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照法師:《楞嚴大義》修道之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大義》修道之五 

實際上,我們所有的心和物分離的原因,就是你把心和物的這種差別相生起來了。意識啊,專門是搞差別相的。專門去搞差別,就是心和物對立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前提就是,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我你他分得最清楚的時候,那你的一切色心全部分離。

《金剛經》告訴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你;“眾生相”就是他;“壽者相”就是一切時間的流變。十二因緣的這個“識”就是分別。那怎麼會有分別的呢?這分別怎麼起來的?分別是你內心有微細的動搖。如果你心裡如如不動,這個分別是不會起來的。你稍微有一點點動了,它就開始分別了。這個動就是行動。十二因緣的第二個就是行,“無明緣行”。這個行動是怎麼來的?是從無明而來的。有無明才會有動搖,如果不會有無明,永遠不會動搖。那無明是什麼呢?無明就是我們的我執。無明就是以覺為明,叫做無明。

本來這個騎車的技術也好,我看到你的這個性能也好,大家每個人的眼前都能展現出你的會看、會聽的這個性能。你眼睛看見了,就很清楚“看見了”這個性能在“看見”這裡;你眼睛看不見了,這個性能也就是在“看不見”這裡,一點差別都沒有。有個居士說眼睛不太好,我說沒關系的。眼睛不好,有什麼關系是不是?因為你的心性並沒有改變。看見與不看見只是工具好一點、工具差一點而已,這不需要太多的考慮。那我們的問題是在哪裡呢?就是以你本覺當中,本來是不需要去分別,也不需要有任何一個分別的感覺存在。但是你一旦抓住了這個說:“我現在明心見性了,我太高興了!”那麼這種明心見性、這種高興,實際上還是建立在無明上。你把很清楚的這種覺明、這種本覺當成一個東西來看待了。明白沒有?你把它當一個東西來看待,就是把“騎車的技術”當成一個東西來看待的時候,你已經不認識這個技術了。

我們凡夫就是把它當一個東西。把本覺當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有無明產生了。當一個東西了,這個東西就開始有動搖,我們就有分別;有分別,心和物就分離;心和物一旦分離成兩元了,我們的六根就產生了;六根一旦產生了,外界的六塵也同時形成;六根六塵形成了以後,根塵就會相觸;根塵相對觸,我們就有感受;有了感受,我們就會有喜歡的東西。有觸就會有受,有受就會有愛。所有的感觸它是相對的。比如說很熱的時候,我們覺得冷很舒服;很冷的時候呢,我們又覺得熱很舒服。所以你追求這外界的六塵,是按你六根的覺受來追求的。一直向外去馳求,就構成了我們今天這一生不停地向社會,向外索求。索求你認為喜歡的、愛的東西。

我們在索求的過程中,因為不知道本覺真性,所以又造成了很多的傷害。比如最簡單的,小孩子他看到蠟燭燈點得很漂亮,於是他就想抓。因為有習慣“花很漂亮”,抓過來覺得是我的,感覺很好。於是看到蠟燭燈也去抓,一抓呢,手燙著了,下次不敢了。這就是典型的凡夫——不知道它的後果,卻又看到它很好,然後去抓。我們平常在生老病死當中,一切法都是由於你所愛的東西是眼前的,是現在的,而你不知道將來的結果會是什麼,然後你就去采取,在取的過程中造了種種的行為習慣。

所以習慣是一個人慢慢地愛好造成的。一個人抽煙抽到最後說:“師父,我實在是戒不掉了。”為什麼戒不掉?是你喜歡,你老早就喜歡這個樣子了,慢慢地訓練起來的。我們修行人也是一樣。你修行的過程中,也是不停地喜歡修行,不停地喜歡修行,有一天你真的成為一個大修行人。如果你不停地喜歡干壞事,你就成一個壞蛋;不停地喜歡搗蛋,你就成為個搗蛋鬼;不停地喜歡偷懶,你就成一個懶蟲。到最後人家都討厭你了,你說:“我也不喜歡這樣子啊,但這結果就這樣。”其實不對,你就是喜歡這樣才造成這樣子的。現在你很痛苦,你說:“師父啊,生死輪回很苦啊,我想解脫。”誰叫你以前喜歡生死的?你就是喜歡生死!你說:“我不想打妄想啊,我控制不了。”你就是喜歡打妄想!你沒有不喜歡打妄想。如果你不喜歡打妄想,你就不會打妄想,這個是很現實的。

為什麼會打妄想很多啊?大家坐下來看一看。我們不打妄想,坐在這裡是很安靜、很舒服的。但是你不習慣哪,你靜了一會兒就總要搞一點名堂弄一弄、看一看,實在不行了,就看看手表幾點鐘了。不動呢,好像覺得不能體現你的存在。事實上你不動的時候是最寧靜、最有智慧的。我們都在追求定、追求慧。真正的定、真正的慧現前了,你不習慣。你就喜歡去輪回,你就習慣去找人家麻煩,說人家兩句。人家罵你幾下呢,你很高興。人家不罵你呢,贊歎你兩下,你也很高興,你就是喜歡搗亂。所以這是我們自己的習慣、我們的喜歡、我們的愛造成的。你就是愛這樣,所以你的行為就導致了這樣。所以“愛緣取”。而這個“取”呢,我們不只是今天喜歡這樣,我們明天睡醒了還是喜歡這樣。你看一個小孩子在地震當中,一出來他說:“我要喝可樂。”他遇到什麼事情,反過來他就喜歡這個。沒有辦法呀!我們這一生,你喜歡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就塑造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喜歡佛,你將來一定會塑造成佛;如果你喜歡一個魔鬼,你將來就塑造成一個魔鬼,這是沒辦法的。那這一生的努力呢,所有的業力,結果就感召了來生。以後重新轉世的時候,又以前生剩下來的這些力量,再支持你下一生的習慣。所以人有先天的智慧和愚癡,有先天的條件。有些人死也學不會,有些人一學就會。是什麼道理?因為他前世的業習不同。前世的業習雖然不同,我們這一生的努力馬上就改變了以後的人生道路。都是由於無明而導致的一系列的生老病死,然後循轉不息,這就是構成了“眾生相續”。

眾生由於愛,然後有子子孫孫,一代一代地相續下去。世界的眾生由於貪愛,然後有取。同時為了貪著,我們又伴隨著嗔心。其實嗔心也是貪愛的表現。比如有人說:“打是親罵是愛。”這就是一種嗔心——他表現愛的方式。另外一個呢,我討厭這個人的樣子,實際上是因為我喜歡另外一個樣子。比如說喜歡靜的人,那個人很吵,來了,你就說:“這個人很討厭,怎麼這麼吵。”那喜歡吵的人呢,你跟他一句話也不說,他又開始討厭了,“這個人一句話都不說,跟他沒勁。”所以嗔恨也是因為貪愛而導致的。

《楞嚴經》裡面說:“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這個嗔恨的心啊,就像殺生、殺羊,你欠我的命,我要還你的債,這樣互相勾牽。有緣在一起,人家講:“夫妻是緣,善緣惡緣,有緣方聚;子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一定是有這樣的緣分,才能聚集到在一起。情愛也是,“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就在糾纏不清,就因為互相地貪著對方,那麼造成了這樣一個業力,形成一個循環的果報,這就是眾生相續。

 

上一篇:達照法師:《楞嚴大義》修道之四
下一篇:達照法師:《楞嚴大義》修道之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