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道堅法師:明晹法師修行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明晹法師修行論

道堅法師

明晹法師一生戒行精嚴,博通三藏,於濁惡世,救世救心,登法王座,作獅子吼。法師弘法利生,普度有情的廣宏願與無盡的悲心,鼓勵著我們在佛教的傳播與弘化中,精進不懈。法師一生令人敬仰的方面有很多,下面我以明晹法師的《佛法概要》、《圓瑛法師年譜》等有關資料,就法師獨具特色的修行論略作闡釋。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佛一體論是明晹法師接引眾生的中心理論之一,法師在《佛法概要》之《成佛是怎麼一回事》一文中,多次強調了這種“即佛即心,即佛即心”的心佛不二論。法師首先指出:“佛覺悟到世界上所有眾生,本來都具有與佛一樣智慧德相。”眾生本來具足與佛等同的,無有差別的智慧德相,這給眾生以極大的信心,指出了每一個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和成佛作祖的潛在能力。“眾生雖具有佛的智慧德相,為什麼依舊還是眾生呢?”法師以為這是因為眾生有了妄想心,有了執著心,迷了真心。因此“把這虛幻妄心當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執妄為真,所以才有種種妄想執著。”這妄想心,執著心,就是我們眾生的我執煩惱和法執煩惱,塵沙無明煩惱。這種種煩惱能障礙我們人格的升華與完成。若於無常的諸法之中,執著以為真常,於無我諸法之中妄執為有我,由是生起貪心、嗔心、愚癡心的根本三毒煩惱。“這三毒使我們對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隱而不顯,就不能成佛得道了。”然而只要眾生發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執著煩惱消滅,我們本具的無師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會顯現出來,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種無窮無盡的智慧德相,就與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達無礙,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議的道理。”

無論凡夫心、佛心,其心之體與佛無異,此心即是佛。這種理論是根據《華嚴經》“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之思想而來。傅大士《心王銘》雲:“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禅門馬祖道一後來也專以此語接引學人,後世禅宗引以為公案。宋慧開《無門關》第三十則雲:“馬祖因大梅問:‘如何是佛?’祖雲:‘即心是佛。’”可見明晹法師是繼承佛教“心佛不二論”的傳統,只不過法師以中觀學理論來論述“心佛不二”的理念,謂之“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議”。此凡夫心與佛,顯然有其事上的差別,就像寶珠與蒙塵的寶珠一般,其體雖同,形式上卻是有一定的區別的,這就是心佛“不二而二”的道理;然而心佛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形式上的差別並不妨礙其理體上平等,因為所有生命界,皆同入毗盧性海,無二無別,同一真性,這是二而不二的理念。何為不可思議?法師雲:“就是品欲談而詞喪,心欲緣而慮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真如是不能用言語來表達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法界真如是第一機,有了語言文字已經落入第二機了,因此,在修習文字般若的同時,不為文字所縛,文字只是工具,通達真理,成就無上佛道才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靈山塔下好修行

法師引古人雲:“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我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靈山,全稱靈鹫山,為釋尊說《法華經》之會處。即謂靈鹫山為釋尊報身常住的淨土。據《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載,釋尊為度化眾生,故方便示現涅槃,而實無滅度,常住靈鹫山說法;劫末火災起時,世界悉皆燒盡,唯此淨土不毀壞,常住安穩,天人充滿。釋迦佛常住靈山演說妙法,當然是我們佛教徒心中期盼的淨土。靈山塔到底是在什麼地方?明晹法師說:“看起來遠在天邊印度,其實近在心中。”為了讓信眾明了人人本具靈山塔的思想,明晹法師在《成佛是怎麼回事》一文中,又引用“觀音念觀音”的典故,來說明人人都有自覺的本能,樹立眾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知道了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凡夫心與佛無二無別,則不唯他力以度生,當以自力利益當下。即“迷時靠師度,悟時要自度”,以自利自覺的心境,來實現最高智慧的完成。“求人不如求已,只有堅決要求自己,發奮圖強,精進不懈,勇往真前,才會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徹底的成功。”明晹法師語重心長的一席話,給我們晚輩增加了無窮的力量。

有了自信與自尊,如何進一步起修呢?明晹法師在《天童寺進院法語》的山門前說法雲:“太白嵯峨勢接天,青山面目更勝前;雲歸崖穴泉歸壑,翠竹蒼松盡是禅。”如果說上面“靈山塔下好修行”,是說的人人本具靈山,眾生皆可成佛的平等性智的話,這裡要表述的便是“處處皆道場”的修行觀。禅不是形式主義的,而是深入生活,融入生活的,在生活中把握生命,一切與眾生息息相關的依報界,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你看那蒼勁的松,郁郁蔥蔥的竹,還有那秀美的山川河流,無不在演說佛法之妙谛。

在生活中修學佛法,於世出世間體證佛法,以中道正觀感悟佛法,是明晹法師教導我們修行的有力武器,為了使我們不流於邪途,法師為我們開示道:“天然景物玄機露,水自流兮雲自閒。”涓涓細流,終成大海,這是一種永不言退的精神,在困難面前,不折不撓,亦無急功近利等患,任運自然,終成大器。

然入道之途,當以達摩祖師“藉教悟宗”為旨,所謂“藉教悟宗”,即通過對表诠真理的佛陀言教進行學習,進而達到與真理相應的過程。明晹法師在天童寺法座上開示說:“諸上座,大道本無言,因言而顯道。真心原無相,即相而明心。《金剛經》雲: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正所謂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頭,諸祖略容話會。……明晹此次登山入寺,追隨諸位大德之後,大作夢中佛事,安坐水月道場。”大道是不可以思量的,但通過文字、概念還是可以領悟的,因此前賢大德苦口婆心,著書立說,就是為的明示第一峰頭境界。針對偏離佛陀言教而盲修瞎練的人,不啻是當頭棒喝。

救度眾生,離苦得樂的踐行

明晹法師大為贊歎常不輕菩薩的精神,在生活中,尊重每一個生命,因為今天這些微弱的生命,可能在明天就是人格圓滿的聖人,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給生命以自尊,示生命以自信,諄諄善誘,以歸敬慈悲偉大的佛陀。法師常以“四弘誓願”作為踐行的精神理念,精進修持,願斷無盡之煩惱,運慈悲心,普度無邊之眾生,虛心謙遜,願學無量之法門,修行證果,以成無上之佛道。為了說明眾生和佛的同體性,以及佛陀度生的必然性,明晹法師開示道:

譬如一棵大樹,眾生就像大樹的根,靠水火風土各種助道的殊勝因緣,才能開花結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說樹如果沒有樹根,就不可能開花結果。佛離開了眾生,根本談不上什麼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對許多弟子說:“一滴水怎樣使他不會干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會被風吹干;如果放在地上,就會被土吸干。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遠地不會干涸。”這樣看來,大乘教義的真理,就是要普度眾生,和眾生永遠在一起,施以種種方便,賜以種種安樂。普令眾生遠離一切苦惱,得大自在安樂,實現人間佛教涉俗利生。

在明晹法師的心裡,眾生永遠和佛陀在一起,佛陀和眾生如水浮交融,不可分離,要實現圓滿無上之要格,必以“救撥眾生之苦患,給予眾生以快樂”為標准。

佛陀及佛弟子的任務,在明晹法師眼裡,就是傳播佛教,使眾生得到佛法的滋潤,最終令眾生共成佛道。如法師說:

《華嚴經》裡面有說:“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毘盧性海。”釋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眾生,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毘盧性海。華藏玄門,是一真法界的大總持門,毘盧性海,是如來藏心的妙莊嚴海。就是要祝願人人成佛,個個得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在生活中踐行佛法,明晹法師提出“五心”之法,以實現其度生的慈悲理念。

不捨心:時時處處不捨一切眾生,不捨菩薩行,菩薩的一節言論、行為、生活學習,都是為了尊重眾生的幸福,助成眾生的幸福,以眾生的利益為自己的第一生命,永遠為眾生的利益而工作、奮斗,無有止息。

平等心:菩薩將眾生當成父母和諸佛一樣看待,“以眾生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

無畏心:“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四弘誓願”,堅持這樣的志願,所以菩薩是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

同事心:佛經上說的同事,是指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思想,共同奮斗而言,菩薩在心理上和實踐上與眾生同事,不分彼此,打成一片,救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不得救度者,不著度生之相。

學習心:菩薩為了服務眾生,助成眾生幸福,要“悲心懇切,學處廣大”。“難學能學,盡一切學。”作到學習一切知識,向一切人學習,象《華嚴經》寫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樣,不知疲倦地學習。菩薩二一切時,一切處都去學習,增長道種智,一切種智。

結語

明晹法師的一生,可謂是對他的修行論實踐的一生。法師自十歲披剃,十二歲則兼習世學,於十八歲即任圓明講堂監院,幫助圓瑛大師處理日常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功不可莫。此後,法師講經弘法,力行慈善事業,繼而著書立說,開辦佛學院校,重興祖庭,光耀法門,不愧為一代愛國高僧本色。

 

 

上一篇:道堅法師:破山海明的禅學思想及其實踐(論文提要)
下一篇:池田大作:續·我的佛教觀 八 玄奘的偉大長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