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一百九十七
你的來信,語言頗為懇切,但還是有輕僧慢法的習氣,這種習氣,實在是學佛道的障礙。如果親自來皈依,升座,那麼磕頭應當在二三十個以上,就是方便說,也必須磕數個頭。你憑信函請求皈依,只用合掌拜啟就算完事了,合掌作揖,是行人問路的禮貌儀式。你想皈依三寶,將得到了生脫死的利益,又要報答賢妻的恩德,以及度脫一切眾生等,所期望的很大,而自己的謙卑很微小,頗有點因果不相符合的問題。
往昔順治皇帝,與玉林國師的門人寫信,尚且用法弟行癡和南(行癡,系順治法名)。與他們相比較,難道不是天地的差別?我並不是要求別人恭敬,而有這樣的說法,因為如果按理性講,那當然是沒有人我的體相可得,何況從無始以來,都曾經互為父母兄弟等,而將來都應當成佛,要度眾生呢?所以說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應當恭敬還來不及,哪裡敢責怪他人的不足呢?但是住持佛法,不嚴格建立禮儀,那就沒有緣由讓人們對佛法生起景仰,而努力修持。所以在戒律中,凡是請法等,沒有恭敬的禮儀,就不為說。而“常不輕”菩薩,見人就禮拜,別人用木杖瓦石打他,他還是要遠避禮拜,這是直接在本體上而為他人下種子的用意,不是凡夫住持佛法的儀軌啊。恐怕你執著這個名義,認為我的見識有局限而心量小,所以為你略說一說,也是去除煩惱的一個方法吧。
傲慢是根本煩惱,學佛因為能對治煩惱是有益的,所以不得不與你說明啊。如今暫且將錯就錯,為你取法名為德謙。謙的意思就是,不要自我滿足的意思。《金剛經》中說,發起度盡一切眾生的願心,要眾生都進入無余涅槃,而不執著看見一個眾生得滅度的。比如天地的覆蓋和承載,只是盡到生成的本分,不以為自己有生成的德,這真是所謂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是所謂“謙謙君子,有終吉”啊。能“謙”,那麼一切所應該承擔的,都會承擔,雖然到了聖賢地位,也總是覺得人人都勝過我。就如大海容納百千江河,如虛空包含萬象,絕沒有一樣東西拒絕而不容納不包含的。你能善於體會這個道理,那麼身體雖然操勞,而心裡是常常輕松的,那個利益當然是自己知道了。
然後應當看《文鈔》,以及淨土的書藉,這裡不細說了。《文鈔》,特別對於初發心的人,是不可不讀的書。因為它的語言淺近詳細,又多有發揮“關於處在塵世學佛道,處在俗世修真心”的事理。因為學佛,而那些至誠、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都是可以把握的。佛法其實是積極的博愛,不知道的人,反而以為是消極,自私自利,認為佛究竟徹底度人出離苦難的大法,是蠱惑世俗愚昧的人。所以漸漸積累惡習到今天,發展成為廢經典廢倫理等,不忍心看到聽到的世風加劇惡化。假使人人都知道因果報應,知道死後而神識不滅,隨著罪福而上升善道或沉淪惡道,怎麼會至於有這種現象呢?(文鈔續編卷上·復陳逸軒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書摘一百九十八
必須知道佛法,有住持世間的法,有只是論理性的法。住持世間的法,如果學的人不是很誠敬,就不為他說法。現今世道衰敗,不能完全按這樣的方法了。所以我對於來問法的信函,不管他怎麼樣,也回答他。如果太傲慢,也要指斥他的過錯,這樣才不辜負他的來意。只有求皈依的人,如果不用謙卑的字,決不敢答應。因為答應他了,就是自己輕賤佛法,也使他輕賤佛法。因為他或是不知禮儀,或是我慢自大,自大的人,有什麼可說的?不知道禮儀的,必定要使他知道。不是要求他人恭敬,是不敢輕視佛法和輕視人啊。不這樣維護,那佛法就不能流通了啊。
只是論理性的法,不是凡夫僧可以做到的。只有大菩薩,又沒有住持佛法責任的人可以做,那就有深遠的意義。凡夫去做,就是破壞如來正法,為害不淺。如《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凡是見到四眾弟子,都作禮拜,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我不敢輕視你們,你們都是要成佛的)”四眾有用杖木瓦石打他的,就避開遠一點,作禮贊歎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恐怕你不知道這個含義,妄生懷疑,所以為你簡單說一說。如果是凡夫僧,堅決不可以按照這個章程。住持佛法的大菩薩,也應當依凡夫僧的章程,比如濟顛的老師,是超出常理的高人,仍然是規規矩矩,而濟顛,就不守清規,顯大神通。如果謹守清規而顯神通,就不能在世間住了,只有借這個瘋瘋顛顛,讓世人疑信相參,用密行教化,使人知道佛法不可思議,因而生起正信心來。世間無知無恥的人,學他喝酒吃肉,怎麼不學他吃死的能吐活的呢?怎麼不學他喝酒醉臥好多天,而百千根大木頭,從井中運出來,以及喝酒大醉,吐出金來裝飾全殿佛像的金身呢?這種不可思議的事,只有這種人可以做,沒有什麼妨礙。如果謹守規矩的人做了,必定當下就要離世。否則,人人都來找他用神通,什麼事都做不了啦。(文鈔續編卷上·復楊慧昌居士書三(原名宇昌))
書摘一百九十九
你既然知道不對,應當努力改過,能夠事事努力改正,就可以達到無過的地步。如果只是暫時有愧悔,仍然依舊不真修持,那是仍舊在罪業海中漂泊沉淪,沒有辦法能出離啊。請認真讀書,自然會越來越好,才不至於虛生浪死,與木石禽獸同生在天地之間,活著不利於人,反而又有害於人啊。至於說皈依,暫且緩一緩。倘若你仍然不改舊習,那皈依後反為罪咎了。為什麼呢?不皈依而造了業,沒有破壞佛法的錯;皈依後造業,別人必會以為你都皈依了還在造業,反而因此誹謗佛法是濫污不堪啊。再說你想皈依,絕不肯謙卑委屈自己,怎麼可以滿足你的願望呢?行路的人,向人問路,還必須拱手,表示敬意。如今想皈依三寶,還不如拱手的敬意,那你自大自高的習氣,一點也沒有降伏,怎麼能讓你受皈依呢?如果親身來求皈依的人,升座說皈依,必須磕三四十個頭,跪一小時之久,就是方便說,也必須磕十多個頭。誰敢自己招惹輕法的罪過,而為你授皈依啊?
皈依的道理,與世間拜師相同,哪有世間拜師的人,也不用拱手的禮儀呢?如果根據本體而論,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禮拜供養都來不及,哪裡敢責怪他人缺失禮儀呢?如果依住持佛法的表現來說,凡是不肯謙恭的人,為他皈依,自己也是很有罪過的。(文鈔續編卷上·復湯文煊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年))
書摘二百
皈依三寶,有佛在世的三寶(此即所謂住持三寶),有佛滅後的三寶。佛在世: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佛法就是四谛等佛法,僧就是隨佛出家的人。佛滅後:佛就是釋迦牟尼的種種形像(所謂金、銀、銅、鐵、土、木繪畫刺繡等像,是佛的形儀,應當視同真佛。而彌陀藥師等佛,也包含其中,因釋迦牟尼為現在教主,故專說耳)。佛法就是黃卷赤軸的經典,僧就是剃發染衣的人。還有一體三寶,這是對於自心的覺義、正義、淨義,叫做佛法僧三寶啊。如果詳說太費筆墨。
佛最初成佛時,還沒有僧,只是要提謂長者皈依未來僧,因為僧是擔負傳承佛法的人啊。如果自大自高,只知道佛與法可以欽仰,而藐視僧人,不肯皈依,那麼這樣的人在佛法中縱然能得益,但因為慢心,恐怕也難以得到真實的利益啊。(文鈔三編卷一·復恆慚法師書二)
書摘二百零一
“三歸”者(歸,亦作皈。皈字從白從反,取其反染成淨之義),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僧。
歸是歸投,依是依托,就如人墮入大海中,忽然有船來,就馬上靠向船,就是歸投的含義。上船安坐,是依托的含義。生死為海,三寶為船,眾生歸依,就登上彼岸。既然歸依佛,以佛為師,從今日起,直到命終,不能去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然歸依法,以法為師,從今日起,直到命終,不能去歸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經,及修行種種法門。典籍,即經書也);既然皈依僧,以僧為師,從今日起,直到命終,不能去皈依外道徒眾。(增廣文鈔卷四·為在家弟子略說三歸五戒十善義)
書摘二百零二
佛最初成道時,還沒有開始教化,想前往鹿野苑度五人,道路上遇逢商人提謂,供養佛麨蜜,佛為他說三皈戒、並五戒、十善。佛就是佛自己,法就是佛對他所說的五戒十善,以及佛後來所說的一切大小乘法。這時候還沒有一個僧人,所以對於皈依僧一條,就是皈依未來僧,因為僧肯定是有的。這是皈依三寶的最初第一人啊,從此以後凡是國王大臣以及普通百姓,凡是信佛的沒有不皈依,怎麼可以說沒有出處?
至於“香敬”的說法,那是借物來表達誠敬而已。佛在世時僧人不用煙火做飯,所以金銀也沒有用處,而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的供養,與供錢財是沒有多少差別的。但我們這裡的信佛人較少,凡是所作所為,必定依賴錢財,所以他們既然開始相信,必定需要供養,這是香敬的由來啊。這裡的聖人設教,來學的人必須預備禮物作為學費,與香敬的名字雖然不同,而意思沒有不同啊。不只是這樣,凡是天子諸侯相會相見,必有嘉肴宴席,又必有珍寶禮物相互饋贈,也好像又禮拜而又供養啊。
既然皈依三寶,就必須持五戒,修十善。但是如今的人多是虛情假設,是自己有不依佛教的過,不是佛法的過。僧人能不能修持也是一樣,當然應該分別老師的真偽,與學生的真偽,不要一概認為是皈依三寶的錯而斥責啊。如果沒有人皈依三寶,佛法將隨之斷滅,因為縱然有真正的僧人,而沒有外護,誰肯供養恭敬你這個世外的人呢?何況佛法不單是僧人分內的事,其實也是一切世人都應該修行的事。不讓別人皈依,就是斷滅佛種啊。(文鈔三編卷一·復恆慚法師書二)
書摘二百零三
凡是皈依的人,必須志誠懇切,修持淨土法門。如果仍然是用外道的什麼煉丹運氣等工夫,那就成了邪正不分,甚至以邪為正,以正為邪,這種人千萬不可以讓他混入佛教。如果曾經先學過外道法,後來知道不是正道,完全丟棄脫離他學過的修法就可以,否則不可以。又有相信扶乩的人,這種人也是不可以讓他皈依的,因為扶乩招來的多是靈鬼假冒仙佛的名義。上等靈鬼,雖然不知道比較深的佛理,也還不至於誤事,下等靈鬼,有可能誤人大事,念佛的人,千萬不可以結交這樣的人。現在為各個皈依的人,各取法名,請抄下來而交給他們。請為他們說明,必須要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對西方淨土生真切的信,發真切的願,吃素念佛,求生西方淨土。自己這樣做,再這樣教化他人,才不辜負皈依二字。否則有名無實,沒什麼利益可以得到,而且有輕慢佛法的罪過啊。(文鈔三編卷一·復王海泉居士書)
書摘二百零四
介紹別人皈依,確實是最好的事,如果心裡沒有正信的人,千萬不要隨便介紹,恐怕他後來退失墮落造業,反為不美,人心不同會有這樣的。凡是遇到有過去種過善根的人,可以引導,沒有善心的人,不可以妄加引導,以免反成為佛門的污辱啊。(文鈔三編卷三·復朱石僧居士書一)
書摘二百零五
常見學佛的人也有虛偽的,其實他安什麼心做什麼事,仍然是為了名利,依舊是不管因果不信因果,欺佛欺人。這種假善人,實際是佛門的賊子,應當特別警惕。不要說大的方面不可自欺欺人,即使微小的起心動念,也應當以真誠為主。如果能真誠不欺,久而久之,必定被別人所信受。人們既然信受,那麼天地鬼神也當經常護佑,讓他常得到吉祥啊。何況佛菩薩大慈大悲,有不垂慈加被的嗎?(文鈔三編卷一·復寧德晉居士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