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二百零六
學佛道的人,安什麼心做什麼事,必須內在正直,不可有絲毫偏私委曲的現象。倘若稍有偏曲,那就如秤的定盤星不准,稱什麼東西而輕重都不對了。如鏡子的材料不清楚,照任何東西而美丑不分了。開始差一毫厘,最後失誤到千裡,因為轉換變化,不能止息。所以《楞嚴經》說:“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十方的佛都是同一種方式出離生死,都是直心,沒有算計)”(增廣文鈔卷三·《揀魔辨異錄》重刻序)
書摘二百零七
念佛這件事,要現在這一生就得利益,必須要至誠懇切常念佛。如果種善根,雖然是玩笑而念一句,也會在後世一定有因為這一句善根而發起修持的。所以古人大建塔廟,希望一切人見到而種善根,這一句佛,在八識田中永久不滅。佛在世時,一老人要投歸佛出家,佛弟子五百聖眾,用宿命通觀察老人八萬劫來,毫無善根,所以拒絕而不接納老人出家。老人在祇園外大哭,佛叫人召來與他說法,就證了道果。五百聖眾,莫明其妙,問佛是怎麼回事?佛說:“這個人在無量劫前,因為被老虎逼迫爬上樹,同時念一句南無佛,所以遇到我就得道了。這不是你們聲聞道眼所能見啊。”所以知道肯念佛固然好,不肯念,為他說一說,他聽得佛號,也種下善根,聽久了也有大功德。
無錫近來念佛的人比較多,有一個人會做素菜,凡是打佛七活動,都叫他幫助做菜,他天天聽到念佛聲。後來他的兒子將要死了,就說,我要死了,但不能到好地方去,你把你的佛送給我,我就到好地方去了。他父親說,我不念佛,哪有佛。他兒子說,你佛多的很。你只要說一聲,我就好去了。那人說,那隨便你要多少,拿多少。他兒子就死了。他自認為從不念佛,怎麼會有佛?明白道理的人告訴他,你做菜時所住的屋子,靠近念佛處,天天常聽大家念佛,所以也有大功德。這是無心聽的,如果留心聽,功德更大了。念經就沒有重復文字,不能句句聽得明白,即使留心聽,也難聽清楚。何況無心呢?可知念佛的功德殊勝了。(文鈔三編卷二·復張覺明女居士書九)
書摘二百零八
古德大悟後,有三次或七次閱讀《大藏經》的(唐朝汾州無業禅師,三次讀完《大藏》。育王知微禅師,是大慧宗杲禅師的徒弟,不去上塔院有十多年,七次讀完《大藏》,見《育王山志》),有的認為坐著看經為不恭敬,跪著站著誦讀的(棲賢澄湜禅師三次讀完《大藏》都是如此),有的畢生每天持一部《法華經》的(永明延壽禅師、首山省念禅師),有的看經唯恐別人干擾,貼告示在方丈門上,說“看經時不許問話”的(仰山慧寂禅師),有的持觀音聖號的(明教契嵩禅師,每天誦十萬觀音聖號,世出世間的經書,不用讀就知道了。又有華林元覺禅師常念觀音菩薩,於是感招二虎經常相依在身邊),還有持《准提神咒》的(金華俱胝和尚),還有每天課誦百八佛事的(永明延壽禅師,一部《法華經》,也在百八數之上),有的對於立著的佛像不敢坐,對於坐著的佛像不敢臥的(大通善本禅師,他又對凡是以魚和肉命名的食物,都不吃)。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懷海禅師),至於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那就多的不能數了啊。
由於百丈懷海禅師是馬祖道一大師的嫡傳弟子,他開示有說:“修行以念佛為穩當。”他又所立的清規,凡是為病僧祈禱、為亡僧送葬,都用淨土念佛。所以禅宗後來五家門派的祖師們,多有暗自修行淨土啊,多有長年累月,親自苦行的(如沩山禅師當過做飯的、雪峰禅師當過作飯的一類)。無非就是要圓滿六度菩薩行,自利利他,一般都是重視佛法如寶藏,輕視身體似灰塵。絕不像今天的人輕慢古今大德,亵黩佛經祖論啊。(增廣文鈔卷二·宗教不宜混濫論)
書摘二百零九
南北朝時的僧人德圓,不知姓氏家族,是天水人。常以《華嚴經》為主要修持,讀誦受持,奧妙到極點。於是修建了一座淨園,種很多能造紙的榖楮樹,並種有香草,草中夾雜鮮花。每次要進入園中,必須先洗濯干淨,身穿干淨衣服,撒上香水,楮樹生長三年,香氣氛芳。另外建造淨屋,塗滿香泥,清潔器物,具足了新衣服。匠人要持齋戒,進出換衣服,必須洗漱熏香。然後剝取楮樹皮,浸到深水中,保持潔淨造紙,用了一年才完成。又另外構築純淨基地,再建造新室,甚至柱梁椽瓦,都用香水洗過,每件事嚴格清潔。堂中特別施設方柏牙座位,周圍布滿香花。上方懸掛寶蓋,垂吊很多玲珮,兼有旒蘇裝飾。白檀作為經案,紫沉充作筆管。書寫的人每天受齋戒,三遍香湯沐浴,漂亮的衣帽,打扮的像天人。將入經室,必定在路兩邊焚香,梵呗在前引導。德圓也嚴持淨潔,執香爐恭敬引路,散花供養,才開始書寫。德圓下跪觀想,專注用心,才寫了數行,每個字都放出光明,照亮整個院子,所有眾人都見到了,沒有不感歎的,很久才停歇。又有神人執戟,現出形象來警衛,德圓與書寫的人一同見到,其他人就看不見了。又有穿青衣的梵童,不知怎麼來的,手拿天上的花,申明是來供養。前後這樣靈異的感應,不斷連續出現,經過二年,書寫才完畢。用香盒盛裝,寶帳復蓋,安放在淨堂,每次可以頂禮膜拜。後來因為轉換別人閱讀,盒子發出異光,至於嚴潔,超過了古今。這部經的流傳,到現在有五代了,有清淨心的人閱讀,有時也有明顯的感應。那經如今在西太原寺賢首法師處,守護供養。
唐朝定州中山寺僧人修德,不知姓氏家族。保持苦行成為習慣,在山林裡修道,以《華嚴經》作為信念,安心修持。在永徽四年,發心抄寫經書。所以在別的淨院,植造紙的楮樹,並種香花,灌溉香水。經過三年,潔淨造紙。又另外修築淨台,在台上建屋。召請善於書寫的沩州人王恭,在別的院子齋戒,洗浴淨衣,焚香布花,懸掛幡蓋,禮經忏悔,才上座開始書寫了。下筆時含有香氣,提起筆就散發香氣,每天都是一樣,修德每天入靜室觀想。每寫一卷,布施細絹十匹,一部經總共施六百匹細絹。王恭也竭盡志誠,不受所有供奉,經書寫完畢,一會兒就遷化逝去了。修德因為經書已經寫成,設齋慶賀,大眾都聚集了,修德在佛前,燒香散花,發宏誓願。剛打開經藏,經書放大光明,周邊七十多裡地,照遍定州城,城中男女老少,全都看見光明。中山寺的齋眾,投身地上禮拜,悲哽忏悔。
唐朝僧人法誠,俗姓樊氏,雍州萬年縣人。幼年出家,以誦《華嚴經》為主業。因為遇到慧超禅師,就隱居到藍谷高山,於是遠離鬧市,誠懇請教慧超禅師。後來在寺南嶺,建造華嚴堂,清潔裡外,莊嚴完畢後,圖畫華嚴經中七處九會的像。又竭盡他的精誠志向,書寫經書受持。有位宏文院的學士張靜,當時號稱筆工,筆法很少有超過他的。法誠就請他到山上的住捨,讓他受齋戒,潔淨自修。口裡含香汁,身上披著新衣服。但是張靜長時間寫經,紙的價值五十錢,法誠料到他的見識,才寫兩張紙,酬金就五百錢,張靜因為貪圖價高,就努力寫。在寫的過種中,法誠堅持每天燒香供養,在書寫案桌前。一筆一畫,心想的和眼看的,都沒有遺漏。所以法誠用心鑽注,經常感應到異鳥來,形狀色彩世上少見。飛入堂中,徘徊鼓舞,落到經案上,又到香爐上,停下來安靜的觀看書寫,自然溫馴親昵,很久才飛走。第二年寫經完成了,將要大事慶賀,鳥又飛來,如以前一樣溫馴,聲音鳴叫婉轉清亮。貞觀初年,制作千佛畫像,鳥又飛來,登上匠人的後背。後來辦齋供,慶賀經像成功。第二天中午,奇怪鳥沒有來。法誠對著山峰說:“鳥既然不來,是我的誠意沒有感應啊。是不是嫌我這裡不干淨,所以不來!”說完,鳥忽然飛來,飛旋鳴叫,跳入香水中,奮力掙扎而洗浴,中午後就飛去。前後反復這樣,不是可以反復說的。張靜素來善長筆墨,民間所推崇。山路巖崖上,所刻寫經偈文字,都是他的書法啊。手寫《法華經》,正在外露的地方沒有遮蓋。因為有事離開,沒有收藏,趕上下大暴雨,溝澗波浪飛騰。前往察看經書,整個書案都是干的,旁邊都是水。曾經被松樹枝橫倒,就漂落懸崖,沒有落到澗底,不知不覺又已經上了高岸,不損壞一絲一毫。
唐朝僧人昙韻,定州人,行年七十歲了。隋朝末年喪亂,隱居在離石的北千山,常誦《法華經》。想抄寫法華經,沒有同一志向的人。這樣過了幾年,忽然有書生,不知怎麼來的,說只要潔淨,就能實行。於是在清晨,吃飯後洗澡沐浴。穿干淨衣服,受八關齋戒。進入清淨屋室,口含檀香,燒香懸幡,寂靜中抄寫,到天黑才出來。第二天同樣,沒有倦意。等到經寫完了,如法奉獻酬金。相送出門,轉眼不見人影。然後經書裝潢,一如正法。昙韻受持讀誦經書,七重包裹,包一重就香水洗手一次,這種恭敬行為初期沒有廢止過。後來外族侵犯兵荒馬亂,就把經藏在箱子裡,放置高巖上。經過一年天下平靜,但經書不見了,四處焦急尋找,終於在巖下發現。箱子已經腐爛,撥開朽木經典還在,還是像原來一樣完好。
唐朝貞觀五年,在隆州巴西縣,有位叫令狐元軌的人,敬信佛法。想抄寫《法華經》、《金剛般若經》、《涅槃經》等,但自己沒有能力,就借助土抗禅師檢查校對。土抗禅師在寺院如法潔淨,寫了下卷,返還岐州的莊所,把經留在莊裡。還有《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同在一處。忽然外面著火延燒,堂是草蓋的,一時間都燒成灰了。元軌當時任馮翊縣的縣令,命家人在灰中尋找,收取金銅做的經軸。撥開外面的灰後,裡面的經書,完好如故。裝潢的顏色沒有變。只有箱子和外套燒成灰了。又尋找《老子五千言》,已經被火燒化了。於是收取經書,大家感歎奇異。而《金剛般若經》一卷,標題字有些焦黑。查問是什麼原因,原來寫標題時,有位州官能寫書法,那人性急,不如法潔淨,直接就寫標題,所以被燒到了。那人現在還健在,祥瑞經書也存留著。京城西明寺主察驗,親眼看到所說的事。
唐朝河東郡有修戒行的比丘尼,常誦《法華經》。尋訪善長書寫的人,出價高很多倍,而潔淨勤勉,也超過別人。一起洗浴,燃香熏衣,和外面聯系通過竹筒,通到牆壁外。寫出七卷的功夫,用了八年時間才完成。龍門寺僧人法端,集眾講經說法,要借比丘尼的經書,作為根據。比丘尼堅持不給,法端責怪她,事情不能解決,比丘尼只好親自送交法端。法端打開閱讀,只看見黃紙,空無文字,其它經卷也沒有一個字,法端愧悔送還比丘尼。比丘尼悲泣收回後,用香水洗經函,舉在頭頂上繞佛,七天不休息,再打開看,文字如故。就是貞觀二年,法端自己所說的事。(增廣文鈔卷二·竭誠方獲實益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