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鈴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13 一切作為都是修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3 一切作為都是修行

我們在聆聽時應該只是聆聽,不要試圖從偏頗的觀點去理解我們聽到的話,這就是我們談論佛法或聆聽佛法時應該有的方式。

你愈了解我們的思維方式,就愈能發現它是難以言說的。我講話的目的是要讓各位對我們的禅道有一些概念,但事實上,禅不是拿來講的,禅是拿來修行的。最好的方式是只管修行,什麼都不說。

坐禅時就只是坐禅

當我們談論我們的禅道時,總是容易造成誤解,因為禅至少是由兩面構成的:消極的一面和積極的一面。如果我們談論積極的一面,就會漏掉消極的一面;如果談消極的一面,就會漏掉積極的一面。我們無法同時談論積極與消極這兩面,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從何說起。

佛法幾乎是不可言說的,所以上策就是什麼都別說,只管打坐。伸出一根手指,或畫一個圓圈,又或是叩一個頭,都要比談論更為上乘。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會明白“佛法”該怎麼個談法,而我們也將會得到圓滿的溝通。說話是修行的一種,聆聽也是修行的一種。我們坐禅時應該只是坐禅,不帶有任何計較心理。

同樣地,我們在說話時應該只是說話,不要試圖表達一些知性的、偏頗的觀念。同樣地,我們在聆聽時應該只是聆聽,不要試圖從偏頗的觀點去理解我們聽到的話,這就是我們談論佛法或聆聽佛法時應該有的方式。

以無定形的心嚴格修行

曹洞宗的禅道包含著雙重意義: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我們的道兼含著大乘和小乘。我常常說,我們的修行非常小乘取向。

但實際上,我們的修行是以大乘的精神來進行小乘的修行,也就是用無定形的心來進行嚴格的、形式化的修行。盡管我們的修行看起來很形式化,但我們的心卻是不拘一格的。

盡管我們每天早上都會以相同的方式坐禅,但不能因此就說那是一種形式化的修行,所謂的“形式化”或者“非形式化”,完全是分別心的產物。

在修行本身,並沒有形式化或非形式化之分。如果你擁有一顆大乘的心,那麼一般人認為是屬於形式層面的事,在你來說就是非形式的。所以我們認為,以小乘的方式持戒,在大乘來說不啻於犯戒,如果只是形式性地持戒,就會失去大乘的精神。

修行並無大小乘之別

在弄明白這一點之前,你會一直有個困擾:“到底是應該嚴格遵守戒律的繁文缛節,抑或是可以不拘泥於形式?”只要你完全明白了我們的禅道,就不會再有這種困擾,因為你做的任何事無非都是修行。

只要秉持一顆大乘的心,那麼修行就沒有大乘與小乘的分別。哪怕你的行為看似犯了戒,但你卻是在真切的意義上持守著戒律,重點是,你懷抱的是一顆大心還是一顆小心。

簡單來說,只要做任何事情時都不思善、不思惡,都是傾注你全副身心去做,那麼你就符合我們的禅道了。道元禅師說過:

如果你對某人說什麼而他不贊同,不要嘗試從知性上說服他。不要跟他爭辯,只要聽他的反對意見,讓他自己發現自己錯在哪裡。

這番話非常有意思。不要把觀念強加給別人,而是與對方一起思考。如果你覺得自己贏得了辯論,那一樣是錯誤的態度。試著不要去爭辯,不要有爭勝心理,只是聆聽就好,但我們要是擺出辯輸了的態度,那也是不對的。

當我們提出什麼意見時,常常會想要說服對方,或強迫對方接受。但在禅弟子之間,說話或聆聽時,都不應該有著任何特殊的目的。我們有時齡聽,有時說話,如此而已。那就好比是打招呼:“早安!”透過這一類的溝通,我們就能有所成長。

煩不煩?由你來決定!

什麼都不談也許很好,但我們沒有理由該始終保持沉默。不管我們做什麼,都是修行,都是我們大心的表現。

所以,大心是你要去表現的,不是你要去猜度的。大心是你本自具足的,不是你要去尋覓索求的。大心是透過我們的活動來表現,是我們應該去享受的。能做到這一點,持戒的方式就沒有大乘或小乘的分別。

只有企圖透過嚴格形式化的修行,而獲得一些什麼的時候,你才會產生煩惱。但如果你能把任何煩惱看作我們大心的表現,並加以欣賞的話,煩惱就不再是煩惱。

有時我們的煩惱來自大心的過於復雜,有時則來自大心太過簡單,以至於無法去猜度它。因為當你想要猜度大心是什麼,當你想要簡化復雜的大心時,這對你而言,就變成了一種煩惱。

因此,對你的人生來說,一個煩惱是不是真正的煩惱,取決於你的態度,取決於你了解的深淺。因為真理具有這種雙重或吊詭的性質,所以你想了解真理,就必須保有一顆大乘的心。這樣的心可以透過真切的坐禅而獲得。

 

上一篇:寬運法師:出世解脫之善因 八關齋戒 十四
下一篇:鈴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14 對死亡的新體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