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
求名就是貪名。
貪著利養,
名聞利養。
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
不完全通達。
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這是講文殊師利菩薩,過去生中曾是妙光菩薩,求名是彌勒菩薩,這是過去生中的因緣。法華經中也講到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藥師佛過去生中做過兄弟,很久很久以前,他們是王子。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
就是說,佛佛道同,眾生緣分到了,(佛)還要把這個無上大法《法華經》講給我們聽。
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世尊演說法,度無量眾生、
幫助我們眾生成就。
無數億菩薩,令入佛智慧。
我們學佛的目的,最後也是入佛智慧。後面法華經講“入佛知見”,把我們的凡夫知見轉為佛知見,佛的知見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為什麼有煩惱,就是知見錯誤,觀念錯誤,做錯事情造業,造業就是受苦,看錯了事實真相,我們學佛是什麼,也是令我們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稀有事,
放光現瑞,稀有事就是講大法。
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
死了以後,隨著這個業到哪裡去報道,人生百年以後,也是隨著我們這個業到哪裡去報道。
有見諸佛土, 以眾寶莊嚴, 琉璃玻璃色, 斯由佛光照。
及見諸天人、 龍神夜叉眾、 乾闼緊那羅, 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妙,
如淨琉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 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因為有戒才有定,然後才能開智慧,佛說的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經、論、律。經論正知見,戒律正行為。佛講的經和菩薩講的論,是糾正我們的知見。戒律是正行為,幫助我們糾正錯誤的行為,經論正知見,戒律正行為。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恆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禅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這個法的究竟是寂滅的,什麼叫寂滅,不生不滅就是真相,但是我們會說我們明明看到的是生滅,那是假相。什麼叫生,緣聚就是生,緣散就是滅。生當下的真相是沒有生過,滅當下的真相是沒有滅過。我們是執著這個生,執著這個滅。就好像一個房子,現在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房子,把磚、水泥、鋼筋堆起來,這就是房子。這個房子叫緣生,金剛經講“一合相”,一合相最後都是不可得,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但是我們覺得這是真的,迷在裡面。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生不著生相,滅不著滅相,都不可得。
各於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爾時四部眾, 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 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天人所奉尊、 適從三昧起,
贊妙光菩薩, 汝為世間眼,
大智慧,眼代表看的清楚。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唯汝能證知。 世尊既贊歎, 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 滿六十小劫、 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妙法,
是妙光法師、 悉皆能受持。
這個佛法,每部經都要讀誦、受持,讀經沒有錯,受持之前要明白,你才知道什麼叫受持,如果沒有受沒有持的話,那個利益今生是得不到的。讀誦受持為人演說,受持才能為人演說,把經典在自己身上能表演出來。我們講把經典上的佛知佛見,講通俗點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行為,雖然我們凡夫不能百分之百做到,能做到一點點,可以的。所以我們遇到人、遇到事、遇到環境,要想到經典,佛在經典上教我們怎麼做的,我們學,學佛就學在這個地方。平時如果我們不學佛,完全憑自己的感覺處理問題,我們的感覺往往就是錯的,因為我們沒有成佛、沒有成菩薩、沒有成阿羅漢,所以在經典上講,《遺教經》講:凡夫沒有證到阿羅漢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因為我們就相信自己的意思,我們才是凡夫才有那麼多煩惱。所以學佛快樂在什麼地方,學佛快樂沒有自己的意思,完全依照經典,依教奉行,這個裡面才有智慧。
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尋即於是日,告於天人眾,諸法實相義,
這個諸法實相,經文是在法華經。佛說法四十九年,就告訴我們諸法就是一切法,就是我們講的生活,實相就是真實的現象。我們學了佛才知道,我們是活在假相裡面。上當受騙在做夢,《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生如夢如戲,以前聽說唱戲的懂的,有一個偈頌:天下事不過如此,世間人何必認真。天下事我們為什麼較真執著,我們都迷在得失裡面以為是真的,就好像做夢,夢的時候很認真,醒來不可得。我們眼睛閉的那一天,人生也是一場夢,認真有用嘛,沒有用的,平時講的,計較的心少了很多,因為是不可得的事情,不可得你去得,生煩惱。所以我們覺悟的,人生就是戲,放下執著,經文教我們“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諸法實相很重要,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一切法都是把真相告訴我們,這個機會很難得,就是說我們得人身,在六道無量輪回,不是這一次,但不是每一次得人身都能聞到佛法,都能聞到正法,這是真的。我們講,自己在座比較一下,身邊的同學、同事、朋友,有幾個聞到佛法聞到正法的,又有多少人聞到法華經,沒有。前段時間,我在馬來西亞一個州講《維摩诘經》,他們有些大德都說,這部經、這麼好的經,他們第一次聽,頭一次聽,沒人講過,也是不容易的。我們認識人當中,就像附近鄰居裡面有幾個是學佛的,這裡不止千家,有幾個真正學佛的,有幾個真正聽到經的,你才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沒有這個機會,就沒有辦法了解諸法實相。所以,我們凡夫難道願意甘心做凡夫嘛,凡夫願意糊塗嘛,不願意不曉得。我們學佛人大家在一起,我們說我們是凡夫,大家都可以接受,如果不學佛的人你說他是凡夫,他以為你罵他,因為他自命不凡,他覺得自己不是凡夫,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我們互相之間說凡夫大家不會有意見,展開經典一看我們智慧沒開就是凡夫,展開經典才知道我們差遠了,我們的見解跟佛經差的很遠。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叫他寫法華經、寫經典,你看他寫不出來,寫了以後能讓別人讀幾千年,沒有人的,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很不容易遇到諸法實相這個殊勝的機會,我們要了解。
已為汝等說,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槃。
佛度眾生的緣分到了、結束了)。
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
離於放逸就是說我們要精進修行,所以講通俗點,什麼叫放逸,隨順自己的脾氣、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就是放逸。佛法有一個對治放逸的就是精進。因為我們是隨順煩惱習氣的,習慣了。
諸佛甚難值,
經文告訴我們佛不容易遇到。
億劫時一遇。
(我們)相不相信億劫是一遇?世間法講升官發財,那個不是億劫時一遇。但現在我們不是對這個聞法太重視,世間法迷在那個相上。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
就是說佛離開我們,為什麼這麼快速?因為真正想學的人都想多學一點,但是我們要知道,佛住世是慈悲,佛離開我們其實也是慈悲的,這個道理很深。我們不是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有一個“請轉*輪”,我們不是六祖惠能,聽一次聽一點就開悟,還是要請佛住世,佛住世時間越長,眾生利益越大。那麼光聽行不行,還不行,還有一個,還要常隨佛學。請轉*輪,請轉*輪還要住世,時間越長利益越大,還要常隨佛學。所以講的世間法來說,有人學佛,把佛像請到家好不好,好;把法寶請到家好不好,好。但是他不依教奉行繼續干壞事,把佛像請到家、把法寶請到家,好像家裡就平安,好像這些不好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因為有護法神,這個對不對,對。但是你要知道,如果你請佛像、請法寶,如果還是做壞事,不依教奉行,護法神還是護,但他是護你家的佛像、法寶,這個人他不會護你的。拿佛菩薩當擋箭牌,這不是迷信嘛?我把佛像、法寶請家裡面,照樣干壞事,你就得到佛的保佑,那佛菩薩不成了黑社會的保護傘嘛,那就沒有因果了。佛法是講因果的,但是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命運肯定會轉過來的,如果我們不去做不去改變,所以學佛改變,學佛以後我做惡再減少,年年減少、月月減少,我行善年年增加、月月增加,我的心越來越清淨,利益很殊勝的,轉命運最快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去照做,沒有常隨佛學,那個不行。所以很多人學佛學了很多年,為什麼沒有把命運轉過來?他就是有這個形式,沒有真干改變,學佛學那麼多年還是老樣子,不客氣講,金剛經講的“如如不動”,他的業障還是如如不動,沒有減少,所以一定要轉的。外面還誤會,學佛學這麼多年還是這個樣子,破壞佛菩薩的形象。如果學佛確實改變了,就是增福增慧。
學佛就是增長智慧、增長福報,這個很重要,一定會增的。我們講“皈依佛兩足尊”,就是說福報越來越圓滿越來越好、智慧越來越開,這個就是學佛。所以我們說學佛學的好不好,不要去問別人,問自己。比如我學佛學了三年了、學佛學了五年了、學佛學了十年了,我的智慧有沒有增長,我的福報有沒有增長,當然這個福報並不一定是升官發財,有很多,比如說平安就是一種福報,很多事情遇到人、遇到事、遇到環境越來越順了。佛法是增福增慧,那個是很殊勝的。所以很多人不曉得佛法的利益,錯解如來真實義。學佛,做佛都能做到,何況世間這些名聞利養。佛法是超越六道的,因為如果沒有出六道,我們得到的福報,將來福報現前還是會有盡的,還是生滅法。
聖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眾,
我若滅度時, 汝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 於無漏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 亦度無量眾。
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布諸捨利,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數如恆沙, 倍復加精進,
佛滅度後,世尊在的時候也是在表演。因為有世尊在世的時候,弟子反正不著急,佛宣布什麼時間要離開,有些人很緊張,趕快加緊用功,很多人當時還是證果的。開始有指望,不著急,就好像我還年輕,以後來念佛,到時候去極樂世界。如果宣布過幾年有什麼災難有什麼事情,時間不夠用,還要會精進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我們學佛有一個概念,金剛經講“不著壽者相”,世間無常。我們大陸的報紙不會登,海外的報紙都會登,離開人世的時候都會有一個訃文,很多都是年輕人,海外報紙天天都會登,每張報紙都有訃文,離開人世很多人都是年輕的,沒有什麼老年的,青年、中年都有。所以這個也是覺悟,看到別人,有一天輪到我自己了,到我走的時候,人家不學佛不知道去哪裡,我們學佛的人要知道我們去哪裡。所以這個精進來講,我們有些寺院做晚課的時候都講“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個精進就是我們道業要成就,就要看破放下,心要清淨。
倍復加精進,以求無上道。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
這個法華經其實是講不完的,法華經代表性德,全部的性德。
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
化就是化導,教導,開就是打開智慧。有經典上講,《無量壽經》講“佛來到世間,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什麼是真實,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我們六道不是真實的。《無量壽經》講“惠以真實之利”,真實的利益。學佛不是吃飽飯沒事干消遣,不是這樣的,那是我們的法身慧命哪,這點我們要明白,這是很殊勝的。
堅固無上道
因為為什麼這裡講堅固無上道,因為我們無始劫來迷的太重。在佛法、學佛的道路上會進進退退,我們很容易退轉,不容易堅持到底。你看我們世間法,要完成一個學業都要幾十年、十幾年,何況佛法的法身慧命,我們世間如果要讀到博士,花了二十年、二十一年,也是這一生的利益。如果佛法要成就,也要有耐心,以後會遇到很多這樣那樣的緣分,這要靠我們覺悟。
當見無數佛。供養諸佛已,隨順行大道,
大道是我們的性德。隨順是隨順我們的自性。
相繼得成佛。
一定都會成佛的。
轉次而授記。最後天中天,
這個天中天就是佛。
號曰燃燈佛,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
這是講彌勒佛的前身。
求名利無厭,
他(彌勒)也表演,我們世間也是求名利無厭、沒完沒了,總是落在這個地方。忙忙奔波,總是落在這個地方。
多游族姓家,棄捨所習誦,
忘掉該遵守的,放棄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名。
迷在世間的名聞利養裡面裡。
亦行眾善業
也是會行善。不過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個魔業是什麼呢,他行善如果沒有發心的話,還在六道裡,還是受六道的苦。就是享福的時候,福享完了還是會退轉,不究竟。
得見無數佛,供養於諸佛,
所以佛法叫我們要修福、要修慧。福是靠什麼來的,福靠修善來的;智慧是靠放下來的,靠心裡面放下。如果不放下的話,就出不了六道,這個放下是放下執著,放下對六道的執著。沒有執著,六道就沒有了,但是很難哪。就像我們講通俗點,我們都把人間當成真實,這個不是真的,人間不是真實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九法界、十法界都不是真實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種經典,我們經常提的話,對我們的心清淨幫助是很大的,我們總是執著,總是以為這個是真實的。其實講真相,宇宙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凡夫是沒事找事。
隨順行大道,具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號名曰彌勒,
(彌勒是)後補佛
廣度諸眾生,其數無有量。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
(懈怠者)就是彌勒菩薩的前身。
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
(我)就是文殊師利菩薩。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
就是說,過去世的佛在講《法華經》之前也現過這種瑞相,現在這種瑞相又重新出現,後面跟著就是(佛講)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助就是幫助。
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
等待這個經出來。
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法華經為什麼叫“成佛的法華”,充足求道者。一直到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充足求道者。我們世間法所求的都是很小的,迷在那個人間,我們知道比人間更高的是天道,天還有二十八層天。如果我們學了佛才知道,西游記講的孫悟空,那個齊天大聖齊的是哪一層天,才是第二層天,你才知道那個孫悟空是個凡夫,不過比人道更高級,他上面還有二十六層天比他更高的,你才知道那個功夫不算什麼。阿羅漢超越了天道,上面還有,所以世間法講,天外還有天。所以這裡講的充足求道者。所以佛講了很多經典,如果說,有人願意做佛,我們跟他講《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跟他講《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到極樂世界成佛;如果他做菩薩,可以跟他講其它經典;如果做阿羅漢,可以講《阿含經》,佛講了十二年《阿含經》;如果他要升天,可以跟其它宗教學,佛經也能升天,但是這個不究竟,也要如理如法的學,跟正統的宗教學,比如說中國的道教、外國的天主教等。如果他只想做人,可以跟他講跟孔子學,我們的儒家教學。所以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如果他要去三惡道,我們要用《地藏經》告訴他,不要去三惡道,很苦。
其實,我們講絕對的話、明白的話,六道裡面,天道是什麼?地獄道是什麼?天道就是消福報,一個人福報很大修了很多福到哪裡去享,請他去天上去享福;一個人造惡業造的很重,要到地獄裡到三惡道去消業障,有的眾生真要去三惡道,佛菩薩也是隨喜的,為什麼?業障太重了,把業障消掉,再來成佛也是一樣的。佛勸我們不要去,我們偏要去,那好,去也好,隨喜。十法界依正莊嚴,因為三惡道也是一場噩夢,醒來就沒事。就像現在的監獄,現在的監獄是干什麼的,也是消業障的。世間法,犯了國家的法律,那只有到監獄裡面去。但是佛法,我有一次在一個地方,有些獄警聽經,我跟他們講,他們一聽也明白,“佛教是教育,我說你們的教育是末端教育,就是最後教育,佛法是超前教育”。我們懂得佛法,就不會進監獄,我們真的懂得佛法,就不會在六道裡面。不要搞末端教育,末端教育那太晚了,也是亡羊補牢。就是佛法講因果,我為什麼下地獄、我為什麼做鬼、做畜生,講了這個因果,佛告訴我們什麼原因。我們為什麼可以做佛、做菩薩,要把這個因果告訴我們,我們自己選擇,真正明白的話,我們誰不想做佛做菩薩,而且這個做佛、做菩薩我們是可以做的到的,大家要明白。也有人也講過這些話,哎呀,佛法是很好,但是好難,做不到。你要相信,如果佛講的我們做不到,佛就不會講,如果佛講的我們做不到,佛不是吊我們的胃口嗎?那佛吊我們的胃口,不是慈悲心有問題嗎?佛會炫耀嗎?世間法會炫耀,你看覺得自己了不起,你們怎麼努力都不如我,佛菩薩如果炫耀就不慈悲了,佛菩薩不會。佛菩薩講的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那麼之所以我們做不到,現象是我們做不到,問題出在我們這邊,錯解、誤解、曲解、劣解,沒有去做。如果我們真的做不到,佛還會告訴我們一個方法,“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一定做的到的,萬修萬人去,只是我們自己不肯去而已。所以真正學佛你進入了狀態,一口氣不來我們就去做佛了,哪有不快樂,天天都快樂,天天都是好日子。
所以學佛不需要選日子,世間法選日子,學佛人天天是好日子。就好像我們打個比喻一樣,我們以前幾十年前,大家沒有錢,如果請客人吃飯,要選擇過年、過節、發工資、發獎金的時候才能請吃飯,因為以前沒錢很窮。那麼現在你說請人吃飯,隨時隨地都可以去,隨時馬上都可以去,大家都有這個經濟實力了。那麼學佛就是這樣,學佛你真正明白的話,天天都是好日子還用選嘛。所以有些人不懂,學佛選日子,那是福報不夠的人才會選日子,這一天我有福報,其它天恐怕沒有福報,所以要選日子,如果你很有信心的話,天天都有好日子,天天都好、哪天都好,沒有哪天不好,大家想是不是這樣的,這個要有信心的,真正明白的話哪天都有福報,就好像以前請客吃飯,以前吃飯一定要等我發了工資來發了獎金來,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啊,現在條件好,隨時隨地一個電話都可以,吃飯的錢都拿出來,為什麼,大家經濟條件好,學佛有了福報你還選什麼日子呢,天天都是好日子,哪天不是好日子?是真的,要有信心。經典上會告訴我們,哪天都可以往生。所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也講,學佛不需要去選日子,而且時間不是真實的,都是我們的一種虛妄分別執著,但是這是我們對學佛的人講,但是不懂的人,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有些其它的怎麼選擇我們不去管,但是對學佛的人來說不需要,不受這個影響,不受環境影響,《楞嚴經》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這裡講充足求道者。佛法講的究竟透徹。
諸求三乘人
三乘還沒有成佛,法華經後面都會講到,三乘最後導歸都要成佛。
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余。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捨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這個我們要信,《華嚴經》講“信為道源功德母”,不要懷疑。所以我們信佛,也是靠我們過去生中的善根,因為佛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確實來講不容易的,那我們能信的話,因為我們凡夫,肯定佛的境界我們做不到的,但是我們就信,所以這個道理很深,所以學佛從哪裡下手,從孝道下手,孝養父母。就好像,你看,我舉個例子,為什麼講信呢,就好像三歲以前的小朋友,對父母絕對的依賴相信、沒有懷疑,父母給什麼都會吃,他相信,那麼我們學佛,佛的恩超過父母恩,我們也絕對的信,這個不是迷信,就好像小朋友不懂事,但對父母絕對相信的,絕對依靠,我們學佛出現很多問題就是信出了問題。所以講“信為道源功德母,能長一切諸善根”,信了以後,後面還有解,聽經就是解,然後還有行,最後呢,證就能和佛菩薩一樣,不過這個要有個時間過程。這個信不容易,很多信裡面都會打折扣的,沒有根沒有力,什麼都信。要專信,《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要專信不犯,所以這時講,佛法講的是孝道、師道。孝道是孝養父母,師道是尊師重道,在這個基礎上。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其實佛法並不是單獨傳中國,全世界平等的傳播出去,為什麼在中國現在可以生根、茁壯、發展,現在印度已經沒有實質佛教了,因為中國有孝道、師道。中國以前有三大寶,沒有佛教的時候就有三大寶,現在沒有了以前有。第一寶是祠堂,每一個姓都有一個祠堂,念念不忘祖宗;第二個是孔廟,就是教育、師道;第三個是城隍廟,講因果,懂得因果,這個並不是佛教的。所以(佛法)在中國才能很殊勝,能留到今天。現在我們沒有根,我們才體會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它宗教也有,但是深度不夠。自淨其意只有佛教也有,但是,自淨其意一定要建立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上,如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沒有做到的話,就是惠能大師講的:如果邪人用正法,正法都會變邪。他利用佛教做壞事的,自古以來都有利用佛教干壞事的,這跟佛教沒有關系的。就像*輪功,*輪功和佛教扯邊都扯不上,他利用佛教裡的東西,違背裡面(佛經)的事情,邊都挨不上。如果我們真正能聽了佛經,聽了幾句話,一聽*輪功,你就知道佛教和*輪功是兩碼事,搭不上邊的,完全是利用裡面的一些事情。邪人用正法正法就變邪的,我們沒有那種辨別能力,所以學佛提升我們的是非善惡邪正判斷能力。所以講的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所以佛才要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不容易,這也是我們的根性問題。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你看聲聞、辟支佛,都對佛的境界測不到,所以學佛第一個什麼得利益,從恭敬心下手,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就好像小朋友,從一歲、兩歲、三歲聽父母的話是絕對沒有錯誤的,這個時候是依賴父母,我們沒有開智慧以前肯定是依佛菩薩的。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
佛也有老師,佛的老師是什麼,古佛。我們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們講中國有句話也聽過,大家體會“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個老人是三千年的老人,幾千年的智慧積累。所以有一些中年人,他一生的奮斗,他沒有接觸過儒家、佛家經典,用人生的經歷哪,一接觸到佛家、儒家的話,他就說,我一生的奮斗,佛一句話就講完,隨便哪句話就講完,如果早知道的話,不要走這麼多彎路,真的,老人智慧總結的,為什麼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個老人智慧的老人,是以前積累、智慧的結晶。所以我們佛法很重要,依教奉行,所以這裡講的,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我們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不容易的。
捨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
建議我們從方便入真實。
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你看,這就是法華經講的,引導我們離開這個著,我們現在著了什麼,我們著了三界、我們著了人間、我們著了六道。著就是粘住的意思、執著了,真相是無所著的。我們眼睛一看東西就被粘住了,耳朵一聽就被粘住了,這個不是事實真相。所以,金剛經大乘經典也就是告訴我們,學佛就是離相、離著。離相不是離那個斷滅相,離相是離什麼,就是離那個對相的妄想、分別、執著,心裡面是清靜的。所以呢,引導眾生,令離諸著,這個要練習。不過我們的煩惱習氣是無始劫的,不是說現在煩惱,生下來就把那個煩惱的因帶來了,這一生遇到緣就會起作用,所以這個煩惱習氣很重很重,都一樣的。所以叫“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現在明白了,煩惱無盡轉過來就是智慧無盡。煩惱智慧是一回事,是一體來的,但是你會要用,會用。佛菩薩用什麼,用智慧,佛菩薩所用的智慧,其實就是我們凡夫的煩惱,不過轉一下,不過要會轉,轉過來就開悟了。就像六祖惠能跟五祖說的,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句話說的很好,就是我們凡夫常講的“弟子心中常生煩惱”。跟人家講煩惱,跟人家訴苦,其實煩惱、智慧是一回事,但是我講的一回事是要會轉,轉過來了,修行轉過來了,我們煩惱都不要怕,煩惱就是智慧,不會用、錯用了心就變成了煩惱,用正了心原來就是智慧,就是一家,煩惱本空。儒學大乘經典是這樣的,煩惱、智慧是一不是二,我們錯用了。所以本來不該著的我們去著,引導眾生令離所著,我們很多煩惱就是著來的。這個執著嘛,人我執、法我執,所以整個佛法就是離著。禅宗講“脫縛離粘”,現在們被什麼著,我們被情所著了、我們被花花世界所著了,放不下這個花花世界。我們被這個身體所著了,要明白,學佛要放下身見,我們以為這個身體是我,身體不是我,身體是我所。我們著了很多很多,所以用經典把我們放下,放下什麼,學佛就是放下那個著。我們講離諸所著就是什麼,就是放下。引導眾生什麼,引導就是看破,看破放下,看破什麼,看破假相,離著就是放下了。我們凡夫迷在了假相裡。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就是說佛的智慧是圓滿的。
捨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
那麼對於我們凡夫來講,我們學佛第一個就是深信。信就得利益,信後面要正信,要真正相信,正知正見,不是迷信。
無量無礙,力、無所畏、
力是十力,無所畏是四無所畏。
禅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捨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
佛智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