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八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方廣圓覺經   (第八集)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08

   請看第十頁:

   講義【甲三:藏乘攝屬。】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明這部經 在三藏裡面是屬於哪一藏,在大小乘裡面是屬於哪一乘,這是很容易了解的。在三藏,就是經 、律、論,它是屬於經 藏,大、小乘裡面它是屬於大乘,就是菩薩乘。

   講義【以菩薩有大根大智,佛為說大乘,談理深遠。凡三藏中,有談大乘教、理、行、果,俱屬菩薩乘。此經 佛與十二菩薩,說圓頓教,從因至果,遠離二乘,皆依圓覺。踞菩薩乘,修寂滅行,是經 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

   這一段簡單說明一下就可以。

   講義【甲四:體性深遠。】

   這一段在五重玄義裡面就是辨體,這部經 的經 體是什麼。

   講義【已知此經 ,屬經 藏,菩薩乘攝,但未知以何為體?然諸大乘經 ,皆以實相為體。此經 以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

   這幾句話很重要,諸位能理解到這兩句,後面一看就懂。這兩句在許多大乘經 典裡面我們都看到,可是很難懂。所謂「體」就是講理論的依據,這部經 裡面所講的道理、所說的方法是依據什麼,所依據的就是講「體」。換句話說,佛說這個道理是怎麼說出來?從哪裡說出來?我們要找他說出來的根源,這個根源就是「體」。一切大乘經 的根源都是從實相裡面流露出來,「實相」是什麼?就是真心、真如本性,是「真心的別名」,也就是念佛法門講的理一心,理一心就是真心。

   這個與小乘經 、與世間法就有很大的差別,小乘經 不是從實相裡頭建立,不從實相裡頭流出來,小乘經 是從心意識裡面建立,與世間法相差不太遠。譬如我們世間一切眾生的知見,世間有許多學問家、學者,他們有很多的著述,無論是古時候,無論是現在,他那些書是依據什麼?有的依據他自己一生的體驗,有的依據他對於大自然界的感想,有的依據他自己的發現,可見得都是從心意識裡面流露出來,跟大乘經 完全不相同。他是從心意識流露出來的,我們都是用心意識,所以看他們的東西一看很容易理解,一看就懂。看小乘經 也比較容易懂,譬如《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十善業道經 》,這都是小乘經 ,很容易接受,為什麼?因為跟我們用的心是差不多。大乘佛法難懂,難懂就是心不一樣,我們如果用妄心,就是用心意識,要去接受大乘佛法,給諸位說那是根本不可能,只能夠接受一個什麼?外表,表面上的文字相,為什麼?全落在我們妄想、知見當中,那怎麼行!

   這次我們的大專講座,提出的是一個專題,《六祖壇經 》的研究,我們這裡有全套的錄音帶,同學們每天要聽六個鐘點錄音帶,我在此地每天三個小時的講演,所以我們的課程一天九個鐘點,這是一個專題。《壇經 》也是頓教大乘,跟《圓覺經 》一樣,也是以實相為體。七天要是真正能把《壇經 》重要的理論與方法都掌握到,對於以後的研修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道場同修也歡迎你們來參加研究討論。我在這個地方講,一天三個鐘點,七天也不過是二十個小時,沒有辦法講經 ,而來討論問題,《壇經 》一共十章,一章一章把裡面的經 義提出來研究討論。我們道場同修過去在此地聽過《六祖壇經 》,而且道場裡面講得非常詳細,我們講過九十多次,錄音帶好像有九十多卷,希望你們聽了之後要能提出問題。聽了以後都沒問題,這很了不起,都開悟了!聽了一定要提出問題,你開悟了也應該提問題,利樂有情問,自己沒有問題也要代別人提出問題。

   經 本子大家都有,希望你們要多看,看的時候把問題提出來,我們每一天三個小時主要就是為同學解答問題,如果沒有問題,我們就把經 裡面的經 義提出來給諸位特別的介紹,所以這次講座的性質不相同。這種性質比較有受用,至少他專心,不至於分心。像以往的時候,請幾位老師,排上好幾門課程,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他的意志不能集中,所以不如用七天來研究一部經 。在《壇經 》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要體會實相,因為整個《壇經 》就是六祖大師從實相理體當中流出來的言說,如果在這個地方能稍稍有點體會,那我們這個講座就有價值,真正有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相信,現在報名差不多將近有八十個學生,能有一、二個入境界,這個講座的功德就不可思議,當然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體會到這個境界。

   這部經 是一乘了義經 典,當然不例外,所以它是『以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這就是真心,就是實相。前面講實相,怎麼又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實相,是一樁事情,它有很多名字,也叫真如,也叫本性,也叫第一義,都是說的這個。在《華嚴經 》裡面叫一真法界,在《楞嚴經 》裡面叫如來藏心,一樣的意思,都是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如果我們自己也用真心,那與佛心心相印,句句都能體會到真實義,所以學大乘經 典的人要用真心才能入門。

   講義【佛依法性土,現受用身。】

   『法性土』,就是淨土裡面講的常寂光土。「法性」就是常寂光,這個意思也相當之深,如果不把這個道理搞清楚,西方極樂世界怎能叫人相信?我們現在正在錄《彌陀經 》,重要的部分也講得詳細,四土每一個土都有三輩九品,凡聖同居土有九品,方便有余土也有九品,實報莊嚴土也不例外,甚至於講到常寂光土,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完全用天台三觀三谛來說明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才能相信。四土每一土都有它的因緣,都有它的果報,什麼樣的因緣感得什麼樣的果報,理上我們通達沒有懷疑,事實上我們才會相信。

   《天台止觀大意》與《楞嚴經 》經 義相彷佛,所以《彌陀經 》不好講,一般人的確不容易接受。可是你將一切一乘了義的經 典通達之後,你對於《彌陀經 》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死心塌地再沒有懷疑,決心求生淨土,就好像《華嚴經 》一樣。《華嚴經 》那麼大部的經 ,佛教裡面的根本經 典,根本*輪,一切經 都沒有辦法超越《華嚴》的范圍,不能超越它的界限,《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統統都搞清楚了,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信了,心裡頭向往發願往生。沒有前面那些理論,你能相信嗎?這是難信之法,的確是不容易。那麼這就是真正通達實相,曉得十法界依正的因緣果報。

   佛從寂光土裡面『現受用身』,受用身是現的報身,怎麼曉得是報身?因為本經 裡面所講的十二位菩薩是等覺菩薩,說法對象是等覺菩薩,當然是報身,我們一般講初地以上就見佛的報身,這是現他受用身。

   講義【與諸菩薩,皆入三昧,凡聖一源,身土不二,即是一真法界。】

   這種境界在本經 一展開,通序裡面就顯示出來,所以我們看它的序分(通序)跟一般經 典裡面的確不相同。一般經 典都是佛在某一個地方講的,都有記載,像《彌陀經 》在只樹給孤獨園講的。這部經 在一真法界講的,所以你一看就不一樣,就曉得這是圓頓大法,是以地上菩薩為對象。既然這部經 有這樣深,有這麼高,我們初學的人能用得上嗎?正如《華嚴》所說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有次第、有順序的修學,圓融沒有次第,同時具足,這是佛法教學不可思議之處。理可以聽,常說修學最重要的就是薰習。實在講今人的聰明智慧超過古人,可是古人很容易開悟,今人很不容易開悟,原因在哪裡?就是修學環境不相同。古人修學的環境好,好在什麼地方?好在一天到晚在薰習。二六時中佛法薰習不斷,當然最理想的環境是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那個地方六塵說法,所以這個薰習永無中斷,一生成就。無論什麼根性的人,就怕你不能往生,你往生一定成就,這就是六塵說法的好處。

   我們這個世界,在從前寺院佛法的薰習就跟我們現在辦講座差不多,而我們講座也比從前寺院裡頭還差了一半。過去寺院每天講堂八個小時,如果是念佛,除講堂八個小時之外,還有八個小時念佛堂,我們今天縱然上八小時課,我們沒有八小時念佛,這不如人家,如果是參禅的,他有八個鐘點禅堂。所以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人家有十六個小時的薰習,那怎麼會一樣?我們這個講座七天,實際上講我們人手不足,如果大家是修念佛法門,或者是參禅,我們能一天有八個鐘點講堂,再有八個鐘點來修行,那我們這七天就有點像從前那個味道。我們今年來試試看,看今年成就如何,明年我們再做的時候希望能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過去寺院叢林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是,也沒有過年、過節、放假。放什麼假?你生死沒有了脫,你還有什麼工夫放假?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放假,沒有成就之前還有什麼心情放假。所以這七天要好好的把握住,嘗一嘗六塵說法的味道,我們運用電視也是六塵說法,有色塵、有聲塵。

   講義【此經 始終,皆明圓覺。圓覺在纏,即是眾生如來藏心,經 雲「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即如來藏清淨心體,平等不二,故為一真。】

   『此經 始終,皆明圓覺』,自始至終都是說明圓滿大覺,圓滿大覺是成佛,換句話說,本經 所講的是成佛之道,成佛之理,講成佛的道與理。『圓覺在纏』,就是眾生的『如來藏心』,經 裡面所說『入於神通大光明藏』,這就是『如來藏清淨心體』,眾生與佛『平等不二,故為一真』。如來就是出纏,凡夫是「在纏」,誰纏縛呢?煩惱纏縛,換句話說,凡夫的如來藏被煩惱纏縛住,就叫凡夫。佛斷煩惱了,沒有煩惱來纏縛他,他就叫佛。諸位要曉得,如來藏是真的,是本有的,煩惱是虛妄的,是本無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你相信,你全程肯定,對於自己才有信心,有什麼信心?有信心斷煩惱,因為煩惱本無,煩惱是虛妄的,當然可以斷得了。你又有信心能成佛,能證圓覺,為什麼?因為圓覺是本有的。換句話說,成佛是真的,是本有的,信心才能夠堅定,才能夠清淨,清淨的信心,這是講信成就,這一點是了不起的功德。有信心什麼事情都會有成就,沒有信心這修學就很困難。

   講義【文殊請問:如來因地法行。世尊首告之曰:「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梵語陀羅尼,此雲總持。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即是圓覺。】

   『文殊請問:如來因地法行』,這在第一章是一個主要的問題。問如來,如來是佛,就是請教佛,您是修什麼法門成佛的?「如來因地法行」,法是方法,行是修行,您是用什麼方法修行成佛?『世尊首告之曰』,最初跟他講,答覆他的,『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總持』。『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他修的是個總持法門,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總綱。他掌握到所有修行的總綱領,這個總綱領是什麼?就是『圓覺』,圓滿大覺。我們修行不知道綱領的所在,沒有辦法掌握到,誰能掌握到這個綱領他必定成佛,而且很快的成佛。那麼問問我們,能不能掌握這個綱領?但是諸位要想想,圓滿大覺是什麼?就是圓滿的根本智與後得智,我這樣說大家更容易體會。你要想掌握到圓滿的大覺,你要修定,你要修戒,因為圓滿大覺就是圓滿的智慧,慧從哪裡來?從定來的。

   在念佛法門裡面說,「圓覺」就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甚深的禅定,是楞嚴大定,它裡面所生的智慧就是「圓覺」。我們念佛有幾個人目標是在理一心不亂?念佛要怎麼念法?這都是問題,決不是盲修瞎練可以成就的,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的留意。所以叫你要老實念佛,什麼叫老實?一天到晚心無二用就叫老實,想東想西就不老實,如果裡面還有是非人我那就造罪業。固然同居土裡面所講帶業往生,諸位要記住,那是帶業習的種子,不帶現行,古人所講的帶舊業不帶新業,現在正在造的這個不能帶,換句話說,勢必要斷惡修善,不帶新業,你才能夠定得下來。你這個新業天天還在造,你的一心怎麼能得到?唯有新業不造,心慢慢才定下來,才能到一心不亂,到一心了,智慧就現前。

   諸位要是能掌握到這個大綱領,是什麼時候?得理一心不亂之後。剛才跟大家講了,這部經 是佛為大菩薩所講,換句話說,聽眾、當機者都是理一心不亂的人。我們要想能夠掌握到這個圓覺,一生成佛,先求理一心不亂,但是要想求理一心不亂,先求事一心不亂,要想得事一心不亂,先求功夫成片,一個等級一個等級往上提升。譬如我想得博士學位,先要拿一個碩士學位,我想要一個碩士學位,先要大學畢業,要大學畢業那我先得要中學畢業,要中學畢業,我先得要小學畢業,你才曉得從哪裡做起。我們今天要緊的是從老實念佛做起,才能有成就。我們講堂裡面所講的一切經 論都是斷疑起信,幫助你建立信心,破除你的疑惑,這是最低的目的,指出一條修行的道路。這個地方說明大陀羅尼門就是圓覺。

   講義【如來藏心,有此功能。】

   「此心」就是講『如來藏心』,就是真心,理一心不亂就是真心。

   講義【此心「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這幾句話就是圓覺。『清淨真如』是圓覺之體,『菩提涅槃』是圓覺之相,無量無邊波羅蜜門是圓覺之用,這四句就是解釋圓覺,拿這個來教授諸菩薩。

   講義【此經 亦從如來藏心之所流出,故以如來藏為體。其體性深遠,非大乘智慧不能解悟。】

   這是將經 體提示出來,曉得這部經 從什麼地方流出來的,你才曉得它的寶貴與價值。好像你得了一個寶石,你曉得這個寶石是從哪裡來的,你才知道它的貴重,這叫識貨。這部經 典是從真心理體流露出來,這是最極尊重的寶典。

   講義【甲五:能诠教體。】

   前面所講的是所诠的性體,這裡講的是能诠的教體。這麼甚深的道理,理曉得了,根源曉得了,用什麼方法來表達?佛在世的時候以音聲來表達,就是言語,佛用言語把甚深之理說出來。佛滅度之後,這些弟子把佛所講的記錄下來,那就是文字,文字為教體。可是諸位要曉得,前面所講的體性是真體,真正之體,這個地方只是講傳遞方法工具之體,用文字這個工具傳遞給後人、傳遞給遠方。

   講義【已知此經 ,體性甚深,未審何為教體?《楞嚴經 》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這就是我們這個地區,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你一說他就能聽清楚,他就能開悟,你給他看,他看不清楚,他一聽他會開悟。當然也有例外,也有眼根很利的,你講半天他還聽不清楚,你給他看看他就明白。可是的確大多數人耳根利,你給他看,看不清楚,你給他講他會聽清楚。

   講義【釋迦牟尼佛在世,以音聲語言而作佛事。】

   『佛事』是指教學,不是指念經 。今天我們很多人以為念經 叫佛事,那是錯誤的,佛經 裡面所講的佛事全都是教學。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還沒有給人念經 ,念經 追悼超度都是後起的。

   講義【則聲為教體。】

   佛在世的時候,最主要教學的依據就是言語音聲。

   講義【如來滅後。】

   佛不住在世,佛的音聲當然不能存在。

   講義【紙墨之教,則以名、句、文為教體。】

   這就是講經 典,把佛過去所講的統統記錄下來編寫成經 典。經 典的內容,它的組合,『名』是名詞,我們今天講法相名詞,「如來」是一個名詞,「陀羅尼」也是個名詞,「圓覺」也是個名詞。『句』是句子,一個完整的句子代表一個意思,叫人聽了之後,他心裡能理解,懂得意思,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文』是指單字,為名與句之所依,印度佛典中之文法用語,文指字母,與我國之書法文字不同。實際上中國字是由許多筆劃組織成的,我們寫一個「三」字就曉得它有三劃,所以「文」,可以看作是一劃、一點,這叫文。「句」是由「文」組合而成,它不是一個單字,「名」則是一個單字,一個單字也能代表一個意思,那麼它也叫做「名」。

   講義【此但略說。】

   這是略微解釋。

   講義【而聲、名、句、文,但是能诠。】

   它是工具,它一定要表達如來所證的理體,才能稱之為經 ,稱之為經 教,否則的話,我們每天看的報紙雜志,那不能稱經 ,但是你不能說它不是『名、句、文』,它的確是「名、句、文」,但是它所載的不是道。中國古人常講「文以載道」,載道的那個文,就稱之為經 典,稱之為教體。

   講義【若無所诠之義,不成教體。】

   如果不是載道之文,不能稱之為教體。

   講義【故必通攝所诠,文義相隨,而為教體。】

   文隨義,義隨文,佛法裡一切經 典都是這樣,文義相隨。

   講義【圭峰大師,以能诠教體,略作四門。】

   『圭峰』是華嚴宗第五代祖師,就是宗密大師,他是以《華嚴》經 義來解釋《圓覺經 》,《圓覺經 》當然也就跟《華嚴經 》一樣了,《圓覺經 》是小《華嚴經 》,《華嚴經 》叫大《圓覺經 》。從他以後,歷代所有講《圓覺經 》、注《圓覺經 》的,都不能超過圭峰大師的注疏。圭峰大師《圓覺經 》的注解,等於說以後一切人講《圓覺》、注《圓覺》那個范圍、那個根本,不能離他的根本。就像賢首大師注《大乘起信論》一樣,《大乘起信論》有多少注解,哪一個注解能脫離賢首大師的《疏》?我們講堂裡選用的本子,慈舟法師的講義,可是慈舟法師講義裡面的科判全是賢首國師的,換句話說,拿賢首大師的講義來講而已。《圓覺經 》也是如此,歷代注講的人都是拿著圭峰大師注解的本子來講解而已,這就說明圭峰大師的《圓覺經 》注疏,是《圓覺經 》裡面第一權威的注解。他注的很多,有《圓覺經 大疏》、《略疏》、《略疏之鈔》、《大疏之鈔》,一共有六種。他的老師就是清涼大師,清涼一生專攻《華嚴》,圭峰大師畢生的精力專攻《圓覺》。

   在教體裡面,清涼是作十門來解釋,這是《華嚴經 》裡。他把十門歸納為四門,『略作四門』,來講解《圓覺經 》。

   講義【第一、隨相門:以聲、名、句、文,通攝所诠。】

   第一是『隨相門』,『以聲、名、句、文,通攝所诠』,就是前面講文義相隨,文隨於義,義隨於文,這就是隨相門。

   講義【第二、唯識門:以若文若義,皆是識心所現。】

   第二是『唯識門』,這個意思就更深一層。『文』也好,『義』也好,無不是唯識所現。「文、義」從哪裡來?文是唯識所變,是唯識裡面,我們不要說太深,我們以百法來說,是唯識裡面的色法,義屬於心法,所以是唯識所變現的。

   講義【第三、歸性門:性是真如妙性,以識心無體,體即真如。】

   第三『歸性門』,更深,比唯識的意思還要深,為什麼?「隨相門」裡面,世間教學可以包括在裡頭,因為它也文隨於義,義隨於文,我們世間所有書本、教科書統統能包。可是第二個「唯識門」就不行,世間有許許多多包不進去,但是它能包括小乘,能包括大乘裡面的權教,那是決定沒有問題。如果在大乘法裡面轉八識為四智,那就到第三門,就到「歸性門」。歸性門,這是講明心見性,那就是實相,一切大乘了義的經 典都是從這一門流露出來。『性是真如妙性,以識心無體,體即真如』,所以轉八識成四智就到這個境界,這個是一切大乘教的教體。

   講義【第四、無礙門:以隨相屬境,唯識屬心,合之則成心境無礙。前二門屬事,第三屬理,合之則成理事無礙,故以無礙為教體。】

   第四是『無礙門』,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講到最高的地步。『以隨相屬境,唯識屬心,合之則成心境無礙。前二門屬事,第三門屬理』,隨相跟唯識都是事,歸性這是理,『合之則成理事無礙,故以無礙為教體』,如果把三門統統都合起來,那是理事無礙。那就是《華嚴經 》裡面所講的四無礙法界,四無礙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講義【此經 圓覺,即如來藏妙真如性,應屬歸性門。又普眼章,根、塵、識等,一一清淨不動,遍滿法界,無壞無雜,則成事事無礙法界,應屬無礙門。此經 應以歸性無礙為教體。】

   『此經 圓覺』,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應該屬於『歸性門』。在普眼菩薩一章裡面說,『根、塵、識等,一一清淨不動,遍滿法界,無壞無雜』,這就成『事事無礙法界』,這是講到最高的。『此經 應以歸性無礙為教體』,這是說明表達教學的教體。前面性體是講理體,這個是教體。教體著重在教學上,性體是理論依據上,五重玄義把這兩段列成一段,就是「顯體」;十門開啟把它展開為兩段,一個是性體,一個是教體。

   下面這一段就是要討論這部經 應當什麼樣根性的人、什麼程度的人來學,就好像學校教務主任排課程一樣,這個課程應該排在哪一個年級、哪一個學程,什麼樣的程度好學這個課程,這就是排課程了,排課程要看學生的程度來給他排列。

   講義【甲六:所被機宜。已知此經 能诠教體,未審所被何機?蓋眾生根機不一,教不對機,不能成益,機不對教,亦不得益,務必機教相當,方成法益。】

   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程度也不一樣,『教不對機,不能成益』,教學如果不適合學生的程度,得不到利益。這幾天在電視、報紙上,諸位一定看到,國中三年級的學生好可憐,原因在哪裡?課程不合理。記者去采訪,問幾個國三的學生,為什麼要念書?他不曉得,有一個說念書是為考試的,這真是笑話。不念書,我看小朋友都活活潑潑的,這一念都念成呆頭呆腦。而且一個國中學生,晚上念書要念到十一、二點鐘,這成什麼話?你去念念朱熹的《四時讀書樂》,讀書是個樂事,現在讀書變成苦事,苦不堪言,真是顛倒。我不曉得現在的教育如何,我們那個時候念書的確是很快樂,讀書真是一個人一生的黃金時代,決定沒有什麼考試壓力,沒有這個情形,功課也沒有那麼多,晚自修的時間也只有一個小時,所以讀書真是快樂輕松。聰明一點的人考試真的不必要讀書,考試之前十分鐘把書翻一翻決定及格沒有問題,你說那個書念得怎麼不自在!哪裡像現在念書念得這麼苦?我記得我念初中的時候,功課很輕松,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圖書館看課外讀物,換句話說,應付學校功課三分之一足夠了,怎麼不自在!現在全力以赴,晚上還要忙到十一、二點鐘,苦事,真正可憐。所以教不對機,不能得利益。『務必機教相當』,「機」就是根機、程度,與教科書要相當,這才能夠有利益。

   講義【但此經 收機最廣,有正有兼。】

   這部經 很特別。學生有正課生,『兼』是旁聽生,有旁聽生,我們沒有正課生的資格,旁聽生有資格,可以作旁聽生。

   講義【經 雲:是經 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

   這是正課學生,《圓覺經 》一聽,他就開悟,他能夠得真正受用。經 上又說:

   講義【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這就是旁聽,任何人都可以旁聽,也能得一點好處。

   講義【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如是則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被此圓頓教法一熏,但得聽聞,無不獲益。】

   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道理就在此地。大乘佛法,縱然我們根性很劣很鈍不能開悟,千萬不要說這部經 太深我聽不懂,我不要聽了,那這是你自己捨棄了,你不曉得這個功德利益。聽不懂也聽,聽得懂更好,聽不懂薰習,有這個功德。一部經 典多多少少你會懂得幾句,那幾句對你就很有受用,何況在講的時候總是盡量牽就聽眾的根機,這是講經 一定的原則。因為講經 講給誰聽的?我們不是講給等覺菩薩聽,不是講給理一心不亂的人聽,是講給大家聽的,那麼當然一定要大家都能得到一點受用。

   講義【宿根深者悟入,淺者信解,都無宿種者,亦得聞熏,而成圓頓種性。】

   這句話對我們來講是莫大的安慰。

   講義【如華嚴食金剛之喻。此經 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如《華嚴經 》所講『食金剛』的比喻,金剛雖然很少,你吃了它不會化的,它永遠存在,『此經 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就是這個意思。唯有圓頓大法才能成佛,如果我們沒有圓頓大法的薰修,我們怎麼能理解圓頓大經 ?所以薰修比什麼都重要。今天就講到這裡。

 

上一篇:單培根居士:與友人論研究佛教
下一篇:單培根居士:六無為法辨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