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淨土的主要因素,是“信願”,念佛只是集資清障、堅固信願的方式。只要你信願的力量足夠了,就能在臨終或者中陰時往生。所以淨宗祖師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全由持名之深淺。”
意思是說,你往生與否,看你有無往生的信心和願力,而你往生後的品位呢,看你平時念佛持名的功夫如何。強調只要“深信切願”就可以往生。如果不是深信切願,即使念佛念得如銅牆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這個觀點自藕益大師到印光大師,幾乎所以淨宗的祖師大德都一致認同。特別是印光大師,對此更是推崇有加。
但一般學人心力不夠,往往自以為信願很深,但實際上可能只是自欺而已。所以必須要依靠念佛來真切地堅固信願。
上面所說的念佛,只是用來修止的一個方便,如果修行人沒有往生的信願,雖然可以通過念佛得到止力,卻無法因此而往生極樂,因此和淨土的“信願念佛”不同。
但如果念佛的功力很深,而後又信受了淨宗教義,對極樂生起信願,因其念佛的力量,其信願就能夠“既深且切”,所以可以較快地達成“一心不亂”。
即便不是念佛的人,如果他本身修止的力量很強,其信願的力量,也比散亂之人的信願可靠。反過來,散亂之人就是念佛,其作用也可能差強人意。所以淨宗亦有“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的說法。
因此,修止對於生起往生的信願,絕對有真切堅固的作用。
但這也並不是說,學淨土的人,要通過其他法門單獨去修止。其實淨宗最推崇的“持名念佛”,本身就是一止觀齊備的修法,止於名號,觀於名號,是絕不含糊的“止觀雙運”。只是其止觀雙運的動機,基於信願往生而已。
所以說,淨土學人,大可不必再選擇其他的修止法門,一心念佛,止觀自在其中。也不是要先修止觀,再來發願,而是每每念佛的前面,都要用信願往生為動機,念佛的後面,亦要用信願往生為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