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讀經的利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九九0年台北傳心居士 主講

  各位大德:阿彌陀佛!

  很難得,今天有這個殊勝的因緣,向大家報告我讀誦《無量壽經》的心得。恩師常告訴我們,佛教是「師道」。佛與我們之間,就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印光大師也常說:「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們知道,學佛想獲得佛法真實的利益,一定要作個恭恭敬敬的好學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

  我們斷煩惱的方法是什麼?首先要將這部《無量壽經》熟讀三千遍,而且是不間斷、不夾雜。等經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後是實行。讀經的目的,就是要培養我們的清淨心、根本智。因為唯有用讀經的方法,才能快速的將妄想、習氣很快的洗干淨。

  我的一生也因此經而改變命運。今日以我的修學是不足以來負起續佛慧命之職,但以一個學佛者所得之真實利益,「當孝於佛,常念師恩」。思及此,以我個人改變命運的事實來供養一切眾生,真是願力不可思議。梅老居士於序文中寫道:欲弘淨宗,必須先弘大經,果能人人持誦,則因果自明,身心自潔,劫運自轉,太平自至。理不明要弘淨土即難矣,故大經適時出現。誠如彭二林居士所言,能遇到此經,實是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這一個事實,的確值得我們大家深深的思考。

  為什麼說這部《無量壽經》是第一經、第一殊勝?因為末法時期的眾生,根器已經很弱,好比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你用一般藥物,已經不能治療他的病。而且就算是有真正的好藥,藥效太慢,也同樣來不及救他的命。一定要用又快又好的特效藥,才能救這個病人。在本經第四十五品以及《法滅盡經》中,佛陀都很明白的告訴我們,當一切經典都滅盡時,只有這一部《無量壽經》獨留百年。可見得這本大經,如果不是我們末法眾生唯一的「特效藥」,世尊與十方三世諸佛又何必威神加持,獨留此經百年?

  這部經的殊勝,就在於它的感應非常快速。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半年就有效驗。什麼效驗?就是心很清淨,妄想執著淡了很多,待人處事變得很有智慧,處處順心,處處如意。誠如經上所言「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手中常出無盡之寶」,這就是讀經的好處。讀誦這部《無量壽經》。天都必須有定課,由少而多,並且合計總遍數,一天都不能停,老老實實做三個月。在此,我可以先肯定的告訴各位,結果一定是法喜充滿、欲罷不能。

  剛開始讀誦,前五百遍是最困難的。這是因為自己業障很重,必須有很大的耐力,去沖破難關。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因為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讀經時,心裡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諸惡莫作」。經典是佛陀從真如自性中流露出來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讀經正是「眾善奉行」。讀誦時專心,這是修「定」。念經時,自始至終念得清楚分明,沒有念錯、念漏、或顛倒,這就是修「慧」。它的秘訣在於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不管再苦,天的定課都不能間斷。真肯老實,依教奉行,超過了一千遍以後,境界就非常殊勝。真正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依報、正報都會隨著轉變,事事順心,身心健康、快樂。只要你真肯用功,用一年的時間,就會覺得自己心地清淨很多,妄想很明顯的少了很多,而且更有智慧。

  像我本來是一位家庭主婦,剛開始讀誦時,家庭事情還是很多,因為這是我的依報,沒有福報。第一年,我一天定三部不間斷。一年下來就讀一千多部,心定了身體也開始轉好,感冒少。以前一身都是病,最近漸漸覺得身體並無不適,家庭工作也比以前輕松,經濟情況也好轉很多,事業也很順利。當時我並無所求,只是老實依教奉行,自己並不覺得這是感應。第二年,一天能讀五部。我一方面也讀熟了,讀起來也快,很快就讀了三千部。那時感覺更殊勝,身體輕,睡眠少,連感冒也沒有。福報愈來愈大,心想事成,時間愈來愈多,妄念愈來愈少。第三年,睡眠更少,早上三點就起來。以前是睡到十點,精神還提不起來。一坐下來連續讀五部,欲罷不能,心地清涼,天天輕松愉快。有一天讀到下午一點就讀了十一部,心清淨、法喜充滿。第二天開始就一天讀十二部,真是無比快樂、自在。

  一直到四千五百部時,動一次大手術,不可思議的順利,真是重罪輕報。因為從小殺業重,身體不好,貪口腹。以前是連打瞌睡也作惡夢。現在夢少了,精神好。天睡很少,吃得少,天天讀經、念佛、拜佛、聽經,日子過得非常快樂、自在。正報、依報皆有大轉變。心定了,只要不間斷讀過了三千遍,要您停止讀誦,您一定不肯。在《大集經》裡佛陀開示,佛法留在世間共有三個階段,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三個時期眾生的根器是愈來愈鈍,業障愈來愈重。所以,世尊要對治這三個時期眾生不同的病,也要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對症下藥」。

  在正法時期,民風非常淳樸,人心厚道,只要大家認真持戒,就能成就。像法時期,人心已經漸漸受污染,妄想也比較多,必須用「定」的方法,眾生才能成就,所以像法時期禅風很盛。翻開我們中國歷史,唐朝正處於像法時期,所以唐朝的禅風很盛。但是到了現在,也就是「末法時期」,我們大家可以仔細反省,現在我們不能如法「持戒」,因此無法使我們得到心地真正的清淨。就連「習定」也不容易得定,我們也沒辦法真正對治煩惱。為什麼呢?我們自己想想,雖然盤腿坐在ê裡,那是形式。因為我們可以自己檢討,我們腦子裡還是妄念紛飛,分別執著很堅固。習定,的確我們也做不到。持戒、習定都得不到功夫。沒有戒、定,就不能開智慧,我們最後只有從「淨」門下手。「淨門」要怎麼修?今天師父教我們讀三千遍的《無量壽經》。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就是先幫我們啟發「根本智」。

  什麼是根本智?就是清淨心。修清淨心,將我們的知見習氣毛病都捨棄,斷淨了,根本智才能現前。這時候,就是佛陀常常在經上講的「般若無知,起作用則無所不知」,般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就是真實智慧。開智慧就是我們學佛的目的。有智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待人處事無一不恰當圓融,這才得真正的解脫自在。

  現在我們才知道讀三千遍的無量壽經,有多麼重要。一門深入,將心長期安住在一部經上,才能得定;心定則生智慧。

  現在人學佛,常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覺得只讀一部經,什麼也不懂,這樣怎麼能成就?其實五年學戒先只讀一部經,是培養「根本智」。學佛一定要依照四弘誓願的次第。先要發願,發了大願,必定要從「斷煩惱」下手,而後才能修學無量法門。培養根本智就是斷煩惱。有了根本智,「後得智」就能很快得到。有了一部經的基礎,再去博覽群經,ê真是事半功倍,左右逢源。這是古人常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也是華嚴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讀到後來,我們才明白廣博與專精是一不是二。專精乃是修學之妙徑,快速、穩當,容易有成果。

  我們能在末法已經一千年的今天,遇到這部《無量壽經》,實在不能再錯過。一定要在我們此生,努力的將經訓徹底的做到,不要再空過這一生。而且時間很短,只有三年。我們能在三年中,老實的念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會真正體會到讀經的利益。因為這部經真正是末法眾生最好的一帖藥,在一切經滅盡後,這部經還能「獨留百年」。我們讀到後來,真正會有很深刻的體會與境界,離苦得樂,百病不生。今天,我懇切的希望,將此殊勝利益,與諸位大德分享。到目前為止,我知道讀誦此經從未間斷,已有一萬多遍的人很多。確實嘗到三種真實利益,就是真實之際、真實之慧、及真實利益。而三種真實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都含攝其中。以前佛號不能持久,而今佛號念念生歡喜心,相續不斷。為報佛恩、報師恩,更當「勤修無懈倦,努力勤精進」。

  下面我要再介紹本經內容。這部經有四十八品。它與《華嚴》一樣,具足十玄門。前三品是序分;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共三十九品)是正宗分;四十三品至四十八品是流通分,具足大經的風范。

  正宗分可以再分為三大段落:前段很詳細介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中段是介紹往生的條件;末段講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的現象。我們可以說這本經是佛陀講經弘法四十九年,真實想講的一部經。因為本經具足了淨宗行門的五大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它是從般若智慧,大慈大悲的性德所流露出來的,只要我們認真讀誦,五大科目都圓滿具足。怎麼說是圓滿具足?我們想往生,三福是正因,在本經二十四品、二十五品都有詳細介紹。六和敬的第一條「見和同解」,是六和敬最重要的基礎。只要我們認真讀誦此經,大家有很高的共識,這就能達到見和同解,建立真正六和敬僧團。

  近幾年來我們天天認真的讀誦,就是完全用這部《無量壽經》作為修學根本。第一階段把經文熟透;第二階段徹底了解經義;第三階段就按照經文中佛教導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老實在生活中一一做到。所謂修行乃是改掉自己的毛病、習氣。把經文教訓應用在生活上,能圓滿的處事、待人、接物,這才是學佛真正的目的。希望由我們自己開始真正做到,將來改變社會風氣,進而來救今天的世界。

  只要我們真正受持讀誦本經,不僅自己往生有把握,對家庭美滿、社會安樂、國家富強,乃至世界的和平、整個人類的幸福,都有極大的幫助。本經從第四品「法藏因地」開始,介紹極樂世界的緣起,敘述法藏比丘如何發願,如何修行。我們讀這部經,最重要的是信、願、解、行要同佛。我們天讀這部經,在日常生活中對照自己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是不是與經典符合。如果違背了經典的教訓,就要把它修正,這就是修行真正的意義—改正自己錯誤的身口意行為。我們要效法法藏比丘在因地的修行,也就是極樂世界的成因,這樣才能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相應。

  法藏比丘是如何的積功累德?第五品「至心精進」中,他自己親眼看到了宇宙間一切的國土,他慢慢的思惟,將十方國土的優點全部采納,缺點全部捨棄,作為建立極樂世界的藍圖—也就是彌陀的四十八願。發願之後,他再依照四十八願去修行,願願都圓滿成就,成立了極樂世界。到今天,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而且天天都在講經說法。他希望我們趕快到那裡修學。由此可知,阿彌陀佛憑什麼建立極樂世界?他憑的是「願力」。凡夫為什麼在六道輪回?因為有「業力」。《華嚴經》上講,業力是盡虛空法界,唯有願力才能轉業力。我們凡夫想憑自己出三界成佛道,的確是非常困難。但只要肯發真心切願想往生極樂世界,成佛道是這一生絕對可以實現的。

  正宗分前段是介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經文中我們可以看西方極樂世界,正是我們個人所追求最圓滿、最幸福的生活。憑一句佛號,阿彌陀佛(西方教主)以自己所修行之成果,來供養宇宙一切眾生,環境之殊勝,如同三十一品中佛告訴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而我們在五濁惡世修行,有兩個最大的困難:第一、很容易退轉;第二、修學過程中,找不到好的同參道友互相提攜。然而只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能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更殊勝的是圓證三不退,當然容易成就。

  正宗分中段是介紹往生的正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我們希望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就必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就是往生的正因。

  末段世尊告訴我們,目前這個世界,就是一個五濁惡世,人們身、心的污染都非常嚴重。所以,師父希望我們把這一段經文,也就是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作為我們的晚課。天用它來反省,對照自己身口意的言行。如果犯了過失,就要趕快改正,否則就繼續保持。

  接著是流通分,簡單提示一下四十三品「非是小乘」。很多人覺得自己關起門來讀經、念佛,是自私自利,小乘自了漢的作法,沒有行菩薩道;其實這是很大的誤會。以我自身的經歷,當初自己關在家中讀誦,得到真實的利益,而後轉變命運,才能離苦得樂。今天來此地,希望大家也能普受其益。以自己修學的成果來供養大眾,這就是行菩薩道。誠如世尊於經上所說,不但不是小乘自了漢,而且是世尊第一弟子,第一得度。因為在本經第一品,法會聖眾中,憍陳如是上首,排名第一。他是佛陀成道後第一位得度的弟子。由此可知,持誦此經,人人是第一弟子,人人可以平等得度。並不是只有根器好的人可以得度。

  持誦本經的人,心地會真正平等、廣大。因為只要你依教奉行,不管時間早晚,都是第一弟子。極樂世界廣大無邊,隨時等著我們去。一去到極樂世界,人人平等,不分早到晚到。如果說極樂世界有名額限制,好像聯考一樣,只招收三萬人,ê麼我們就會有競爭的心態,彼此會有嫉妒,比較誰修得好,誰讀經讀得多。然而了解事實真相,一切的疑慮我們都掃除得干干淨淨。走在前面的人會幫助後面的人,就像經上說的「心無下劣,亦不貢高」。因為只要依教奉行,個人都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真的是「萬修萬人去」,大家都能成佛,而且心中也沒有自卑。因為知道有這麼殊勝莊嚴的地方可去,在世間這一切的名、聞、利、養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去爭、去求、去比較的。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所以,世尊屢次勸我們要認真依照本經教訓,真正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我們一定要很珍惜、很寶貴這本大經,「於此經中,生導師想」。常常感念佛恩浩瀚,師恩難報,必須認真的修行。「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本經的殊勝是能接引無量無邊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一到極樂世界就得不退轉。其實只要認真修行,你在這個世上就能得不退轉,而且天都會法喜充滿。「當起精進,聽此法門」。我們將理論、方法了解得很清楚、很明白,信心才能堅固不移,所謂「理明,信深」。「為求法故,不生退曲谄偽之心」。我們絕對不要用欺騙的心態去修學,因為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天自己檢討一下,面對境界時,分別、執著、貪、瞋、癡、慢、疑是不是淡了,是不是輕了?我們絕對不能欺騙自己。必須用真誠心、恭敬心真正依經典教訓修行。

  「設入大火,不應疑悔」,只要我們讀誦此經,阿彌陀佛就會派二十五位菩薩日夜護念我們,所以沒有比持誦本經更快樂、更吉祥的。如果持誦本經之後,還有不順利時,我們必須警惕,要知道這是重罪輕報。如果沒有遇到此經,我們遭受的果報一定比現在更大、更苦。所以,不要產生疑悔,一定要努力精進,克服一切困難。經上說,我們過去曾經供養無量諸佛,才有這個殊勝的福慧,遇聞此經。既然我們過去是生生世世的修行,又供養過無量諸佛,為什麼今天還只落個凡夫身?必定是生生世世修行的成績單都不及格,沒有一次考試過關。知道這個事實,我們不得不警惕,今生能夠再有這個無比殊勝的因緣,遇聞此經,決定不能再錯過。要沖破一切的難關,一切的考試,絕對不要再枉費此生。「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因為連十地以上的大菩薩都不離念佛。像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都是修學淨土法門。這才明了,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淨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他為《阿彌陀經》作了一部《疏鈔》。晚年一切都通達時,他說出這一段話:「三藏十二部讓與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因為他已經找到最穩當、最快速、最究竟的念佛法門。一切放下,專精才能有成就。以後所印的經書,是給ê些不相信念佛法門的人看的。

  天天讀誦,熟了才能常常想佛,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天讀誦感覺皆與諸上善人俱會,天天有如置身於清淨莊嚴之域,徜徉於華池寶樹之間。如此圓滿的經典,古大德贊歎為「淨土第一經」。理事、因果都講得非常清楚、明白。只要我們能一門深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今生必定能往生。《無量壽經》就好像我們移民到極樂世界的簽證,個人手中都已經有一份,問題是我們還沒填上自己的名字。希望今天大家回去以後,就開始填寫,保證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在此與各位同修互相勉勵,謝謝各位大德。阿彌陀佛!

  ---轉自網絡

 

上一篇:淨空法師:財從哪裡來的?布施來的
下一篇:《金剛經》5個月念誦1300部心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