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有關現世利益】
一、問:求往生,念阿彌陀佛;求平安免難、消災延壽等現世利益,分別念有關佛、菩薩、經、咒。這種觀念正確嗎?
答:不正確。求生淨土的人,不論求世間何種利益,都應當專念阿彌陀佛,不必改念其他佛、菩薩、經、咒。理由有二:一、如經中說,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中的王,彌陀名號包含一切諸佛、菩薩、經、咒功德,專念彌陀一佛,即為總念一切諸佛菩薩經咒。凡念諸佛菩薩、誦其他經咒能夠得到的利益,念阿彌陀佛無不得到;反過來,念阿彌陀佛能夠得到的利益,念其他佛菩薩、誦其他經咒則未必都能得到。好像百官大臣能利百姓的事,國王為之不難;國王能利百姓的事,百官大臣未必能為。二、專念阿彌陀佛,既不失世間利益,又決定往生,可說雙豐收。雜念諸佛菩薩,心不專一,往生既不定,世間利益也輕微。
二、問:念阿彌陀佛不是只管往生,不管現世種種利益嗎?
答:念阿彌陀佛,連往生成佛的大利益都可以得到,何況現世種種小利益反而得不到呢。比如手握億金支票,大片莊園、田地、山林都可以買到,更不必說買一只糖果了。本集《感應錄》收有念佛得種種現世利益的例子,即是實證。
三、問:世有送子觀音,雖修念佛,求子則必須念觀世音菩薩,對嗎?
答:不必!念阿彌陀佛同樣求子得子,本集〈四六、求子得子 轉女成男〉即是實證。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弟子,其慈悲、智慧、神通都從阿彌陀佛那裡學來。凡弟子觀世音菩薩能為之事,老師阿彌陀佛無不能為。
四、問: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雖修念佛,危急之時欲求免難,必須念觀世音菩薩,對嗎?
答:不必!道理如前,實證請看本集〈三二、佛光來照 免遭水溺〉,及“念佛免難”之各篇皆是。
五、問:文殊菩薩智慧第一,雖修念佛,求智慧增長、考學順利必須念文殊菩薩,對嗎?
答:不必!文殊菩薩智慧雖高,但畢竟與佛不能相比。如經中說,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其智慧光明,十方諸佛都不能及,何況菩薩弟子更不可相提並論。所以求智慧也專念阿彌陀佛,本集〈四七、念佛開慧 求考如意〉即是實證。
六、問:地藏菩薩有滅定業真言,雖修念佛,欲求消業必須念地藏菩薩,對嗎?
答:不對!地藏菩薩功德實是不可思議,但較之阿彌陀佛仍不可為比千萬億倍。《群疑論》說:“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佛菩薩名號皆有功德,有功德所以能消罪業,功德越大,消業越多;如光越明,消暗越多。經中說,阿彌陀佛,功德無上,光明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念阿彌陀佛消業,如日光消暗;念地藏等其他佛菩薩消業,如月光消暗。本集“念佛消業”之各篇皆為實證。
七、問: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專救幽冥界眾生,雖修念佛,為超度亡靈、救拔地獄眾生必須念地藏菩薩,對嗎?
答:不對!本集“念佛免難”、“三途超生”中有很多例證,如〈一六六、清明念佛 普度冤親〉等,皆可證明念阿彌陀佛能普利幽冥界眾生。《群疑論》說:“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薩是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故積念者,功德最多。”如月雖明,遇日無光,今以地藏菩薩較之阿彌陀佛,略舉七不可比。
一、功德缺滿,不可相比。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實是不可思議,然修行功德尚未圓滿,其願還未實現;阿彌陀佛因地發願“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修行功德已經圓滿,其願已經實現而成佛,所以兩者不能相比。
二、地位高低,不可相比。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實足尊貴;然阿彌陀佛,稱諸佛之王,不可相比。
三、為主為從,不可相比。彌陀為主,地藏為從。只要念阿彌陀佛,地藏菩薩自然隨從阿彌陀佛來救度地獄眾生,如本集〈三六、母親念佛 兒免地獄〉即是實證。
四、名聲遠近,不可相比。阿彌陀佛名號為十方諸佛所景仰贊歎,所以不可比。
五、光明大小,不可相比。如上。
六、滅罪多少,不可相比。如上。
七、救度利益,不可相比。念地藏菩薩,多從三惡道救至人天,尚不能直接生至淨土;念阿彌陀佛,從三惡道直超淨土成佛。本集〈一七二、蟒蛇亦願 念佛成佛〉、〈一六三、出地獄河 生極樂土〉即是實證。
八、問:人之臨終及新亡,往往業障現前,怨家債主競來牽逼,必須先念地藏菩薩消除業障,再念阿彌陀佛求往生,對嗎?
答:無知之人,故作此說。臨終及新亡,最是升沉的關鍵時刻,這時念任何別的佛菩薩及經咒都緩不濟急,唯有急稱阿彌陀佛,最具拔濟的功效,消業、往生,同時達成。本集“助念往生”各篇,皆為實證。又如《觀經》說:聞大乘經十二部,只滅罪千劫,遠不足往生;稱阿彌陀佛一口,除罪五十億劫,直超生淨土。
九、問:韋馱菩薩專職護法,雖修念佛,欲求修行得護助、少障緣,必須供念韋馱菩薩,對嗎?
答:不必!專供專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之人,如《觀經》、《阿彌陀經》、《十往生經》等說: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光明攝護,日夜不離。觀音勢至,常隨影護。六方恆河沙等諸佛,共來護念。又有二十五位大菩薩,攜諸大菩薩,一切時處,前來擁護。復有無數化佛、化觀音勢至菩薩,百重千重圍繞行者,晝夜不離。所有天神地祗,亦皆恭敬愛念。以此之故,一切惡鬼惡神,不得其便,一切厄難災障,自然消散。韋馱菩薩亦必隨諸菩薩,不請自來,前來護持。本集〈五四、現代女鬼 真實故事〉,及“佛名具德”、“念佛退鬼”中各篇相關內容,皆可為證。
十、問:諸佛菩薩神咒,有大神力,雖修念佛,欲求去邪鎮魔,必須持念神咒,對嗎?
答:不必!一句彌陀,咒中之王,凡諸神咒可致功效,專持佛名皆可得之。專修念佛之人,蒙彌陀、諸佛、觀音、勢至、諸大菩薩直接護念,雖不持咒,一切外邪魔難自然不侵。如本集〈七、六字佛牌 放光退鬼〉、〈八、六字佛牌 退附體貓〉及“念佛退鬼”各篇,皆為實證。
十一、問:藥師佛發願救療種種病苦,雖修彌陀淨土法門,欲求病愈康健,必須念藥師佛,對嗎?
答:不必。專念阿彌陀佛,同得愈病。實證請看本集“念佛愈病”各篇。
十二、問:藥師佛又稱“消災延壽藥師佛”,雖修彌陀淨土法門,欲求消災延壽,必須念藥師佛,對嗎?
答:不必!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專念阿彌陀佛同得消災延壽。如《觀念法門》說:“稱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本集〈一一四、哈爾濱某女往生記〉中即有實證。
【第二部分 有關念佛往生】
十三、問:殺生造多罪業的人,雖念佛恐怕不能往生吧?
答:雖造多罪,如能回心念佛,決定往生。本集趙秋中、丁德華之父、張蓮娣一生殺豬,許桔清養蝦為業;又有臨死地獄相現之江蘇王某,現判死罪之新加坡販毒犯,這些人最後都念佛往生,即是現證。又《觀經》下品明明記載十惡、破戒、五逆罪人念佛往生。
十四、問:那麼念佛人不用斷惡修善?
答:此又不然!世界上絕不可能存在一種叫人不要斷惡修善的宗教,佛法中也絕不可能找到一種叫人不要斷惡修善的法門。念佛人,更應當隨份隨力,斷惡修善,於自於他,功德利益更大。略說有五。
一、造罪造業,現生多受苦惱;斷惡修善,現生多享安樂。
二、造罪造業,臨終重病纏身,不能自在;斷惡修善,臨終無有病苦,自在往生。
三、造罪造業,有害眾生,眾生不喜,因不喜故,於其所行念佛不生敬信;斷惡修善,有利眾生,眾生歡喜,因歡喜故,於其所行念佛能生敬信。
四、造罪造業,不利社會和諧,有損人倫,佛法隱沒;斷惡修善,促進社會和諧,道德昌明,佛教興盛。
五、造罪造業,不順佛教,諸佛不喜;斷惡修善,順諸佛教,諸佛歡喜。
有種種理由,應當斷惡修善而念佛。
十五、問:惡難斷,善難修,怎麼辦?
答:一、隨緣盡份,勉為其力。二、常懷慚愧,更加念佛。這樣縱雖不能斷細惡,絕不至於造大罪;雖沒有廣大善行,總不失一念善心。阿彌陀佛,也必加持。
十六、問:未吃素,念佛能往生嗎?
答:能!本集張玉枝、張蓮娣、黃錫勳等,即是其證。
十七、問:那麼不用吃素?
答:視情形,能吃素最好。略說有四:一、順佛慈悲心。二、施眾生無畏。三、利自身健康。四、臨終少業障。
十八、問:未皈依,念佛能往生嗎?
答:能!本集許培枝、胡老漢、池貞子、黃英夫等,即是其證。
十九、問:那麼念佛人不用皈依?
答:如條件允許,還是要皈依的好。因為皈依是定信仰、入佛門、成為佛弟子的第一步,豈有想念佛、想往生的人不願皈依的呢。
二十、問:沒發菩提心,念佛能往生嗎?
答:能!《觀經》上品雖說發菩提心,中、下品都不說發菩提心,即是其證。本集所記往生事例,大部分連菩提心的名字都沒聽過,更不要說發菩提心了。雖不聞、不知、不發菩提心,只要念佛願生,統統往生,一旦往生,自然發起廣大菩提心,自然成佛度眾生,這正是淨土念佛法門的妙處。
廿一、問:如果不能清淨持戒,念佛能往生嗎?
答:能!本集瑩珂法師即是其證。又《觀經》下品中生,即明破戒之人念佛往生。
廿二、問:那麼念佛人不用持戒?
答:各隨根機所堪,多少持戒;又要知道自己並不是真實清淨持戒之人,心懷慚愧,一向念佛。《觀經》九品,上中六品皆持戒行善之人念佛往生,下三品為破戒造惡之人念佛往生。
廿三、問:雖念佛,心不清淨,雜念紛飛,能往生嗎?
答:能!本集所記往生各例,都是普普通通的念佛人,也都不免多多少少雜念,但都往生,即是其證。
廿四、問:那麼完全不必收心,隨它妄想紛飛?
答:各隨其力,多少攝心,相續念佛。久而久之,以相續念佛之力,易得靜定,心多歡喜,少煩惱,身體也會好。
廿五、問:不識字、不會誦經、沒智慧,念佛能往生嗎?
答:能!本集王桂英、姚春林、王乙招、蔣妙信等皆是其證。
廿六、問:每天念佛數量少,能往生嗎?
答:各盡其力,真願往生,雖念佛數少,必得往生!本集所記念佛人,多則每日數萬,少則每日數千,皆得往生,即是其證。
廿七、問:那麼不必精進多念?
答:各隨所能,應當精進。有空就念佛,不是特別用心用腦的事皆可念佛,養成念佛習慣。因為人不念佛,必念妄想雜念,念妄想雜念即與業障感應,增加業障,不如念佛與佛感應,消業增福。
廿八、問:念佛時間短,能往生嗎?
答:能!《觀經》最後命終前只念十聲、一聲都往生,誰不能往生。本集王淑珍念佛七天、胡老漢六天、羅婆婆四天、周廣大三天,命終統統往生,即是其證。
廿九、問:那麼平時不念佛,等到臨終再念佛,可以嗎?
答:不可以!臨終果然能念佛,也能往生。但平生都不念佛的人,誰能保證臨終想念佛,能念佛呢?又,所謂等待臨終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臨終時刻讓我們去等,現下每分每秒都是臨終,除了現在沒有臨終。現在不念佛,哪裡有臨終給我們來念佛。誰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況且現在遇到念佛法門,卻不念佛,而要等到臨終,說明不知念佛的好處,不是真想念佛。如真想發財的人,財寶現前,現在就想得到;真想治病的人,知有妙藥,立即就想服用,都不會等待。現在既不念佛,至時障緣必多。眷屬哭爹喊娘,怨家齊來索命,身則四大分離,心則驚恐萬狀,諸苦逼迫,制不自由;平時有佛不念,到時佛之一字早不知拋向何處。又有空難、海難、車難、礦難種種難死,火災、風災、水災、地震、海嘯、樓塌、橋斷等死,又有刀劍加身、槍彈穿腦、毒藥毒氣等死,又有中風失語、昏迷不清、喉啞舌縮等死,無量無邊,猝不及防,隨沾一種,都不能念佛了。
三十、問:看來還是要現在就開始念佛?
答:對!早念佛,早平安、早免難、早消業、早增福,早日往生決定,臨終無有障緣。有一萬個理由要現在就念佛。
【第三部分 有關臨終助念】
卅一、問:臨終口念不出佛,心裡默念,能不能往生?
答:能!本集楊福印、李玉輝母、李傳柏、李啟忠等,即是其證。
卅二、問:臨終一句一句默念佛號也有困難,只存一念願生之心,能不能往生?
答:能!《觀經》下品中生,即是其證。
卅三、問:臨終意念有其困難,只能隨口稱名,能不能往生?
答:能!《觀經》下品下生,即是其證。
卅四、問:平時念佛願生,臨終昏迷沒有念佛,能不能往生?
答:能!本集蔣妙信即是其證。
卅五、問:為什麼平時念佛願生,臨終沒念佛,也能往生?
答:往生並不是到臨終才能決定,平時專修念佛,真願往生,則其往生平時已定,臨終雖沒能念出佛,也必往生。好像一棵大樹,長的時候就向西傾斜,鋸斷的時候雖不再加力,也自然往西而倒。善導大師說念佛是往生正定之業,正是如此。。
卅六、問:既然念佛是正定業,任何人念佛都能往生,那為什麼還有臨終助念一說呢?
答:如印光大師說:“此(臨終助念)法乃唐善導和尚所發明,謂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可知臨終助念主要是針對平日不念佛的人。因為平日既不念佛,臨終再不念佛就要墮落輪回了,所以這時就需要善友來開導幫助,帶領他一道念佛。他這時能隨著念佛,同樣往生。這也正說明念佛是往生正定業,萬修萬人去!
卅七、問:念地藏菩薩、《地藏經》、《金剛經》,念咒等,算不算助念?
答:統統不算!唯有念阿彌陀佛名號才是助念。所謂“助念”,即是助臨終人或亡者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而不是助他念經、念咒、念其他佛菩薩等。臨終之時,情況萬分危急,不管平時學何法門,欲求往生極樂,此時統統放下,專念一句阿彌陀佛,再雜七雜八念別的,來不及了,簡直可說是擾亂助念,破壞往生。因愚癡無知而造罪,沒有超過臨終擾亂專念阿彌陀佛的。
卅八、問:助念者最要把握的根本是什麼?
答:排除一切障緣,專念一句阿彌陀佛!
卅九、問:助念時,開示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一、曉谕輪回是苦,極樂是樂,應當發願往生。二、勸放下世間一切執著。三、勸隨眾一道念佛。見佛來迎,即隨佛去。
四十、問:怎樣做最簡單的臨終開示?
答:某某人,死後輪回是苦,請跟我們一起念阿彌陀佛,隨佛接引去極樂世界。
四十一、問:臨終助念,開示與念佛以何為主?
答:念佛為主。開示是引導念佛的方便。
四十二、問:助念時,沒有人開示,只念佛行不行?
答:平生未聞佛法、不求往生的人,最好能有簡單開示,勸他願生。實在沒有人開示,只要大眾同聲念佛,自然滿屋光明,也有不可思議的效應。
四十三、問:助念時,唱念、稱念,六字、四字,何者為勝?
答:以臨終人喜愛為准。一般而言,稱念比唱念省心、省氣、省力,病重、臨終之人氣息不足,心力衰弱,唱念難以跟進,宜用稱念。六字比四字完整,四字比六字急促;正命終前後稱念四字,因形勢急促,不必求佛號完整;其余時間情勢緩和,即稱念六字,較為圓滿。
四十四、問:念佛機能否代替蓮友助念?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代替?
答:人的心力感應大,念佛機可做助緣,但不能完全代替人。特別正當命終前後,更要眾人同心齊聲稱念,萬不可人不念只用念佛機念。
下面五種情形可用念佛機暫代:一、無人助念。二、助念人過於困乏,難以持續,病者尚平穩,不甚危險。三、臨終者自己有把握,不必人助念。四、亡者助念至少八小時之後。五、亡者確已往生。
四十五、問:有修行的人助念,效果是不是比一般人好?
答:准確地說:越是專修念佛、虔誠專注的人,助念效果越好。
四十六、問:臨終或亡者的家人為他念佛,利益是否超過一般助念者?
答:一般來說是這樣,因家人之間緣份親,念佛也誠,易於感通。但如果只是敷衍,反而不如外來助念人虔誠專注,則其利益效果也差。如有蓮友來助念,家人竭誠參加,相互感動,輾轉增上,效果最好。
四十七、問:一生信願專修念佛人,臨終遇家人哭泣、搬動等,也會影響往生嗎?
答:果真一生信願專修,早入彌陀攝取光中,臨終不論遇到何緣都不會受到影響,決定往生。但一個人的內心,外人難知,況且既然來助念,總是要排除一切可能的障緣,以為萬全之策,所以不論臨終人信願如何,助念都要排除家人的哭泣、搬動等。
四十八、問:家人哭泣、搬動病亡人等,會不會影響助念的效果?
答:會!因為這樣會增加病亡者的痛苦,若因而起貪愛、嗔恨,廢忘往生,則墮落。
四十九、問:如其家人反對,可否在心中默默為其開示助念?效果一樣嗎?
答:可以!雖心中默念不出聲,周身自然也有佛光,如能虔誠專注,默默開示,佛力感通,效果也不可思議。
五十、問:阿彌陀佛接引念佛人時,是自己來,還是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隨行?
答:如《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攜同觀音、勢至及諸聖眾同來迎接。但隨人因緣不同,而有種種不同:有人只見佛不見菩薩,有人只見菩薩不見佛,有人見少聖眾,有人見多聖眾,有人只見蓮花光明。
五十一、問:聽說:見到阿彌陀佛接引要“沖上去”。見到阿彌陀佛後,要怎樣“沖上去”?
答:“沖上去”未見經說,當是說念佛人見佛來接,往生心切,更不暫緩,如同“沖上去”一般。如《觀經》九品往生,皆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放光授手接迎,念佛人自然升坐蓮台,隨從佛後,直入蓮池。我們只管念佛,如何坐上蓮台?如何往生西方蓮池?都是阿彌陀佛的事,不必我們擔心。
五十二、問:臨終時會有魔來變化作阿彌陀佛嗎?
答:不會!因為臨終非招魔之時,況且念佛人臨終有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光明神力加護,一切外魔不得靠近。如正當午日之下,不可能存有陰影。
五十三、問:臨終昏迷,為其助念能不能往生?
答:能!本集黃英夫,昏迷四十三天,如同植物人,為他開示念佛,仍然殊勝往生,即是明證。
五十四、問:昏迷同死,不動不語,無見無聞,為什麼為他開示念佛,也能往生?
答:外相雖迷,神識不迷,如果為他開示念佛,依然明了,隨著念佛,願生淨土,也必往生。
五十五、問:萬一臨終昏迷,佛來接而不知,如何往生?
答:此為不可有之事,絲毫不必擔心。如本集蔣妙信,腦管破裂,昏迷一天一夜,醒來突然說:“佛來接我,我要往生了!”說明肉體雖昏迷,神識不昏迷,佛來迎接,歷歷明見,隨佛往生,即是明證。
五十六、問:臨終或亡者沒有見過阿彌陀佛,不認識怎麼辦?
答:一見佛時,自然而知。如同餓人從不知飽,等到飽時,自然知飽。又如草木不知春,春天到時,自然勃發。人在死苦,佛來接引,則如草木向陽、冷者趨暖一樣,自然傾向於佛。何況佛有神力加持,豈不能令凡夫識佛。
五十七、問:生前不曾念佛,死後助念能往生嗎?
答:能!道理如上。肉體雖死,神識不死,比平時更靈敏,只要隨開示念佛,願意往生,無不往生。本集張王免、沈松亮、朱必發等,皆是其證。
五十八、問:遭橫難橫死的人,助念也能往生嗎?
答:能!本集高宏博墜樓、朱必發車禍、陳偉國他殺、尚漢勝猝死,皆由助念往生,即是其證。
五十九、問:自殺的人助念能往生嗎?
答:能!本集吳紹貞即是其證。
六十、問:死後多日的人,助念還能往生嗎?
答:雖死多日,若神識尚未投胎,則為其助念,仍能往生。本集冠瑛之父,死後十八日助念得生,即是其證。
六十一、問:既然死後多日也可通過助念往生,那時間上應該怎樣安排對死者的助念?是否念四十九天更好?
答:助念、超度應以離亡者死時越近越好,不可拖延、擇日子等;時間長短,當據實情,總以越長越好。
六十二、問:不在死者身邊,在別處為他念佛,能助其往生嗎?
答:能!如本集冠瑛在台灣,其父亡在大陸,相距數千裡,為之念佛,其父得生,即是明證。
六十三、問:這麼說來,不論何人,只要助念,都能往生淨土,是嗎?
答:未必!所謂助念,是助他本人念佛,這樣才能往生。雖有他人助念,如其本人善根淺、業障深,不願往生、不念佛,也不能往生。
六十四、問:如果臨終或新亡者確實善根淺、業障深,不能念佛接受救度,是否助念也有利益?
答:是!臨命終時,一句佛號一歷耳根,至少保證不至墮落三惡道。
六十五、問:哪些人必須助念才能往生、或才有把握往生?
答:一、沒有學佛的人。二、不念佛的人。三、不求往生的人。此三人必須助念。四、願生心不真的人。五、雜行人。六、疑心重的人。此三人也須助念,往生才有把握。
六十六、問:什麼樣的人不須助念,決定往生?
答:平時真信、真願、真念佛,不論臨終有無助念,決定往生。如本集青島張氏、台南某老太等。
六十七、問:為什麼有人一生念佛,真願往生,也要人臨終助念?
答:此並非往生不定要人助念,而是往生已定請蓮友臨終相送而已。如本集瑩珂法師、胡松年、董子明、鄭錫賓等。
六十八、問:念佛人有何征相,證明決定往生?
答:一、走時坐臥自在。二、預先准確知道何時往生淨土。三、正念佛而終。四、臨終自說極樂聖境現前,佛、菩薩、蓮花來迎。五、臨終助念人見極樂佛菩薩蓮花來迎。六、親友夢定之中、或念佛中,親見其人現往生淨土相,清晰確鑿。七、死後全身冷透,頭頂溫熱。以上七種,隨具其一,皆可明斷,決定往生。
六十九、問:除上七種瑞相,還有哪些瑞相可資證明?
答:如念佛人命終之後,面含微笑、身體柔軟、天樂妙香等,亦基本可視為往生淨土之征相。
七十、問:如果沒有上面這些瑞相,是不是就沒有往生淨土?
答:不然!只要平時念佛,信願具足,雖無特別瑞相,也決定往生。此則唯有佛與往生人自己知之,他人不知。究實來說,往生決定在佛願不虛,無關瑞相。然而淺根之人,難信佛語,暫借眼前瑞相,啟發信心罷了。
七十一、問:什麼樣的人會走時自在?
答:往往地位低下、愚鈍無智、心地善軟、老實念佛、不事張揚的人,會走得好。略說有六:一、精進不懈的人。如本集董子明、鄭錫賓等。二、守愚樸實的人。如本集修無法師、鍋漏匠師父等。三、沉厚潛修的人。如本集青島張氏。四、慈柔善軟的人。如本集泉陽馬氏、台南某老太。五、厭離心切的人。如本集瑩珂法師。六、宿有善根的人。如本集潛江胡老漢。
七十二、問:什麼樣的人走時較不自在?
答:一、雜行人。二、懈怠人。三、疑心人。四、貢高我慢人。五、好求名利人。六、性格剛強人。七、造多惡業人。此七人除非宿世有大善根,否則要想走時自在就難了。
七十三、問:什麼樣的念佛人能預知時至?怎樣預知時至?
答:有二種人:一、念佛功積。二、宿善深厚。則於定中、夢中、正念佛中,蒙佛菩薩告示而知;或不由他告,至時自己自然而知者。外人覺得神奇,對他只是平常,如見眼前之物,此即所謂神通感應。
七十四、問:平日雖念佛,但恐不能往生,預先邀約蓮友至時來為助念,如何?
答:可以預先安排蓮友助念,但不可認為:平時念佛往生不定,必須助念才能往生。應該想:臨終助念尚且能夠往生,平日念佛更能往生!如果認為平日念佛往生不定,而想要靠臨終助念,可說往生更加不定,因為他的心從來就不決定的緣故。還有如突然死亡來不及通知人,死在外地通知不到人,通知的人有種種因緣不能來等,都不可能有人助念。所以應當致力於“不論有無助念,皆決定往生”之念佛正定業。
七十五、問:念佛人,平日念佛與臨終助念之間,應如何用心取捨?
答:應思:我今念佛,臨終之時,即使無一人相伴,彌陀海眾,決定來迎,往生無疑!然報謝娑婆之時,能得同修蓮友相送,既少俗緣,又相慶慰,亦是殊勝之事。又若為自,則應當致力於“專修念佛,乘佛本願,決定往生”,不可將往生押在臨終助念之上。若為他,則臨終盡量前去助念安慰,或念佛相送。
【第四部分 有關日常心行】
七十六、問:聽到淨土法門,但道心不強,時念時不念,這樣能否往生?
答:道心有二:一、願生心。二、精進心。
如果願生心若有若無,往生也可不往生也可,時念佛時不念佛,則往生不定。不定者,進則往生,退則不生。
如果願生心切,但因根機懈軟,念佛不精進,時念時不念,然真願往生之心,不容更改,則仍能往生。又,真願往生,念佛自必漸漸增進。
七十七、問:我每天念念佛之外,很喜歡打麻將,這樣是否能往生?
答:恐難!因推其心,念佛只是裝點,打麻將正為所好,主次輕重顛倒故。
七十八、 問:有的蓮友認為念佛不必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多念,能夠安心地看電視、打麻將,絲毫不擔心自己的往生,潇灑自在,這樣才是真正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樣對不對?
答:不對。應當不擔心自己往生,而思多念佛。至於各人念多念少,則又隨人不同。然願意多念,無有不同。
七十九、問:死後器官捐獻無疑是菩薩行,但身為凡夫,難免執著,是否會影響往生?
答:如果忍力不夠,願力不堅,定受影響。往生事大,捐獻器官事小,當保全大事,以求決定往生,證無生法忍,而後倒返娑婆,如釋尊喂鷹飼虎,尚且不難,何況其他。
八十、問:我發願要上品上生,可否?
答:此事自己當知。若為人前圖好聽,心已不真。若自視為上品上生之機,或有欠於機深信乎!歷代淨土祖師未聞如此發願者。印光大師說:只要能往生,下品下生足矣!
八十一、問:我發願要身無病苦、端坐往生、如入禅定、異香滿室、天樂鳴空,以啟發大眾的信心,可否?
答:此非真為往生,而是人前做樣子,裝好看。如果真有功行,雖不發此願,也必有此景;如果沒有真實功行,生時大話容易,死後笑柄難收。總之,念佛往生一如做人,要實在,不越份,自己是幾斤幾兩,就說幾斤幾兩。老老實實念佛,老老實實往生,不僅死時令人起信,實則生時更令人起信。
八十二、問:我發願要絕症得愈,健康長壽,以此來表法,可否?
答:一切無常,表什麼法!這是內心既不想往生,又想說漂亮話往自己臉上貼金。真想往生的人,活一百二十歲也好,今晚就死去也好,壽夭長短,一切不慮。越是重病,越想往生。
八十三、問:我發願既要得到往生利益,又要健康長壽、大富大貴,魚與熊掌兼得,可否?
答:如此想者,恐怕往生遠在後腦勺,現世五欲正遮眼。如果不是這樣,只發往生願就好。貧富壽夭,一任前命;生死窮通,全憑彌陀。
八十四、問:我為什麼達不到“聞病重則喜”的境界?
答:自己應最清楚。一般有二:一、貪戀世間,不願往生。這樣很危險。二、貪生怕死,常情所限,聞病重難免心中憂戚,但願生之心不變。這樣仍得往生。
八十五、問:如果認為:不要僅僅滿足於往生,還要考慮往生後快速成佛,所以現生要發菩提心,廣讀大乘經典,提高自己的心性,可否?
答:不可!如此往生,只是畫餅。比如有人聽說乘纜車可以上山,認為:“不能僅僅滿足於乘纜車上山,上去之後還要步行登高,所以現在就開始步登,作為上山之後的幫助。”這樣有用嗎?只能說明他沒有乘上纜車罷了。
八十六、問:不因自己的往生決定而滿足,每天以經咒、佛號做超度佛事,以作為發菩提心、莊嚴自身的實際行動,可否?
答:不可!如此往生,也是畫餅。
八十七、問:我看到拿念珠勇猛念佛的人就認為他是自力執著,這樣對不對?
答:這種知見不正確!並非勇猛念佛是自力,懈怠不念反而是他力。心中仰靠彌陀誓願,雖一日十萬佛號,也是佛力。見他勇猛,自當效仿;效仿不來,當懷慚愧。
八十八、問:念佛要專修,不要雜修,五欲之樂算不算夾雜?可是凡夫要做到完全沒有五欲之樂又不大可能,無奈的墮落和作意的墮落似乎沒有界限,怎樣把握?
答:五欲乃人生之現象,談不上雜。天有勝妙五欲,人有粗陋五欲,乃至畜生惡道亦有少分欲樂。生而為人,可以有合理的欲樂,以不違法律、不背人倫為則。本是五欲眾生,懷此身份,一向念佛,即是專修。
【第五部分 綜合疑難解答】
八十九、問:為什麼念佛簡單容易,是往生正定業,決定往生;其他艱難高深的修行,反而不是正定業,往生不定?
答:因為念佛,如《無量壽經》說,是阿彌陀佛誓願所設定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眾生念佛,順了阿彌陀佛的誓願,所以簡單容易,決定往生。其他艱難高深的修行,並不是阿彌陀佛誓願所設定的眾生往生極樂的方法,所以雖修而不順彼佛誓願,沒有彼佛願力為保證,往生不定。
九十、問:怎樣是念佛信願具足,怎樣是信願不具足?
答:信:“我罪雖深,但只要念佛,彌陀決定救得了我。”即是信具足。“此生非往生極樂不可”即是願具足。
如果認為:“我有某功德、某善行,所以念佛能得彌陀救度;如果沒有善行功德,雖念佛也不能得救。”或者認為:“我有罪過,雖念佛也怕不能得救;如果沒有罪,念佛才能得佛救。”抱有這類想法,即是信不具足。“此生不往生,再等來生”即是願不具足。
九十一、問:我念佛,但不知自己是不是信願具足,能往生嗎?
答:雖不知什麼是信願具足,只要念佛,真願往生,決定往生。雖知什麼是信願具足,不念佛,不得往生。
九十二、問:為什麼念佛決定往生之外,還具有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等種種現世利益?
答:阿彌陀佛名號能令凡夫往生成佛,並不是空洞無物的東西,而是具足圓滿無上功德。因為具有無量無邊功德,所以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業障消除了,自然愈病延年、免災避難、怨解鬼退;福慧增長了,自然諸緣湊合,心想事成,有願皆滿。雖然不知不求,也是自然必然。
九十三、問:為什麼專念阿彌陀佛,比雜念諸佛菩薩,所得世間利益超勝?
答:有二超勝。一、專念勝過雜念。二、彌陀勝過諸佛。人的心力有限,凡有所求,必須集中心力,才有好的效果。俗話說:熟能生巧,心誠則靈。專念既誠又熟,所求無不遂應;雜念不誠不熟,所求難以相應。何況彌陀為諸佛之王,故專念彌陀勝過雜念諸佛菩薩。
九十四、問:為什麼同樣念佛,所得現世利益大小各有不同?
答:有三因素:一、此人惡業較輕,反面阻力小。二、此人念佛精誠,正面推力大。三、此人只求往生,不求現世利益,佛力加持強。以上三點,全部具足,所得現世利益,多、大、快、明顯,殊勝;全不具足,所得利益少、小、劣、慢、不明顯。其余具一、具二,推而可知。
九十五、問:為什麼只求往生,不求現世利益,所得現世利益反而超勝呢?
答:世間一切無常,暫得而必失,阿彌陀佛最歡喜我們往生。只求往生,不求世間一切,其心完全歸投於佛,佛心最為歡喜,與佛心的感應也就最為通暢,蒙獲阿彌陀佛的加持也就最強,業障也就消除的最快。業障既消,即雖不知不求世間種種利益,自然能得種種殊勝利益。如果只是求現世利益,不求往生,則其心便與佛心相隔,業障消除的慢,所得現世利益反而微劣。
九十六、問:為什麼同樣生病而念佛,有的病好起死回生,有的病不好照樣死去?念佛治病到底是靈還是不靈?
答:若此人命中壽數未盡,即使在醫學上認定為必死之病,經由念佛消業,也能起死回生;然若此人命中壽數已盡,則雖念佛,也不能挽回。不過雖不能挽回現生生命,乘此念佛力,還是有益於來生,所以無論如何,應當念佛。這並不是念佛不靈,因為人在凡世,生而必死,即使念佛也不能保證生而不死,所以阿彌陀佛慈悲,發願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獲致光壽無量的自在身心,徹底根治無始生死大病。這正是念佛的靈妙之處。
九十七、問:本來生病將死,又有人教以念佛只求往生,不求病好。這樣會不會本來能好的病也好不了,死得更快?
答:不會!以必死的心念佛,只求往生,不求病好,此人可說於塵世間萬念俱灰,完全專注於念佛,此時往往有不可思議之奇效:若命不當終,則業障速消,病苦速愈;命若當終,則雖病而無大苦,安然順利往生佛國。不論病好不好,都有其益,何其幸哉!
九十八、問:塵世事多,兒女放不下,念佛先求病好,不求往生,可以嗎?
答:不可以!因為心戀塵世,只求病好,則此心便有掛礙,便埋沒在塵事之中;而又不求往生,便與佛心產生隔障。雖說命中壽數不盡,以念佛不思議之力,也能病好,但不如無牽無掛專求往生,消業愈病來得快,總要多受些苦。如果壽命當終,佛亦不能令之不死,又因為不求往生之故,不得往生,死則去輪回,這樣損失就大了。所以無論大病小病,死與不死,都一心念佛,作必死想,決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是萬無一失最上妙策。
九十九、問:如果阿彌陀佛能把病治好,再接引往生不是更好嗎?不然讓人覺得多少有點缺憾。
答:往生即獲無量光壽之生命,無量生死重病一起總治,圓滿無缺,怎麼說還有缺憾呢!比如一間破舊的房子,如果還要再住,就需要修修補補,如果馬上換新房,就不需要再修補了。阿彌陀佛既然接我們往生極樂,又有什麼必要再治病呢!有漏色身怎麼治也治不好,干脆換成清淨無漏法身,不是更好嗎!何況念佛往生之人,雖有病相,而無病苦,如本集姚春林等,安樂往生,有何不足!說來說去,都是我們太看重這個色身,以此為真的緣故。
一○○、問:為什麼有人念佛求財得財,有人求財不得財,甚至反而虧本?其他所求也一樣,或有滿願,或不滿願。
答:求財得財有二:一、此人福厚,如厚板可承重物,若有其財,有福消受,於自於他,皆有其益,佛智鑒知,而滿其願。二、此人心性軟弱,過去善根,適於順度。若不滿其願,即便意志消沉,離佛越來越遠,善根不能成熟;若滿其願,能使信心增長,漸漸成熟,方便引入佛法。佛智鑒知,而滿其願。
求財或虧有三:一、此人本當大虧,以念佛故,暗改小虧,此人不知,以為念佛仍虧。二、此人福薄,如薄板不堪承重,若有其財,無福消受,或遭奇災,官司、綁架、斷命等,於自於他,皆無其益,佛智鑒知,不滿其願,求財不得財。三、此人心性剛強驕慢,過去善根,適於逆度。若滿其願,反而增長慢心,於世俗越陷越深,迷不回頭;若挫其驕慢,則能漸漸回頭,信向佛法。佛智鑒知,不滿其願,求財反虧。其他所求,可以例知。總之,佛智不可思議,各具誠心而求,所得各如其份,不多不少。如大地生長萬物,高矮大小,各各相稱,不多不少。
一○一、問:我虔誠念佛,為什麼病痛不能減輕?而《念佛感應錄》裡那麼多人都奇跡般地康復了?
答:一、過去業力難思,本來會有更大的病痛,因念佛的緣故,暗中化去不再受,只受目前病痛。二、只求病好,不求往生,其心燥妄,難與佛心感通,效果便差。一心念佛消宿業,各得其利莫懷疑。
一○二、問:為什麼有的人念佛能滿一切願、破一切無明,而有的人卻不能?
答:都能!此從往生講,不從現生論。因念佛都能往生,往生即成佛,則滿一切願,破一切無明。
一○三、問:很多人汽車洋房地生活得很快樂,顯然是社會發展的既得利益者,勸他們厭離娑婆,豈不是不合邏輯?是不是阿彌陀佛偏重於社會底層的人?
答:合乎邏輯。因為人生無常,人生是苦!豬貪草食之樂,遂遭殺戳之苦;人貪五欲之樂,而招輪回之報。愚者迷不知返,智者早求厭離。從人來看,有所謂社會高層、低層,彌陀來看都是一層——苦惱造罪凡夫。佛心平等,不加揀擇,任何人都可以認為“彌陀最偏愛於我!”富貴人當想:我貪樂富貴,極樂淨土純樂無苦,彌陀豈非為我!窮苦人當想:我窮苦難堪,最望救拔,彌陀慈悲,拔苦與樂,極樂豈非為我!
一○四、問:為什麼平日不念佛的人,臨終或死後助念,也能隨著念佛,而得往生?
答:平日不念佛,有三:一、不遇。二、不信。三、放不下。平日沒有遇到人家給他說念佛,故不念。雖遇有人說念佛,此人不信死後不滅,不信地獄、極樂實有,故不念。雖信地獄、極樂,心放不下妻子兒女事業等,俗事纏身,再再拖延,故未念。以上三點,障礙念佛。現在臨死或已死,一、有善知識前來開示念佛,得遇佛法。即除第一障。二、臨終陰境現前,死後親見不滅,而信佛無虛言,地獄、極樂實有。即除第二障。三、妻子兒女,錢財事業,此時放不下也要放下,猛然醒悟。即除第三障。由此三障全消,故能念佛,念佛即生。
一○五、問:為什麼平日念佛求生的人,臨終有突然不念佛不求生的?
答:這就是所謂的顛倒,但並非突然。說明他平日念佛求生,皆是名利心作怪,作在表面,並非從真心發出,只是說在嘴上。及至臨死,動真的了,又是怕死,又是捨不得妻子兒女等,便只想活命,不想往生。真願往生的人,越靠近死,越想往生,斷斷不致於顛倒不想往生的。所以念佛求往生要由一個人內心發起,不要說在表面。
一○六、 問:我遇到一個老修,得佛護佑,癌症手術後健康快樂,因此法喜充滿,逢人便勸信佛,還總是自謙說“我修得不好,離往生的條件相差很遠”,可是他到臨終的時候卻要求吃葷腥,助念無效,為什麼?
答:不順彌陀誓願,自立往生條件,剛強自恃,難敵業障。如果一心歸投於佛,老實念佛靠佛,放下自力執著,絕無此事。說念佛千穩萬當,即是如此。
一○七、問:為什麼有人佛來接一次就走,有人要佛來接二、三次才走?
答:願生心切的人,一見佛來,滿心歡喜,立即隨佛往生。願生心不切,掛念塵世的人,雖見佛來,心中猶豫:去還是不去?佛智鑒知,此人猶豫不決,即慈悲持蓮台等待;等此人決定,佛即將蓮台接此人而去;此人若退願生心,佛即隱沒;等此人再起願生心,佛即再來。佛之慈悲,無法比喻!如本集宗歸師、劉茂仲之往生。
一○八、問:第一次沒有跟佛走,佛一定會來第二次嗎?
答:不一定!若此人再次發起願往生心,佛必定再來現前。若此人退失往生心,佛亦不再來矣。
一○九、問:若發現臨終人掛念世間,佛來又走,怎麼辦?
答:臨終佛來,說明佛不違約,不負眾生;眾生自己不願去,說明眾生願心不誠,有負於佛。然事既已至此,欲求補救,必須:一、切莫哭泣強留。二、善巧安慰開示,幫助他放下世情,發起增上願生心。否則必定墮落輪回,想再遇念佛,往生淨土,難矣!如本集宗歸師、劉茂仲往生事例。由此也可知,臨終善知識開示助念的重要。
一一○、問:為什麼臨終助念,往往易見佛、菩薩、蓮花等勝境?
答:凡念佛之處,皆必有佛、菩薩、光明,但因為臨終為生死關頭,阿彌陀佛必放大光明加持臨終之人,加上助念諸人皆能懇切專注,同聲念佛,感應力大,所以易見。若其他場合能懇切專注念佛,也都一樣易見。
一一一、問:同在一起念佛,為什麼有人見佛、見光、見花等,而有人不見?又所見也有同、不同?
答:此因個人根性不同。一般來說,以下幾種人易見:一、禅定功深的人。二、喜歡打坐內心靜定的人。三、平日易於通靈的人。四、有陰陽眼的人。五、宿世有相類根機的人。六、兒童。七、與被助念者有特殊緣份的人。
一一二、問:臨終助念所見佛菩薩蓮花等,是不是極樂真境?
答:凡夫所見乃一時感應,為極樂真境之投影,並非真境。若得三昧,則見真境,微妙不可思議。
一一三、問:是不是能見到種種境象,說明修持好,功夫深?
答:未必!如上有種種因緣可知。所以不能以見不見境界,作為修持好壞的標准,而應當老老實實念佛,見與不見,各隨根機、因緣。既不因為沒見境界而追求,也不因為見到境界而歡喜。平平常常念佛,最穩當,最保險,最殊勝。
一一四、問:阿彌陀佛主動、平等救度一切眾生,為什麼要等陽上眷屬為亡靈念佛作超度佛事,才肯救度他們呢?
答:阿彌陀佛並非要等人為亡靈作佛事才肯救度他們,而是要假借陽上眷屬為之念佛回向的因緣,才能救得了他們。亡靈乘念佛回向功德力,離苦得樂,超生淨土,全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作用。
一一五、問:生前不念佛,專等死後請人超度,可以嗎?
答:不可!有七:一、自己已死,不能保證他人一定會幫你請人超度。如不信、不願、不能、忘記、意外事故等。二、即使有人幫請,不能保證一定能請到人。三、即使能請到人,不能保證不受干擾。四、即使無人干擾,不能保證超度之人夠誠夠專。五、即使超度的人夠專夠誠,不能保證你死歸何趣,業障深淺,能否感通。六、即使能有感通,不能保證感通大小,或從地獄超至餓鬼、從餓鬼至畜生、從畜生至人、從人至天,則猶在輪回,未生淨土。七、即使得生淨土,何苦冤枉去三惡道一走!何不現生念佛,生則蒙佛護佑,消業除障,死則高登九品,齊同不退。何況念佛只在一念心,不費時、不費錢。生不念佛,豈不愚哉!
一一六、問:超度亡靈功效大小,有什麼說法嗎?
答:以下三方面決定超度亡靈的功效:一、亡人善根的深淺。二、陽上超度的誠心。三、所用超度的方法。但亡人善根深淺,我們不知,只能從誠心和方法兩方面著力。方法以專修念佛最好,心則越誠越好,如此功效越明顯。如本集陸通燕念佛,母亡三十年,出地獄河,迳生淨土。
一一七、問:請寺院念佛超度亡者,但路遠不能親至寺院拈香,怎麼辦?
答:拈香不過是一種儀式,並不能增減功德、損益亡靈。香有三種:一、有形之香。二、無形心香。三、佛功德香。雖請寺院念佛超度,自己在家若更能以虔誠心,稱佛名號,回向亡者,即是拈最上佛功德香。既不費時費錢,又免遠途勞苦,又實實在在利益亡者。實比放棄念佛,遠途奔波,去拈那有形之香要超過千萬倍!
一一八、問:過去亡者不知轉世了沒有?超度還有效嗎?
答:不論轉未轉世,皆有效!若尚未轉世,或轉地獄、餓鬼道中,念佛回向可直接超度。若投生天、人、畜道,念佛回向可追加其福德,改善其生活環境,或報謝超升。
一一九、問:助念與超度有什麼區別?遇親人過世,應當選擇助念還是超度?
答:逢有親友過世,首先應該助念,失去助念機會,再做超度補救,時間離亡日越近越好。
助念與超度,區別有四:
一、對象不同。助念的對象主要是臨終、新亡之人,超度的對象為地獄、餓鬼道眾生。
二、目的不同。助念的目的是令亡人往生極樂。超度的目的主要在脫離地獄、餓鬼道。
三、方法不同。欲求超生淨土,其他種種法門難以見效,故助念一律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超度雖以念阿彌陀佛最好,但也有念別的佛菩薩、念經、念咒、拜忏、放焰口、做水陸法會等多種不同。
四、功效不同。助念:因為多直接面對臨終者或亡人,念佛懇切,臨終人或中陰身可以隨教念佛;這樣容易感通,效果明顯。超度:因為故親死去時久,不在現前,陽上親眷心多淡忘,記憶模糊,難以懇切,再加惡道業障深重,受苦不息;這樣感通稍弱,功效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