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教與花之緣 花與人③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千年苔樹不成春,

  誰信幽香似玉魂?

  霁雪滿林無月麗,

  點燈吹角做黃昏。

  ——虛堂智愚禅師詠梅詩

  禅師借有明空,托事寓理,以聲色而顯用的寓道詩,藉梅花以示佛理禅機。

  佛教與花有很深的因緣。佛門稱花為“華”,花華不二,獻於佛菩薩前的稱為“獻花”,散布壇場四周的稱“散華”。

  佛經裡有許多與花相關的典故和用語,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開見佛、舌燦蓮花、花果自成、花開蓮現、九品蓮花、百鳥銜花、夢幻空華、鏡花水月、一花一世界、一花開五葉、蓮華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無論是欣賞、供奉、祈福、贊頌或當作說法悟道的因緣,花和人們的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佛陀時代著名的末利夫人,和末利花有密切的關系。她原名黃頭,是摩诃男的婢女,由於她以飯食供養佛陀的功德,而脫離婢女身,成為波斯匿王的夫人。因為她曾看守末利(摩利迦)園,被稱為末利夫人。

  其它還有藏密始祖蓮花生大士、貌美如花的蓮華色比丘尼、佛陀前生的蓮華王太子等,他們也是以花為名。

  花不但美麗,令人賞心悅目,也常是祈福消災時的用品。《法苑珠林》卷三十六,敘述南齊武帝之子晉安王蕭子懋,從小即非常孝順。他曾因母親病重,請僧人為其母祈福。當他看到供在佛前的蓮花經過三天仍然鮮麗不萎,便涕泣禮佛祈願:“如果我母親能痊愈,請佛力加持,讓此蓮花至法會結束都不凋謝。”果然七天法會圓滿後,蓮花不但如盛開般鮮紅,莖部還冒出一些根須,他母親也很快就復原了。

  《那先比丘經》也記載有位四肢全無的小孩,費力取得一枝蓮花獻給佛陀,佛陀便告訴他的弟子:“這位沒有手腳的孩子,經過九十一劫的輪回之後,再也不會墮入地獄道或畜生道、餓鬼道,他將生於天上。天上的壽命結束後,還會重新做人。”這也是因花而祈得福報的感應。

  除了心花一瓣,代表無限誠意之外。人類更依花的生長環境及特質,給予不同的诠釋,甚至擬人化。

  宋朝詩人林逋喜愛梅花的孤傲清高、不同流俗,而“以梅為妻”,偕之隱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宋儒周敦頤的〈愛蓮說〉寫道:“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翫焉。”文中說明他喜歡蓮花的原因,並以菊花比喻隱士,牡丹如同富貴之人,蓮花代表君子。陶淵明將花與人的性格、身份作了巧妙的結合。

  佛教裡也有不少和花相關的事例。《撰集百緣經》記載,有位賣花人有一次將花送到波斯匿王的王宮之後,自己留了一朵想拿到市場賣。路上遇見一位外道要跟他買這朵花,外道才掏出錢,須達長者也出現在他面前,搶著買這朵花,於是兩人競標出價到百千兩金子,仍不罷休。賣花人覺得很疑惑,問他們為何要買花。

  外道說:“為了供養那羅延天,以求福佑。”

  須達長者說:“為了供養眾人敬仰、三界之尊的佛陀。”

  賣花人一聽,便說:“花不賣了,我要自己去供養佛陀!”這位賣花人因花而能見佛供佛,並發願以此散花的善根功德,來世能為盲冥眾生作眼目。

  佛陀制定比丘不應著花鬘璎珞,不過,花在僧人的修行生活中也占有不少份量。

  須菩提尊者有次在巖中禅坐,正入空三昧時,從天上降下雨花。須菩提問道:“空中雨花贊歎,是什麼人?”

  天人說:“我是天帝釋。”

  尊者說:“你為何贊歎?”

  天人回答:“我敬重尊者善說般若波羅蜜多。

  尊者說:“我於般若,未嘗說一字,你為何贊歎?”

  天帝釋說:“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般若。”

  這裡即是用花來表示對僧人修行境界的贊歎。

  《維摩經·觀眾生品》記載,有一次維摩居士說法,天女“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

  在場的小乘弟子們費了九牛二虎的神力,仍不能揮去身上的花。天女於是藉機告訴他們,花本身無如法或不如法,花的有著不著,有墜不墜,都是他們自己的妄心分別所致。在這個故事中,以花來象征修行者生命覺悟的層次。

  《碧巖錄》第三十六則敘述長沙景岑禅師與首座的機緣對話:

  長沙一日游山,歸至門首,首座問:“和尚什麼處去來?”沙雲:“游山來。”首座雲:“到什麼處來?”沙雲:“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雲:“大似春意。”沙雲:“也勝秋露滴芙蕖。”

  此公案中,藉游山之態度來隱喻生活態度。隨芳草以去,顯示天地的自然悠哉,無絲毫計較;逐落花而回,顯示住於無所住處,去來任運。又首座以“大似春意”一語,認為景岑只是追隨春意而已;景岑答以“也勝秋露滴芙蕖”,則說自己已超越秋露滴芙蕖之枯淡,而領受洋溢春風。

  花本身具有真善美的特性,不管我們在意與否,它總是如如自在地為人間帶來色彩和香味,更引發許多人對生命的體悟及開啟心田的智能。(待續)

 

上一篇:淨空法師:到極樂世界就有這樣大的能力
下一篇:佛教與花之緣 花與法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