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單培根居士:與友人論研究佛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與友人論研究佛教

單培根

世之研究佛教者,有原始佛教、發展佛教之分,以阿含經為原始,以大乘為發展。又有以小乘為人的佛教、大乘為神的佛教。小乘為歷史性的,大乘為藝術性的。佛教自釋尊涅槃而後,初有上座大家二部之別,後分為二十部,皆大乘所謂小乘也。繼而大乘掘起,有中觀瑜伽為空有二宗。傳華為三論唯識。原佛教為釋尊改造婆羅門教而成。佛教興,婆羅門教衰落。後來婆羅門教改進而復興。佛教頗受影響,有密教之興起。印度發展佛教至此而止,終於滅亡,仍盛行婆羅門教。其傳於印度之外者,有南北二傳。南傳流行於東南亞各國,未發展至大乘。至今以阿含為唯一之經典。北傳雖有小乘,以大乘為主。在中國者,中觀瑜伽之外,更成立中國化之天台賢首,後又有特殊風格之禅宗。大乘卑小乘為不究竟。大乘在印度,中觀瑜伽空有之爭互不相下。在中國各宗,又都有判教,尊己卑他,相互爭論。此中不能無是無非,殊令後之學者迷惑不解。太虛法師嘗以大乘各宗分為性空幻心真心,以三論為性空,以唯識為幻心,台賢禅等為真心。頗能見各宗之分歧旨歸。夫佛教之在印度,與婆羅門教不能不互相影響。流傳既久,不能不逐漸混雜。教徒之中,程度不齊,見解不同,著書立說,各自以為是。逐步趨異,是不可避免之事。中國原有老莊玄學,佛教初傳,中國人以玄學之思想理解之。後雖逐步對佛教有深刻之認識,一方面玄學佛教亦日趨同化。此中不能不有像似正法魚目混珠之憾,願雖如此混雜,然佛教之本義,亦未始不保留在經典之中,可以探索而得。佛教經典大量傳來中國,佛教本義豈不可由是尋乎。佛教之理,以般若為根本。般若部華嘩達六百卷之多。同此般若,各宗理解,竟大有差異。性空幻心真心三宗其說般若,大相迳庭。見仁見智,都由其人。為今之計,欲明佛教本義,第一當辨佛教與婆羅門教,同在何處,異在何處,何者是佛所吸收,何者是佛所批判。後世發展佛教中,是否有變相異名,其實同於婆羅門,而為佛教所排斥者。第二當辯佛教與老莊玄學之同異,是否佛教中有變相異名而義實同於老莊玄學者。如是則混雜於佛教中者去,真偽別,是非明,佛教之本義得矣。更須弟三當辨佛教與古今中外各家哲學,是否有名雖異而義實同者。若佛教而同於彼也,則佛教亦無殊勝,不值得特別尊重。佛之為佛,亦為徒有空名,並不符實。必也發現佛教之根本義,不同於各家哲學,而為各家哲學所莫能及者,乃知佛之為佛,其在於此。願世之研究佛教者,或者以宗教徒之態度,一未完全信仰,郎見明顯之矛盾亦不敢惑疑。或者以唯物論之觀點,認定佛教是宗教唯心論,甚至不惜歪曲以資其批判。此兩端皆失之,不能得佛教之真意也。

摘自《內明》第215期

 

上一篇: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七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八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