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覺真法師:從“布施度”談佛教慈善濟世的救度功能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從“布施度”談佛教慈善濟世的救度功能

覺真法師

據說,西方人研究了佛教以後,發出一聲驚歎,說:“基督教是窮人的救星,佛教才是富人的救星”。此言緣何而發,我不甚了了。但是,我在為此次文化周准備這一論文時,卻有了少少一點感悟。

“大慈大悲憫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這是佛教徒每天必誦的功課,也是每個佛教徒誓志不渝的信念與弘願。凡社會上出現重大災變,如地震、洪水、海嘯或資助貧困地區,幫助失學兒童,關心殘疾人士,捐助希望工程等等,全國佛教界總是義不容辭,第一時間,組織捐獻。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們在探討佛教慈善事業以及對社會救助的濟世功能時,亦往往多注重於受施者的得益,得助,得救,看到了社會的弱勢者、苦難者的受惠、受益。而佛教布施度的智慧,更強調的是施者的得益,得助,得救(度)。因此,本文試圖探討的是施比受施更有福報,更有大利益。

布施度,是六度之首。行菩薩行,成菩薩道,必須踐行六度,齊修六度。捨六度便無以成就。

什麼叫布施?布施就是捐獻自己所擁有的財力、物力,甚至時間、智慧,乃至自己各式各樣的資源去幫助別人,救助別人。真正的布施是無私奉獻,心中不求回報,也沒有任何貪心,這才能達到智慧圓滿,福德圓滿的境地,就像佛菩薩那樣。

布施的第一果報是破悭貪。人,因我執而起貪愛,因貪愛而生悭貪,悭貪正是頑強的我執表現之一,布施正為破除我執,捨棄悭貪而設,所以這種布施稱為布施度,即布施波羅蜜。而布施又是聞修佛法的助緣,更是積集福德的途徑和終得解脫的善因。佛在《增一阿含經》中說:“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廣施也。”《大寶積經》中佛告捨利子:“當觀菩薩摩诃薩行柁那(布施)波羅蜜多時,依世財施,便得一切圓滿功德”。可見布施招感幸福果報,圓滿具足一切世間、出世間功德。

厚德載福。德厚在哪裡?厚在無我。佛法認為,實相無相,無相即是空相,實相即是無我。無我是放棄了自私自利的,以自我為中心或以功利主義為出發點的那種執著,那種小我心態,這才是空相,才是無相,因此,才是智慧,才是解脫。

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大乘經典《華嚴經》中得到印證。在《華嚴經?普賢十大行願》中:“三者廣修供養”。這裡供養就是布施。二者名異而實同。對上、對佛法僧三寶,含尊敬之意,故叫供養。對下,對平輩,對社會大眾,稱布施。供養有財供養、法供養二種,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三種。經文中一再告訴我們:廣修供養之果報:第一得大財富,第二除悭貪障,第三得尊貴身,第四遇難得救。

供養布施,指的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心靈境界。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是事供養;依菩薩的行願,運心觀想,那就是法供養了。“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財法二施,等無差別。財供養,事供養,是事相,法供養是理智,是智慧。為什麼要說“法供養最”?法供養,是無漏法,無為法,而財供養,事供養,還是有漏法、有為法。

法供養的最高境界就是供養者、布施者要三輪體空,看空三者。沒有布施者,沒有受施者,也沒有所施的具體錢、財、物。《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樣的境界,即是沒有驕慢心,不居功,沒有我執。很多人布施了,在功德薄上留下的是“無名氏”,就是這種“無我”的崇高境界,這也稱之為無相布施。

無相布施,即是《金剛經》中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真解脫,大解脫,到了菩薩的境界了。

兩相對比,你能為別人著想,為他人謀福利,成就他人,自己的收獲往往會更多,聚集的力量也更大,能做的事業也更寬廣。你愈能奉獻,將來擁有的就愈多,而且不用刻意,它是自然而然就會來的。聖嚴法師比喻為井裡的水,取的人越多,水源就源源不斷而來,如果捨不得供人使用,井裡的水,永遠就那麼多,不會再生。同樣,如果捨不得把自己擁有的財產施與別人,不僅財產不會增加,還會被罵守財奴,而且也會為錢財的累積,留給誰,如何處理,而不斷擔心,增加許多痛苦。

讓我再引用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說的一個故事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英、法、蘇、中等戰勝國,幾經磋商,決定在美國紐約成立一個協調處理世界性事務的國際性組織──聯合國。一切准備就緒之後,大家才發現,這麼一個全球至高無上、最權威的世界組織,竟然難尋自己的立足之地。

聽到這一消息後,美國著名的一家財團──洛克菲勒家族,經過商議,決定出資870萬美元,在紐約買下一塊土地,無償地把這塊土地贈與「聯合國」這個剛剛掛牌的國際性組織。同時,洛克菲勒家族,也把這裡附近的大面積土地一並全部買了下來。

洛克菲勒此舉,出人意料,當時,許多美國大財團都吃驚不已。870萬美元,對於戰後經濟十分困難的美國和全世界,確實不是一個小數目,而洛克菲勒卻是無償贈予,甚麼條件也沒有。這個“無償贈與”,換成佛教語言,不就是“布施”,“施捨”嗎?自私的人,只圖利己的人,會接受這個“無償贈與”的思路嗎?果然,消息傳出之後,美國許多大財團的老板甚至嘲笑說:“這簡直是愚蠢至極”他們斷言:“這樣下去,過不了十年,洛克菲勒財團就要淪落為貧民集團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聯合國大樓剛剛建成,四周的地價頓時狂漲起來,一時間,升值達到捐贈原價的數十倍,甚至近百倍,巨額財富源源不斷湧進了洛克菲勒家族。這個結局,令那些嘲笑和譏諷的人士個個目瞪口呆。

這個道理不是很明顯嗎?利他,就是同尊同勝,共美共榮。佛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個中原理,恐怕在今天已不是甚麼秘密了。

由此可見,布施才是真正的“雙贏”,即施者和受者都能從中受益。郭延成博士說得好:“布施者是物質及精神上雙豐收者,我們不得不佩服佛教布施思想的精辟與智慧”。

我無須再引用生活中的實例了。供養布施,無相布施,是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更是一種清淨的心靈境界。西方人士發現的“佛教是富人的真正救星”一說,其言是也。

 

上一篇:覺真法師:心、內在動力、命運
下一篇:覺真法師:家庭和諧在自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