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七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大方廣圓覺經 (第七集)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07
請看第九頁,別因緣第八段:
講義【八、為示窮盡四相故。】
這個地方所講的『四相』跟《金剛經 》說的是一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講義【一切眾生,未除四相,不成菩提。】
這句話要記住。『菩提』就是覺,換句話說,如果你沒有離開『四相』,你就不是真正的覺悟,佛法裡面講正覺,正覺你沒有。正覺實在講是指阿羅漢,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那麼就是小乘境界都不能夠達到。在圓教菩薩來講,正覺位是在七信菩薩,十信位裡面的第七信,他是四相除了,在斷證功夫上等於小乘阿羅漢,可是在智慧上來說,比小乘阿羅漢高得多,他心量大,是小乘羅漢所不能比。所以這一句我提醒大家,就是真正要求正覺,我們念佛要求一心,一定要破四相。下面這再給我們解釋:
講義【四相有二:一、迷識四相。】
另外一種是「迷智四相」,可見得只要有四相都是迷。『迷識四相』,這是凡夫。
講義【依第六識,枝末無明所起,能障小乘涅槃,不出分段生死。】
這幾句話就說明六道凡夫都在這個范圍之內,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回。念佛人這四相要是重的話,就是執著要是重的話,障礙你往生。不能斷,修其他法門簡直就是沒辦法,修淨土法門就是帶業往生,還有這麼一線希望,沒有斷掉。沒有斷掉怎麼樣?要有理智能把它控制住,換句話說,最重要的是在臨命終那一剎那不能起現行,如果在臨命終一剎那當中起現行,這四相要是出來,帶業也不能往生,你就隨業流轉,所以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因此佛門裡頭很注重修福報,福報大的人臨命終他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就是理智能控制得了四相,他可以帶業往生。
我們講到歷史上,像張善和一生殺牛,是個屠戶,臨命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他看到許多牛頭人來討命,這是地獄相現前。這個人總算是善根深厚,我們不能看他這一世,他多生多劫之前在佛門裡面必定有深厚的善根福德,他在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他看到這些境界相現前的時候,他就叫他太太趕快給我找出家人來救命。太太給他請了法師,法師就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他什麼都來不及了,法師給他一把香拿在手上,拼命念阿彌陀佛,念了沒幾聲,他說牛頭人不見了,佛來接引他,他往生了。這樁事情是很不平常,有些人看到這個公案,好像佛門不太公平,一生做惡事,臨命終時他還能往生,有些人一生做善事到後來還顛倒、還墮落,似乎是不公平。這是什麼?你看這一生、這一世,你覺得不公平,因果通三世,如果你再看他前世,看他多生多劫之前,那你就服氣,沒話說。
像《法華經 》裡面,釋迦牟尼佛度一個人,有一個人想跟佛出家,佛叫這些阿羅漢來看這個人有沒有善根出家,在佛的會下出家要有善根,過去生中沒有善根就沒辦法出家。這些阿羅漢的能力可以看五百世,過去一世一世,他能看五百世,這些阿羅漢一看,五百世都沒有善根,怎麼能出家?佛告訴大家:他在無量劫以前是個樵夫,上山砍柴遇到老虎,老虎要吃他,他沒辦法,爬到樹上,念了一聲「南無佛」,就這一句南無佛,今天在我會下成熟。無量劫以前的事情,在五百世之前,所以阿羅漢看不出來。所以這個事情要從多生多劫去看他的宿因,不是現前就能斷定一切,現前因緣不能斷定一切。佛法裡面決定是平等的、是公平的,沒有一絲毫的偏袒,所以學佛,佛教我們要明理。
心不顛倒是大福報,一心不亂是大善根,一心不亂必定心不顛倒,心不顛倒未必一心不亂,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縱然不能念到一心不亂,應當有福報要到臨命終時求一個心不顛倒,這個時候就有能力自在的去往生。不顛倒就是覺,顛倒就是迷。迷了就沒有選擇的地步,就隨業流轉,不迷就可以選擇,十法界你就有能力去選擇,我們可以選擇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到那個時候才真正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迷識四相」是煩惱障,「迷智四相」是所知障。
講義【二、迷智四相,依第八識,根本無明所起,能障無上菩提,不盡變易生死。】
這是說所知障的作用。大乘菩薩法有五十一個階級,就圓教來講,十信位兩種障都有,煩惱障、所知障都有,識與智都迷。七信位斷了見思惑,識不迷,但是還迷智,要到等覺才能把這個事情斷盡,完全捨離,變易生死就盡了,才能圓滿「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大乘圓教如來果地上的德稱。底下引經 裡一句話:
講義【佛告淨諸業障。】
佛告淨諸業障菩薩。淨諸業障,迷識、迷智這是根本的業障,這是業障的根本。所以在佛法修學裡面,事修目的是破迷識四相,理觀是要破迷智四相。嚴格的說,這兩種障礙有密切不可分的關系,不可以誤會煩惱障只障涅槃不障菩提,一樣障菩提,所知障只障菩提不障煩惱,所知障一樣也障煩惱,因此兩種都得要斷。可是我們哪一種障重,功夫可以多下在某一方面,這個行,一個為主,一個為助,就是兩種障都要斷,因為它們有連帶關系。經 上說:
講義【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
這是一種非常堅固的執著,是不是事實?不是事實,是妄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是妄想;如果你不執著,那都沒有。這個東西從哪裡來?是從執著裡頭生的。不執著,沒有!不要說是六道裡一切眾生,就是權教、二乘都不例外,由此可知,這種執著是病根的所在。佛講:
講義【由此不能入清淨覺。】
以念佛人來說,不能得一心不亂;禅家的話說,不能明心見性。
講義【此示迷識四相,又明修行所證,便生證、悟、了、覺,四種法執,此示迷智四相。】
我們在佛法修學裡面,如果執著自己有修有證、有覺有觀,你念佛的時候,有念有佛,又有一心不亂,還有心不顛倒,麻煩大了,為什麼?對這些東西一生起分別執著,叫法執,雖然不是迷識,是迷智,變成所知障。所以經 論裡頭一再告訴我們說聽的原理原則,所謂「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聽不聽?聽。什麼叫無聽?不分別、不執著,這樣才能開悟。讀經 執著經 文,聽經 執著言語,都變成法執,都是迷智四相。佛法的目的是叫我們破迷開悟,結果我們還是在迷關裡面永遠不能超越。經 看得愈多,迷智迷得愈深,聽得愈多迷得愈深,你幾時能開悟?沒有開悟的指望。所以,說聽不能不講求。為什麼佛法裡叫你求明師?明師他高明在哪裡?叫你不執著,高明在此地;如果教你執著,麻煩大。叫你背誦經 文,背誦注解,但是他的目的是在修戒定慧,這個老師是高明。如果目的是叫你博學多聞,記得愈多愈好,將來你講經 材料才豐富,引經 據典隨手拈來毫不費事,這樣的教學就是增長迷智,那個錯了,那是世間法不是佛法。
佛法叫你看經 ,叫你天天看,幾時看到經 上一個字都沒有了,你就開悟了,叫你天天聽經 ,幾時聽的時候沒有音聲了,那你也開悟了。你現在聽經 ,還曉得我在這裡講什麼,你心裡還在那裡分別,這不行,這是你增長迷智。諸位要曉得,讀經 、背誦經 典、背誦注解是修戒定慧,你在這裡聽經 又何嘗不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在這裡聽一個半鐘點經 ,就是修一個半鐘點的戒定慧,這三個同時都修,這就叫真會聽了,這樣聽經 會開悟。那你要問:什麼時候才開悟?各人根性不相同,迷得重的開悟比較慢,迷得淺的開悟比較快。總而言之,如果你是用這種方法來聽經 、來讀誦,你一定會開悟。那麼你聽我說了,你又把它記住,天天聽,天天在看,我怎麼還不開悟?給你說,你開不了悟,為什麼?你又迷在這裡頭,你怎麼會開悟?幾時把開悟這個事情也忘了,你就真開悟。
講義【二種四相顛倒窮盡,乃入如來清淨覺海。佛為示窮盡四相,故說此經 。】
『二種四相顛倒窮盡』,二種四相都是顛倒錯亂,幾時窮盡、斷盡,『乃入如來清淨覺海』,斷盡,斷盡就成佛了。佛為了開示窮盡四相,故說此經 。
講義【九、為示四病應離故。四病者:作、任、止、滅,是也。此四本來是藥,執藥又復成病矣。】
這幾句話諸位特別要把它記住,為什麼?『作、任、止、滅』是修行的方法,方法執著不得,你要是執著了,執著就變成病,所以佛法要從大原則上說,無非是破執著而已,執著破了,佛道就成。執著真難破,實在是難破。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
講義【以此四者,藥病雙通,執之,能為入道障緣,即是病;不住,則為進修方便,可為藥。】
『以此四者,藥病雙通』,可以說它是藥,可以說它是病。執著它,『能為入道障緣』,就是病。你不執著,『不住』,心不安住在這上面,『則為進修方便,可為藥』。這個在佛法修學上,只不過舉一個例子來說,懂得這個原理原則,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不如是?每一個法門都是藥,每一個法門也都是病,執著就是病,不執著那是我們的進修方便。就以大綱來說,諸佛所說一切法不外乎戒定慧,戒與定你要是執著就變成煩惱障,慧要執著就變成所知障,你要是不執著,不執著那它是藥,戒定慧有很大的功用,這就是說明,要去用它,又不可以執著它,這才是佛法。你不用它,那你墮在無明裡頭;用而執著,則墮在邪見。佛教給我們用而不住,這樣才能把自己的功夫、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所以是住不得,執著不得。
講義【又四者互為藥病。】
「作」是造作,「止」是不造作、不作,「任」是隨緣,「滅」是把它斷滅。止、作是一對,任、滅是一對,這是舉出兩對綱領來說。
講義【以作則止治,止則作治。】
這是講『互為藥病』。譬如造作惡業,佛教給我們禁戒,就是不殺生,不殺生這是止,「不」就是止。眾生造作殺業,佛叫你不殺生,『以作』,因為你有「作」,舉出殺生,你在這裡造作,佛就用「止」,用不殺生來對治你這個病,用這個來治病。譬如止,你不作,不作怎麼樣?得用作來對治。菩薩戒裡我們舉一條來說,法師講經 ,你受了菩薩戒,你就要來聽經 ,你不來聽經 ,偷懶了,佛說你一定要來聽,你要不來聽經 就犯戒。經 裡面講四十裡之內有法師講經 ,你不去聽就犯了菩薩戒。這部經 我已經 聽了好多遍,聽了好多遍還要去聽,為什麼?做影響眾,使這個道場人數多顯得法緣殊勝,影響別人來聽。如果人家到那裡一看,稀稀落落幾個人,這法師講的大概沒什麼了不起,人家不來聽;如果人都擠得滿滿的,縱然講得不好,這大概很了不起,這麼多人來聽,外頭人都來聽,這叫做影響眾。所以戒律有這樣限制。菩薩戒多半講「作持」,一定要你作的,才叫做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跟五戒都是「止持」,都是禁止的。這是我們舉例來說。
講義【任則滅治,滅則任治。】
諸位想想前兩句的意思就明白了。
講義【故告普覺當知。】
佛告訴普覺菩薩。
講義【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佛為示四病應離,故說此經 。】
其實說來,佛教給我們在一切法門裡面不應該執著。一切法門,離不開「止、作、任、滅」這四個原則。
講義【十、為示真修實證故。】
我們看到這個小標題,也就曉得這個重要,真正修行要實實在在去證果,佛為這樁事情給我們說《圓覺經 》。
講義【此經 文殊創問。】
這個在表法的意思裡面也非常奇特,因為這是大乘了義經 典。文殊,菩薩眾裡面他所表演的是智慧第一,過去世曾經 為七佛之師,這是倒駕慈航而來。沒有大智怎麼能夠發起這部大經 ?沒有大智怎麼能夠信解?沒有大智又如何能夠證入?所以第一會是文殊菩薩會,第二會是普賢菩薩會,你一看,這個法會就殊勝,大智大行。這一開端,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
講義【如來本起因地發心。】
這個問題大。『本』是根本,『起』就是發起、起動,就是起了這個念頭。你在最初根本,就是第一念,你發心修菩薩道、成佛,這個心是什麼心?直截了當問成佛的修因,你成佛,你發的是什麼心?你怎麼成佛的?
講義【如來答以圓照清淨覺相。】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以能夠成佛,就是用這個做為本修因,就是他的「本起因地發心」,他就發這個心,『圓』是圓滿,『照』是般若觀照,照見,圓滿的智照,照的是什麼?『清淨覺相』。所以我們要曉得自己的病根在哪裡。說到「圓照」,用的什麼心?用的是真心。不是真心就不圓,唯有真心是圓的,是圓滿的。真心是什麼?沒有妄心,因為妄心是有界限的,不圓滿,妄心裡面有四相,有人有我就有界限,怎麼會圓滿?真心裡面沒有是非人我,真心是平等的,妄心是不平等。真心的作用叫圓照,妄心的作用叫見聞覺知,在眼叫見,在耳叫聞,在鼻叫嗅,在舌叫嘗,這是有分別、有執著。
這個事情就是在論如何用心,你要問佛怎麼成佛的?佛就是用真心。我們為什麼不能成佛?我們一天到晚用妄心。佛,覺而不迷,我們是迷而不覺,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覺而不迷,無論你修哪個法門都是菩薩道,迷而不覺,不管你修哪個法門,沒有辦法超越輪回。由此可知,方法不重要,用心重要,你用的什麼心。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可見得愈是高級愈是了義,完全在心法上,為什麼?心清淨則境界清淨。你沒有能夠看到清淨相,是因為你自己的心不清淨,心淨則身淨,身淨則境界淨,所以十方如來自住常寂光淨土,自住一真寂滅的境界,無有一法不清淨寂滅,這是諸佛的境界。所以我們凡夫迷了四相,把自己圓照清淨覺相變成三細六粗十法界依正莊嚴,變成這個東西,於是境界裡有善有惡、有染有淨,這個東西自己變現的;一回過頭來,覺而不迷了,十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法界,心心所原本就是圓照清淨覺相。就是這一念轉不過來,這問題始終沒有法子解決。
古德聽經 會言下大悟,現在人聽經 愈聽愈糊塗,這事真是難辦,愈聽愈顛倒,這叫什麼?迷在字裡行間,迷在這些名相裡,分別名相,執著名相,迷在裡頭,食而不化。你不念書還好,愈念愈呆,都變成書呆子,念到最後呆頭呆腦(學佛也是念書,佛經 也是書),這是不善學,不會學。所謂不會學就是執著有一個定法,毛病就產生在這個地方,不曉得佛法裡頭沒有定法,你們要是不相信,你去看《六祖壇經 》,應當覺悟。六祖開示智常禅師那一段話說得多明白。六祖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智慧?給諸位說,他聽經 沒有聽一個字,他看經 也沒有看到一個字,所以他通了,他問題解決了。我們看經 死在理論之下,死在方法之中。一個人真正念到活活潑潑的經 典,像開經 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看了這首偈子,「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一定有真實義,我們去解。如來真實義是什麼?沒有意思,就是如來的真實義;你以為真有個意思,這個事情又麻煩了,你又執著了。我們今天看經 隨著文字隨著執著,聽經 隨著言語隨著執著,所以你聽了這麼多年不開悟。你要是不聽,增長無明,你要來聽,增長邪見,這種事情很麻煩。所以講到真修實證,那我們確實要說真話。
我們大專講座快到了,這一次講座有個特色,就是《六祖壇經 》專修班。這一次著重在解門,不著重行門,為什麼?如果理論不能真正的理解,那就盲修瞎練。一定要把這些理論搞通,修行是個人自己的事情。剛才我跟大家講,會聽經 的人,戒定慧三學等修一次完成,這是真正的修行。《壇經 》是大乘佛法的綱領,理論、原理原則、方法都包括在其中,不但是禅宗最高的指導,一部好書,八萬四千法門,包括念佛法門在內,都離不開它的原理原則,所以這一千多年來它被大家尊重,現在連國際海外對這部經 典都非常重視,的確有它的道理在。
講義【結以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必須是要「圓照清淨覺相」,才曉得萬法皆空,那就跟《金剛經 》裡面講破了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相是破我執,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破法執,就是前面所說的,迷識四相跟迷智四相全都破了。這個時候圓照清淨覺相現前,不但三界六道輪回沒有,十法界也沒有,這個時候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常寂光土、上上實報,就是這樣的境界。
講義【自下正宗十位菩薩。】
這部經 一共是十二位菩薩,就是十二會,前面這一會等於是發起,從普賢菩薩以下十位是正宗分,末後一會是流通分。
講義【相繼發問,不出信解修證四字。】
他們無論從哪一方面提的問題,總而言之,離不開這四大綱領。
講義【以上八種因緣,而於生信、開解、教修諸義,已經 極力發揮,更無隱覆。惟是聞說良藥,不能濟病,見陳嘉馔,未克除饑,故於圓覺章中,示以真修,方得實證。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克期取證。】
這幾句話也說得很清楚。在因緣裡面,把這部經 的綱要全都提出來了,雖然沒讀這部經 ,一部經 的大意大概也都明了。可是大師在此地幾句話的感歎還沒什麼,怕的是這部《圓覺經 》讀完之後還是不通,還是對於自己的修學一絲毫的幫助都沒有,不但沒有幫助,又增加這麼多知見,就是你肚子裡又裝了這麼多的佛法,這個東西麻煩大了。怕你呆還呆得不夠,再加一些,叫你更呆一點,這是最怕的。這個地方是用比喻來說,這個了義經 典是良藥,不能對治你的煩惱生死之病,這就是沒效果,好比你肚子餓,這麼多好菜好飯你一口也沒嘗到,還是受饑餓之苦,這些比喻都是叫我們一定要真修,要真悟,所以本經 也是有『克期取證』。我們這次大專講座是一部經 專攻,換句話說,也有克期取證的意味在裡頭,目的是叫大家對於大乘佛法生起正知正見,我們的目的在此地。你只要有正知正見,你就會有正行,就會得正果,那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有正信正解這兩樣最重要,我們講座的目標就是在正信正解。而講堂裡面可以說四個意思都具足,不但勉勵同修們要正信正解,更要緊的是正行正證,信解行證我們都要重視。
講義【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即是真修。】
『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寂」是清淨,「滅」是斷滅一切煩惱、知見。要曉得知見不是好事情,《楞嚴》裡頭說得很好,「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你要想斷無明,從哪裡斷?斷知見。求什麼?求心清淨,清淨心裡面自然放光明,那是真智慧,那就是圓照清淨覺相。我們現在一般人把路子走錯,他就是求知見,唯恐自己的知見不夠多,他病在這個地方。所以聽經 不是叫你記的,是幫你開悟的,那你就會聽,聽了不開悟再聽,不要去記,你要去記就是增長邪見。所以佛法這個方法跟世間做學問完全不一樣,拿世間做學問的方法來學佛決定不能成就,這個就是把佛法消滅,為什麼?佛法一變為世間法,世間法永遠不能叫人開悟,佛法是叫人開悟。
「修寂滅行」,這就叫真修。寂滅行在我們念佛人來講就是一心不亂。你要問,什麼叫寂滅行?一心不亂就是寂滅行。一就是寂、就是滅,二就不寂也不滅,二裡頭有比較、有界限,換句話說,二就不平等,一才清淨、才平等。所以修寂滅行就是修一心不亂,這是真修。
講義【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即是實證。】
『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住」就是安住,「持」就是保持而不失掉,這就是真正的「證」。『以大圓覺,為我伽藍』,「伽藍」是出家人所居住的所在,這是印度話,翻成中文叫僧園,僧是團體,出家人這個團體所居住的園林,在我們中國人講寺院,就是我們居住的所在,住在哪裡?住在「大圓覺」中。大圓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是我們的住處,這才是自己的「伽藍」,這叫『實證』。實際上這就是講的常寂光淨土,《華嚴經 》裡面講的一真法界。
講義【佛為示真修實證,故說此經 。】
佛為了教給我們真正修行,實實在在的證得一真法界、證得常寂光淨土,故說此經 。
講義【以上十種別因緣,已盡一經 之要義。】
這部經 的要義統統包括盡。
講義【故賢善首,請問經 名流通。】
『賢善首』是十二位菩薩裡面最後一位,代表本經 的流通分。你看菩薩的德號,「賢、善、首」,首是第一,意思就是第一賢善,是賢善之首,流通真修實證的法門。第二大段教起因緣,到這個地方說完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
|
|
|
|
|
上一篇:單培根居士:意根探索
下一篇:單培根居士:與友人論研究佛教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