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二谛?
二谛是佛教關於認識和真理標准的重要學說,曾對佛教的傳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兩種真實或實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稱“勝義谛”或“第一義谛”,般若類經典在談到真谛時,一般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諸法性空,二是指超言絕相。俗谛即常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稱世谛或世俗谛,也可理解為佛陀為眾生說法所行的方便。
大乘佛教興盛之前的一些佛教典籍中就已經出現了對二谛的討論。小乘佛教的《俱捨論》和《成實論》對二谛都有明確的論述。《俱捨論》是小乘說一切有部的著作,它關於二谛的主張是“彼物未破析時,以世想名,施設為彼。施設有故,名為世俗。依世俗理說有瓶等,是實非虛,名世俗谛。若物異此,名勝義谛。謂彼物覺,彼破不無,及慧析余,彼覺仍有。應知彼物,名勝義谛”。意思是說,將一時因緣和合之物,如瓶等,當作實有的觀點,叫做俗谛,認識到將因緣和合之物解析後,仍無法解析的東西,叫做真谛。《成實論》是一部受到大乘思想影響的小乘論書,其二谛觀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對“真谛”或“第一義谛”論述的不確定。一方面,《成實論》依據說一切有部聚合體假有、構成因實在的觀點,說“真谛謂色等法及泥洹,俗谛謂但假名,無有自體,如色等因緣成瓶,五陰因緣成人”,另一方面,又指出“第一義者,所謂色空無所有,乃至識空無所有”,表達了“畢竟空”的真谛義。無論上述哪一種觀點,真俗二谛都仿佛是截然對立的,沒有圓融地調和在一起;反映在現實中,則表現為佛教自身教義與世俗觀念之間的矛盾。這一狀況直到大乘佛教中觀派出現之後,才得以解決。
中觀派是佛教思想史上較全面闡發二谛內容和意義的學派,其核心理論是“二谛相即”,代表論著是龍樹的《中論》。《中論》中明確提出:“諸佛依二谛,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谛,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龍樹將真谛與俗谛擺在相等的位置上來探討,真谛並不是高於俗谛的更重要的東西,二者都是佛為眾生說法之所依。只有在二谛不二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一步談論二谛的相即與合一。二者統一的基礎是中觀學派所倡導的“中道觀”。例如,從俗谛來說萬法是有,從真谛來看,萬法是空。但世俗有即畢竟空,畢竟空存在於世俗有之中。只有既看到假有,又看到性空,有無相即,真俗不二,這才是中道。真俗二谛既根本對立,又相互統一,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謂“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青目的解釋更為明了:“第一義皆因言說,言說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義則不可說。若不得第一義,雲何得至涅槃。是故諸法雖無生,而有二谛。”真谛本來是無法用名言概念來表達的,因為凡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獲得的認識,都屬俗谛。正所謂“言雖不能言,非言無以傳”,為了使人把握真谛,就必須“依俗谛而說真谛”或者“為真谛而說俗谛”,佛就是依此二谛來為眾生說法的。
瑜伽行派也有二谛理論,雖然這方面的內容在該派的地位不如在中觀學派中那樣顯要。在瑜伽行派的理論體系中,俗谛是依一般世俗觀念建立的人的意識活動,真谛則是依佛教的道理和智慧提出的學說或認識活動。無著造《顯揚聖教論》中說:“世俗谛者,謂名句文身及彼義一切言說,及依言說所解了義,又曾得世間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義”,“勝義谛者,謂聖智及彼所行境義,及彼相應心心法等”。相對於中觀學派從帶有中道義的諸法性空角度立論,瑜伽行派的二谛理論更偏重於從認識出發,也就是從識變的角度去解釋二谛的內涵。
佛教傳入中國後,二谛說得到許多佛教思想家的重視。三論宗創始人吉藏繼承了中觀學派對二谛的解釋,並把它作為把握諸法實相的方法與途徑,對二谛義作出了進一步的闡發。他一方面強調二谛為眾經的綱要,另一方面指出二谛皆屬言教,只有假名,並無實體。為了破除對二谛本身的執著而令眾生通過真俗二谛去把握超越言教的諸法實相,他專門撰寫了《二谛義》,提出了四重二谛說。所謂“四重二谛”指的是,以有為俗谛,說空是真谛,此為第一重;以亦有亦空為俗谛,說非有非空是真谛,此為第二重;以空有為二,非空非有為不二,這是俗谛,非二非不二,這是真谛,此為第三重;以上三種二谛,皆是俗谛,言忘慮絕,無所依得,方是真谛,此為第四重。這裡,每一重的真谛皆否定其俗谛,而後一重的真谛又否定前一重的二谛,若用語言概念來表述,其實還可以繼續“重”下去,就在這重重否定之中去體悟“無所得”的諸法實相之理。如果有一重言教施設有所執著,就墮於有所得的邪見了。吉藏對二谛所作的發揮,從根本上說還是為了論證真俗不二,不可執著。通過真俗不二,他實際上也就把世間的“俗”化為“真”了,只有真不離俗,俗不離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才是“菩薩無得無礙義”。其實,吉藏所發揮的並非“他家無此義”的獨家之說,而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不二”的大乘根本精神。
二谛理論在佛教發展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一方面,二谛理論的提出極大地緩和了佛教學說和世俗社會生活的矛盾沖突。真俗不二的觀念,在堅持佛教作為宗教的神聖性和出世性的同時,為佛教徒參與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另一方面,二谛理論也起著調和佛教內部不同理論學說的作用。佛教的理論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歷史發展的產物。不同派別、不同思想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的觀點必然存在不一致或相矛盾的成分,二谛理論正好用來解決這一難題,將紛纭復雜的各種觀點學說劃分成不同層次的理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二谛學說的應用可以視為對於中國佛教十分重要的“判教”理論的前身。
(摘自《佛學問答》洪修平、許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