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別釋勝義了義
一釋勝義
勝義對世俗說,就是世俗勝義的二谛。二谛是如來說法的規則,缺一不可。中觀論說:“如來依二谛,為眾生說法”,就是此意。世俗谛是一般人所感覺的常識境界,勝義谛是聖者特殊智慧所認識的境界。常識的世俗境界是錯誤的、歪曲的;特殊的勝義境界是正確的、不顛倒的。
勝義有三種的解釋:一、持業釋:義是所認識的對象,勝是第一殊勝的意思,就是最高級最究竟的境界。這樣,勝就是義,故名勝義;或第一就是義,名第一義。宇宙萬有的真理,諸法普遍的實性,就是這勝義谛性。二、依主釋:勝是聖者能認識的無分別智,義是聖者所認識的特殊妙境,以特殊智觀察通達特殊境,叫做勝義。所謂彼勝智所認識之義,名為勝義。三、有財釋:這說本身不是勝義,但有彼勝義,亦得名為勝義。如具縛凡夫,沒有無分別智,是不能得勝義無性的,然因聽聞無垢清淨的聖教,如理思惟,觀察修習,具有有漏的三慧,三慧雖不就是勝義的智慧,然能順彼無分別的現證妙慧;因由這三慧,就可引發無漏的無分別慧。本經所說的勝義,是第二種清淨智慧所緣的清淨境界,如經說:“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世俗,是隱覆粗顯的意思;蒙蔽事物的真相,令不見他本來的面目,這是世俗的功用。常人所見的色等五麈,不就是五麈的本身。如眼所見的白色,常人總以為是個單純的白色,其實他是七種顏色綜合成的,這以分光鏡一望便可了知。平常說世間是虛妄的、如幻的、不真實的,都是指這世俗說的。
勝義、世俗的二谛,在大小乘的聖典中都曾談到。阿含經解說二谛:真實性是勝義,假名說是世俗。如六根六麈是勝義有,粉筆黑板就是世俗說。這樣,小乘的勝義有,就是大乘的三科事。三科的假實,學派各說不同:說一切有及犢子系,計三科皆實;大眾系的說假部,以十二處為非實;上座系的說經部,以蘊處為假有,十八界是真實。有說苦集滅道的四聖谛是勝義,如遺教經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佛說苦谛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有說(大眾分別說系):十二因緣是勝義;緣起經分別緣起與緣生,以緣起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所以大眾分別說系,以緣起為無為,緣生為有為,無為就是勝義谛。這是從緣起鉤鎖的因果必然性,推論出一常住不變的理則,說為勝義谛的真實性。大乘經解說二谛,世俗就是常識的境界,勝義或指空性,或指實相,或指真如、法界,或指無相、實際。名雖別異,而同含有恆常、普遍、真實的定義。今且就本經一談勝義谛。經雲:“若是有為即非勝義”又說:“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意思是:有生有滅的因緣法,不是勝義谛,清淨智慧所緣的清淨境界,才是勝義谛。所以站在大乘的立場上看:小乘以三科的世俗谛為勝義谛,是錯誤的。十二門論說:“汝聞世谛,謂是第一義谛”。小乘也有主以四谛理為勝義谛的,即苦下的苦、空、無常、無我;集下的集、因、緣、生;滅下的滅、盡、妙、離;道下的道、如、行、出是。這在龍樹學中許不許可如此呢?龍樹說:無常無我非第一義,實相理中常無常、我無我是不可得的。不過,通過空性的即空無常,即空無我,龍樹是又許為勝義真實的。所以說:無常無我只合三法印,要與空性相合,才是勝義谛。不通過空性的無常無我的理性,有時是遍有為,有進又遍無為的。無著說勝義,一如本經說的清淨所緣境界,一如小乘說的蘊處界三。瑜伽論說:“如有色等想事,緣離言法性,當知此性是實物有、是勝義有”。總表如下:
小乘及瑜伽派的義谛,是有自性的;大乘中觀派的勝義谛,是無自性的。勝義雖是普遍平等一味性的,然由學派思想的不同,大分為有無自性的兩類。不過,三科事的因果等,龍樹、無著還有诤論的:前者說這是勝義空,後者說這是勝義有。龍樹為破瑜伽派的緣起因果勝義有的不澈底,於是就說本經是不了義的,因為本經是談勝義有的。這是一邊之談,實則本經在勝義了義教中,說勝義為清淨所緣進,只是講通達空無自性,為真勝義谛,根本沒有說到什麼緣起因果法是勝義有的問題,所以本經是不是了義,與這毫無關系。
二釋了義
了義對不了義說:說理澈底、明了、究竟、是了義;反之,是不了義。佛是一切智者,這話是了義的,因是澈底明了究竟之談。說法人可得五種利益,這話是不了義的,因不是澈底明了究竟之談。了不了義在大乘經中有各種說法不同:有說略說不了義,廣說是了義;有說廣說義多為不了義,略說義少是了義;有說理深是了義,理淺為不了義;有說理淺明白是了義,理深難懂為不了義;有說小乘法不了義,大乘法是了義;有說聖人所知的特殊境界是了義,常人所見的庸俗境界為不了義;有說小乘的四谛法為不了義,大乘的性空法是真了義;有說三德秘藏是了義,非三德秘藏即非了義。雖有多種的解說不同,然綜合的看,不外下列兩點:
一、約教顯明不明白分了不了義,二、約理盡不盡分了不了義。實際此皆各說一邊:如說一枝粉筆是由人工水土等做成的,這在教顯方面是了義的了,但在理論方面並不怎麼究竟,所以又成不了義了。又如宣說一切法無自性空,這在理論方面是了義的了,可是由於說得不怎麼詳細明白,所以在教顯方面又成為不了義了!瑜伽學者,就教顯分別了不了義,而以解深密經作衡量的標准。他說:教顯明白是了義,如果依文取義,解說不明,不論理論說得圓不圓滿都不得名為了義。所以他引本經說:“世尊於初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輪,雖是甚奇甚為稀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世尊彼時所轉*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空性相轉正*輪,雖更甚奇甚為稀有,而於彼時所轉*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輪,第一甚奇最為稀有!於今世尊所轉*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诤論安足處所”。第一時中說的諸法有處相教,第二時中說的諸法無自相教,第三時中善巧分別有無自相教。善分別的,其義不可更作余解,是了義的,不善分別的,其義須作另一番解釋,是不了義的。中觀學者,約理盡不盡分別了不了義,而以無盡慧經作為衡量的標准。他說:理論說得究竟,就是了義的,假使理論不澈底,不論教顯說得怎樣明白易知,都是不了義的。所以他引無盡慧經說:“顯示世俗者為不了義經,顯示勝義者為了義經”。怎樣是顯示勝義?怎樣是顯示世俗?無盡慧經說:“以種種名言宣說我、有情,於無我中說為有我,此等名不了義經”。“若顯示空、無相、無願及無我等解脫門,此即名了義經”。一切法本來無我,而現在說有我、或有情、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這自是不了義的。一切法皆無自性、無我、無有情、無命者、養者等,就如一切法的本相,宣說他無我、無有情等,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生等,這自然是了義的。般若經是顯示空、無相、無願等的真理的,所以般若經是了義的;深密經顯示此理不澈底,所以是不了義的。其實,佛陀曲順機宜,方便說法,有時為了使諸有情信解受持起見,於諸大乘經中,特別強調說這是究竟了義之教,如法華經、華嚴經等,無不說他是經中之王。然而究竟是不是了義,這得抉擇他的內容方可予以判別斷;但聽了義之名,那是不可靠的。所謂抉擇內容,就是考察經中所诠的意義,是不是合乎某一真理的定義:合即了義,不合即非了義。不以真理的定義,抉擇他的內容,那就部部經都是了義,而沒有不了義的經名了;如此,那還辨別什麼了不了義呢?有說:辨別了不了義,不以經說為憑,因經中安立的了不了義之法,是多種不同的,所以必須根據諸大論師分辨抉擇的了不了義,方能真實探得誰是了義,誰非了義。這是輕經重論的論調,其實不一定是如此的。因為,造論的論師,見解有淺深,抉擇有差別,所分辨的了不了義,不見得就全是正確的!至於說論有嚴密的組織,一貫的條理,對經的抉擇,詳細明白,使研究論典者,易於通達經的意趣,這是真的;若說論所辨別的了不了義,就屬可靠,那倒未必!佛所說的一切勝義了義之教,都是甚深難知難以理解通達的:如般若經、解深密經的勝義了義教,不特無智慧的讀了不能得著他的要義,就是有智慧的讀了也不能完全領悟他的意趣!那怎麼辦呢?這唯有向諸大論師所造的論典中去求理解:如讀彌勒的瑜伽、中邊等論,就可理解深密經中所說的勝義了義教;若讀龍樹的中觀、智度等論,就可理解般若經中所說的勝義了義教。所以平常說的學經也要學論,其意就在於此。
三勝義了義
什麼是勝義?什麼是了義?這在前二段中已說得非常明白;現在再將勝義了義合起來,一談他的深義。中觀師說:勝義就是了義,了義就是勝義,沒有勝義不是了義,也沒有了義不是勝義的。瑜伽師說:了義是勝義的,不了義也有是勝義的,如一切法空,是諸法的勝義,但不是了義,因為教顯簡單,沒有說得明白,必如本經詳細的說明三性三無性,方是勝義了義。不過,中觀師說的勝義是了義的這話,是有兩種解釋的:一、澈底義。了是完畢結束之意思,如事已做完畢,叫了,沒做完畢,叫未了。諸法勝義谛,是空無我性,是澈底究竟之談,不須再用其它的話加以轉變解釋,名勝義了義。如果還要引用其它的意義來加以解釋說明,就不是究竟的勝義了義教了。二、決定義,了是明了決定的意思,如一加一是二,二加二是四,數目決定,明了無疑,名之為了。諸法勝義谛,以能成的正當理論,建立他是真正勝義,已經確定明了,這確定明了的勝義,既不為其它理論所駁倒,也不可轉釋為另一意義,所以是勝義了義。假使可以轉釋為一分空,一分不空,或全分不空,那就不得算為勝義了義教了!至瑜伽師說勝義是了義的這話,了是作明了解的。諸法勝義谛,從世俗名言上去顯示他時,如果解釋詳細,說得明白,就是勝義了義;假使說得抽象,解釋不明,那他雖是勝義,可不能說為了義。如諸法無自性的這話,本來是不錯的,但你卻不能如言執義的以為什麼都是空無自性,必須要作另一種的意義去解釋,也就是說要如解深密經的明了顯示:遍計執是無自性的,依他、圓成是有自性的,而依他起上,遣除遍計執所顯的空性,是清淨聖智之所緣的。如是分別說明,方是究竟的勝義了義。
上面在解釋經名中,曾說法的本身沒有什麼深密,深密是在眾生的根機;現說了不了義,亦以眾生的根機來顯示,較為妥當無诤。般若經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鈍根聽了不能領會,成不了義;利根聽了當下悟解,就成為了義了。所以約鈍根需要重行解釋說,深密經是了義,般若經是不了義的;約利根不需重行解釋說,般若經是了義,深密經是不了義的。然若唯就法說,不論是從勝義、空性或教顯方面去看,深密經都是了義的。中觀師從法上批評深密不了義,實是錯誤的;因本經也說空性,若此空性不算了義,要般若說的空性方是了義,那這空性實也不可說為了義,因還要約教顯示,才能明白的。所以本經決不因空宗說他不了義,就是不了義,他自有他的偉大價值及在佛學上所占的崇高地位!研究佛學者,倘能從根機的利鈍著眼,不唯在法上觀察,就不會我說你所宗,或你說我所宗的聖典是不了義了!如更進一步把理盡教顯統一起來,直探法的本義,就更不會有了不了義的诤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