垟山禅話
△尋求禅道,必從尋求明師開始,也以超達明師為終。是以大智大勇透視世俗情見與宗教理念後的一種無心。因此會歸無心的人,方到無求的地步。
△以世俗利益為前提的學人,雖有誠心,如未能破除私欲,身心之窒、境界之礙,必難以超域,不可能出離塵累,開啟般若,更不可能即真理而成大道。
△即五欲而出離,在愚昧而智明,俱煩惱而菩提,有生死而涅 。真正的禅人,須有如此見地,否則在迷求悟,永無了期。
△大道無象,大悟無言。宣稱自我,說人過失故顯神通,自立宗派,神秘惑人,故逞機鋒,不能平常化道,無為直行的人,不僅不是悟人的行跡,更不是為人師表的正行。
△參人以參凡為主,明師以明鑒為機,機感相投,妙言啟智,使人如醍醐灌頂,頓然明悟;如脫胎換骨,清淨自在;如睹面相逢,親切無比,如是方是學人的得益處。
△師資相交,密入無間,漢有猜忌和疑懼,沒有負擔和隔閡,如是心心相應,方是真正的同道。假若見地不一,願行有別,心意不通,性格相忤,彼此不和,則非善緣,應避而它求。
△禅師若無真德,借用手段而顯自宗,出言傷人,破壞他人師弟關系,造成佛法、禅道的支離,不僅做不成真正的禅師,而且其報應墮地獄。
△人有悟入而破壞其悟智,人有德行而破壞其德,人有善行而破壞其善,雖說似禅法機鋒,標示甚高,如果應用不當,罪過非常巨大。
△在茫茫人海之中,如果遇到不以任何名利地位建立自我,而以本來面目平等相見的人,你會覺到清涼、明了、快樂、解脫、向上,這種人絕對不是偏邪外道,千萬不要錯過。
△真正禅修之士,除了方便破斥,絕對不談鬼神之事;必是遠離神通功能與邪險游戲,使自心無礙於萬法、清淨於無位,養成一股清風,含蘊於無量妙德。雖然如此,更無分別取捨之意,只是如是而已。
△見性是無見的本面,開悟乃正智之顯現,即境而無境,是心而非心,內有明照之動,外有合理之舉,則體如用如,中道昭然。
△ 禅悟只是契入與恢復的一個裡程碑,如夢醒,醒後正事多多,故正好以悲願而行菩薩道,廣益有情,不可一直迷在禅中而囿於法見。
△ 知見、感覺、習氣,往往困行人於一生的修持。因此應掃蕩知見達於無見,消去感覺而證於空明,勤除習氣而圓於淨德。稍一不慎,入於其中,則成魔伴。
△ 禅與密及禅與淨的雙修與融通,在因地修學位即是有害,在果地則為有益。有害者因其未悟“雙”旨而成執著,有益者萬法同歸而成大用。因此,修密所證者非即禅宗而是通於禅理,悟禅行密者非密宗而是方便用。“宗”旨不可濫,行者宜於專,如是方得勝進。何況與道教、氣功雙修呢。
△ 研文字、論義理、談境界、執行持、入業網、住假法,皆不契實相真境,不得佛道妙義。反易產生種種廖見,妄評是非,錯立法義,徒使眾生增長我慢,廣開邪偽,障礙道悟,不僅害人,且亦自害。
△ 漸修漸悟,或漸修頓悟,所悟之理雖有徹與不徹的差別,但刀不可妄求高深與圓妙,應以各人根性與境緣及所獲利益為度,不可執為一定而妄加破斥,使現得之益反而失去。真有所悟,必有內外善根的開發,並且體現於事行之中,若無慈悲、願力、方便的開發,則非真正理悟。
△ 禅修的真工夫,乃是通過念念覺照、消融一切塵勞煩惱,體入法界真性,開發功德妙用。而身體、氣脈、光感乃至神通功能,都不過是假相或副作用,其好與壞並不意味著工夫的進步與退失,千虧不可入此圈而以為真。
△ 以肉體假相現神通功能引入修行的,往往不是真道,如以了生死、求出離、發覺心、轉迷情而引入發悟的,方契佛法。許多人迷惑於精氣,執取於有漏,不知悲智雙運,破除一切妄執,使心地清淨、圓明而行於一切善行的方是真道。
△ 真正的禅觀工夫,乃是在心境不二中所開發的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如不與三德相應,不能圓會一心,則不是禅門的真工夫。
△ 只是虛懷若谷,積極向上,放下一切的人,方有悟道的機緣。如有出頭之念,比量之心、顛倒之見,人我之執、幻景之住,則所悟必然非道。
△ 心是主人,法是舟楫,智是明燈,願是南針,海是性體,行是道力,如能融貫於當下,體現於生活,則必能廣益有情而同登彼岸。
△ 修禅是超然中的平常,悟道乃平常中的超然。行人如果一直處於追求、做作、奇特、神妙、執著,乃至於有為的壯麗中,則永遠不能契合一實大道。因此,必須在無分別心中,以觀智磨掉一切節外生枝的塵點,回歸本來的真心,在本無所有中,顯了一切,應用一切。如此,方能在生活、工作等一切人事中,體現禅道的妙機與大用。
△ 真悟道人,不可能把悟放在心上,只是理智相應,心地明澈,遇事能照,即法而空。真正道人,無道之道常在,故能行於非道,圓於萬法,普於悲願,淨於諸德。真度化人,沒有度化之心,不立度化之所,四相宛空,自然影響,妙化無礙。
△ 有佛在前的人,根本就見不到真佛,無佛在心的人,也同樣不能顯現佛德。行於宗派法義的人,無法透徹禅的究竟。自立佛祖而宣稱統理天下的人,顯然是天下的大騙子。
△ 非實非虛,亦實亦虛。透過禅修之實而不妨常坐常行。行於世間之法,而又可即境即心。因此,言中無實法,悟裡不著虛,說有悟空,談空悟有,二過不住,何處立中?
△ 以身心為內,以境緣為外。由此執身心之禅修,斥外緣之多事,分別角立,動靜互換,如此修持無法契入不二之道,所有禅修均落有漏。
△ 不要以師自居,不可以法自得,不能以法自礙,更不能為了做老師而去學法修禅。
△ 不要自以為如何,任何的自以為都意味著執著。
△ 大樂來自於自然,當消融於一切煩惱痛苦粗重負擔之外,其心必大樂於身,久而不知其樂。大明必出於本明,不須理照用意,自然淨光啟而諸法顯,久而常照而意其明。
△ 借禅修而入空靈,空靈現則妄心消、智悲明。否則徒困於持念、系縛於參叩,雖然功行至深,其堅固執著也同樣更深重。
△ 不能產生智慧慈悲的禅定,都不是正定。
△ 道性無聞,道人無知。如以世俗聲名來比尋道跡,則天下沒有人能識道人,天下也無真正的智燈了。
△ 不知恩義的人,其心必然難誠,在求道路上,既會錯過第一個老師,也會錯過最後一次機緣,錯了又錯,永遠得不到真正的指點。
△ 出離世俗的痛苦,只有在世俗中出離。成就菩提大道,只有在煩惱的眾生中成就。所謂天堂在於當下,極樂無過明心。
△ 道無止境,互參互破。是道人的妙著,此中稍帶人我,偶落情面,均難以真正拓展其德用。
△ 等待、借托、依賴,均是禅人的大礙。一了百了,當下回歸,方是大智之行。
△ 准備好方方面面,化解掉點點塵累,老師的言句才能成為活機的顯現。
△ 禅人指示的言句,不可做言句會,大向、大度、大機、大用,全在一念心智的明照中體現。
△ 道法雙亡,師資兩空,獨超萬法,圓攝諸類,禅人至此,心中無牽無累,無願無作,方顯出自在人生的意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