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四年夏安居六月二十一
地點:大悲寺藏經樓外
聽眾:全體僧眾
緣起:二〇〇四年夏安居中,晚上僧眾一起討論問題,有一弟子問: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我們應如何理解?
他提出了這麼一個偈子,大家先討論這一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看看這一個問題,誰能回答一下?
在我們修行中,(這個偈子)也占有很重要的一個地位。六祖大師說的話,也常常被每個修行者所用,而且由於用的地方不同,理解呢,也有不同。這個偈子,理解對了,可以指導我們修行;如果理解錯了,它也會導致我們走向一條錯誤的道路。所以,對六祖大師這個偈子的理解,也很重要。大家應該把這個偈子重視起來,看看誰能答一答,這是什麼意思?
“佛法在世間”:不是說我們在世間的所作所為,那就是佛法。有的人以為:“佛法在世間”,那我們在世間的所作所為,那就是佛法了。我們在世間所作的一切,我們世間眾生一切的行為,都是一種顛倒,都是一種妄想。它只是妄想,並不代表佛法。但是為什麼說“佛法在世間”呢?因為雖然它是妄想,但它並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因為這些行為只是妄想,妄想只是一種虛幻。就像由於我們貪戀了世間的東西,或是起心動念,就產生了幻覺。但是雖然是有幻覺,迷了,只是一種幻覺的現象,並不等於我們離開了我們的如來藏性。如來藏性本是不生不滅的,從來沒有離開我們。我們升天,下地獄,行走坐臥,它都沒有離開我們。不論我們墮落在世間,還是墮落在地獄裡,還是上天堂,你到任何地方,它都不會離開你。所以說,這就叫做“佛法在世間”。
佛法在世間,並不是說世間的東西就是佛法,而是說我們的自性沒有離開我們。有人以為,佛法在世間,可能指的是世間的法都是佛法。這麼理解,就太單純了!這種說法,就把虛幻的東西當作真實,是錯誤的。因為他還沒有證道。如果是一位證道的人,就能直接肯定,你證到了一切,你才能滅掉一切。滅掉一切的時候,你看世間的東西,一切世間的東西,都是佛法。你只有到那個地步,才能看到這個問題,因為你有這個能力,才能滅掉一切。
所以,佛法在世間,主要是說我們在世間,沒有離開自性,世間只不過是虛幻。不能(直接)說世間法就是佛法。世間的法,只是幻境。
第二句,“不離世間覺”:就是說我們想覺悟,不要離開世間。不要離開世間,這個世間,指的是破無明。我們可以這樣說:離開無明,我們學覺悟就不存在了。因為我們有了迷,我們需要破無明。迷和覺悟,它是相對的,有了迷,就有了覺。“不離世間覺”,是叫我們覺世間。覺悟世間,不是叫我們隨順世間。
原先就人有這樣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應該在世間裡,去隨順世間的事情,去做,這就是修行佛法。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們覺悟世間,目的就是徹底地和世間要斷絕。覺世間,並不是要你隨順世間,你絕對不能隨順世間法去走。世間法就是個顛倒,你不能隨順顛倒去走,你若隨著顛倒去走,永遠也不能覺悟世間。不能隨順世間法去做,必須要遠離世間,決不隨順它,覺悟世間一切都是虛幻,一切都是顛倒,這樣我們才能覺悟世間。而且,對世間的一切習氣、毛病,我們都要去克服,這樣才能夠覺世間。
說我們在世間裡,不斷地隨順世間的法,這叫覺世間,是不對的。應該徹底地和世間斷一切的緣分,緣不斷,你這個覺不會成就。有一點攀緣心,我們這個迷就打不破。一切迷都是對照有這個緣而來。因為這個緣,是由貪嗔癡生起這個緣,有了這個緣,我們就會有了迷,就不會覺的。要想覺,首先你就得斷緣,斷貪嗔癡。
我們這樣並不是躲開世間,而是不能隨順世間法去做,和世間法一定要不一樣的,不論是修持,或作為,或看問題,我們都要和世間法要不一樣,要超出世間。因為世間本身就是個大顛倒。
“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就是說,離開世間我們去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如果你不能覺悟世間,對世間看不清楚,你不認為它是一種虛幻,它是一種顛倒,你再去另一個角度,你去求覺悟,想覺悟,那是不可能的,猶如尋覓兔角一樣。
我們想覺悟,必須從世間法中覺悟出來。因為世間這一切的事情,都是個顛倒。我們只有將顛倒倒過來,菩提立刻就會現前。我們覺就是覺世間,覺一切迷,只要迷破掉了,我們立刻就可以覺悟了。不是說,我們離開了這個世間,不用我對那個顛倒進行倒過來,顛倒它就顛倒去,我就不管它了,我另外再去找一個不顛倒的,這個就不可能了。
首先我們要把當下看空,要看破它。因為你對它還有執著,還有貪戀,你不在它上下功夫,就不行。比如說,用功,就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入手。我們就因為這眼耳鼻舌身意而有世間;因為有世間,我們才放逸,流落在生死裡,不能見菩提。如果我們都攝六根,就很快會收回來。但是這個六根,往往都是拉著我們跑的,做功時,外面環境拉著我們六根往外跑。我們就和世間不同,你讓我貪,你讓我動念,你讓我聽,我就不聽,我就不貪。利用這個方式,不斷地努力,最後我們能夠收回六根的。只有收回六根,我們才會見到菩提,六根也就是代表了世間。
“離世覓菩提”,就是說我們必須從貪嗔癡下手。因為我們被貪嗔癡所轉,想得到菩提,你就從貪嗔癡下手,就完事了。所以說,佛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不用你去創造一個佛,也不用創造所謂的佛法,就是除毛病,除貪嗔癡,那就是佛法。你把這些去掉了,就是現成的一個佛,現成的一個如來藏性。從哪下手,就從我們眼前這一點貪嗔癡下手。你不要捨去這個,另外去找一個什麼方式,創造一個菩提,沒有那事,那菩提是現成的。我們只有將貪嗔癡看住,在這下手。
所以修行,要說難呢,也很難,難的並不是說菩提不可得,難的是我們不肯改毛病,改習氣,難在這個上面。他就認為這是對的,認為是好的,這個“我”特別堅固。他認為修行佛法是另外一回事,是非常高深的,很深奧的,非常神秘的。佛法是不是很深奧的?也確實存在著很深奧的,那絕不是說的,說是不能得的。而是在我們平時每言每行上,每一個起心動念上下手,才能找到這個菩提的。
如果你在每一念上都放逸的話,你想求菩提,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我們都攝住每一念,不讓它起妄想,都讓它清淨下來,逐漸地明白它的空性。並且不但從理論上明白它的空性,而是從實際上明白。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上,各個方面,所聽到的,所看到的,都將它看空。這樣,而且去行持,慢慢地把六根收回。六根收回的時候,菩提自然就顯現了。
這個偈子,我不太明白,只是給大家講這麼個大概的意思。我好象以前看過一本書,也提到這個問題,這本書好象是佛學院寫的,不知是老師寫的還是學生寫的,他的意思就是說:“應該積極地參與到社會裡去,而且在社會裡為大眾服務去,和大眾生活在一起,先入世。”我的理解,他說的就是要在社會上多做善事,在世間上搞得很好。我看完以後,有個想法:你不和世間法徹底斷絕,沒有這種決心,戀戀不捨世間的東西,想去修證佛法,那是很難的。那些只能是世間的善法,和超越人天,超越三界的佛法,不能相提並論。必須和世間的東西,這種留戀之心,這種攀緣之心,將它放下,才能修證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