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三 學佛見地為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佛見地為首

學佛《圓覺經》、《楞伽經》、《龍樹六論》,這三部書你必須要讀啊!而且你一定要形成你自己的佛學思想,不要跟在人家屁股後面跑,人家怎麼說,你就怎麼說!

我們不要覺得自己是個出家人,在我們這裡不論你是出家還是在家,有本事的你坐在前面,沒本事的就靠邊站!不要拿著“出家人”這個招牌為自己做掩蓋。出家佛是悉達多,在家佛是維摩诘!

出家人必須要讀《維摩诘經》,看看維摩诘是怎麼罵和尚的!佛的十大弟子沒有一個敢抗衡於維摩诘的,他把佛的十大弟子罵了,佛還贊歎他罵得對!任何時候都是要靠本事的,沒有本事你是個比丘又怎麼樣?你就是個羅漢又怎麼樣?維摩诘是佛再來!藝不如人,你就得向人家請教。別說是二十一世紀有白衣說法,就是在兩千五百年前,白衣就已經開始說法了!

出家人又怎麼樣,你不如白衣那就得靠邊站,就得向別人請教。雖然出家人代表僧寶,但佛在《了義經》上說過:只要是這個白衣有法,你就應該把他當佛看。至於這個白衣有沒有把你當僧寶看,那是他的問題。

你自己沒有法、不懂法,又不向有法的白衣請法,不把他當佛看,你就得不到法。至於你把他當佛看,他自己內心有沒有認為自己是個佛,那是他的問題。

學佛,首先你在見地上要正確。如果你的見地不正確,別說你上不了路,你就是上了路,也是進入了邪道,離究竟的佛道會越來越遠!只有見地正確了,在修證這方面才能得心應手。

經上有句話叫做“不重久習,不輕末學”,原話記不太准確了,意思是說不要因為他是學佛很久的人,就把他看得很高;也不要因為他是剛剛學佛,你就把他看得很低。實際上就佛學的見地而言,不存在你學佛時間的長短,也不存在你年紀的大小。你能夠悟道了,就悟到了;你沒悟道的話,你就是八十歲,你還是悟不到!

這是先天的根器帶來的,而不是你這一世學到的。你不服氣不行,只能說你的眼睛沒打開。就像毛澤東作為一位領袖,天生就是干那件事的,來的使命就是來做這件事的。你別人再怎麼學習,再怎麼模仿,永遠也趕不上人家。

所以佛教裡面講的根器,就是這個意思。不是你這一世修成的,人家生生世世就是干這一行的!你別看人家這一世不修、不學,只要是一出手就到佛位。我們整天裝模做樣地又吃齋、又念佛、又打坐,所做的一切離道遠著呢!

如果我們這一世不好好努力的話,下一世還不如現在這個樣子。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修學的一點點智慧,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面會越來越深。如果你這一世不把它挖出來和它溝通的話。來世再修會更困難!

一個修行人,如果不能把前世儲存的記憶喚醒、不能夠完全和它溝通的話,你想僅僅憑這一世的修學,拿來受用,根本是不可能的。已經晚了!我們之所以現在能受用,都是前世遺留下來的。(問:師父,我們怎麼樣才能打開阿賴耶識裡的智慧呢?)

本來“修行”是沒什麼好說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切,我們都應該很平靜地去面對它。只有這樣,才談得上修行。如果不願意接觸事物,你怎麼磨練自己的心性呢?怎麼鍛煉自己的心性呢?如果你把修行的理念理解為是封閉起來可以修成的話,那麼過去的祖師大德,就不會把修行程序的第三步列為“行願”。既然修行功德圓滿必須要行願,那麼我們與事隔絕、與人隔絕,這都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自己一個人關閉起來,怎麼行願呢?雖然古人以及現代人都曾經有過短暫地關閉起來,但他們都是為了更長久地、更好地打開,和社會和人群融為一體。現在我們連基本的見地都不明白,就想躲避起來修煉,要以我們目前這種修行的觀念去做功夫(也就是去修證)的話,不可能入門的!

達摩祖師講過:修行一個是理入、一個是行入。現在大家連基本的理入都沒有達到,又如何從行入下手呢?所謂的“行入”,也就是實實在在地做功夫、修煉,當然它也包含了行願。你的基本理念不清晰,你怎麼行願呢?事實上你的見地不清晰、理論不明了的話,你不可能行願的!你所謂的行願,也是一時的情緒,過上一段時間,你自然會放棄。

一個人在見地上真正明了的話,實際上就功夫而言,他已經進去了。它們是一環套一環的,不可能見地只是見地,和事相沒有關系!一個見地真正明了的人,他就已經進入了“入流果”。何為“入流果”呢?就是信心、道心已經堅固了,不會退轉了,進入到修行的洪流裡面去了。就像流水的水勢一樣,他隨著這個水勢進去了,想退也退不了了。

我們之所以退失菩提心,就是沒有見地,人家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跑。今天聽人家說淨土好 ,就去修淨土;明天又聽說禅宗好,又去修禅;後天聽說止觀好,又去修止觀。幾年下來,一無所獲,菩提心自然退失!

事實上如果你的見地不清晰的話,你縱然有點小禅定功夫,就你的心態而言,經常會反復,也就是說情緒很容易波動。有時候似乎感覺到自己快成佛了,有時候又感覺到修道太渺茫。只有在你的見地通透了以後,在信心上面才會絕對不動搖,因為見地是修行的根本!

在你沒有做功夫之前,如果你的見地已經徹底通透了,你修行只要是一邁步,絕對是一步一個腳印、一環扣一環,你想脫落都不會脫落的,想脫落都不可能!就像我們做事情,還沒有著手做之前頭腦裡面就有了很清晰的步驟和輪廓。你只要著手去做,肯定是一環套一環,不會脫節的。

你沒有見地,你只能是走一步說一步,摸著石頭過河。甚至你摸錯了自己還不知道!有的人誤以為自己修行很高了、走得很遠了,實際上還是在原地踏步!當你真的見地通透了以後,就算是釋迦牟尼佛來到你的面前,你也不會跟隨他跑!

大家都知道唐朝無著文喜禅師的故事,他在煮飯的時候文殊菩薩現形於攪粥的鏟子上,他抄起勺子就打,說到:“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文殊菩薩馬上凌空而起,在空中為他說偈:“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得三大劫,卻被老僧嫌。”大家看文喜禅師的定力和境界多高啊!

在我們一般人的心目中,佛的形象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個體。有鼻子有眼,說起話來放光動地!這固然是一種佛,他是一種類型的眾生心目中的佛。還有一種類型眾生心目中的佛不是這個樣子。一個真正明了見地的人,他只會踏踏實實面對周圍的一切,把周圍的一切事情都用心去做好。因為修行畢竟是多事!

為什麼說修行是多事呢?如果你不多事的話,就不會修行。“道”本來是無多事的,是因為我們不明白道,才多事!學佛的人多數都是向往神通,什麼是神通呢?你能夠把每天發生在你身邊的事處理好,這就是神通、這就是妙用!相反,每天你身邊的事不願意去做,沒心去處理,你縱然能夠口吐蓮花、腳踏蓮花,那也是與修道不相干!

所謂的“見地”,無非就是轉變觀念,你的觀念沒轉變,即使禅定功夫再深,離佛也是不著邊際!你以為禅定功夫深就能夠解脫,思想不打開、觀念不轉變、不超越,你怎麼解脫呢?思想境界是通過打坐打出來的嗎?是通過念經念出來的嗎?

前天晚上明厚問了一句話:沒有得到根本智的人,他的見地到不到位(即究竟不究竟)?這個話題我早就想談,有時候忘記了,有時候記起來了又沒機會談。

幾個月前,我們這裡來了一位胖和尚,我叫他講開示,他講了幾次以後,大家都說他講得很好。他確實有獨到的一面。後來呢,有幾個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說他已經明心見性了、已經達到佛的境界了!其中有一個人私下裡問我:一個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他的佛學見地是不是究竟的?

我說自古以來,有兩種講法的人,一種是明心見性以後講自己內在的心法,根本不需要看經典,他講的思想自然符合佛的思想。另一種講法的人,他也沒有修行、也沒有見地、也沒有行願,他就是一個佛學研究者。譬如說他專門研究某一部經或者某一部論,三、五年下來,他對這部經、這部論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也可以講經,佛怎麼說他就怎麼講,然後再加入自己的一些見地。

那麼你們說這後一類型的人,他的思想正確不正確?符合不符合佛的思想呢?這一類型的人雖然他也有自己的佛學思想,但他畢竟是以某一部經論作為自己的佛學思想。他自己根本沒有修證、沒有行願,佛怎麼講,他就怎麼講,他始終不超越某一部經論的框框。

但是一個明心見性的法師或禅師,他信口開河,談得天昏地暗,不論是左談、右談,始終是不離自性,始終不離佛的心法!你別看他談的一切,經書上找不到依據,但是他的思想、境界,都能夠符合佛的思想。

你們看那些研究佛學的人,開口就是佛學術語,處處引經據論、死鑽專業術語;你再看那些禅師講開示,從不引經據論,信手拈來,都是一針見血、一步到位!祖師們講開示從不講那些名詞、名相,什麼“八識”啊、“五蘊”啊,都沒有。拿祖師的話來講:這些都是垃圾!都是陳舊的破爛、都是哄小孩子哭的!

一輩子鑽進名詞堆裡跳不出來,幾十年研究一部經典,你還以為自己收獲很大!我們也不能因為這個人沒有明心見性,就不聽他的開示,因為每個學佛的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佛學見地、都應該有自己的佛學思想。

事實上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都沒有自己的佛學思想,都是人家怎麼說,自己也怎麼說,甚至還把別人的話給學錯了!

在古時候也有先明白見地,再去做功夫的一類人。另一類型的人是在做功夫的同時,不斷地端正自己的見地、完善自己的見地。事實上功夫和見地是分不開的,就像一個人的左、右腳一樣!你只要是邁動了一只腳,另一只腳必然會跟著邁動,不同的是你先邁動哪只腳而已。

見地、修證、行願,這是整個修行的程序。

今天不是有幾個居士要提問題嗎?怎樣將假我放下?假我本來就妨礙不了你,是你自己多事,不往前走、要停下來,看著兩邊的假我!如果你一直往前面沖的話,道路兩邊的假我怎麼會干擾得了你呢?你之所以感覺到現在“假我”在干擾你,是因為你不願意前進!

你感覺到頭腦裡的雜念很難以除掉,是你自己沒有用功進去。如果你用功進去了,妄念怎麼會干擾你呢?你現在是不願意用功、不想用功,坐在那裡和頭腦玩兒游戲,你和它兩個斗來斗去。你如果一直用功去了,頭腦怎麼能夠干擾你呢?

問:打坐的過程中能不能換腿?

師:你需要換就換,不需要換就不換。

問:師父,您講“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宇宙這棵蘋果樹上掉下來的蘋果”,難道我們不在宇宙裡邊嗎?您所指的宇宙的概念是什麼?

師:我所指的宇宙是一種整體的力量!我們是從整體的力量裡面掉下來的個體。從哪裡掉到哪裡?哪裡也不掉!你以為我們說的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真正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說了你們都不學佛了!

如果你真的能夠澆菜一心一意的話,那麼你打坐肯定也能夠一心一意。既然打坐能夠一心一意,如果你去罵人、去睡覺,也一定能夠一心一意!因為你具備了一心一意的能力,你干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一心一意。你不具備一心一意的能力,你干任何一件事情,都會處在散亂當中!你只要能夠通過一個方法達到一心一意,任何一個方法到你手裡,你都可以讓自己達到一心一意。

因為你對佛法認識不到位,所以你就不知道如何用功修行。昨天晚上講了“為什麼學佛的第一步首先是見地要到位、要正確”。如果你是邪知邪見的話,根本就沒有辦法用功辦道!

可是你們現在許多學佛的人呢?一上來馬上就想有功夫、有境界、想成佛!你連這個學佛的次第都還沒有掌握,對佛法還沒有認識,你成什麼佛呢?往生西方淨土,哪裡有那麼簡單的事情!

今天晚上給你們一個話題,回去參一參:一個對佛法不了解、不認識的佛教徒,他能不能往生西方淨土?也就是說一個沒有見地的學佛人,他能不能往生西方淨土?

我做一個比喻來問你們:如果你們對東華寺不了解、沒來過,這條路根本沒走過,你們僅僅憑確信有廣東翁源 縣東華寺這個地方,僅憑虔誠的相信,你們能不能到東華寺來?

今天晚上這個問題就談這麼多。剛才我的問題你們應該聽懂了,孫居士來回答一下。

孫居士:這個“見地”,就相當於我們知道這個“門”的路徑。如果你對這個門的路徑、方向,也就是你的目的,都不知道的話,即使你到了東華寺的門口,你也不知道,你會以為它在另外的一個方向,你會繼續向著另外的、相反的方向走下去!不管你多麼虔誠、多麼用力,很可能與東華寺失之交臂!

就相當於航行在大海上的輪船一樣,當你迷失了方向的時候,不管你再怎麼加油,再怎麼努力去航行,最後你和那個彼岸永遠是失之交臂了,就這麼簡單!所以師父講“見地是修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非常簡單,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

相華:經上講“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師:在你念佛的時候,你的心地自然能夠打開,它是指你在念佛的那個同時,你的見地同時能夠完成。你只看到他在念佛,沒有看到他的見地已經形成。所以不能只看到他在念佛,而忘記他去修行的過程了。孫居士回答得非常正確。

佛陀、菩薩、祖師們一再強調,修行的四個步驟:信、解、行、證。你光信不行,要解答它、還要明白它,也就是要有見地。你有了見地,還要去行願。通過持續不斷地行願,最後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的證果。

實際上所謂的信、解、行、證,不外乎禅宗更濃縮了以後的見地、修證、行願。所以學佛第一步是把“虔信”擺在首位,你有了虔信,你不了解它、不明白它,你是迷信,或者說是一種邪信!只有明白了以後的信才叫做正信。

“解”就是明白的意思,就是見地。你的見地明確以後,才去行願。何為行願呢?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對境煉心哪!修這顆心、修我們的習氣毛病、修福報、修功德,都叫做行願。功德圓滿了、具足了,才能夠證果。

現在你們的見地到了哪個程度,自己問一問自己。我現在不妨退一步,認可你們的見地都對了、圓滿了、屬於正見,但是你們的行願都還不夠。況且你們在座的許多人都是邪知邪見。拿禅宗的話來講,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與道相違背”,都是歪門邪道!你沒有入道就是外道,你的見地不正就是邪道,並不是說裝神弄鬼才叫做邪道。

見地不清楚,沒有用!我不知道你們大家怎麼在做功夫、每天怎麼在修,你沒有見地怎麼去修呢?前面黑蒙蒙的一大片,伸手不見五指,你怎麼敢走路呢?連一米遠的地方都看不見,伸手不見五指,你們說天這麼黑,你怎麼敢走路呢?

在座的有很多人修行十幾年了,沒有一點見地。你以為你每天在燒香、拜佛,天天誦《金剛經》、《地藏經》,這是在走路、是在修行,這叫做自己哄自己暫時不要哭。你沒有見地,我說句讓你們灰心的話(這一說又是罪過,讓你們灰心,應該鼓勵你們才對),你所做的一切,都與道絲毫沒有關系!

道理很簡單,我剛才講,你眼前一團漆黑,伸手不見五指,你看不見路,怎麼走路呢?你說你在走路,我根本不相信!一個沒有見地的人,怎麼可能在修行呢?怎麼去修行呢?

你如果真的花上三年的功夫把見地弄清楚了,再去修行的話,一年的時間功夫就上來了,就夠了,之所以你們修行這麼多年沒有入道,就是因為你沒有見地。你認為偶爾做了個夢、有感應了、佛放光了、聽到聲音了,這些就是修道,這些和道不相干!這些叫做境界,和道沒有關系。

不要急於入三摩地,也不要想著先開智慧!先要弄清見地。你見地弄清楚了,本身就是智慧、就是禅定,當然也包含功夫。實際上所謂的禅定功夫、所謂的智慧、所謂的游戲神通,70%在見地裡面就已經完成了,還有30%,不過是重新反復地打撈,再去核實、印證、鞏固。

70%的功夫在見地裡面已經完成了,還有30%要做的功夫,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再去鞏固、再去打撈、核實而已。既然你們都沒有見地,你們說所做的一切有用嗎?

你圓滿的落腳處,最後圓滿落在哪裡?還是落在見地上;修行的第一步是什麼呢?還是見地;你下手處也是見地,你功夫圓滿了以後,也就是通常說的證得了三藐三菩提以後,落在哪裡?還是落在見地上。不要急著想出神通、出禅定功夫!

眾答:……

師:每個人回答得都對 。每個人回答的問題,正說明你自己處在哪一個層次上。也就是說你自己處在哪一個層次上,就在你目前的層次上繼續修下去。


 

 

上一篇: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二、禅的正見研習與參學 如何參學善知識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三、禅的修持方法與體究 禅悟與工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