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宗范段落講解
--如何成道的問題
(一)悟心之人自解做活計,翻轉本體做功夫。
悟心的人,理悟後通過打坐用功,覺照,離開了道理,離開了文字,離開了相對的境界,直到後來根塵脫落,能知所知所有的分別心都脫落了,在空的無相當中,靈知了了,見到本來面目,叫做見性。見性以後,知道我們本性體是空的,但是這個空不是空的感覺。這個空是本來空,本來如是。一切諸法雖然有種種相貌差別,但他的體性是空的,在我們六根所對的六塵當中,當下了知,一切諸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非內非外,這樣了然的一種了知,就是見到了諸法的性。正在這個當下,不是石頭木頭,而是靈知了了,在靈知了了當中,一塵不染,一法不立,一絲不掛,時時刻刻都是這樣,能夠說話和做事,但是當下的心是空靈而無住,這個時候稱之為見性。然後保護它,時時照顧它,見性後還要明心,明心的狀態,明這個起心動念。你的心是什麼樣的心。雖然我們說體性是空而沒有分別,但是心有它的作用,你的心是慈悲呢,還是嗔恨呢,是焦慮呢,還是安詳呢,你的心是狹窄呢,還是廣大呢,無量差別的心,都要明白,去化解它,叫自解做活計,是活的功夫,不是教來的,時時刻刻化解自已的心,雖然具備慈悲智慧莊嚴功德,而沒有一切染污,這叫做心的功夫。明心之後念念都覺照,覺照使心越來越活潑,使我們的煩惱執著越來越輕微,覺照的力量越來越強,本性在一切因緣當中都能作得主,自心的光明越來越透徹,二十四小時或經常的透徹明了,明了的程度,可說是衡量修行人差別的一個尺度,你的覺照力量多大,你的覺照能不能夠在任何時候顯現,不被塵勞煩惱所覆蓋所迷惑。不受外道邪思邪見所影響,是不是不被任何境界任何手段所影響。這就是一種力量。
在生活當中,各種各樣習氣,自然會去了各種各樣的習氣,不住在貪婪等煩惱上,也不住在清淨上。他不會說,我沒有貪婪啊,我很清淨啊,他沒有這個。
(二)上上升進
不妨炒很多菜給眾生吃,也沒有好吃不好吃。了緣,欠人的債要還掉,修到後來,不受自己情緒的影響,天氣的影響,乃至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和影響,我們感情上也不欠人的債。生活當中也不欠人的。而且要廣做布施.供養。利益。但是做這些時候,沒有一點執著和回報的心。這樣是同體大悲。沒有執著的緣,這樣是好因緣。殊勝的緣,了緣,緣了了以後,你就成功了,行住坐臥在一片光明當中,覺照當中,寂照同時,靈知了了,一片當中,開始睡覺的時候不知道,後來睡覺也靈知了了,那氣脈就可以變化了,身體轉了以後,境界也跟著轉,轉境界就起機用,隨心自在,大機大用,身心的變化,世界的變化,都在你的本性當中,大機大用後,隨類示顯,無礙自在,方能圓滿無上的道。
所有的功夫都是本性的功夫,本性的覺照不是向外求法,都是本性的妙用,翻轉本體做功夫,終日使得十二時,全性在修,全修在性。
你沒有被時間所用,你沒有被他人所用,都是你自性起用,全體的佛性去修,性修不二就是大圓滿。全部的修在性上。
“其間多生調熟,不離當生便證聖位。”
不離這一生,就證到聖位,六祖講終生不退者,定入聖位。大珠雲,頓悟人不離此生即得解脫,即修時即入佛位修,頓悟者,不離此生即超三界。
“又雲如此功業,由行為本。”
古德講,未悟之前,全貴見地,自已透脫,而不是老師學來的。既悟之後,全重行履。不在見地上了,不去討論,而在綿密的覺照當中,做到真正心無掛礙,解脫自在。
“若不降心,而入取證無有是處。”自诳诳他,彼此俱墮。努力努力,然禅宗下客,只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在天台教中有雲,雖平等法界無說無示,而菩薩行位,終是炳然。
初登歡喜地,慶快平生,即迷而覺,然後在行為當中,處處與本性相應,保護它。進一步觀照分明,內不覆正念,外不觸惱眾生,自然獲六根清淨,動念即了,則到二地。
到了第三地,雖然能做到這一點,但眾生對你有意見,有打擊,毀謗或苦難的境界,壓力的境界,你的心能透得過,不影響你了,在這些境界上都很安穩,也能安忍不動,也能空靈無住,是三地。
你的心態對人對事物非常自然,隨緣,非常親切,非常安詳的,你能承受一切,而且知道生活一切都是它的因緣,自已在因緣當中,不取不捨,不會動了,這關過了以後,這裡面包括許多,你的名利呀家庭呀,男女呀等壓力呀,這裡面都要一一透過。
第四地就是精進用功了,從白天到夜裡,都在綿密覺照當中,因為沒有事情啦,也沒有自己和心啦,得罪人啦,別人給你的壓力,八風啊,沒有這些了,只是你的功夫了,心裡面很省事,從此自已你再也沒有什麼事情了,不論是什麼事情發生對你沒有影響,無所謂了,好和壞,輕和重,從多和少,種種一切的發生,對你都沒有影響,家裡死了什麼人,沒有什麼感覺,沒有什麼痛苦。這裡面正是精進的時候了,綿密覺照,你的世界一片空寂當中,靈知了了,能量非常大,到了這裡的時候,意生身就出來了,三昧正受意生身,念念在正受當中,不用去再透境界了,什麼都沒有壓力,任何時候都在做功夫,普入佛剎,隨意無礙,在光明當中做游戲,任何時候,都在正定當中,在真空的寂滅的樂當中,到八地生死已了。
平時沒事時沒有欲望,這叫見惑斷,各種講法你都能消融,叫大乘的見惑斷,面對五塵沒有欲望,則是思惑斷,生死即了,心始終是空的,但這是從小乘講的。
大乘的,活潑的做,在五欲裡興風作浪,做游戲,心是空的,沒有執著,是願力因緣機感顯現的方便。不是無謂的事情,這是大乘生死了。塵沙惑也斷了,無明也破了(大部分),種種緣起裡心湛然一片。
(三)要看受生自在不,看平時自由不自由。
禅宗見地高,忽略了密行,禅密相融是一種捷徑。
要把自心、身、境依次轉了,才能成道。心念轉了,一片空靈無住,然後轉身體,身體的氣脈,通達充實,沒有一點業氣,沒有一點執著,身體和心融為一體,變成一個非常大的能量,非常大的光明,意生身就成就了,身體有掛礙的人意生身不會成就的。(這裡面分四等,第一等出三界有份,第二等臨終住在光明的地方,也不究竟,還要回來,隨其願力。第三等臨終勇猛放下萬緣,仗此般若正因,來生一聞千悟。第四等此生未徹,精進用功,來生亦得遇佛法,受生自在。大意。)
(四)如何調習。
在一切當中,沒有對待,這個地方叫常住法身,法身是無相的,看不見的,但是法身在一切地方,覺照,空靈。如果認這個就是法身還不行。如果你在一切地方都沒有對待,隨心自在,一切的相都是本性放光,見到最染污的最不好的境界也是本性放光的話,這個地方叫常住法身。很多人把法身縮小了,只有一點點靈光,那不夠。任何時候任何境界都是它,才叫常住法身。
六祖雲“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在自性當中度自性的眾生。
不要落在三界的心量上,不要落在欲界,為欲望的生活為五欲所迷。不要落在色界上,被光明所迷,被定境所迷,不要落在無色界當中,被無念所迷。一切都不迷不執著,三界的心量都沒有,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你還到哪裡求寶貝呢,還到哪裡求加持呢。佛四十九年也沒有辦法說到這個地方。(正是大加持,也正是無說之妙說)。
悟得自性的人,時時刻刻和佛相應和法界相應。常住法身當中,不是得了無上的大法寶嗎?
前中後念,比較過去未來現在即是輪回,一個念頭,通過修行,這些念頭了斷了,不落概念不落觀念,不被知識所迷,不被境界所動,那麼我們說了妄念,了妄念關鍵是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才能了妄,了妄是不是心修好了呢,也不一定,還有習氣有慣性,有的人會覺得孤獨,有的人對家人有一種執著,慢慢消干淨,消干淨了呢,心也空了,念也空了,就證悟了體性,法界的體性,本來面目,有的人念一離開的話,他的心附在一種空的狀態,也能見到本性的邊緣,但是不等於他的心修好了,也有不好的心在裡面,但是要慢慢的悟後起修。
通過念可看出一個人要是很傲慢,很執著,他還沒有修好,修好的人他的心是很空靈的,他的本性非常清淨,非常莊嚴,不會因為世間的名利或某一種因緣,起不好的心。他不好的心起不來,好的心也起不來,沒有好不好,但是自然顯現功德,念頭修好了,就變成化身,語言也是化身,身體的行動啊,你的心念都是化身,把心修好了,就是報身,心修得大誓願,大智慧,大慈悲,大光明,大莊嚴就是報身,體性修好了,就是法身,一念不生的當體靈知,三身在這裡面當下具備的。
念念寂滅喚做海印三昧,不是就沒有心念,心念正起的時候就是海印放光,如果比量的心起了,就不是海印放光。
(五)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
你不是凡夫,沒有凡夫,不要說我是凡夫就過凡夫的生活好了。更不要建立我是聖賢,你沒有辦法說自已,你怎麼說自已都說不清楚,因為你沒有自已,根本不是自己,這裡面沒有一個東西,這樣做這樣行是菩薩行。
誰說這個不好,不隨他的腳跟轉,也不要隨著師父轉,(也許師父)今天說你大根機,明天說你根本沒有開悟。
(六)諸法即是解脫,沒有其它的地方可以解脫。
這杯茶,立處就是真,不要到外去求一個真,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要去分別)淨土宗禅宗,他是外道,他是凡夫,他沒有修行,這裡面在你的心裡面絕對是沒有差別的,你看一個人絕對沒有一點點看他不好的地方,這個人怎麼怎麼不好,過去做了什麼事情,這個人被魔跟著了,這個人怎麼怎麼樣,根基這麼差,你這裡面一點都沒有,如果你有一那你就不真了,你的立處就不真了,做不到的時候一覺化掉,耶稣也是這麼做的,也是菩薩行啦。
真正聖賢的心是沒有污染的,沒有看人一點點不好,當然,也沒有好的執著,這個人對我這麼好,這個人這麼莊嚴,我對他好一點,我特別喜歡他,他也沒有,他如果有這個在,他也污染了,他也不真了,他是很平等,很真實的,諸法即是解脫,如果你沒有看到一點點不好,不是解脫了嗎,看到不好,就是你的不好,你不解脫,如果你沒有看到他好,沒有執著,也是解脫,這就叫解脫,沒有其它的地方可以解脫你。在這個地方就是解脫,所以說諸法即是解脫,你最喜歡的東西被別人拿走,那就拿走吧,一點感覺都沒有,這就叫當處解脫。行住坐臥盡是不思議用,不一定要打坐,當然也不妨打坐,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有為就是無為,無為就是有為,只是不住不依而已,哪裡有什麼叫有為什麼叫無為,沒有辦法說有為無為,沒有辦法建立有為無為,不可說不思議。
我們現在念頭叫妄想嗎,根本不叫妄想,如果你一執著那是妄想,如果你不執著的話,怎麼叫妄想呢,就不是妄想,法性本有,禅不屬坐,但反過來,講我不用坐,坐即執著,那你又坐了,又執著了,坐在不坐的一邊去了,坐和不坐都不執著,都不可說,該坐的就坐,不坐的就不坐,這裡面沒有坐和不坐的區別,若見此理真正合道,隨緣度日,坐起相隨,給你名利,你不要不要啊,給你一種緣你不要不要啊,說來的就來啦,該去的就去啦,隨緣就這麼過,你心裡面沒有,無論是坐是起都是靈知了了,都是覺照分明,這裡面沒有什麼分別和執著,也不損惱眾生,以慈悲的行利益大家,而不執著,慢慢地增長了你的淨業,你的緣就特別好,跟著你的人都很殊勝,都進步了,有漏的,不好的東西,到了你這裡都消融了。
你不起計度分別情感的話,這一切存在都是實相,不會有一點影響,修到寂滅的境界,心裡面透明的一片湛然不動的,沒有辦法形容的清涼,明朗覺照寂寂然然,你走路說話還是那麼一片當中。寂寂然然當中,一片空靈當中,說話做事,但這個過程當中還會累啊。什麼原因,心雖然空了,身體還沒有轉啊,不斷的覺照,增加力量,使你的氣脈修得非常充實,身體也轉變了,就無礙了,而且具有很大的加持力了,你的手放在別人的頭上一放,這個人獲得了最大的加持力,(妄想)化掉了,非常的一種光明,能量,歡喜等等。
(講於石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