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高月明居士:如何悟道(3)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何悟道(3)

  為什麼說當下即是佛?為什麼說當下即會成佛?為什麼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為什麼說眾生都是以佛覓佛,將心捉心?為什麼說意識就是本心?又如何理解意識?心理學中的意識與量子力學中的意識有什麼區別?真心與妄心有什麼區別?為什麼真心、妄心無二無別?下面,通過對一位居士的提問回答以上問題。
   第一節:居士提問
  關於意識到底是什麼的追問:一方面,您在文章中說人腦和電腦的本質區別是人腦擁有意識,意識顯示著腦神經程序的活動狀況。意識既被腦神經程序所產生和決定,同時又是意識讓人作出反省從而修正著腦神經程序的,就是說意識在大腦中。我理解這裡說的意識是指我們大腦中的觀念、思想、念頭、感受、妄想心。另一方面,您又說是意識讓波函數崩潰為粒子的,是意識創造出了大腦神經程序和大腦本身的,也是意識創造出了時間與空間,創造出了世間一切的。就是說一切事物(包括大腦本身)都在意識中。我理解這裡所說的意識就是“空”、“自性”,就是唯心所現中的那個“本心”。那麼這兩種說法豈不是自相矛盾嗎?您所說的“意識”到底是什麼呢?
  第二節:高月明的回答
  實際上,這兩種意識在描述上雖然是分開的,本質上則是統一的一個意識。下面,為了理解這點,先看對意識的幾種定義。
  一、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對意識的定義
  “某些心理成分,例如某個觀念,一般都不是持續地有意識的。觀念更顯著的特點是其意識狀態非常短暫;此刻有意識的觀念,一會又不是有意識的了,但在一定並不苛刻的條件下,它又會出現在意識中。在這期間,它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可以說它是潛在的,意指它具有隨時進入意識的潛力。”
  弗洛伊德認為的意識是指在意識覺知中呈現出的觀念(記憶)。潛意識是指在腦海中還沒有讓人意識到的觀念。因此精神分析將意識定義為被意識到的“觀念”,而不是指意識本身。
  二、佛學對意識的定義
  佛學將由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觸外界五塵(色聲香味觸)所升起的對事物、現象進行分析、思考的功能或現象稱為“意識”。這個意識所指即是《心經》中“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中的“意識”(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因為這個意識無形無色,不是特指一種物質現象,所以又被稱為“覺知心”。因為這個覺知心在睡眠或死亡時無法升起和顯現,即有中斷現象,因此是它是“虛妄”的,所以又被稱為“妄想心”。
  三、哲學家約翰·希爾勒對意識的定義
  “從無夢的睡眠醒來之後,除非再次入睡或進入無意識狀態,否則在白天持續進行的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態。”希爾勒認為的意識是指人在清醒中體驗到的覺知著的狀態。當一個人睡眠了,這個人的意識也就沒有了。
  四、腦科學及認知心理科學對意識的定義
  腦科學及認知心理科學認為:意識是由腦中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的協同活動中產生出來的。例如,當手指被針刺到,或者當你想拿起水杯時,通過大腦掃描會看到,腦皮層相關區域的神經細胞會被激活。經腦科學證明:每一個意識活動內容都會伴隨著與之相關的腦皮層神經細胞的被激活,而腦皮層中任何一個區域的神經細胞的激烈活動都伴隨著與相之對應的意識內容(觀念)。
  因此腦科學及認知心理科學將意識定義為腦神經系統的活動產生出的“功能”或“過程”。如果沒有腦活動就不會產生意識,任何的意識都伴隨著與之相對應的覺知內容(觀念)。
  五、量子力學對意識的定義
  我們在雙縫實驗中已經清楚地看到:如果一個人不用意識觀察雙縫,一個光子會以波的方式同時穿過兩條縫。如果用意識觀察,一個光子就會崩潰為一個單一的粒子,穿過其中的一條縫。因此在意識覺知之外,一個光子(電子、質子、原子)是以波的方式擴散著的。只有在意識覺知之處,波(波函數)即刻崩潰為了粒子。因此在意識覺知之外,光子的存在是非局域的,是無處不在的和虛無的。只有在意識覺知之處,光子(物質)才確定為了存在。
  現在,看一下以上五種對意識定義的區別。
  第一、弗洛伊德和佛學將意識定義為一個人覺知到的觀念、妄念和了知分別現象。希爾勒將意識定義為一種覺知狀態。腦科學及心理科學將意識定義為腦神經系統活動產生出的一種功能或過程。以上四種定義都將意識看作為腦神經系統的活動所產生出的內容(觀念、妄念或狀態)和現象。
  第二、在量子力學中,讓波崩潰為粒子的不是任何的妄念、狀態、功能或過程。因此量子力學所定義的意識不是腦神經系統活動產生出來的。即量子力學定義的意識不是一個妄念、狀態、功能或過程,其原因很簡單:
  如果認為讓波崩潰為粒子的意識是由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活動中產生出來的,那麼這種產生就需要先存在神經細胞,然後才會出現意識。然而任何的神經細胞都是由光子、電子、原子、分子所構成的——如果是大腦的神經活動讓波崩潰了粒子的——即如果存在波粒二相性現象,你就得先去設想有另外一個意識讓組成腦皮層神經細胞的光子、電子先崩潰為實在的粒子,然後才會出現原子、分子、基因、蛋白質、神經細胞、神經網絡,進而才會產生出意識。因此,真正讓雙縫處的光子、電子(波函數)崩潰為粒子的那個意識不是從腦神經系統的活動中產生出來的(注: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那麼,這個讓波崩潰為粒子的意識在哪裡,是什麼?又如何去理解它呢?因為這是一個非邏輯性的問題,只能通過一個比喻來說明。比喻如下:
  假設你做了一個夢。在夢境中有太陽與星系、山河虛空大地,有一個“我”(假我)和許多的“他人”,以及各種科技事物、心理學和認知科學。在夢境中,你會認為感知夢境世界一切景象的那個“東西”(心、意識)是在夢境中的假我的大腦中。是假我大腦中神經系統的活動呈現出了覺知現象,或者說意識現象。你也許會在夢境中假我的大腦皮層中尋找產生出“意識”的神經細胞。
  然而我們都十分清楚地知道:感知著夢境世界一切山河大地、虛空萬象的“東西”不在夢境中假我的大腦中,也不是在假我大腦神經系統的活動中產生出來的。認為“感知夢境世界一切景象的那個東西在假我大腦中”的認識只是一種錯覺。真正地感知夢境中一切景象的那個東西與創造出夢境存在的那個東西實際上都是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躺在床上的你”——即,感知著夢境一切景象的意識與創造出夢境存在的意識實際上是同一個“意識”。
  通過這個比喻你就會很容易地理解到:假設,你現在感知到的這個世界是幻相性存在的話,那麼這種幻相就如同是一場夢境一樣,由此真正感知這個幻相世界的那個“東西”不在此刻你的大腦中,當然那個東西也不是大腦神經系統的活動產生出來的。那麼這個世界是幻相性存在的嗎?
  波粒二相性以無可辯駁的方式證明了:凡是在你意識覺知(感知著)之外,一切萬事萬物都以波的方式存在著,只有在你意識覺知之處,物質,即世界才崩潰為了存在。
  因此,如同是感知著夢境中一切山河大地存在的,以及體驗著夢境中喜怒哀樂的和創造出夢境本身存在的都是躺在床上的“你”一樣,此時此刻,你正在覺知著一切山河大地的,以及體驗著喜怒哀樂的和創造出這幻相世界存在的,實際上都是同一個東西。這個東西不在外在世界中,也不在你的大腦神經系統中。這個東西(讓波崩潰為粒子的東西),既不是任何的觀念、妄念,也不是任何的覺知狀態(清醒與睡眠),雖然它無法用任何語言來表達,但是我們卻一直在用著它,即你現在正在清清楚楚地、鮮明地覺知著這個世界,實際上你正在用這個東西覺知著這個世界。這個東西就是讓波崩潰為粒子的意識。這個意識就是本心。
  我們錯以為在用妄想心感知著這個世界,實際上你正在用本心感知著這個世界。當然也是同一個本心在創造著這個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妄心即是本心,本心即妄心,二者無二無別。
  既然是同一個“意識” 既在感知著世界,又在創造著世界,為什麼又將這兩種意識既分開、又統一起來進行描述呢?
  原因是,假設在夢境中,你是一位心理學家、哲學家和證悟實相者,你會如何表達創造出夢境的那個意識呢?
  在心理學框架下,你會去描述心理學概念中的“意識”,這時描述的意識是指意識體驗到的觀念、思想或覺知狀態,而不是指意識本身。這樣有助於理解心理現象。在量子力學框架下,你會去描述意識本身。這樣就會理解本心和佛學實相。
  然而,你在統一去理解心理學中的意識(感知體驗著世界的“妄念”)和量子力學中的意識(創造出世界存在的意識)時會遇到一個難點:在心理學框架下描述的意識——指觀念或感知狀態,在一個人睡眠時會中斷和消失,這時要想能夠真正去理解“意識本身”(如同做夢者),就需要你把睡眠理解成是夢境中的一個“夢相”——即,睡眠是假我大腦神經系統的活動,因此,睡眠只是你做的夢境中的一個事件——如同在夢境中夢到一場暴雨的事件一樣。如果你這樣去理解,就將能創造出夢境的意識和在夢境中感知著夢境景象的意識(此處指感知著的能力)統一為了一個“意識”(本心)。
  因此,凡是在心理學中描述的意識是指意識到的觀念、思想或覺知狀態,凡是在量子力學中描述的意識是指意識本身——暫且將之標記為“本意識”。
  另外,在心理學中描述的“意識”對應著佛學中描述的妄想心(妄念),在量子力學中描述的意識(本意識)對應著本心。用鏡中物來做比喻說:“鏡子如同是意識本身,鏡中物如同是妄念。”
  下面,再通過佛祖釋迦牟尼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發菩提心品第十一》中再說明妄心(妄念)即是真心所用,妄心與真心無二無別。經文如下: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說何名發?善哉世尊,願為解說!斷諸疑網,令趣菩提。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諸心法中起眾邪見,為欲除斷六十二見種種見故,心心所法我說為空,如是諸見無依止故。譬如叢林蒙密茂盛,獅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迥絕行跡。時有智者以火燒林,因林空故,諸大惡獸無復遺余。心空見滅,亦復如是。
  又善男子,以何因緣立空義耶?為滅煩惱從妄心生而說是空。善男子,若執空理為究竟者,空性亦空;執空作病亦應除遣。何以故?若執空義為究竟者,諸法皆空無因無果,路伽耶陀有何差別?
  善男子,如阿伽陀藥能療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藥隨病除,無病服藥藥還成病。善男子,本設空藥為除有病,執有成病,執空亦然。誰有智者服藥取病?
  善男子,若起有見,勝起空見,空治有病,無藥治空。善男子,以是因緣,服於空藥除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此覺悟心即菩提心,無有二相。”
  簡單釋義:
  文殊:既然萬法皆是空相(幻相),菩提心也在萬法之中,又為什麼發一個空相的菩提心呢?什麼是心?又如何發?
  佛祖:說萬法皆空,是為滅除外道六十二種異說。這就像是火燒叢林驅除惡獸一樣。再者,說萬法皆空是滅除世人煩惱而說。但是,如果執著在空相為究竟實相的話,那麼因果也就不存在了,而這與外道邪說又沒有什麼區別了。本來說空是為滅除人們的煩惱,如果執著在空上就又成為了“病”。因此,說萬法皆空是對治邪見和滅除煩惱的。
  當滅除一切邪見後,你就會認識到:因為菩提心是在妄想心中所發,妄想心即是由本心所生,妄想心即是本心,本心即是妄想心。真心、妄想心(指觀念、妄念)無二無別。
  清楚地說,因為我們正在用著“意識本身”(本心)創造著這個世界的存在,同時也是同一個“意識本身”(本心)在感知著這個世界中的一切,所以在妄想心中發菩提心即是在本心中發菩提心。
  當你理解了“真心即妄心,妄心即真心”,再去看佛祖在《圓覺經》中所說的成佛境界,就會很容易理解了,經文如下: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是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下面再用夢相比喻說明理解本段經文。
  在夢境相中,說空說有皆是夢中事。說夢中“空”為對治夢中“有”病。如果執著“空”為“有”的話,此空則也是“病”。如同是創造出夢境的意識和在夢境中感知著夢境中景象的意識(這個意識不是指夢境中的妄念,而是指在夢境中的假我大腦中好像是有一個能去覺知的東西)是同一個意識一樣,在我們這個幻相存在的世界中,菩提心在覺知著即是真心在覺知著,用妄心在發菩提心即是在用真心發菩提心!真心、妄心無二無別!
  就像是人們在夢境中“偶然”出現的事件及其夢境中事物發展的進程是受制於以前“輸入”到腦中的潛意識所控制的一樣,你正在感知著這個世界,實際上你就正在“輸入”著因果。因此,如果這個世界是幻相的,或者說如果感知著這個世界的意識(此處說的“意識”不是指妄念,而是指“感知著”這件事)與創造出這個世界存在的意識是同一個意識的話,那麼就一定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波粒二相性證明了這個世界是幻相的,因果是其表現形式,如果沒有因果,就不會有“你”,也不會存在這個世界。
  如何悟道?
  意識(指意識本身)就是真心自性(真心=本心)。此時此刻,你正在感知著這個世界,實際上你正在創造著這個世界,未悟者皆是以佛覓佛,將心捉心,騎驢找驢。證悟了也就悟到了此心即是佛,此心即是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是佛,當下一念即成佛!
  在量子佛學系列文章中,凡是有關心理學框架下描述的意識和量子佛學框架下描述的意識,本質上說的都是指意識本身(做夢者)。但是請注意,在某些語境當中,在心理學框架下描述的意識,是從意識在腦中的角度理解心理學的,這時的意識是指意識到的思想或覺知狀態。在量子佛學框架下描述意識時,則是“腦”在意識中的描述。這時說的意識是指意識本身——本心。(注:要想融會貫通理解兩種意識的分開和統一,需要你對腦科學及心理科學和佛學真義有深入的學習和靈通的領悟!)

 

上一篇:高月明居士:命運真的存在嗎?
下一篇:高月明居士:什麼是四依四不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