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二 見性後修的是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見性後修的是什麼

歷來都是先悟後修,因修乃證。“悟”並非是“證”,你開悟了以後,仍然處在三界之內、六道之中,三毒仍然未除。得證以後,才能超越六道三界。

我們看過了祖師們修行的歷程,常常有這樣的描述:某一位修行人在某位師父面前,經過一番指點,“豁然頓悟”。大家往往會以為這一悟就已經到底,就已經大功告成。誤以為以後就不需要再修行了。

實際上下半句很少有人注意,“豁然頓悟,作禮而去,歡喜奉行”。這後半句又當如何解釋呢?意思就是說,經過老前輩的指點,豁然頓悟了以後,高高興興地磕頭鞠躬,下去了,走掉了。走掉干什麼了?實際上是下去好好修道去了,他知道下一步該怎麼修了。

就目前大家的狀況,怎麼用功呢?大家誤以為每天在誦經、拜佛、持咒、觀想、打坐,這就是修行。那只能說大家心目中的“修行”是這樣的。一個未明心的人,以為這樣做就算是在修道;而一個明心的人,他絕對不會僅僅做以上這些事情。

可是,往往大家會認為這個明心的人絕對沒有修行。因為已經明心的人,他知道如何做、如何修,才是真正在修道,才能夠真正與道相應。誦經、拜佛、持咒、觀想,是不是修行呢?只能說它是“皮毛”的修行。

一個見性的人,他做以上這些事情,完全可以與道相應!一個未明心、未見性的人做以上這些,與道毫不相干。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夠和道相應。並不是說只有通過盤腿打坐、誦經拜佛、觀想持咒,才能夠和道溝通。

這個道理就相當於寫字的道理,一個會寫字的人,用任何一種筆,寫出來的字都規范、好看;不會寫字的人,給你一支金筆,你寫出來的字還是歪歪扭扭!

“明心”明的是什麼呢?如果大家明的“心”不對,還是沒辦法修行。在座的有的出家十幾年了,每天都在誦經、拜佛,究竟是否有一點點和道相應過、溝通過,自己心中非常清楚。

古人講:“如果你用功辦道,百日之內,絕對見性!”實際上古人說的“百日”也是一個不定的數字,有的人在明心的同時,就能夠見性。因為心、性一線之隔、一線之差。實際上也無隔無差,你真的明心了以後,同時一定能夠見性。除非你不是真正的“明心”,只是對理上若有所悟。大家之所以不會用功,就是因為沒有明心。

怎麼可能不知道如何觀心、如何照顧住自己的心呢?實際上“觀”與“照”也是一線之隔,也沒有隔。是古人為了讓我們明白真心與妄心的區別,才特意設了一個“觀”與“照”。你能夠觀住心,就能夠照顧住自己的心;你觀不到自己的心,又怎麼可能照顧住自己的心呢?譬如說,院子裡沒有一只雞,你說要照顧好自己的雞,不讓它跑丟了!既然沒有觀到,也就不存在照顧它。

這個道理大家不相信,甚至哈哈一笑。“觀”就這麼容易嗎?就這麼簡單嗎?我們一天當中起多少個念頭,誰計算過?恐怕還沒有人計算過。也不需要去計算它,你只需要做到在每一次起心動念的時候,你能夠覺察到,就意味著你已經“觀”到了。你能觀到的同時,就能夠照顧住自己的念頭不再蔓延下去,不再隨著念頭生起波浪。如果真的照住了,絕對不會繼續下去。(有人問:……)

你還沒有真正理解“照”的意思。你把“觀”理解為只要是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就算是“觀”。不妨在這裡我就認可你的“觀”是正確的,但是你的“照”,絕對是理解錯了!實際上所謂的“照”跟“觀”沒有多大區別。你“照”,必須要看到它,才叫做“照”。也就是說,你必須觀到它,才能夠照住它。

你能夠在這一念觀到它、照到它,那麼就意味著你在下一個念頭的時候,同樣能夠觀、照到它。你如果能夠有一念做到能觀、照它,這一念的記憶就會蔓延下去,在下一念當中,你同樣能夠觀到它,照住它,所以說,請你們多多觀照!
你所謂的“能夠觀到它,照不住它”。那說明你從來沒有真正地觀到它、照住它。(問:……)

煩惱、習氣,並不是明心見性的人就沒有了,他同樣會有。惟一的區別是,他的“覺照”功夫能跟上來。煩惱習氣它也是通過起心動念體現出來的,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他起心動念的同時,他就有覺照,不至於讓起心動念的習氣蔓延下去,而能夠就地熄滅!

譬如說你第一念產生了“貪”,第二念就產生了“覺”,還沒有來得及產生第三念,它就已經就地熄滅了。所謂的“前念起,後念覺”,“覺”的同時,就意味著熄滅。絕無可能產生第三念,來不及延續到第三秒鐘。

“守本真心”,就是守住這個起心動念。守住起心動念,並不是讓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再產生,而是指能夠看得見自己的起心動念。一個思維敏捷的人,比那些癡呆的人起心動念要強烈十倍、百倍、甚至萬倍。過去的禅師曾經有個比喻:聖人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覺”!你想想這個速度有多快!實際上這也是個不定數,也許不止八萬四千,也許沒有八萬四千。

聖人的覺念他只能夠多,不可能少。而我們凡夫在一念之間,怎麼可能會產生“覺”?有可能在幾分鐘之內還產生不了一次“覺”!還沒有一個“覺”的念頭出現。

思維敏捷的人、智商高的人,在一秒鐘裡面會有好幾個念頭產生;而智商低的人,在數秒當中還不會產生一個新的反應。他甚至要幾分鐘才能夠產生一個念頭!

大家經常看到過電線接觸不良的現象,電燈有時候亮了,有時候不亮了,斷斷續續的。反應遲鈍的人,實際上就是生理的神經和心理的記憶神經接觸不良,猶如線路斷路了,接觸不良!用佛學術語說,是“意識流”沒接通,就像水流斷流了,有時又接上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反應快,有的人反應慢的原因。意識流沒跟上來!

如果每天能觀一支香——在你面前2米左右的距離,點一支香,眼睛盯著這支香,把思想高度集中起來,三個月下來,你的身心就不散亂了。既然不散亂了,那就對外邊的任何事情都能夠集中起來去聽、去看。之所以反應遲鈍,那是因為不能夠把自己的身心高度地統一起來,去面對外面的人、事、物、理。

為什麼當有人在講話的時候,在座的有的人完全聽進去了,有的聽進去一點點,有的一點兒也沒聽進去呢?因為我們在聽這個人講課的時候有了散亂心,甚至意識流還處在沉睡、靜止、緩慢的狀態當中,所以沒有辦法完全把外邊的事物全部收錄到自己身心裡邊來,所以就表現得遲鈍、反應不過來。

為什麼古人講:“用心聽之,才能做到有問必答。”你沒有把對方的話聽進去,你就沒辦法回答對方。有兩種類型的人會有這種表現,一種人是自己的反應非常迅速,但他沒辦法把思想念頭集中起來針對外面的每一件事情;另一種人是自己的意識流非常緩慢,節奏跟不上來,他也沒有辦法把外面的事情完全捕捉過來。

這兩種人可以采用同一個方法,就是觀香。眼睛盯著這支香,思想高度集中,把所有的雜念全部集中到香火頭上。這樣訓練上一段時間,當你的散亂心不再強烈的時候,你和外面的事物接觸的時候,才能夠把外面的聲音、圖像,全部吸收到自己的身心裡面,與外面的“境”溝通。

為什麼反應遲鈍的人,他的眼神都是茫茫然?就像找不到焦點,定不到一個目標上去。既然定不到一個目標上去,他又如何與外面的目標溝通、相應呢?所謂的“相應”,也就是指自己的身心對境以後,身心裡面有了反應。

修行人最要緊的,就是怕自己起心動念以後還不知道。還讓自己的“動念”繼續下去!譬如說我們看到別人的皮包裡面的錢財以後,產生了“偷”的念頭;如果這時你沒有覺察到自己產生了偷的念頭,那麼第二念,你就會繼續想下去——我如何把它偷到手;第三念,我用什麼方法盡快地把它拿過來;第四念就會想到,我拿過來以後干什麼用?藏在什麼地方?以後有什麼打算?所以,一念接一念!

如果你的覺照功夫夠的話,當你第一念產生了貪心,絕對不會有第二念的“我如何把它拿到手”!之所以你產生了第二念——如何把它拿到手,就是自己的觀照功夫沒有產生,還處在沉睡狀態。

實際上每個信佛乃至不信佛的人,每天都有機會,甚至都曾經觀察到自己的念頭,能夠照住自己的念頭。問題是你不能夠念念觀到、念念能照。就譬如我們一天當中起了十萬個念頭,僅僅有三個念頭你觀到了、照住了。剩余的念頭,你都是隨念而轉。

大家一天當中,是否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十個念頭?如果能夠覺察到,就算你是個“修行人”!每天連十個念頭都覺察不到,也許你們聽起來不相信。如果我們在一天當中能夠覺察得到自己的十個念頭,一個月下來,有多少次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念頭?我想這個賬大家都會算。

這樣下去,經過一段時間,自然就會形成一種記憶和慣性。那就不僅僅是每天能夠覺察到十個念頭,也許會達到二十個,甚至三十個……

那麼我們一天當中能夠起多少個念頭呢?其實計算一下我們每天起的念頭,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在做事的人,一天當中也許就一個念頭——做這件事。而不做事的人,心沒有地方放,它就會胡思亂想。

這也就是為什麼老祖宗們一定要讓我們多做事情!你越不做事情,你的心沒地方住,它就會亂蹦亂跳,這意味著你是“亂住、亂起、亂定”。沒事情的時候是這樣,一旦碰到事情,你仍然會被事轉。在廟裡修得“挺好”,到了世俗上碰到事情,清淨心又沒有了。所修的又都沒有用!

古人講得非常清楚,道家有個詞叫做“九轉還丹”,或叫做“九死一生”。用佛教禅宗的話來講,就是“反復印證”。如何印證?拿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和外面的每一件事物來銜接。當銜接上以後,再看看自己的內心又是如何反應的?

我們所謂的自己“身心很清淨”,那是因為沒有和外面的事物銜接,沒有碰到事物。有句俗話說得好:沒有當官,都覺得自己很廉潔!

“悟到了佛的智慧,就能夠滿足自己的世間、出世間的要求了。”那是肯定的!悟到佛的智慧了,怎麼可能滿足不了自己的世間、出世間的要求呢?悟到佛的智慧就是佛了!我們世人永遠不可能悟到佛的智慧。(問:不是說每個人都有佛性,眾生都是佛嗎?)

你沒找到佛性,仍然是凡夫一個!縱有佛性也無用。佛門裡曾經有過比喻:你有一大筆存款,存款單沒有找到,你現在仍然是個貧窮的人,仍然要餓肚子。你有佛性,不因明師指點、不因“法”而修,你沒有找到自己的佛性,仍然是個凡夫!

我們每個人都有智慧,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用”呢?因為你沒有找到自己的智慧。即使是你找到了智慧、找到了佛性,你也未必會應用智慧與佛性。有些人他悟道了以後,不會起用,並不是說開悟的人就能夠生大智慧,就能起大用。
過去有很多人都開悟了,為什麼智慧不出來?為什麼他的“用”還產生不起來?因為他還有距離。為什麼有的人沒有開悟,但他卻非常會做事,非常會講經說法呢?人們往往會以為他已經開悟了。佛說這叫做“世智辯聰”。為什麼有的人已經悟道了,明心見性了,卻不會像那些世智辯聰的人那樣,講經說法無礙暢通呢?因為他雖然明心見性了,但他還沒有生“用”。

學佛最根本的是要產生“用”。根本“智”,你用一年的時間就能夠得到;但是“後得智”,你花十年的時間,未必能夠得到!你有了“根本智”,你仍然玩兒不轉“後得智”。何謂“後得智”?就是悟到了根本智以後,必須出去參學、磨煉、廣學、博聞。只有把外面的智慧融入自己的身心裡面,把它溶化掉,與它同一體,才能變為自己的智慧,才能夠產生“用”。

社會上有許多明顯的例子:有些人是博士生、研究生,你讓他做事,做得一塌糊塗;有的人目不識丁,但他非常會為人處事。這種情況隨處可見!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難道那些博士生、研究生是假牌子嗎?絕對是真牌子。為什麼他不能夠產生妙用呢?而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他為什麼能夠產生妙用呢?大家是否考慮過這個問題呢?

我們見過許多人,他自認為自己修行很高,但是他說話,辦事一塌糊塗!從哪裡看像是修行層次很高的人呢?哪一點像是開了大智慧的人做事呢?

有的人大家都說他是菩薩再來、某某祖師轉世,既然你是某某菩薩再來、某某祖師轉世,而菩薩、祖師都是智慧無礙、神通無礙,一切都無礙!為什麼在你的身上沒有看到一點菩薩、祖師的影子呢?

既然你是菩薩轉世,就意味著你在繼續修,不可能還不如前世。哪裡有越修越不如前世的?你只能是這一世比前世還“厲害”,才證明你修得好,才證明你是轉世的!

佛門裡邊講體、相、用,可以說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他已經掌握到了“體”,已經見到了“相”,如果繼續修下去的話,才能夠產生“用”,才會把握住用。否則的話,都是口頭禅,當“四大”分裂的時候,他平時的體、相、一概無用!
過去有許多人認為自己把生死已經看透、一切都放下了,可是在臨命終的時候,仍然表現得跟一個凡夫一模一樣!如果平時你已經能夠做到念念看住它,而臨終的時候,你也未必能夠在這一念當中把握住自己。

如果大家修行不會出偏差,那就快多了。因為你已經看到前面的目標了,方向已經不會偏差了。而你自己的定力,也不會進入誤區,不會以為太陽從西方出來。當你明心了以後,你就會面向東方,去等待太陽。當你等過了黑夜,捱到了天亮,再繼續下去,就能夠見到太陽!要想見到太陽,你首先要明白太陽升起的方位,如果你自己面向著西方,你就看不到太陽是如何升起來的,因為方向不對!

明心見性了以後,才是修行的開始,究竟修什麼呢?除習氣、離四大、來去自由,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才能夠把自己的習氣毛病看得清清楚楚,一修一個准、一拔一個准!才能夠把自己的習氣毛病拔除掉!(問:明心見性了,習氣毛病馬上就能夠斷掉嗎?)斷不掉。(問:這個時候的功夫該怎麼做呢?)你能夠照顧住自己的念頭,就是在拔除自己的習氣毛病;照顧不住自己的念頭,就沒有辦法把八識心田裡的習氣毛病拔出來。

你如果是個大根器的人,可以一念之間,用自性的光把八識心田裡的習氣毛病全部照遍、照透,可以剎那間全部超越!但是這樣的人真的是很少、很少!就像六祖惠能,幾千年來也只不過出了他這麼一個人。不識字,能夠講經、說法,而且還能夠注解經典。我們不能拿著六祖的模式往自己身上套,為自己開脫。

所謂的“閉關”,只不過是把你的“觀”的功夫培養起來,“照”的功夫跟上來。如果你觀與照的功夫沒有培養起來,還跟不上來的話,你出去做事,功夫很容易斷掉。也就是“斷線”了!

即便是你在洞裡把自己觀照的功夫培養起來了,你出去做事,有時候同樣會斷線。因為你在洞裡閉關,雖然切斷了前五根,但是你的意根沒辦法切斷。當你一走出山洞,前五根同時打開,再加上第六根,一齊收集信息,朝你撲過來,你怎麼可能不亂陣腳呢?你在洞內,一下子把前五根全部切斷掉了,你怎麼可能不感覺到自己現在很清淨呢?因為只剩下一個根在收集信息,這就是“意根”。

你在洞內只有一個“人”來告訴你信息,你出去以後,有六個人都來告訴你、吵鬧你,你怎麼會招架得住呢?你必須訓練到在洞內能夠六根關閉,出了洞也能夠六根關閉,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

(問:……)程序是這樣的。但是在閉關之前沒有明心見性,你怎麼用功呢?你坐在洞內干什麼呢?你說:打坐、拜佛,這些嚴格來講,與“道”不相干!不過作為一個凡夫來講,這也算是在修道。等你真正悟道以後,得了道以後,就知道我們所做的這一切都與道不相干。

就像我們小時侯喜歡捏泥人、喜歡把那個小車子當作真車子,在那個年齡階段,我們就以為那是真的,不會把它當成假的。之所以我們現在認為那是假的,是因為我們現在長大成人了,智慧打開了。

為什麼我們現在誤以為燒香、拜佛、誦經、打坐,就是修道了?因為我們現在還是小孩子,絕對把他當成是真的!等到有一天我們開悟得道了,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過去的所作所為,簡直是可笑、簡直是鬧著玩的!

大家都認為自己目前是在修行,是在和“道”打交道,實際上根本不是在修道,是背道而馳!

問:師父,您現在是怎麼修行的?

師:我也不打坐、也不誦經,累了就睡覺,餓了就吃飯。有時候我也逢場作戲地盤盤腿、打打坐、也誦誦經。如果是形勢所逼,我到了其他廟裡,也去參加早晚課。但是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沒有認為這是在修行。只是用心在做,安住在當下。

從功夫上講,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是全身心地投入。也就是說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不再考慮其它的事情。譬如說我今天陪大家打坐的時候,我會把我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不再考慮了。當我出了這個洞,我就會考慮我今天還有哪些事情沒有做完?我會接著白天的事情繼續考慮下去、做下去。

當一件事情來到我面前的時候,我就會全身心地撲到這件事情上,不再考慮其它的問題,當這件事情做完了以後,我就會把它扔到一邊,讓它結束!身心裡面就不再把它裝進來,而是再去承接下一個事物。我絕對不會是當我打坐的時候還在考慮廟裡的工程、還在考慮明天如何接待哪位來客。

如果我們能夠把自己訓練到每時每刻、一心一意做一件事,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即便是你不能做到這樣,你也要做到當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不再去考慮其它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每一天當中,都是一心多用。何為“一心多用”?我們現在坐在這裡打坐,一個念頭在想著打坐、在念佛、在參禅、在觀想;還有一個念頭在想著菜地呀、廚房啊、我們的家庭啊;還有一些念頭在想著師父的某段開示;還有一些念頭在想著某一段經文;還有一些念頭,我都不知道大家在想什麼!因為念頭太多太多了。

問:“三心不可得”是什麼意思?

師:“三心不可得”,它指的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哪一個心也不能夠保持一個不變的形態。我打個比喻:你不可能做到一天就一個念頭,譬如說“吃飯、吃飯、吃飯……”,你做不到。絕對做不到!如果能夠做到這樣,也可以成就。

何為無念?何為無住?何為一心不亂?它們三個是一個意思,當自己的念頭產生了以後,不要跟著這些念頭跑下去,不要滿足這些念頭。譬如“貪”的念頭肯定會出現,“出現”不是一種過錯,錯就錯在出現以後,我們還不知道,還想盡一切辦法去滿足“貪”的念頭。

問:“妄想、分別、執著”是什麼意思?

師:散亂心就是“妄想”,不實際的想法也可以叫做“妄想”。“分別”,誰不會分別?是活人都會分別、有智商的人都會分別!所謂的“無分別”,不是什麼也不分別,而是“無住”,無住就是無分別。今天天氣冷不冷,難道你不知道?今天你吃菜說太鹹了,我就說你“分別”,怎麼不像個修行人?一個智商健全的人,肯定會有分別。分別而無住,即是無分、無別。

要想把自己的大智慧修出來,而且能夠產生妙用,你自己一個人絕對修不出來。即使你自己認為是修出來了,也絕對產生不了妙用,尤其是大用!要想產生大用,你惟一的辦法就是和人、事、物、理打成一片,不斷地訓練自己。否則的話,你的大用不可能產生。所以說你的“根本智”找到了以後,你不修“後得智”,仍然沒用。

“後得智”決定了你的層次,“根本智”決定了你的見地。你花一年的時間,掌握了“根本智”;“後得智”,你至少也要花上十年的時間才能夠得到。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

為什麼開悟得道的人,必須要出去行腳、要參訪,目的何在呢?就是要把自己的後得智找到、建立起來、充實起來。只有這樣,你才能產生大用。

鍛煉自己的後得智比鍛煉自己的根本智還要嚴峻十倍、百倍!你經得起根本智的修煉考驗,你未必經得起後得智的修煉和考驗。所以老佛爺告訴我們:大修修於鬧市,小修隱於山林。大賢大聖是隱於紅塵的,小賢小聖才隱於深山。

 

 

上一篇: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垟山禅話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維摩诘參玄錄(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