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正慈法師:正慈禅說——信仰、生命、人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正慈禅說——信仰、生命、人生

(根據錄音整理)

今天很高興來和大家結個緣。首先我跟大家講講神秀大師。神秀大師是與慧能同時代的一個高僧,他說的四句話,其實就是禅。他說“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四句話啊,其實對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比我們慧能大師的四句話更管用。因為這四句話才真正告訴我們怎麼樣去與禅相應,怎麼樣去與佛結緣,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這其中的道理。所以我們做人應該有點禅的心胸,禅的境地,所以說什麼叫人生啊,人生前面應該加兩個字,應該說“成功”的人生,生命那更是這樣。我們的生命應該賦予他禅的靈氣和思想,因為禅和佛是來改變我們人生、生命,一種改命的方法和途徑。

這裡我們談一切的來源,首先要有個神聖的信仰,人是要有信仰的,所以說,信仰之後,人就會感到很自在。所以我開始的時候用了一首贊觀音菩薩的詩偈(指幻燈片所顯示的),什麼叫觀音?大家都知道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是個大自在的菩薩,所以我們叫觀自在菩薩,她很自在,她很安祥。

前面我們說了“身似菩提樹”,我們首先的支撐點,要有個健康的身體,什麼叫菩提呢?菩提就是智慧啊,身體要用智慧來支撐,所以神秀大師的四句話,比慧能大師的四句話,對我們在座的來說,更好用。但是大家明白之後,那慧能大師的四句話就更好用,首先我要告訴大家神秀大師的四句話更好用。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我們的心地要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要照亮我們的人生。我們同時也要去觀照到別人。因為這個社會就是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如果就是我們一個人去獨自去享受,獨自去享用,你不覺得很孤單嗎?所以我們的心要像明鏡之台一樣,那怎麼能做的到呢?要“時時勤拂拭”,第三句話啊,我們要時時刻刻掃除心中的煩惱,困惑,不開心的事,就像我們經常要把鏡子擦亮,我們做的工作是把煩惱去除掉。所以要“時時勤拂拭”。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很開心,很快樂。對生活你感到很幸福。

為什麼我們不快樂呢?因為我們心中有煩惱,這個煩惱就是佛教講的塵埃,這個塵埃是心中的煩惱,所以說,首先我們要把神秀大師的四句話要記住。這四句話很好記,也很好用,這是我們在這裡介紹神秀大師修行,他認真修行的一個寫照和一個總結。這值得我們每個人,在修行的道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能照亮自己人生,同時也能去指引別人,怎麼樣來建立自己的信仰,改造自己的命運。怎麼去走好人生。

禅在印度的佛教,主要是以個人的解脫為主,西漢末年傳到中國,到了中國經歷了西漢、東漢,史學界公認的是公元前2年傳到中國,傳到中國之後,到了隋唐的時候,真正中國人最能接受的佛教和佛法,佛學思想就是禅,因為禅非常的直接,因為中國人好簡,什麼東西都簡化,你像佛的意義是“佛陀耶”,我們簡稱為“佛”。所以中國人什麼都把它簡化了。什麼叫禅?其實“禅就是這樣”。禅的定義呢,上次和李先生一起吃飯,他說昌明會長給他送了三個字,哪三個呢?“就這樣”。這就是禅啊。所以什麼是禅啊?有時我們排除雜念,排除干擾,我們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上來,這也就是禅的態度,這也就是禅的信念,禅告訴我們要專一,所以在《四十二章經》裡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往往做事情啊,喜歡半途而廢,所以我們往往說就沒有做成功,都是和自己沒有堅持有很多的關系啊。

所以在這裡給禅下定義的話,就是好比青原惟信禅師的一段禅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禅悟道之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了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個公案在佛教裡流傳的很廣泛,就像我們沒有體念人生生活之前啊,我們所面對的那一切,我們那種感悟,雖說山就是山,跟我們沒有關系,通過自己的人生有了感悟和體念之後,有一句話說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山和水都是和我親近的,不是說沒有關系的。所以真正修行到一定的時候,其實山也沒有改變,水也沒有改變,其實改變的是我們的自心啊。

因此我們燒香拜佛,不提倡大家去燒高香,而是去燒心中的真香,點燃我們心中的真香,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說禅是修行,禅也是生活,搬柴運水就是禅,所以用現在的話說,工作就是禅,行住坐臥就是禅,方便靈巧就是禅,逆來順受是禅,或者說禅是一種感悟,一種人生的態度,也可以說是一種智慧,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無關美與丑,無關是與不是。這裡面,禅就告訴我們,它是超脫世間的,超越世俗的。所以人為什麼要去學習呢?要去提升呢?因為世俗的生活當中,你是很難超越自我的。就像物質的享受之後,物質的享受並不能讓我們的精神得到安寧。這就需要禅,需要宗教,需要文化,需要藝術,來豐滿和充實我們的人生。所以禅就是告訴我們來生活,怎樣來看待命運。怎樣建立自己的人生坐標。

禅是什麼?一位僧人問大珠慧海禅師:“你修行禅道是否用功?”大珠禅師回答說:“用功啊。”僧人又問:“那你又是如何用功的呢?”禅師說:“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僧人又問:“所有的人都是如此,豈不是和你一樣用功嗎?禅師說“不一樣的。”僧人很奇怪,又問:“又有什麼不一樣嗎?“禅師回答說:“有些人該吃飯的時候不想吃,百般挑撿;有些人該睡覺的時候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一樣。”

所以禅啊,他是一種很自然的,一種生活的狀態,就是告訴我們,肚子餓了,就吃飯去,想睡覺了,你去休息,這就是禅,禅就是在自然當中。所以我們學會享受生活。因為這是一種自然的規律,我們不要去違背這個規律。所以禅告訴我們,要去面對生活當中的一切,那就是吃飯的時候,我們用心去吃。我們去法國的時候,一行禅師,他吃的時候不是吃的很多,但我看他吃飯的時候,的確很有意思。他吃的非常的香。我們現在生活條件非常的好,吃的並不香。其實他吃的很簡單,給我印象,雖然說吃的是素菜素飯,但他吃的每一口啊,他每個動作認人感覺到,非常的認真,非常的較真,而且他吃的非常的快樂。你看到他,他很自在。

其實,我們在工作當中也好,在很多人相處的時候也好,就是要去提醒我們,要培養好的心態和一個好的心境。因為道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往往忽略我們自己,忽略了就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就是說在生活當中去體驗禅的味道。也就是道不遠人。所以平時要培養我們的心性。首先要把我們的心打開,我們的心從這個方向去努力了,我們的心真正的動起來之後,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語,甚至我們的肢體語言都會透出這種信息,這就不一樣了。這不一樣的是什麼,它就是禅。所以我們要學會把禅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來。讓我們的內心充滿著、揚溢著、流淌一種禅的精神,一種禅的思想。這樣我們的人生啊,你會充滿著喜悅,這樣的喜悅是從你內心升起來的,生長起來的對人生、對命運的一種新的看法。所以你看待一切的東西,都是新的,都會慢慢的好起來,你的心胸會揚溢著歡喜的東西,那就是禅。

有一個公案,兩個小孩爭論,外面的幡是風動,還是幡動?後來六祖大師從坐席當中站出來,他說也不是幡動,也不是心動,而是心動。什麼叫“如來”,如來是如如不動。六祖曾說“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其實就是讓人們消除“分別心”。不要只看到風和幡,而應該去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自己只看到風或幡的原因!慧海禅師說:“解脫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種喜悅,無需向外追求快樂。當我們能珍惜生活的點點滴滴,領會其獨一無二的意義,就能從中享受禅悅。心無顛倒,禅就在當下,即在自心當中,只要反觀自心,隨時都可獲得。也因此藥山惟嚴禅師,仰望上蒼,說道:“雲在青天水在瓶”!趙州禅師,有個最大的公案,見到誰來,就說喝茶去吧。很簡單。

我們就說,禅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所以說,儒家治世的學問,治理世間的學問,道家治身的學問,修生養性,佛家呢?是治心的學問。尤其是生活在今天的人們,我們最大的一個問題,是要建立自己的信仰。信仰是個精神的坐標,今天的人們,不存在缺食少衣,大家生活在一個物質生活很豐富的年代,精神生活是我們最重要的。人的精神垮了,社會才會出問題。今天的宗教也好,文化也好,就是要重建我們的信仰,就是要建立我們精神的坐標。所以禅是什麼呢?

禅是安祥、自在、寧靜、平和的狀態和境界。

禅告訴我們什麼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也就是說,我們要享受我們當下的生活。我們所擁有的人生。冬天這麼冷,夏天這麼熱,你要想到夏天還有涼風,冬天還能看到雪,你的心境會忽然開朗。這就是說,我們要學會轉念,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要轉念,怎麼把念頭都轉換過來。也就是說,我們要轉煩惱成菩提,我們煩心的時候,我們要換一種思維,那就是說,你具有智慧了。所以,我們在煩心的時候,我們要培養我們的智慧,這就是說你的境地就不一樣了。你的人生就會從此不同。

禅與生命相約,因為禅要人活得安祥。四祖道信在《信心銘》中說道:“至道無難,唯嫌簡擇。”什麼叫智慧,智慧就是你能去辨別對與錯,是與非,美與丑,好和壞。修道的過程中,你要善於去簡擇,我們最終是要有智慧的人生。一個人光擁有福報,光擁有物質的財富,是不夠的,你的人生之路是不圓滿的。有了智慧,你就會左右逢緣,在你的事業當中,在你的內心當中,在你的生活當中,你能夠游刃有余,為什麼?你能夠用智慧去處理生活當中所發生的一切一切。

正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有著太多的“簡擇”,所以不能了道。人生數十年如過客,如何在當下把握現在。在無常的歲月中,擁有禅者的心境,讓人生再現另一番光景,是我們必須去學習和體會的。我們在座的一般都超過20歲了,如果人生活一百歲,除去睡眠的時間,真正我們去面對的人生的時間是很少。所以用佛教的話說,人生是無常的,最近我們看到,伊春的空難。生命,佛教告訴我們,什麼叫生命,生命在呼吸之間。如果一口氣接不上,生命就從此消失,這就是生命。佛告訴我們生命無常的道理。那怎麼辦呢?不是要我們在那消沉的等待,其實是告訴我們要去珍惜它。所以我們要做一個知恩、感恩、報恩的人。我們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去享受生活,去擁有一個幸福的世界。那就是要我們把握當下。什麼叫當下,就是現在。

底下我們有慧能大師的後面的四句話,剛才告訴大家是神秀大師的四句話。這四句話對我們做人來說,非常的重要。如果把人做好之後呢?慧能大師的後面的四句話,那就更好用了。那就直接用,菩提本無樹嘛,你執著什麼呢?你擁有一切後,你還去斤斤計較做什麼呢?沒有必要了,是不是啊?你就學會去打開心胸,度量、氣量更寬廣,更能包容。這才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這一切都是多余的了。“本來無一物”,我何必要去牽掛這些事,“何處惹塵埃”呢?我本來是很快活的人,給自己找些很不快樂的事。有句老話說“事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好多煩惱是我們自找的,就是說,我們要明白,不要自找煩惱,自尋沒趣。

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就是我們心胸沒有打開啊。我們沒有很好的學習傳統文化,去領悟古人的智慧,所以有時我們要到古人的世界去走一走,回到現實世界當中來,把它用上。我們中國人應該是很幸福的,從文化上來講應該感覺到很幸福。因為我們祖先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去尊重自然,我們去跟自然打成一片,我們要去覺醒我們內心的世界。我們要生活到現實中來,在傳統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教文化都有充分對人生、對命運、對信仰的看法。所以我們不但要去好好學習,我們還要把它運用好。那我們的人生真的是很圓滿。

人生幾十年雖然很短暫,但是我們應該去很好的去經營我們的人生。我們經營我們的事業,我們也要去經營我們自己。把我們的心經營好,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多變的世界當中,我們才能做到隨緣不變。大家要記住這八個字“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尤其經融危機來了怎麼辦,就是這八個字,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其實萬變不離其中,所以,我們要運用佛教的智慧,儒家的智慧,道家的智慧。來讓我們的身體也好,精神也好,讓我們感覺到有一個充實的人生。

有一幅對聯啊“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下雪天,你看到山都是白的啊,所以有時候,你不要去操太多的心,有些東西你要順應自然。以不變應萬變,就像青山本不老一樣。綠水原無憂一樣,不要自找煩惱。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啊,誘惑很多,欲望也很大,但欲望應該有,但你不能說你過了啊。過與不及都不好。我們要理性的對待這個社會。一切要遵循這個規律。一個自然的規律,一個生活的規律,一個人本身的規律,是有一種尊循的。所以我們要學道,學道不僅是宗教上的道,其實中國人講天人合一,那就是道。所以我們要把古人的智慧拿一點過來。

擁有了禅的人生,是究竟灑脫的人生。我們為什麼感到很累,很幸苦。很多煩心的事,我們沒有把我們心中的無價之寶打開,我們叫摩尼寶珠去主動的展現出來,開發出來,把我們的心調動起來。我們調動了大家的身體,關健是要把我們的心調動起來,所以說心調動起來,一切工作好做了。就像佛教因果裡面講,他付出之後,他還快樂一樣。因為佛法是把人的心調動起來。所以我們也要把我們心打開啊。我們做什麼事做的不是很開心啊,因為你不心甘情願啊。佛教的義工,他就是甘心情願啊。就像出家人,出家之後,無怨無悔,我把青春奉獻給佛教界。我覺得是一種緣分。這就是有一種無形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心,心的力量是最大的。

心的力量是建立在信仰上,信仰很重要,中國人,什麼都不缺,現代中國人衣食無憂,缺的就是個信仰的缺失。沒有建立自己的信仰,這是個很可怕的事。所以我們做企業也好,做人也好,往往半途而廢,有些人,就是因為他信仰不堅定,信念不堅定,信心不堅定。什麼叫做道啊,道就是堅持,道也貴在堅持。你做一件事,能夠持之以恆,契而不捨,孜孜不倦,只要你認准的事,肯定能成功。是不是啊?佛教傳到今天兩千多年,所以可以說佛是個最“神通”的人。但佛不是神啊。這就告訴我們信仰的重要。

信仰基督教的人則以為上帝是萬能的,我們不這麼認為,因為世間上沒有一個萬能的。相信科學的現代人說科學是萬能的,我們也不這麼認為,因為科學始終都在反復論斷,最終不是萬能的。佛陀告訴他的弟子們,人的心力才是萬能的。有句廣告說的好,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首先我們要打開我們的心,佛法是心法。

下面一段話是個西方的牧師(幻燈片裡的),他寫了本書,書叫《人的宗教》,這是他所理解的佛陀,他說佛陀是個很理性的人,當然,這是他要表達的一個意思。佛陀是個大智大慧的人。在他身上,他是非常理性的。充滿了智慧,但也不是像孔老夫子那樣,很刻板的一個人。這就是佛,充滿了靈性,具足了智慧。揚溢著快樂的眼神和狀態。這是他所理解的佛陀。

這就是我們的會長,全國政協主席趙樸初(幻燈片裡的樸老照片)。他說中國人為什麼要了解宗教。了解信仰也好,了解文化也好,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離開了佛教恐怕我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有好多詞匯都是來源於佛法,來自於佛教。他這段話是在全國政協兩會上的提案。我看過這個提案,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話。

這是老捨先生的一段話,他說佛教的影響,為什麼我們中國人要了解宗教呢?因為佛教對寺廟也好,對建築也好,對雕刻上、繪畫上……其實中國人受佛教的影響是非常深的。很簡單一個道理,就是因果兩個字。中國人沒有聽說過因果的,基本沒有。因果報應,這就是佛教的思想。所以佛教不僅僅告訴我們生活態度,其實也傳達給我們怎樣去看待一種美好的事物。其實宗教給我們每個人又開啟了一扇窗戶,讓我們人生道路上能夠看到更多的風景。這才是宗教,不要認為宗教,我敬而遠之,很畏懼,不存在。

我說的佛和菩薩,告訴大家,佛和菩薩是最可親的人,也是最可愛的人。那就是佛,那就是菩薩。所以我們願意拜他。如果讓你很害怕,我們就不會去拜他。佛和菩薩好比我們的父母親一樣,我們心中有煩心的事,不愉快的地方,我們在他的面前去傾訴,去祈求他保佑我們,祈求他賜福給我們,這就是佛和菩薩的概念。我們不要理解,我們不敢接受佛教一樣。其實不是這樣,最可親,最可愛的就是佛。我們願意去接近他,我們願意去禮拜他,我們發自內心的願意去親近佛陀。

再就是談到信仰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這個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日本在高速發展的時候,人們的內心非常的焦慮和不安。這個精神非常困擾的時候,在日本的社會行成了一種坐禅的風氣。坐禅也不是像出家人一樣,盤起個雙腿子,才叫坐禅啊。其實就是靜坐幾分鐘,叫大家挺胸、收腹、提氣,很自然的呼吸,我們坐禅的時候,舌抵上腭,用鼻子來吸呼,這樣很衛生。日本人每天倡導坐十分鐘,這十分鐘不講話,上班之前,就是安安靜靜的坐十分鐘,什麼都放下,不想其它的事,讓自己內心很專注,要麼就看著自己的心,叫觀心。要是信眾的話,他就是念佛,不想其它的事,要麼就是看著自己的呼吸,這樣五分鐘,十分鐘,在日本的社會形成了一種很普遍的這樣的風氣。來緩解來自於工作,來自於社會,來自於各方面的一種壓力,是減壓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所以最早,禅傳到美國,傳到歐美去的,就是日本的一個博士叫鈴木大佐,他寫過《禅風禅骨》,他寫過很多書,歐美人因為他對禅的傳播對禅很感興趣。

佛教的禅,我們怎麼去理解它,就是用禅的方式,靜坐的方式,也就是調身、調呼吸、調心,來重新開啟對環境,對心的認知。通過坐禅,用大家這種容易接受的方式,所以說中國的文化就是這三種文化。什麼叫傳統文化,大家說到傳統文化,大家好像莫衷一是,其實就是這三句話:“儒家治國,道家養生,佛教治心”。所以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傳統文化,很簡單啊。所以我們要去重建我們的信仰,這也是我們在座的需要去面對的。人生的一個規則問題,人生的一個目標問題。人生有了目標就好辦事,現在好多人沒有目標,該擁有的一切都有了,他好像無所求了,沒什麼求的,反而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新的目標,我們要超越自我。我們要從人生超脫出來,讓自己生活更加的灑脫,更加的自在,讓生命活的更加的安祥。這是我們從信仰層面說。

從命運層面說,下面是印光大師的一段話,印光大師出家之前,他是個反對佛教的人,他是陝西人,他對儒家文化非常的精通,他對佛教不屑一顧。後來,他通過學習,知道自己是不對的。後來出家,成了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影響非常之大,非常不得了的一個高僧。他其實告訴大家,就是老老實實做人。他這個謗佛,後來雙目差點失明了,後來他就忏悔。所以人生都有個認識的過程,所以信與不信並不重要,關健你要認識它。信仰重不重要,你要認識它,不說我說好,你就跟著我信,我說不好,你就跟著我不信,不要跟風,中國人容易跟風,你要理性的信仰,所以我們認識到好和不好,所以什麼叫智慧,這就叫智慧。

印光大師談心與命的關系,“心好命就好,富貴直到老”,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要做些自己是覺得很好的事,對社會的功德也要培養。我們人生也要經營,就是說我們的心態要向好的一面來培養,那你肯定你心好,你命運也就改變了。你通過自己心態的改變,言語,思維的改變,你對待人生,對待事業,你的看法也會變,那隨之而來,你的命運也在改變。這告訴我們,人應該從善如流,從好的方面去引導,要擇友而交,這是儒家的思想,我們佛教《吉祥經》裡講,要“勿近愚癡人”,像我們現在這個風氣很不好,打牌、賭博是不是啊?甚至年輕人吸毒,這就把自己的一生給毀了,《吉祥經》講什麼叫吉祥的人生,你們可以到網上去下載。

“勿近愚癡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所以要擇友而交啊,要跟自己有幫助的人,多跟他交往,對自己不好的人,要遠離,所以我們只有經常通過學習,我們才會改變我們自己。所以說心好命不好呢?心命俱不好呢?其實都在我們的一念之間,一念善,你從好的方面去走,你命運就改變了。如果說,你從不好的方面,你的命就走下坡路了。這就像下面故事一樣,一個人從哭婆到笑婆的過程,她的小孩一個是賣雨傘的,一個是做面條的,是不是啊,出太陽的時候,她會想到賣雨傘的姑娘生意不好,她會很著急,愁眉苦臉的,這可怎麼辦?生意不好。下雨的時候呢,她又擔心另一個女兒不好賣面條,就是始終不開心,始終不快樂。其實轉個念頭,反過來想,就都改變了。出太陽的時候,面好賣……要轉念,轉眼看世間,你把這個轉過來後,你的人生就充滿了陽光,充滿了快樂。

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我們自心,我們怎麼來看自己,我們怎麼來看我們的員工一樣,我們怎麼來看我們身邊的人,我們自己要有個主見。所以佛教講“我”字的定義,就是主宰的意思。所以我們要主宰,我們要主見,心中有主見後,任何了如指掌之後,你去應對這些事就左右逢緣,所以我們的內心,所以說,我們要打開我們的心,我們要把我們心的潛能挖掘出來。充分發揮出來。

再就是佛教告訴我們的,對待命運,生活的一種態度,佛教說有八正道。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佛教說有八正道。苦是人生的實相,如何離苦得樂,求得究竟的解脫呢?佛教說苦的目的,就是看到第二個字,看到樂,我們不要看到苦的一面,要看到快樂的一面,告訴我們要離苦得樂。學佛的目的就是要離苦得樂。什麼叫八正道呢?就是知見要正確,思惟要正確,語言不要去傷害別人,我們從事的事業是自己喜歡的事業,正當的事業,而不是不正當的……就是要正,首先要正。八正道,道,就是正確的道路。我們對我們生活的態度,要勤勞,天道酬勤啊。

古人,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了,念頭也要正確,所以一念善就是天堂,一念惡就是地獄,人生就在一念之間。所以我們要照看我們的自心,我們要經營我們的人生。最後要有定力,就像買股票一樣,做什麼事情,要有定力,不要跟風,所以佛教告訴我們,八正道,是八個方面,來這樣的生活的話,你的命運就會改變啊。“正”,脫離邪非,故名為正;“道”,能通的意思,從此岸到彼岸,此岸我們說的是苦的,彼岸是快樂的一樣,我們做事業也好,我們的人生也好,從這八個方面去指導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語言。所以說什麼是道啊,道就是在行住坐臥當中。我們走路,睡覺獨自面對自己的行、住、坐、臥,你都培養自己一個很好的習慣,君子慎獨一樣,我們必須去訓練自己,我們訓練我們人生,這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所以我們說工作就是修行。

你的心態不一樣,你做的業力不一樣。是不是啊?因為我們始終有一個觀點,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在說打工,其實每個人都是給自己打工,首先告訴你,我們告訴大家,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給自己打工,不是在給老板打工,我們現在是認為在給老板打工。首先你把自己的事做好,老板也會看重你,是不是啊?你的心態總是在給老板打工,我就馬馬虎虎,就對付過去就算了,你始終有問題,因為你思想有問題。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好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每個人都在經營我們自己的人生啊。

這有一個典故,蘇小妹,蘇東坡和佛印禅師的故事。蘇東坡和佛印禅師經常斗機鋒,用現代話說兩個人經常開玩笑,有一次,蘇東坡說佛印禅師是一堆牛糞,蘇東坡的本意是譏笑佛印禅師,他回去後跟蘇小妹講,我斗機鋒斗贏了,蘇小妹說不是你贏了,而是禅師的心境、心胸不一樣,你心中有牛糞,所以你看人也是牛糞。所以,用佛眼看人,人人是佛,以佛心看世間,世間皆淨土。我們不要看到別人的不是,我們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我們要有個平等的心,包容的心,智慧的心來看待人生,來看待自我,這樣的話,你會慢慢讓自己解脫出來。煩惱解脫了,智慧就增長了。人生就快樂了,身體就好起來了。家庭也和諧了。事業也做的更好了。這都是一個連鎖反應,這是一個好的連鎖反應,正面的反應。所以我們的心態很重要。

接著我們講一個八十老翁行不得的公案,這是白居易與鳥窠禅師的一個公案,白居易說,什麼是佛教?鳥窠禅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說這個道理太簡單了,連三歲小孩也懂得。那麼禅師說“八十老翁行不得!”這告訴我們呢,人生不能等啊,時間是不等人的,人生對我們人生來說只有一次,我們怎麼去把握我們自己的命運,那就在我們的當下要努力。用佛教話講,要當勤精進。就是我們現在要去好好的工作,好好的追求我們的人生,好好的去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東西。這是最重要的。不然等老了之後,你想去做,但是你的精力不夠了,體力跟不上,你就晚了。所以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啊。

我們總是說,我們不該這樣,後悔,但世間上是沒有後悔藥,買不到後悔藥的,所以菩薩首先很有智慧,這是對的,我去做了,不對的,我就不去想,不要說去做了。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不要像八十老翁行不得的時候,我們終於明白了,那就晚了。所以說人生我們說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也是個修煉的過程。尤其今天的社會,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最幸福的年代,所以我們怎麼樣去平和心態,怎麼樣去面對自己的人生。怎麼樣去把握好自己,不要去學八十歲的老翁。

佛教說人生太苦,這些話的意思告訴我們人生短暫,所以我們要去珍惜,佛告訴我們,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佛問他幾個徒弟,生命有多長,一個說,生命在數日之間,另一個說,生命就像我們吃的一頓飯那麼長。最後,有一個說,生命在呼吸之間。我們到醫院搶救一個人,一口氣接不上來,就沒有了。大地震也是這樣,在瞬息之間,對每一個都是平等的,無論你是有錢的,沒錢的,在這一瞬間,所以佛教說,我們對生命要有個清醒的認識。那我們要怎樣生活呢?要活在當下啊。要活在現在。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追不回來啊,成了歷史,成了往事。未來還沒到,急也沒用。沒有必要著急,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現在。我們怎麼樣去把現在的事去面對它,我很從容,很淡定,很有主見,很游刃有余的去面對自己,去面對這一切。對環境也好,對命運也好,對人生也好,我們有所開悟,有所領悟了,那就是說。這就是佛法告訴我們活在當下。

當下有幾個人,我們值得去懷念的,一個是弘一大師,去年在兩會期間,李鴻忠省長宴請黨外人大代表,他突然問我,正慈法師啊,弘一法師為什麼出家啊?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弘一法師無論是做人也好,出家也好,都是個非常成功的人,所以我們把他做一個人生的榜樣,為什麼要提到他呢?因為他做任何事情,是做一行愛一行,他對自己最大的要求就是認真,非常較真,非常認真的一個人。非常了不起的一個高僧,有個電視劇,從中央台一直放到地方台。夏丐尊對他有個評價,大家都說菜鹹了,弘一大師說,鹹有鹹的味道。夏丐尊說,我真想不通,出家前這麼有才氣的一個人,弘一大師自己寫的詩說“二十文章驚海內”,他留學於日本,最早把話劇從日本帶過來,還有音樂等帶過來,他這麼個人,他父親是鹽商,最終,破鞋子也好,破衣服也好,破席子也好,在他眼中沒有不好的東西,夏丐尊說他感動的幾乎要流淚。

劉海粟眼中的弘一大師“赤著腳穿雙鞋,房中只有一張板床。我心裡難過得哭了;他卻雙目低垂,臉容肅穆。我求他一張字,他只寫了南無阿彌陀佛”……很簡單啊。張愛玲心中的弘一大師,一般認為張愛玲很孤傲,但她也坦言道“不要以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葉聖陶對弘一大師的書法也有評價“ 弘一法師對於書法是用過苦功的。在夏丐尊先生那裡,見到他許多習字的成績,各體的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這大概由於他畫過西洋畫的緣故。西洋畫的基本練習是木炭素描,一條線條,一筆烘托,都得和擺在面前的實物不差分毫。經過這樣訓練的手腕和眼力,運用起來自然能夠十分准確,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於是寫什麼像什麼了。”他的意思是個什麼意思呢,就是看弘一大師的字,一個是不著人間煙火,非常的脫俗,這是葉聖陶對他的評價。另外單看他的字就像個天真的小孩一樣,整體來看,就像謙和的君子,非常的和諧。

這後面是佛教來看人生的一些話,這是樸老的兩句話,他說“人學佛法,勇能無懼”,為什麼我要把這兩句話放到這裡,現在這個社會是個個性張揚的社會,但是正氣不大講啊,其實傳統的文化就是要張揚正義、正氣、正念,浩然之氣這樣的觀念,這樣的氣節對精神世間是能夠產生無窮的力量的。所以我們談到八正道也好,正氣也好,佛教所提到的勇也好,就是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我們要有這麼一種氣概,這麼一種氣節,來去從容的走好我們的人生。要像古德一樣,要有一種俠客精神,這其實很重要。這對我們的精神的支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天堂和地獄就在我們一念之間,我們怎麼去看待人生,我們怎麼樣對待自我,我們用什麼樣的文化來武裝自己,來磨練自己,關健看我們自己。

最後用這五個字來結束今天的交流,叫“心開路就開”了。

空水整理

2010年9月4日

 

上一篇:正慈法師:找到心靈的故鄉
下一篇:正慈法師:禅的人生智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