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維摩居士答,佛不用向外去找的,每個人就是佛。「如自觀身實相」這句話你搞清楚了就見到佛了。我們現在身體是假相來的,人從出生,到少年、壯年、衰老,這個身體不是我,即使你成了佛,這身體也不是你。有人說他觀到身體實相了,他打坐時看到自己這個肉身坐在這兒,另外一個身體站在空中,這還是幻相。要你們修白骨觀、安那般那,都是修法,不是目的,修法的目的是要能夠「觀身實相」。所以維摩居士答復要怎麼樣見如來,他說「如自觀身實相」,實相本空的,也就是智慧悟道,我觀自己身體實相是空的,所以「觀佛亦然」,我觀佛的身體也一樣是空的。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例如今天是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我們有此一會,大家坐在這兒聽一個老頭子吹牛。五十年後這一會還有沒有?你我可能都不在了。但是如果五十年後有人聽到我們今天上課的錄音,知道曾經有此一會,心中會有個影子,但不是真的。「前際不來」,古人沒有到過現在,現在這裡也沒有古人;「後際不去」,你說有明天,明天是明天,同現在沒有關系;「今則不住」,現在也了不可得,念念遷流不停。
《金剛經》說什麼是如來,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來了等於沒有來,去了等於沒有去。順治皇帝的出家詩說:「未生之前誰是我,既生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蒙眬又是誰?」照佛法的答法,無所從來也無所去,生而無生,來了等於沒有來。維摩居士與佛面對面,他說看佛是「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我們打坐觀心,看自己的念頭,過去就過去了,下一個還沒生,剛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
昨天下午有位教育界的同學從外地來看我,他說很累,學佛也不得力,現在正修觀心法門。我問他是怎麼觀的,他說前念去了我不追,後念沒起我不引發。我說很好啊,他說,但是,老師你說當下即空,偏偏我當下空不了!我說,你這孩子好笨!前念跑了不追,對的,回憶過去的事是笨瓜,未來的事要想是傻瓜,當下即空你不能改一個字,說「當下即是」嗎!你空個什麼啊?他聽了愣住了。我再說,當下即空,哼!我算不定還講當下即有呢!你去抓那個空就是不空了嘛。當下即是,既不是空也不是有,也就是空也就是有。在人家嘴上求佛法的人是沒出息,要你自己心中求。你當下即是就對了,你管他空不空啊!我們這教室,下午上課的同學走了,晚上上課的同學還沒來,中間是空還是有?(同學答有)對了,這個教室還有的嘛,空空洞洞蠻舒服的,為什麼要把這房子丟掉呢?值一千多萬哪(眾笑),但他本來空的。這樣講,你們懂了吧?觀心就是這樣觀的,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聽任自然。安心得很,那裡就是。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什麼是色?看得見形象的就是。你們打坐,唉喲,氣動了,腿發麻了。你曉得氣動了,曉得腿發麻了,你就在觀色,你把身體看得太牢了。色本身就是空,所以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去觀,不去求。
「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不觀色,連下來是不觀受想行識,全都丟開了。這才是觀佛,才是見如來。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什麼是佛?大殿上的不是佛,你夢中看見發光的也不是,不是四大起,不從身體上來。相同於虛空,但是沒有說虛空就是佛,虛空是物理的現象。
「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六入就是六根。大家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靜坐就是想求切斷六根。有人說自己打坐很清淨,就是還聽見聲音,你又不求成為聾子,為什麼不聽聲音?聽到了,可是同你不相干嘛!大家現在聽我講話,有哪句話留住的?你留不住的!同時外面街上也有車子聲,同你不相干,不是很清淨嗎?「六入無積」,它本來不停留在裡面,過去就過去了,不去追求。
「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都過去了,所以不在三界,三垢(貪、嗔、癡)都解脫了,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也都成就了。
「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三明(六通中的宿命、天眼、漏盡三通明)具足,可是通明與無明一樣,都是一念。所以神通與無明是一個東西。
「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佛法講無相,可是無相只講了一半。《維摩诘經》給你講徹底了,是無相也是有相,不是無相,也不是有相。不一,就是二,但又不是異。不是自己來的,也不是佛菩薩給你的。不是無相,也不要執著無相,都不可取。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你度到彼岸是去太平洋哪一邊啊?跳出苦海是跳到哪裡去?跳到樂園嗎?怎麼知道樂園一定比苦海好?不跳出來,苦海也是樂園。所以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
「觀於寂滅,亦不永滅。」雖然證得涅盤,還是入世。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這四句話重要得很,是真正的佛法,你能搞懂了,下次不要來聽《維摩诘經》,不用來上當了。如來是什麼境界?不是這個,不是那個,不可以抓住這一面,不可以抓住那一面。不可以用智力明白,也不能用意識推測。所以《心經》上說「無智亦無得」。你有個想搞清楚的念頭,就已經悟不到了。「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這兩句話非常嚴重的!既然如此怎麼辦呢?只有睡大覺去了,真的喲!你有資格盡管睡,睡覺也可以開悟的。我前面提過,我家鄉有位素不識字的鄉下人,他就是出家之後一覺睡了三年,醒來之後,就開悟了,還能夠寫出很好的詩來。另外一個睡覺的故事,有位鐵牛禅師,大家在打坐,他老兄卻躺在禅堂上睡覺。老和尚來巡查撞見了,問他,你有道理嗎?就是問:你悟了嗎?他作了首偈子:
鐵牛無力懶耕田帶索和犁就雪眠
大地白銀都蓋覆德山無處下金鞭
這條牛睡在雪地,身上都蓋滿了雪,看不見了,你打也打不到。意思是他證到空了。方丈一看,好,你有資格睡,繼續睡吧。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你聰明也用不上,笨也用不上,有真本事就放下來睡睡看。我只怕你睡了九個鐘頭就睡不著了。臨濟禅師也是大徹大悟之後睡覺;黃龍禅師也是在山上一睡就是三年,醒來叫一聲就有老虎來馱他下山,要回去也有老虎來馱他。睡覺竟能睡出這樣的本事!
「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維摩居士這一路否定下來,我們學佛講了半天,滿嘴的佛法,到了維摩居士統統給否定了。這樣不是,那樣也不是,把相對的都打破了。無晦,沒有黑暗。無明,沒有光明。無名,所以你叫他是佛、是道、是上帝,都錯了。無相,本來沒有形相。不是強,不是弱。也不是清淨,也不是髒。不在方位以內,可是他有東南西北上下。不是有為法,也不是無為法。沒得可以開示的,無說,《金剛經》講佛說法四十九年,卻沒說過一個字。沒有布施,不需要布施,但也不是悭吝。不需要持戒,也不犯戒。不需要忍辱,也不起憤怒。不精進,也不懈怠。不求定,也不散亂。沒有智慧,可是並不笨。沒有什麼叫誠實,可是也不騙人。沒有來過,也沒有去過。沒有出去,也沒有進來。
「一切言語道斷。」總而言之,你怎麼說都不對。像我們講經是混飯吃的,真的佛法是沒得講的,文字言語都無法表達。你說上帝多偉大,佛多偉大,講得出來有多偉大,這偉大也就有限了。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成了佛可以種一切眾生福田,是什麼田?都不是。因為什麼都不是,所以可以種眾生福田。佛不是你求他、供養他才理你,如果佛是這樣子的,我第一個不信他。佛菩薩不是這樣勢利的,真正佛菩薩是你求他也度,不求他也度。所以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不是抓住,也不是空掉。不是有個相,也不是沒有相。
「同真際,等法性。」所以成了佛叫作如來,中文翻譯得非常好。你還把他當成真來了嗎?是好像來了。釋迦牟尼佛來過這個世界沒有?來過,也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沒有哪一個人來過,也沒有哪一個人去過,只有現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哈哈」。你要是「獨怆然而涕下」那就是笨蛋,你能哈哈就成佛,你要淚下就是凡夫。這個世界誰來過了?拿破侖、華盛頓、諸葛亮?都沒有來過。
「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你不能稱他,量他。沒法比的,超過可以稱量的境界。
「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不是大,不是小。看不見,聽不到。悟不到,也不是知道。
「離眾結縛。」不要被一切捆住了,被捆住了就是凡夫,不能解脫。有人說,我現在什麼都放下了,就是看看經,打打坐。你說他對了嗎?又被一條繩子捆起來了!等於我有個朋友,他說一生除了煙酒嫖賭,別無不良嗜好。說了等於白說,被佛法捆住了,還是被捆住了。
「等諸智,同眾生。」有個智慧就不叫智慧了。什麼是佛?佛與眾生等同。
「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世間法就是佛法,如來就在這裡。你怕老,怕生命沒有了,有錢又怕錢沒有了,這是世間法。「一切無失」告訴你來了也沒有來,去了也沒有去。這句話很重要。
「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沒有什麼五濁惡世,也沒有什麼煩惱。沒有作,沒有起,沒有生滅,沒有什麼可怕可憂慮的,沒有可喜的,沒有厭離心,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也沒有。
「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一切言語文字都不能表達。你看維摩居士一路嘩啦嘩啦講到底,當著佛的面一路否定,好像在拆佛的房子,一路拆光了。
「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他說,佛法就是如此,有這樣的觀點,才是真正的佛法;與這樣的觀點不同的,都是邪魔外道!這裡說的如來身是法身,就是形而上學說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就是如此。光明、黑暗,善惡,來去......等等,都是現象,不是那個能生現象的自性。所以這一切現象境界都不是佛。
這段話我們是拆開來講,以文字來講,文學境界非常的高,後世很多名作的詩詞,就是從這些境界出來的。這一品經值得細細的讀,如果敲木魚來念,就沒有味道了。
我們這一品是見阿閦佛品,前面一路都是在講佛境界,但是什麼是佛境界?因為文字簡單,反而特別難講。希望各位不要只以我解釋的為准,我只是幫助大家,提起注意而已。上文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思想的不是,意識的也不是。到了成佛境界,智慧也沒有用。
本經翻譯人鸠摩羅什法師的弟子僧肇,他著作的《肇論》,有一篇就寫〈般若無知論〉。真正的智慧到了最後,無所謂智慧不智慧,用世俗道理說,最聰明的人是最平凡的人,看起來最平凡最笨的人,卻有上上智。一般人覺得自己聰明的,其實是笨人。什麼理由?因為他不肯平凡;真能夠平凡,就是最高明的人。
不但佛經如此說,中國儒家道家,乃至西洋許多哲學家,都有差不多相同的道理。這個道理要信,是正信就入門,《華嚴經》也提到「信為道源功德母」。這個信不是一般宗教的信,宗教的信偏重人的情感,佛法的信是理性的。
過去禅宗的祖師們常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後來成為通俗的成語,用來鼓勵人。但是可能大家沒有仔細想過,爬到了頂尖了,更進一步不就跌死嗎?這話的道理就是要踏實,就是《中庸》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最高明的人就是最平實的人,所以不要自視高明,沒有什麼叫作聰明有學問的,都是人類意識上的妄想,但妄想清淨就很難了。
我常說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往往是鄉下的老太太們。他們過的是平凡的生活,但也是我最羨慕的生活。「鄉村四月閒人少,采了蠶桑又插田。」這種日子不是你們都市中長大的青年可以想象的。我記得以前常看到鄉下的老太太們,在黃昏時搬條板凳坐著看天,非常悠然。如果你去問他們日子如何,他們多半會說日子過得苦啊,為什麼苦呢?命嘛!命是不是靠得住不曉得,但老太太們可是承認的,認為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的命。
反而是知識愈高的愈不認命,即使信佛也是功利主義掛帥,一信佛就想得利益,假使得不到利益,就會埋怨宗教不靈。
為什麼我講這些?我希望你們再讀一讀上次講的那一段。維摩居士講了半天什麼是佛,空的不是,有的也不是;高的不是,低的不是;總歸都不對。你說我有個對的,你那個對的還是不對。那麼就是都不對了?嘿,都不對還是不對。四面八方都把你堵住了,最後,原來我還是我,也不增也不減,很平常的,就接近如來境界了。說境界其實也不正確,因為又著了相,他其實是無境界又非無境界的,一切境界都是,又都不是。你要了解這一點,才可以繼續讀下文。
維摩居士從哪裡來
「爾時,捨利弗問維摩诘:汝於何沒而來生此?」這時,捨利弗問維摩居士,你是從哪一個世界隱沒,而投胎到這個世界來的?「沒」(讀如「末」)就是滅,死去的意思。
「維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維摩居士問捨利弗,你所學的佛法道理中,有生有滅嗎?「沒生」就是生滅。
「捨利弗言:無沒生也。」捨利弗答,真正佛法沒有所謂生或滅。各位要注意,真正佛法不在打坐參禅這些空事上面。你體會一下現在的心境,思想就叫作生滅心,有生沒的。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很快的,念頭過去就沒有了嗎?再想還是有的,所以沒有「沒」。真沒有「沒」嗎?它又沒有生過。每一個念頭都停留不住,所以勿以有無當成真有真無。《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都是不可得的。要能在這個境界上看清楚了,這就是學佛的根本道理。
你們不論年紀,這個心用了這麼久了,有損害嗎?沒有。現在用還是它。過去的過去了,抓不回來的;未來的還沒來;現在的,剛一覺得又即刻成為過去了。所以要明白了根本什麼都不能把握,心境自然平靜下來了,這就是學佛的正路。作如此觀者為正觀,非如此觀者為邪觀。因此你想求個咒子,找個什麼稀奇的法門,那都是在妄想,因為你求的都是生滅法。佛法是非生滅法,言語道斷還有個什麼咒?還有個什麼法門?
「若諸法無沒生相,雲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佛法中的「法」代表著一切物、事、理,是個綜合的代名詞。維摩居士說,如果諸法沒有生滅,為什麼你要問我是從哪個世界滅了,才生到這個世界?
「於意雲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維摩居士又說,我問你,譬如魔術師變出來的男人或女人,是有生滅的嗎?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人物是假的嗎?不是,是拍攝真人而來,相貌動作都是真的。你說是真的嗎?它只是映在銀幕上,放映機一關掉就沒影子了。所以佛說我們的所作所為皆如昨夢。我們作了幾十年的人,都像昨天的夢。昨天的夢都抓不住了,如夢如幻。
「捨利弗言:無沒生也。」捨利弗答,魔術變出的人是沒有生滅的。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維摩居士問,你豈沒有聽佛說過,一切法如幻,像魔術一樣的幻相嗎?
「答曰:如是。」捨利弗答:是的,佛是這麼說過的。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雲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維摩居士追著說,既然曉得一切法如夢如幻,那為什麼你還要問我是從哪個世界滅了,才生到這個世界?
「捨利弗,沒者為虛诳法,壞敗之相。生者為虛诳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這一段話很重要。從物理學來講,你把一張紙燒成灰,就沒有了嗎?那只是紙的形態沒有了,質能是可以互變的,燒了紙產生了熱、光、煙、灰燼。僧肇寫過《物不遷論》,世界上這些物質沒有動過,時間也沒有流動過,過去、未來幾千萬億年都沒有的,只是現在,現在也不可得。
所以維摩居士再說,捨利弗,你認為有「沒」,以為有什麼事或物滅亡了,那是騙人的,只是物理敗壞的現象而已。相反的,你認為有「生」,以為有什麼事或物生出來了,也是騙人的,只是物理相續的現象而已。那個能思有沒有生的才是道,就是佛,是不屬於生滅的。所以,維摩居士講,菩薩雖然肉體敗壞了,他的法身仍然在此為善。菩薩雖然肉體生出來了,也決不做任何一點小惡。
維摩居士為什麼來
「是時佛告捨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诘於彼國沒,而來生此。」這時候,佛看見捨利弗被維摩居士教訓了,就岔進來告訴捨利弗,有一個世界叫作妙喜世界(就是阿閦佛國),那邊教主的名號是無動(就是不動如來)。維摩居士是由那個世界滅了,而生在這個世界:也就是說,維摩居士原本是妙喜世界的大菩薩,到了我們這個世界,成為一位在家居士。別的經典也說過,維摩居士早已成佛,他的前身是金粟如來。由於發願要利益眾生,所以化身來到這個世界。
「捨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捨利弗聽了就歎道,從來不知道有這樣的事,像維摩居士這樣的人,能拋棄清淨莊嚴的世界不住,而喜歡來到我們這個多怒害的世界。前幾天有學生來找我,他說自己現在把名利看得很淡,已無求於人了。我說,不見得吧,你現在正在名利之中,說看得很淡容易,等你名利都沒有了,看你還淡泊不淡泊?再說,你無求於人,來找我干什麼?這不是有求於我嗎?要求佛法也是有所求,這都是對自己的心理觀察不清楚。所以這個世界眾生多怒害,怒害從哪裡來?都是貪嗔癡生出來的。
「維摩诘語捨利弗:於意雲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維摩居士再問捨利弗,我問你,日出時,日光會和黑暗結合嗎?
「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則無眾冥。」捨利弗說:不會的,太陽出來時,一切黑暗都沒有了。
「維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維摩居士間,太陽為什麼會走到閻浮提?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也就是南贍部洲,都是佛學上的名詞,前面討論過了。
「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捨利弗答,因為太陽要為這個世界照明,消除黑暗。
「維摩诘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維摩居士說,大乘菩薩也是這樣,他為了方便教化眾生,而轉生到不清淨的世界,但並不會被眾生的愚癡黑暗所污染,他們只是為了幫助眾生,消除煩惱黑暗罷了。注意啊!這個滅煩惱闇就是我們學佛的目的,廟子中常見到「慧日當空」,是說隨時在解脫的環境中,智慧的太陽當空,可以消除眾生的煩惱黑暗。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這時候,現場的大眾都很希望能夠見見妙喜世界的無動如來,以及他的弟子們。
「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诘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佛知道了大家的心意,就對維摩居士說,希望你可以把妙喜世界的無動如來,以及他的弟子們,展現給在場的大眾見識見識。
妙喜國來的佛及一切
「於是維摩诘心念:吾當不起於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並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得華鬘,示一切眾。」維摩居士當時心中想,我要不離開座位,把妙喜佛國引到這裡來,讓這裡的眾生可以由三道寶階登上忉利天去看妙喜佛國。我要用右手一抓,把妙喜佛國從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際,像抓把陶土一樣地截斷,猶如拿朵花似地,拿到這個世界來。
這裡描寫的妙喜佛國世界的景象,其實和我們這個世界差不多。這妙喜佛國的情境,就是這邊描寫的。佛經中形容一切世界的邊緣是鐵圍山,我們可以理解那是由礦物所構成的。妙喜世界的鐵圍山圍繞的,有河流海洋高山,世界的中心是最高的須彌山,世界中有日月星宿,有天龍鬼神、梵天等等的天人和宮殿,也有菩薩和聲聞眾,有人世間的都市村莊,男女老幼,乃至無動如來和菩提樹、妙蓮花,能在一切世界作佛事的。
三道寶階是從我們這個世界連接到忉利天的。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的母親,在生下佛之後即去世,成為忉利天的天主。阿迦尼咤天是色界天最高層的有頂天,超過有頂天就是無色界。有頂天的天主是大自在天,穿白衣有三只眼,是觀自在如來的化身。
「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維摩居士想到這裡,就入定,展現神通力量,用手一端,就把妙喜佛國端過來了。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並余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妙喜佛國中得了神通的人,立刻感覺到了,就問無動如來,誰把我們這個世界抓起來了?請救救大家啊!
「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诘神力所作。」無動如來告訴他們,不要慌,不是我作的,是維摩诘在施展神通,請我們過去。
「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至於妙喜佛國中沒有得神通的人,仍然不感覺到有任何異樣。這段故事要聽清楚,維摩居士心念一動,想發動神通,用右手把妙喜佛國端過來。他動了這個念,就進入定境,呈現了神通力量。那個世界有神通境界的菩薩,察覺到被移動了(無動如來也只好動了),但是沒有神通境界的菩薩卻渾然不知。妙喜佛國雖被端過來了,但我們這個世界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同,妙喜佛國也沒有變得比較狹小。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釋迦牟尼佛就招呼大家來看,這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國土的莊嚴美麗,當地菩薩的心地清淨,沒有染污,以及弟子們的身心清白干淨,所以才有這樣莊嚴的淨土。這個不動的境界就是《楞嚴經》中的偈子所說的:「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皆曰:唯然!已見。」大家都回答佛,是的,都見到了。
「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佛說,如果你們想要達到這樣清淨佛土的境界,應該學無動如來之道。無動如來是行什麼道?就是上面講的「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願生妙喜佛土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那由他」是很大很大的數目單位。維摩居士表演了這一手神通,這個世界不知有多少人,都大徹大悟了,而且發願往生東方妙喜佛土。
「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釋迦牟尼佛就為他們預言,你們發了這個心,一定可以如願往生那個國土的。
「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舉眾皆見。」這時,大概維摩居士把手一放,妙喜佛國就回歸原位了。全部過程中,無動如來也沒有向誰說法,妙喜世界和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也沒有交談,大家只是一看這個場面就開悟了,妙喜佛國因此也功德圓滿了。
禅宗裡就有這麼個問題,阿閦佛土一現而不再現是什麼道理?這是有個故事的。有位靈雲禅師,參禅三十年都沒能悟道,就決定不參禅,而修行去了,就是去走戒定慧、念佛、觀想等等的路子(你們恐怕不用三十年就放棄了)。他的心就放松了,沒那麼緊張了。在春天的有一天,他走在外面,看到桃花盛開,一下子就悟了。我們即使天天看桃花,為什麼也悟不了?等於我們天天吃蘋果,就是不會悟出地心引力一樣。靈雲祖師悟道後,就作了一首偈子: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有人就拿靈雲禅師悟道的事,拿來比《維摩诘經》這一段。維摩居士把阿閦佛國拿來給大家看,就一現而不再現,這個娑婆世界就有十四那由他人,因而大徹大悟。這是什麼道理?
後來有一位禅師,答復了這個問題,他說,娑婆世界眾生見阿閦佛國而悟道,同靈雲禅師見桃花而悟道,是同一道理。每個人隨時都有機會見到無動如來,都是一現而不再現,不過人人都把握不住。因此這位禅師作了首偈子,非常高明:
靈雲一見不再見紅白枝枝不著花
尀耐釣魚船上客卻來平地摝魚蝦
何必一定看到桃花才悟道,看到椅子看到狗屎也可以悟道。你們來禅堂打坐,都是想釣魚,但是你們是到平地上釣,怎麼釣得到?你們參參看。事實上,世上一般人求道,都是背道而馳。
「佛告捨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佛告訴捨利弗,你看見了妙喜世界和無動佛嗎?
「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诘。」捨利弗說,是的,見到了。我願一切眾生都能得到自己的清淨土,像無動佛一樣的真空境界。也願一切眾生起用的時候,能達到像維摩居士一樣的神通境界。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捨利弗繼續說,我們今天真是痛快,能碰上這樣的好事,見到維摩居士,能夠親近供養他。其它的眾生,不論是當今的,還是佛逝世之後的,讀了這部經,也會得到利益。何況是讀了聽了這部經之後,能絕對地相信理解,將它牢牢地放在心中,為人讀誦解說,真誠地去遵照修行。
「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則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即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則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裡繼續說明這部經珍貴之處,和它的功德,文字大家都能了解。《維摩诘經》講到這裡,功德大致也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