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明白“華嚴”的境界,則能了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葉一菩提,一佛一世界,乃至無邊法界都能入一芥子之中,所謂的“芥子納須彌”。從唯物的世界觀來看,小就是小,大就是大,小與大都是客觀存在,大可以包容小,小無法容受大。但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認識我們的心,在心靈的世界裡,大小是可以相互包容的,時空是相對的。
在心靈世界裡,我們希望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境界中?是想活在牢籠以內,還是牢籠以外?是想活在有漏的生滅的世界?還是在無漏的永恆的世界?是想活在六道輪回的世界?還是在諸佛常樂我淨的淨土世界?就像“華嚴”的空間,它以最小須彌山為單位,一千個須彌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然後又以三千大千世界為最小單位,浩瀚連綿,重重無盡,這就是華藏世界海。
雖然從《阿彌陀經》裡我們知道,極樂世界離婆娑世界十萬億佛土,感覺遙不可及,但是在華藏世界海裡,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就是隔壁鄰居,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中間,就像在電影院一樣,比如我們是13排10號座位,極樂世界就是13排11號座位,比鄰而居。
看過“華嚴”的世界,相較之下,二十一世紀的星際探索就太幼稚了,即便如此,也需要他們的探索,就像愛因斯坦說的:科學的發展會證明佛教是正確的。
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武後之命譯八十《華嚴》,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清涼澄觀等幾位國師,都是當時教授“華嚴”的法師,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之力,使華嚴宗得到空前的發展。時至今日,唐朝文化仍是中華文化的至高點,唐朝文化的氣度、泱泱大國氣象,至今難以逾越,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唐朝盛行的“華嚴”境界,“華嚴”智慧。
摘自傳喜法師2016年11月19日法堂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