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乘一法師:略談佛法悟證心要 一七第四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七第四天

   諸位同仁、同學、善知識:

   今天是2009年11月12日,星期四,農歷9月26日,是第一個七的第四天。從今天打七的情況來看,整個佛七及內外護七的情況都比較平靜,進行得比較順利。為了使這次打七更為圓滿些,以下六個問題師父講一下。

   第一個問題:如何觀照。上座的時候,要一心地念咒、一心聽咒,心念耳聞、不睬雜念、聞所聞盡,要做這個功夫。叫你們不出聲,然後就不念了,這樣就容易打妄想,所以一定要堅持原則,上座持咒念佛、心念耳聞、不睬雜念、聞所聞盡,這樣用功。下座一定要綿綿密密地觀照自心,念起即覺、覺便化空、不隨念走,繼續做覺所覺空的功夫。切勿下座之後,腦子一放開,東瞧西看,忘記觀照了。你這樣,怎麼能夠打成一片呢?我們要借著打七的因緣好好用功,已經明白心地的人要打成一片;沒有明白心地的人,要靜下心來,打開本來。如果你的思想不集中,打坐不能夠綿綿密密地持咒,下座也不能夠綿綿密密地觀照,這樣做功夫就不得力,斷然不能夠達到打七克期取證的目標了。故上座和下座地觀照念咒很重要,必須如法地去做。希望大家要時時提起來,觀照這顆心就象貓抓老鼠一樣,貓躲在那裡,老鼠不出現則已,一出現就把它抓住。妄念一起來,你要把它化空喽,在這裡觀照著沒什麼事情,妄念起不來,就怕周圍的這些人事把你的思想拉走了。不要忘記了觀照了,要綿綿密密地觀照。請大家一定要牢記!

   第二個問題:飯勿吃太飽。打七的過程當中,每頓飯只能吃四、五分飽。吃太多,打坐的時候容易昏昏欲睡。最多吃五分飽,一般四分飽就行了,這樣上座才有精神。吃得那麼飽了,打坐打呼噜。也不能不吃。有人說,我斷食不吃。不吃你沒精神,上座也打呼噜,不吃飯也易昏沉啊。百丈禅師說:肚中食少,口中話少,心中事少,神仙可了。人要健康要長壽,一定要注意飲食。尤其我們打七的時候,更要注意飲食合理!

   第三個問題:身體的痛感。通過連日來打七,有人感覺身體某些部位疼痛,那是因為你打七精氣比較聚足,氣脈將你的病灶沖開了,病氣翻了出來。原有病灶的人,心髒有病,氣管有病,或是食道、咽喉、其他部位有病,它都會反應出來。只要有病的地方,都會給沖開,沖開的時候這個病氣要發出來,會感覺到很難受。這種情況不用怕,屬於正常情況,有條件的話,適當地吃點藥,加速病氣消去。另一種情況,之前無病者,心髒也沒問題,通過這幾天打七,心很痛,好似要裂開似的,這種情況也不要害怕,那是因為氣脈在走動,在打開你的那些穴位,就像清理污水溝,要先把原來的污泥沖走,潔淨的水才能通過。在家打坐時間少,那些毛細血管多有堵塞,現在打七要沖開那些被堵的血管,會感覺痛,若是“啪”地沖開了,那就不痛了,這要有個過程。

   在你的心髒沒有打開之前,肯定會痛。有些人不是痛一天、二天,有的要痛半年,那你可能會認為是心髒病,要是檢查沒心髒病,大概痛一到三個月,到這裡“啪”打通了,就不痛了。心髒打開有二種情況,第一種打開就是修禅定,你的精氣聚足,“啪”一下把心髒打開了。我們的心髒就像蓮花一樣,心髒有個死穴,當你的氣“啪”撞到這個穴位的時候,打開了。打開的時候,如是大地平沉、虛空粉碎,像死了一次一樣。第二種打開就是人臨死的時候,最後一口氣咽下去,撞到心髒那個死穴,人也就死了。

   如果真打開過一次的人,臨命終就不會那麼難受了,心髒已經打開了,到時候就比較安詳地走了。沒有打開的人,臨命終就會比較難受。所以說不要害怕,在打七過程當中,身體哪個地方不舒服、難受,或者有其他反應,都屬於正常情況,無須害怕,打坐絕對不會打死人。比如過量用藥,會有副作用,而打坐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若是真得有病,那要結合藥物治療,加速病情地去除,並非打坐修行的人生病就不吃藥。關於這兩種情況要跟大家講清楚,請你們安心打七,把功夫做上去。

   第四個問題:關於手印高低的調整。手印猶如天線,可以調整。對於千座內的要求,手印必須要豎在當胸,在上丹田成45度,不許往下倒。如果已禅修了一千座、二千座以後,或是已修十年、十五年了,手印的高低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從二個方面來定:

   一是根據昏沉心和掉舉心來調整手印的高低。根據你的心來定,你的心如果是很亂、妄念很多,這屬於掉舉的狀態,這種情況下,手印可放低一點,這樣整個心氣就往下去了,心的妄念慢慢地就會減少;如果是說容易昏沉,手印要提高一點,不要倒,一提高整個血氣就提起來,人就有精神了,就不會昏沉去,這是講手印問題。還有坐姿要端正,後面不要靠著,前面不要搭著,有些人打坐始終低著頭,頭這麼低著,後面是督脈、前面是任脈,那樣低著、堵住,喉結這一關更難打開了,要很自然地挺起來。這是從心的角度來調整這個手印和坐姿。

   二是根據身體情況來調整手印的高低。人有三焦,心髒上面的部位是上焦,心髒下面、肚臍上面這中間部分是中焦,肚臍以下叫下焦。若是上焦(心、肺等)比較熱的人,禅坐心中心法,手印舉得太高了,肺髒和心髒的心血易熱,老是紅光滿面的,打坐的時候就要把手印放低一點,往下放,要把所有的氣回歸下丹田去。往下放就很舒服了,整個身體血氣就往下走,水火既濟了嘛。我們人體是火在下、水在上,本來水是往下去的、火是往上來的,這樣水火相交相濟了,身體各方面就通暢了,人的感覺就會很舒暢。若是中焦、下焦比較涼的人,尤其是一些女孩子每月有例假,她一般來說易四肢冰涼,這是上焦(心和肺)比較涼,血氣較涼而不聚足。這種情形手印就要舉高一點。有幾位女生就是這種情況,剛開始修法時手腳冰涼、冒冷汗,修大蓮花手印,把手印舉高,一年修下來,全身都發熱了,把整個下焦的熱火均勻地提上來了,心肺就熱起來,心肺主氣,氣能夠通血,全身血氣熱起來後,四肢也熱起來了,身體日益好轉。所以,手印舉高、舉低要根據自己身體的情況來確定,因人而異。

   第五個問題:敢於承當。昨天師父講了,人人都是如如佛。好多人不相信,不敢承當。不可能的,我是凡夫啊,我是業障鬼啊,我怎麼會是佛呢?不敢承當。我現在問問你們,能夠承認自己是如如佛的人,請舉手?有這麼多的人啊,好,這證明昨天我講的法你們聽懂了,你們才敢確定自己是如如佛。每個人本來就是如如佛,當下就是如如佛。

   但是,成佛不著成佛想。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本煥老法師,問他,“你成佛了嗎?”本煥老法師說:“我沒成佛,成佛還要做很多的事情。”這是他的原話,成佛還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哎。這個禅宗來講,成佛不著成佛想。真正成佛的人,他不會說自己成佛了。不然的話,師父問你們:成佛了沒有?大家都舉手,成佛了,這樣讓人家笑死了啊。你明白這個道理,昨天講了,佛畢竟空,就是沒有佛的這個名字相,成佛的人不作成佛想;凡夫畢竟空,也不作凡夫想;所以佛說一切法,度一切眾生,而無一切眾生可度。我們說煩惱畢竟空,煩惱本來就畢竟空,煩惱畢竟空就是菩提,菩提是畢竟空嘛。煩惱本來是畢竟空,而你不願意畢竟空,那就不是菩提啊。這話要講清楚哦!

   一切萬法本來都是畢竟空。昨天跟你們講了,一切萬法都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不可得,都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畢竟空有,本來就這樣,萬法都是這樣。而凡夫之人不願意畢竟空。為什麼不願意畢竟空?那是因為無量億劫以來當凡夫當慣了,叫他當佛,他不願意,還整天以佛求佛,這難道不是大愚癡之人嗎?起一念心要去修個佛,以佛修佛,即是大愚癡之人。佛不是修出來的,本來就是佛,不是修成個佛。人人本來就是佛,只要把你當凡夫當慣了的習氣放下、除掉,當下就是如如佛。

   這牽涉到一個問題,今天有人問, “師父講的這個空,我不明白,是不是空有兩邊的空?”空有相對的空,是外道的空。我講的空,是空有一體的空,這是真實相。世界上所有的空都是有的,空裡面有很多的分子、離子,所有的一切,包括整個虛空。山河大地、草木叢林,宇宙星球什麼的,它都是空的、不可得的,不可撇開有而有個空,也不可撇開空而有個有,空有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的。所以說空和有是一體的,空就是有,有就是空。

   這樣講起來,可能還不太明白,是吧?也就是說,所有物質的東西是有的,如果沒有空,這個物質就不存在,是吧?比如我們人的這個身體是有啊,這個身體如果沒有空,就沒有風大,沒有風就沒有動力,你的血氣就不能走動,人就死了不存在了。一切物質都這樣,所有的物質裡面有分子、原子、離子,還有質子,質子之間都有空隙,沒有空隙就粘在一塊啦,它怎麼走動。而所有的物質都是運動的,動就是因為有空隙、有風,它才能動。如果離開這個空,這個有就不存在了;如果離開這個有,也沒有這個空。所以,空有一體、空有不二、空有不可分,這是實相的真理。空就是有,有就是空,二者不可分,有空就有有,有有就有空。

   有人問揚州高旻寺的德林大和尚:什麼是空?答:一切都有。這是開悟的大禅師講的話。與外道截然不同,外道是認為本性不空明,要加上一個空明,他這個空明就是與有相對的空,這個空就是空有相對的空,是外道的空。這為什麼叫外道的空?不符合真理,不符合真心,不符合實相,自己想出來的,所以叫外道。符合實相真理,符合客觀真理,符合宇宙和人生真理的,這個叫正道。

   宇宙當中沒有斷滅空,有有就有空,所以空有不二。心經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空不二。你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呀,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和妙有是一體不可分。所以,佛教講“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我們的心也是這樣,一切物質也是這樣,虛空也是這樣,都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切不要想出來一個斷滅空,那是外道想的、不存在的。

   你如果明白這個真空妙有,是宇宙客觀存在的真理的話。那麼,師父講既是空的又是有的,空和有是一體的,這句話你就應該明白了。對於這個一體來說,因為有故非空,因為空故非有;非有非空,叫畢竟空有。你就明白了。萬法畢竟空有,你的心也畢竟空有,那不就是如如佛嗎?畢竟空有就是如如佛啊!一定要明白,自己本來當下就是如如佛。

   你自己是佛,而你不想當佛,一直習慣想當凡夫啊!只當凡夫不想成佛,這難道不是大愚癡人嗎?本來是佛,自己想當凡夫,然後又要修成佛,這難道不是更大愚癡人嗎?如果這個道理明白,那你找到為什麼不是佛的原因了吧?就是因為當凡夫當慣了,習以成性,由於這個慣性的力量,現在還停不下來。像一千米跑步,到線了還要往前撞幾米才能停下來。你無量劫以來當凡夫當慣了,也有你的慣性,並非說停就能停的,而要慢慢地停下來,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停下來之後,你就如如不動,恢復了你的如如佛。那個慣性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習氣!對於師父昨天講的內容,很多人說聽不明白,這也正常,第一次聽說嘛。今天就此問題,師父再次補充講解後,應該能聽明白了吧!若還有人不明白,自悟加師父個別再輔導吧!

   第六個問題:補充講昨天的問題,佛是否在因果的范圍內。昨天的答案眾所不一,想了一天了,有誰想明白的,請回答。

   慧覺法師答:佛是超越因果,但是不違背因果。

   這個答案比較簡練,因果規律是一種規則,是一種道,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一切萬物、萬事、萬法都不離開因果的運行規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宇宙和人生的發展規律,佛也在這個規律的作用范圍之內。

   因果規律的真理是釋迦牟尼佛發現的,佛是掌握真理者、運用真理者,掌握真理再運用這個真理,他怎麼會跳出這個真理之外呢,是吧?世俗人亦知: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學佛修行者,成道了之後就是法王,作為法王更不可能違背真理法則啊!

   因果規律是佛教最基礎的真理,是宇宙最基本的發展規律。學佛的人,學習宇宙和人生真理的人,深谙此理,怎麼會去違背呢?

   孔子說,人到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違規,這個規就是真理。掌握真理並運用真理者,絕對不會違背真理,而是運用真理的力量來改變自己、改變世界,那叫超越。怎麼超越啊?前因已定,你做過的事情,對於未來來說就是因,你說的話對於未來來說就是因,那麼這個因已經做了,誰都沒辦法改變,已經在你的八識田裡種下,對於你已經做了的事情怎麼樣才能改變呢,怎麼去超越呢?因和果的中間還有個緣,佛就掌握這個緣,來改變果報。

   怎麼改變果報?師父曾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女居士被一個不認識的人無緣無故打了一頓,此居士對佛理深有體悟,遂以佛法的道理來處理,認為是自己從前欠人家的,非但不追究肇事者責任,反而善言相待。同樣是冤家對頭碰到了,此居士當下處理很和藹、很和善,結果兩人成了好友,這不就轉了嗎?本來是冤家對頭碰到,冤冤相報何時了?運用佛法的道理來處理此事,被打者,如是想,以前欠的,現在還了;打人者,發現自己打錯了人,心生慚愧。兩人和解,成為朋友。這個不是改變了嗎,超越了嗎?佛就是運用因果規律而超越、改變果報,而不離開因果規律。為什麼?當一種因顯現的時候,它所有的緣裡面最主要的緣就是當下這一念,當下這一念是決定的緣。你碰到事情時,當下這一念,決定這事情怎麼處理,不同的處理方法,果報就不一樣。

   成佛之後,對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看得清清楚楚,佛是掌握了宇宙和人生真理的智者,處理問題就完全符合客觀規律了,每個心念起來都符合真理,處理事情的結果都是佛果,都是善果,不會變成惡果了。即使是碰到了那個老是害他的提婆達多,佛還是把他給度了。佛說,提婆達多是善知識。提婆達多發心磨煉釋迦牟尼佛,是為了讓他早日成佛。故不管怎麼為難他,佛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把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最後讓提婆達多也授記成佛!

   不管何種因緣到佛面前,世尊都能處理得恰到好處,這樣就超越了凡夫因不明因果而冤枉受報的規律,超越一說是相對凡夫而言,就佛而言本來如是,世尊准確地運用因果的規律,使事物按照因果規律來運行和發展。只有善因善果,即使是惡因現前也轉化為善果、正果。而要做到這樣,需要當下這一念的智慧心,開智慧了,一切都超越;不開智慧則無法超越,始終被業力所牽。凡夫不明因果規律,以自私心、執著心、煩惱心來處理問題,這樣就造成了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局面。

   這次把因果律的問題講得很清楚了,佛仍然在因果規律的范圍內,而世尊證悟掌握並運用了因果規律,這樣的智者叫佛。你們不要說要成佛了,可以逃避因果規律,不要妄想美夢啊!成佛的人還在因果律范圍之內,真正成佛了哪有不在因果律裡面呢?如果沒有因果規律了,那誰都成不了佛,那你做什麼善事,修什麼行,凡夫始終是凡夫了嘛。因為有因果規律之故,凡夫才能成佛啊!

   此乃宇宙人生的根本的規則,修行者,不管是幾地菩薩,一定要遵守因果規律,不要違背因果規律。師父昨天講過,提到慣性的問題,這個慣性就是習氣,也叫虛習,不是真實有這個習氣,而是虛妄的,習氣畢竟空,所以叫虛妄習氣。因為習氣是變化的、無常的、生滅的嘛。無常、變化、生滅的都是非空非有,畢竟空有。對於虛妄的習氣,明白之後,要下定決心將之除去。

   一時佛在靈山會上講法,五百阿羅漢退會。並說釋迦牟尼佛亂講,“我們是凡夫,怎麼可能是佛?走了,不聽了!”。看到大家不聽,不敢承當本來就是如如佛,世尊太慈悲了,看到大家對於最上乘法無法接受,就講較基礎些的法,講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如何除習氣,如何修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怎麼修呢?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你就是如如佛,能悟到這樣,與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和藥師佛無二無別,你當下和佛是無二無別。然而理上雖能悟到,但是,無量億劫當凡夫當慣了,還有習氣在,在事情上你還做不到啊。叫你不要煩惱,放下即是,做不到啊!

   外道拜見釋迦牟尼佛,拿花來供養世尊。釋迦牟尼佛說:“放下。”他把右手的花放下。佛說:“再放下。”他把左手的花放下。佛又說:“再放下。”放什麼,都放下了,他不知道放什麼啊。所以放下,是把你的習氣放下,把習氣放下就是如如佛。但是他不知道習氣是什麼啊,所以就從頭講了。如果這樣講他放下,他就明白了,放下就自在,自在就是如如佛。

   凡夫是不肯放下,不肯放下自己的煩惱,不肯放下一切虛幻境相,不肯放下那顆妄想心。知道是畢竟空,還是不肯放下,還要執著它、粘著它,起貪心、起嗔恨心、起愚癡心,然後為了三心生滅,起殺、盜、淫、妄,停不下來,在事上還不行啊。總是自我原諒,在事上就要慢慢來啦,是故《楞嚴經》上講的“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就是還有習氣慣性,你還要往前跑,往前跑三大阿僧祇劫,跑得很累啊。好,那麼具體怎麼修呢?

   第一:要發菩提心。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什麼要先上求佛道呢?就是我們首先要開智慧,要證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掌握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最後運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這就是上求佛道。在修行過程當中,這一點要認得很准,一點都不能模糊,求開大智慧,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你如果發這個心,你的修行絕對不會出問題。師父再次強調,在所有的力量裡面,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最有力量,無有其他力可比。為什麼不去追求最有力量的智慧,而去追求雞毛蒜皮的枝末事呢?

   什麼叫枝末事?神通變化就是枝末事。而有人整天就是喜歡這些,當凡夫當慣了、著相著慣了、當外道當慣了,見光見佛,哎呦!看到紅點點就覺得太神奇了,就跟著走了。看到紅點點有什麼好奇怪的,就粘得不得了了?!神通變化放藍光,放什麼光?!整個宇宙都是光,佛性本來就是無量光明,你還有什麼好粘著?那些妄想之光的臭味你還粘上去?!更不要說鬼通了,附體通了,就是真的神通變化都是枝末事,神通變化改變不了人以前所造的業力。而有人就是喜歡枝末事。如果那樣,你永遠別想成道。你如果為求枝末事而去修行的話,不長時間就神魂顛倒,神經兮兮,腦筋錯亂。那樣還不如不修行,不修行還是本分凡夫啊,多做點善事還是賢人。

   修行修什麼?要轉變業力。改變業力的是願力,願力能夠改變業力。要發大願,在沒有開大智慧,沒有完全證到無上正等正覺之前要發大願,願力能改變業力,讓業力先伏著不動,願力先行,八地以下菩薩全靠願力,保住人身不失,相續不斷地修行。因為八地以前投胎還不能完全作主,入胎還會迷,八地以後才能入胎不迷,所以八地以前的菩薩要發大願。發什麼大願?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大願。願的力量很大,念佛者也要發大願,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此願力在,然後再付於行動,就能往生到阿彌陀佛身邊,聽阿彌陀佛講法,不會降生到沒有佛法的地方。願力很重要,不要求神通,要好好發願、忏悔,這能改變你的業力,改變你的家庭的業、改變你個人的業,改變你周圍的一些不善因緣的業。老老實實地發願、忏悔、修行。業力、神通力、願力,第四個力量就是定力,定力就是修禅定,修禅定能夠修到欲界定、色界定、無色界定,這個是阿羅漢所要修的,修得你的心如如不動,那就能掌握、運用和超越因果。定力強於願力。而楞嚴大定是活裡活潑的。比定的力量更大的是智慧力,智慧的力量最大,所以叫金剛般若波羅蜜。般若叫智慧,金剛智慧;波羅蜜就是度到彼岸,沒有煩惱的彼岸。只有智慧才能渡到沒有煩惱的彼岸,所以開啟智慧就是證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並掌握和運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修學佛法,第一要發心上求佛道,佛道就是覺悟真理的大智慧。佛就是覺悟,道就是真理,覺悟真理叫佛道;下化眾生就是盡你所能,為周圍的人服務。

   按照《楞嚴經》上講要修楞嚴大定,才能夠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就是多為眾生做事情,讓所有苦難的眾生脫離苦海。下化眾生,首先要自利而後再利他。有位居士問:“師父我整天煩惱,身體也不好,難受死了。他們叫我要多念咒,要度那些眾生。”我說,“你先自己得到利益,再考慮度別人,不然的話,整天想著度別人也度不了別人,是吧?”我這樣和他講。他還說不,“某某老師不是你這樣講的。”我說,“那你就按照他說的去行吧!”好多學生就是老師太多了,每個老師講法的角度不同,法無定法,因人而異。有些學人到處參學試功夫,看哪位老師功夫高一點,我要跟他學。你要這樣啊,找不到依止的老師。今天跑北京,明天跑廣東,跑了一圈,最後回到家裡全不是,就是你自己是啊!

   問法也是這樣,東問問,西問問,問問這位師父,問問那位師父,懷疑這位師父說得不對,懷疑那位師父說得也不對。你說你這樣,你問的什麼法?我對你講,每個師父都是善知識。你如果是真正和那位師父有緣,就發心依止他,好好地學,都能進步。如果像有的人這樣,心存懷疑,疑心重重,疑心病太重了,此乃是修法的大忌。他人是否成就,與你無關啊!何必妄試他人功夫,要多考慮自己如何成就,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這個問題也跟你們講一講。

   故你們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發菩提心,這一點,很重要。菩提心發對了,你絕對不會走彎路。今生、來世世世碰到善知識給你講正法,一直到成佛,不會走彎路,你就是上求佛道,除了佛道,其他不求,那誰都糊弄不了你,阿狗阿貓現什麼相,根本糊弄不了你。佛道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你深入禅定,讓你的清淨心顯現本覺智慧,然後深入經藏、讓你智慧如海。

   第二:修行修什麼?在自修階段所斷的是見惑和思惑,自修首先要把見惑和思惑斷了,若是見惑和思惑不斷,自己還煩惱,就沒辦法跟別人講法。憑你的煩惱心,你煩惱了,你光火了,就罵人,你怎麼給人家講法,你的思惑煩惱都還沒除,思惑是比較粗的煩惱,見惑是知見錯誤,邪知邪見,你還整天上台講法,那是把無量無邊的眾生引入萬劫不復的火坑中,更有甚者,自身名聞利養心很重,整天講什麼法?!此乃地獄敢死隊員也!所以先要自利,自利修什麼,修斷見惑、思惑這個虛習。這個虛妄的習氣不是真實的,但是有這個虛妄的習氣在,長久以來當凡夫習慣了,遮蓋了如如佛,知見的錯誤,思想的錯誤,這二個惑要除之。

   見惑一共有八十八使,使就是使喚的使,見惑叫使,它能夠使喚你,就是差使你去做事情。八十八使見惑還可以分,見惑是凡夫所斷的,三界以內的凡夫要先斷見惑。見惑怎麼斷?就小乘來講,斷見惑,要真正地證見四谛理,也叫證悟四谛理。什麼叫四谛理?谛就是真理,四就是四個方面,苦、集、滅、道,若是完全徹底地證見了此四谛的真理了,那就能夠斷這個八十八使。

   苦,為什麼眾生這麼苦,那是苦谛的內容;集谛,就是苦的根源是什麼,講苦是怎麼形成的;滅,就是滅了這些苦,才能夠證得道,證到那個真理。苦集滅道裡面一些具體的道理,你們要明白,我在這裡就不展開講了,你們自己多參悟。這個是三界凡夫所要斷的見惑,若能見到四谛之理,就能斷見惑了。斷了見惑,能證到初果阿羅漢,名叫須陀含果。

   八十八使在三界內是這樣分的:欲界有三十二使惑,色界、無色界各有二十八使,就是五十六,五十六再加上三十二就是八十八使。

   下面講見惑與思惑。

   先講見惑。見惑指什麼?包括:身見、邊見(就是兩邊,著在二邊的邪見),再就是不正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嗔、癡、慢、疑,從欲界、色界、無色界加在一起一共是八十八使,這樣簡單地給你們講一下。我們需要見到四谛理,就能夠斷見惑,見惑斷了就能證得初果阿羅漢。若是打開本來、見到佛性,而又明心地的話,也一樣能夠斷除這些見惑,知見就不會錯誤。真正明心見性,知見絕對不會錯。只見性,沒有明心,那知見還是會錯。見性,那性是如如不動的,若轉不了身,知見還是錯,死在本性上還是邪見。執著在本性不放,粘在那裡,著在那個本性的境界,還是邪見。有人說,“師父我能不能保持這個本性時間長一點”,你的本性本來就是無量無邊的長,你還要保持長一點,這難道不是在打妄念,不是邪見嗎?!本性哪有長短嘛!所以說,見性之後一定要明心,這樣就能夠斷除八十八使見惑,見惑斷除了,知見絕對不會錯誤。

   再講思惑。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思惑,八十一品怎麼分呢?按照欲界、色界、無色界來分,思惑也是三界以內的凡夫所要斷的,斷了見惑和思惑就不是三界以內凡夫了,那就出三界了。具體來講,欲界有貪、嗔、癡、慢四惑;色界和無色界各有貪、癡、慢這三惑。色界、無色界沒有嗔恨了。思惑三界分為九地,每地是九品,九九八十一品。欲界是分為一地,叫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初禅,定生喜樂地;二禅,離生喜樂地;三禅,離喜妙樂地;四禅,捨念清淨地。無色界也是四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這樣欲界一地、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一共九地。每地是九品,每一地裡面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這八十一品思惑都是需要我們修才能斷除的。

   見惑全部斷了,證初果阿羅漢,名叫須陀含果;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斷了,證二果阿羅漢,名叫斯陀含果,就是欲界沒有全部斷,還有欲界習氣在,二果還有嗔恨心,到了三果之後才沒有嗔恨心;再把欲界後面的三品思惑全部斷了,才證三果阿羅漢,名叫阿那含果。欲界就這麼難證了,二果才斷前面六品,然後再把欲界後面的三品也斷了,才證三果阿羅漢,欲界的習氣才能全部斷。接下來要證的四果就快了,一共是七十二品,七十二品在證四果裡可以全部斷除,這就是色界、無色界一共是七十二品,三果證到四果的時候七十二品全部斷除,得四果阿羅漢。

   如是煩惱,皆是無始以來思維世間虛妄事物而積生根中虛妄習氣,須勤苦修行方能斷除,故曰:修所斷惑。如是見思諸惑,於六根中皆悉具有,能令眾生輪轉三界,是為小乘所斷三界內煩惱的頭緒。

   什麼叫小乘?先自修自利,就叫小乘。有人說:他們修的法那是小乘法,我不修。這是老外說的話,法無大小乘之分,修行的心量有大小乘之分。先自利,這就是小乘;我要自利利他,那就是大乘之心。修行所發的心有大小乘之分,法無大小乘之分。好多人就這樣講,他們小乘不好,我們要修大乘法。你修大乘的,還在分別?!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法哪有大小乘之分啊,是你心有大小乘之分嘛!這個問題好多人理解上有錯誤,師父在此更正一下。

   自修階段先把見惑、思惑斷了,後面斷塵沙惑和無明惑,必須要在度眾生當中才能夠斷除盡。如果不能轉小向大,小乘人把見惑、思惑斷了,很輕松、很舒服嘛,不去做事了,這樣後面的塵沙惑和無明惑就斷不了。所以,到了後面必須要回小向大,多為眾生做事情,發大乘菩薩心,自利利他。這樣才能斷除塵沙惑和無明惑。關於塵沙惑和無明惑,明天再講。

   今天講如何自修,先要斷見惑和思惑。去掉見惑,必須要見道,不見道沒辦法斷見惑;斷思惑必須要修禅定,不修禅定沒辦法斷思惑。心裡感覺很煩,但是煩什麼看不到,怎麼斷思惑啊,必須要深入禅定,才能斷思惑。要多多打坐啊!今天就講這麼多。
 

上一篇:乘一法師:略談佛法悟證心要 一七第三天
下一篇:乘一法師:略談佛法悟證心要 一七第五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