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乘一法師:楞嚴八十分義 十二處分第二十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二處分第二十九

十二處

復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分義】十二處者,六根與六境也。根已前破。今十二處,雖根境相對而破,正為破境。破境無生者,即會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入如來藏妙真如性。

【十二處】處者方所之義。六根六塵,對成十二。總為心識起滅出入之方所,故曰十二處。

一眼色處

阿難!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雲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阿難!若復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空亦如是。若復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分義】假若眼能生色相,那麼,見空之時,無有色相,色相應滅。空由色顯,色滅無色相,無色誰顯空。空色俱無,境復何有?見色非空,亦復如是。此明色相非從眼生。又若色相能生眼根,那麼,見空之時,無有色相。色相無故,應無眼見。無眼見故,誰復見空?見色不是空,例此可知。此明眼根非從色相生。是故當知,眼不生色,色不生眼。眼色處無生,則悟一切法無生。眼根與色空,皆虛妄有,俱無處所,了無所得。元無生滅,本非因緣自然故,唯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二耳聲處

阿難!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於意雲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阿難!若復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處。若復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復無聞。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分義】假若聲至耳邊,其聲既至阿難耳邊,不應同時至一千二百五十沙門耳也。如我至於室羅筏城,則不復同時至於祇陀林。而事實上,眾沙門同聞鐘聲,同來食飯。此明聲不至耳邊。又假若耳至於聲,如阿難耳,既至鼓聲處,不應同時至於鐘聲處。如我歸於祇陀林時,則不應同時在室羅筏城。而事實上,鐘鼓牛馬種種聲音,能同時聽聞。此明耳不至聲。是故當知,耳根與聲,俱無處所,皆不可得。聲不至耳,耳不至聲。耳聲二處,皆虛妄有。元無生滅,亦非因緣自然。唯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目連迦葉】即目健連,迦葉波。二人同為佛之大弟子。

【沙門】此雲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為出家之總稱。一千二百五十人,乃佛常隨弟子。

三鼻香處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栴檀。此香若復燃於一铢,室羅筏城四十裡內,同時聞氣,於意雲何?此香為復生栴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雲何鼻中有栴檀氣?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於空,空性常恆,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裡內,雲何已聞?是故當知,香臭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分義】若香生於鼻,則鼻中自生旃檀香氣,旃檀香氣,應從鼻出。香從外來,而入於鼻,名為聞香。今香從鼻出,則聞香時,應是聞鼻,鼻已被聞,誰是能聞?此明香非從鼻生。若香生於空,空性常在,何待焚木,方有香氣。此明香不從空生。若香生於木,爇木成煙,煙至於鼻,乃應聞香。今煙不至於鼻,便已聞香。故知此香非從木生。以凡夫肉眼觀之,香實生於木。今謂木若生香,木即是香,何待於焚?故知木不生香。如是香塵,不生於鼻,不生於空,亦不生於木。則知香鼻處,二皆虛妄,元無生滅,亦非因緣自然,唯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旃檀】經言牛首旃檀,生臭木叢中,中秋月滿之時,從地猝生,初如竹筍,成旃檀樹,其味上妙,為香木中第一。

【一铢】重量單位,二十四铢為一兩,言其至少。

四舌味處

阿難!汝常二時眾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於意雲何?此味為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食中?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雲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於食,食非有識,雲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之知。若生於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鹼味,既鹼汝舌,亦鹼汝面,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既常受鹼,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鹼。必無所知,雲何名味?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分義】若味生於舌,舌既是一,味何以多?此明味不生於舌。若味生於食,食無辯味之能,則不知味。食不知味,何言味生於食?食若知味,即同他食,與我無關。此明味不生於食。若味生於空,作鹹味時,則虛空遍一切處,皆成鹹味。一切眾生處於虛空,即同海魚,通身是鹹,有是理乎?空若生鹹,則無淡味。若無有淡,何顯於鹹。鹹淡二味,俱不安立,是則無味。味本非有,何言味生於空?是故當知,如是味塵,不生於舌,不生於食,亦不生於空。則知舌味處,二皆虛妄,元無生滅,亦非因緣自然,唯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二時】日初日中,二飯之時。

【缽】梵語缽多羅,此雲應器。僧人之食具。

【酥酪醍醐】《涅槃經》雲: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皆言上味。

五身觸處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於意雲何?此摩所知,誰為能觸?能為在手?為復在頭?若在於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若在於頭,手則無用,雲何名觸?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為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分義】晨朝以手摩頭而有觸知覺。此觸知覺若生於手,則手離頭後,手應有觸覺。今卻不然。此明觸覺不生於手。若觸覺生於頭,當手離頭後,頭應有觸覺。今亦不然。此明觸覺不生於頭。若手頭各各生觸覺,則有二觸覺。有二觸覺則成二身。亦不然。此明觸覺非頭手各生。若手頭共生一觸覺,則頭與手,應成一體。若成一體,則無能所。無能所故,即不成觸。若二體者,誰為能觸,誰為所觸?能所不成,亦不成觸。此明非頭手共生觸覺。不應虛空,與你成觸。亦明觸覺不從空生。如是觸塵,非生於手,非生於頭,非各各生,亦非共生,亦不從空生。是故當知,身與觸塵,二皆虛妄,元無生滅,亦非因緣自然,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意法處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雲何成處?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雲何汝心?更二於汝。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今於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分義】阿難,你時常意中,緣善、惡、無記三性而生成法塵。此法塵應當是即心生成,還是離心別有方所?若是即心是法,法塵即非心所緣。若是法塵非心所緣,雲何名為法處?此說明不是即心是法塵。若離心有法,則此法塵,為有知,為無知?法若有知,即應名心。此有知之法,既離我心別有,即應同於他人之心。若謂此有知之法,即是我心,則離我心外,復有我心,即成二心。此皆於理不可。法若無知,則此離我心之無知法塵,即無色聲香味,及離合冷暖之觸,也無虛空之相。不應人間更有虛空外之所在。若此無知法塵是心,心是能緣,不是所緣,法無所緣,法處何立?所以非一切法故,心無所緣。無所緣故,法不可得。此明不是離心有法塵(即心外無法)。如是法塵,非即心有,非離心有。是故當知,心意法處,二皆虛妄,元無生滅,亦非因緣自然,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善、惡、無記三性】善惡為緣慮心,無記是昏住心。善性,即百法所謂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十一善心所有法。惡性,即貪、嗔、慢、無明、疑、不正見、六位煩惱所攝。無記性、即睡眠、惡作、尋、伺、四不定法所攝。

 

上一篇:乘一法師:楞嚴八十分義 六入分第二十八
下一篇:乘一法師:楞嚴八十分義 十八界分第三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