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
「般若」兩字是梵語,意譯是智慧。六祖大師曾說;「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智慧看不見,摸不到,郄能發揮妙用,明了諸法實相理體,並能產生一切法樂和種種功德,可稱為妙智慧。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不論前五度之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禅定,都離不開智慧。
「智慧」並不是佛教的專用名詞,可歸如下三種:
- 世間智慧:在社會有成就的人,如藝術家、科學家、文學家、天文學家等,都有此種智慧,這世間智慧是意識分別的結晶。
- 出世間智慧:如二乘:聲聞、緣覺,善於觀察世間之苦、空、無常、無我,了脫分段生死,超出三界,證一切智,但仍有變異生死,是未究竟的智慧。
- 世出世間智慧:證得一切種智,即佛智,能通達諸法實相,不住於有,不住於空,出世入世,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機說法,無機不與。此是佛與佛乃能究竟的真智慧。
學佛目的,是開啟智慧,有了智慧,可除種種煩惱,能見本來面目。如何能啟發智慧,須透過日常生活中對人處事,運用得洽到好處。舉一典故為例:從前有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物資豐盛,其國王心量廣大,為使人民生活得更好,派一大臣參訪其它國家,即是到國外取經,把優點帶回國。然而這位大臣出外數星期了,仍未有收獲,在回程時,看見有一間空店鋪,門外掛上「賣般若」的招牌,產生好奇心,於是走進去了解。知道「般若」售價要五百兩。他想了一會兒,覺得此般若價錢雖然頗高,不過非常新鮮,便決定把他買下來。店主給與大臣的,只有四句話:
「凡是審思維,莫遽行暴怒,今日雖無用,時至獲大利。」
意思是無論發生任何事,不論苦與樂,得與失,利與害,開心或煩惱,先把內心平靜下來,慎重思維,所謂「三思而行」,不要沖動。「遽」字是立即的意思,勿實時發脾氣。此話雖未用得著,當需要時,會得到很大的利益。
這位大臣用了五百兩銀,買了這幾句說話。在回程途中,一直記在心中,到達家門時己是傍晚。剛巧他的太太不舒服,婆婆在床上陪伴著她。當走進房內,看見床前有兩雙鞋,以過往的性格,會立即發怒生氣。此時想起「般若」,「凡事審思維」,故先上前了解情況,才沒有把事情鬧大。由此覺得「般若」真是很受用,便將這四句話奉獻給國王,使其國家更加興盛,人民更加安樂。
般若智慧,人人本具,可是從無始劫以來,乃至今生,被無明遮蓋了本體,整天在煩惱中打轉,自性迷惑,若要反妄歸真,必須透過身心修習,至於怎樣入手去修,就是從以上所講的前兩句話「凡事審思維,莫遽行暴怒」,做功夫。萬事切勿沖動,要經過正確思維而行,漸漸會達到現前受用的般若功能。
新年將臨,萬象更新,用此般若與大家共享,祝願在這新一年,人人開發般若智慧,為無量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