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一法師:十種疑情發不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種疑情發不起

參禅用功貴在發起疑情,許多古人都是因為對某個問題發起了疑情,然後窮究猛叩從而得悟。所謂“不知最親切”的一個主要親切處,就是能夠因為不知而發起疑情。為什麼我們會發不起疑情?下面看看博山和尚給出的十種答案。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便欲尋行數墨,檢討文字,廣求知解,將佛祖言教一串穿過,都作一個印子印定,纔舉起一則公案,便作道理會去,於本參話頭上,不能發起疑情,逢人難問著,則不喜,此是生滅心,非禅也;或隨聲應答,豎指擎拳,引筆疾書,偈頌開示,使人參究,亦有意味,自謂得大悟門。殊不知疑情發不起,皆是識心使然。若肯一念知非,全身放下,見善知識求個入路則可。不然,生滅心勝,久之則成魔著,殆不可救。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於境緣上生厭離,喜到寂靜無人處坐去,便覺得力,便覺有意思,纔遇著些動處,即心不喜,此是生滅心,非禅也。坐久則與靜境相應,冥然無知,絕對絕待,縱得禅定,凝心不動,與諸小乘,何所異也。稍遇境緣,則不自在,聞聲見色,則生怕怖;由怕怖故,魔得其便;由魔力故,行諸不善,一生修行,都無所益,皆是最初不善用心、不善起疑情、不肯見人、不肯信人,於靜谧處強作主宰,縱遇善知識,不肯一念知非,千佛出世,其奈爾何。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將情識妄想心遏捺,令妄心不起,到無起處,則澄澄湛湛,純清絕點,此識心根源,終不能破,於澄湛絕點處,都作個工夫理會,纔遇人點著痛處,如水上捺葫蘆相似,此是生滅心,非禅也。蓋為最初不肯參話頭、起疑情,縱遏捺得身心不起,如石壓草;若死得識心成斷滅去,正是落空亡外道;若斷滅不去,逢境緣時,即引起識心,於澄湛絕點處,便作聖解,自謂得大悟門。縱則成狂,著則成魔,於世法中,诳妄無知,便起深孽,退人信心,障菩提道。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將身心器界悉皆空去,空到無管帶處,無依倚處,不見有身心,不見有世界,非內非外,總是一空,謂空便是禅,謂空得去便是佛,行也是空、坐也是空,空來空去,行住坐臥,如在虛空中行,此是生滅心,非禅也。不著則成頑空,冥然無知,著則成魔,自謂得大悟門,殊不知與參禅沒交涉。若真是個參禅漢,發起疑情,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觸其鋒者,即喪身失命。若不如是,只饒空得一念不起時,只喚作個空無所知,非究竟也。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遂將識心揣摩,把古人公案胡亂穿鑿去,謂是全提、謂是半提、謂是向上、謂是向下,是君是臣、是兼帶語、是平實語,自謂見解人所不及。縱一一說得道理,與古人一口吐氣,此是生滅心,非禅也。殊不知古人一語一言,如嚼綿絮團,使人吞不下、吐不出,豈肯與人生出幾多解路,引起人識心耶?若疑情發得起,全身拶入去,此解路識心,不待你死去,自然帖帖地。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將身心看破,純是假緣,其中自有一物往來,能動能靜,無形無相,於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散則遍周沙界,收則不立纖塵,向這裡一認認定,不肯起疑情,不肯參究,便謂了事人,此是生滅心,非禅也。殊不知生死心不破,將此等為快意,正是弄識神,一朝眼光落地,便作不得主,隨識神牽引去,隨業受報去。若善業多,則生在人間天上,到四相五衰逼將來,便謂佛法無靈驗,由此謗法,墮在地獄餓鬼道中,出得頭來,知是幾多劫數?以此觀之,參禅全要見人,若自作主宰,總用不著。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便認定個眼能見、耳能聞、舌能談、鼻能嗅、手能執著、腳能運奔,是自己一靈真性,向這裡度量,謂是悟門。逢人則瞪眼側耳,手指腳踢,以為佛法,此是生滅心,非禅也。古人喚作如發痫病相似,又雲:在曲彔床上弄鬼眼睛相似,弄來弄去,弄到四大分散時,則弄不去。更有一等惡見,以此為奇特,遞代相傳,受人供養,無慚無愧,逢人問法,則大喝一聲,大笑一場。殊不知從來未曾參究,命根未斷,縱行善事,都是魔業,非究竟也。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便欲做有為功行:或做解脫、或行苦行;冬不爐、夏不扇;人來乞衣,便全身脫去,甘心凍死,謂之解脫;人來乞食,便自己不食,甘心餓死,謂之解脫,更有種種不可具說。總而論之,皆是勝心所使,诳惑無知。彼無知者,謂是活佛,謂是菩薩,盡其形命,承事供養。殊不知佛戒中謂之惡律儀業,雖是持戒,步步結罪;又有一等燒身燃臂,禮佛求忏,謂之功課,於世法中,亦是好事,參究分中,當得甚麼事?古德雲:切莫向他機境上求。謂禮佛是機境,求忏是機境,佛法中一切好事悉機境也。不是教你不行此一切善事,但用心一處,此一切善事,悉能助發滋培善根,他日道眼忽開,焚香掃地皆佛事耳。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便欲散誕去、便欲活潑去;逢人則自歌自舞、自歡自樂;或水邊林下,吟詠笑談;或市井街坊,橫行直撞,自謂是個了事人。見善知識開叢林、立規矩:或坐禅或念佛、或行一切善事,則撫掌大笑,生輕慢心、謗渎心。自不能行道,障人行道;自不能諷經禮忏,障人諷經禮忏;自不能參禅,障人參禅;自不能開叢林,障人開叢林;自不能說法,障人說法。凡有善知識出世,設幾個難問,向人天眾前多答一句、多問一句、喝一聲、打一掌。善知識見彼做鬼戲相似,或不理會,他便向人道,某善知識不會這個道理。苦哉苦哉!此是生滅心勝,久之則攝入魔道,造無窮深孽,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雖是善因,而招惡果,悲夫!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覺得同眾人動止不便,太拘束、太煩紊,便欲向深山無人處住靜去,或向一間房屋裡住靜去。初則硬作主宰,閉目凝心,跏趺合掌,硬硬做去。或一年二年、一月兩月,不見下落;又有一等坐得三兩日便坐不住,或看書、或散誕、或做偈、做詩、或關門打睡;外現威儀、內成流俗;更有一等惡少年、不識廉恥、不信因果、潛行貪欲,逢人則恣口肆意、诳妄無知,自言我曾見善知識來、我得上人法,使無知者信受,與彼通好,或結為道友、或招為徒弟,上行下效,自不知非,不肯返省、不肯見人,妄自尊大,大妄語成,此輩名為可憐憫者。今時厭大眾、求私室,寧不寒心者哉?若真正學道人,慎勿萌此念,正好向眾人中參究,彼此警覺,縱不悟道,決不陷到這般田地,學者不可不警也。


 

 

上一篇:楊維中教授:唯識觀的意義
下一篇:鄭石巖教授:父母之愛 自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