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剛曉法師:《攝大乘論》要義 增上心學分第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增上心學分第八

這一部分是說的定。

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增上心殊勝雲何可見?

說,增上戒的殊勝已經說完了,增上心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這裡沒有用“定”,而用的是“心”、增上心。我們知道,心一般是指我們現前的虛妄分別心,因為是虛妄分別心,所以有很多的煩惱,若是我們能夠修學世出世間善法,那就會逐漸地得到安樂、得到光明。增上心就是說,我菩薩修學聖道,先有增上戒令自己的身口清淨,你不是身口清淨就完了,你還要進一步調伏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也清淨,所以這裡用了增上心,其實給定是一樣的。

略由六種差別應知:一、由所緣差別故,二、由種種差別故,三、由對治差別故,四、由堪能差別故,五、由引發差別故,六、由作業差別故。

菩薩增上心有六種殊勝,就是所緣差別、種種差別、對治差別、堪能差別、引發差別、作業差別。根據這六種差別來顯示菩薩增上心的殊勝之處。下邊兒一個一個的差別來說。

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為所緣故。

“所緣差別”就是大乘所說的禅定、增上心所緣慮的對象與小乘的禅定是不一樣的。“謂大乘法為所緣故”,就是說,大乘增上心所緣慮的對象是大乘教法,是大乘的教理行果。禅定是什麼?就是靜慮、思惟修,就是把心靜下來專門思惟,現在菩薩增上心就是讓你的心靜下來專心思惟大乘教法。菩薩是為了成就佛道而修習禅定的,所以在禅定中是思惟大乘教法的。我們通過這《攝大乘論》,可以看出,無著論師一直在強調學習佛法的重要性,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是以學習為基礎,這給咱們中國佛教徒是格格不入的。淨土宗要求專心念佛,禅宗要求專心參究,這差別很大。

種種差別者,謂大乘光明、集褔定王、賢守、健行等三摩地,種種無量故。

第二是種種差別。第一的“所緣差別”是說學習的是大乘教法,這第二的“種種差別”說的是所成就的禅定是各種各樣的。長行中舉出了四種三昧。第一是“大乘光明”三摩地,“大乘”是發無上菩提心,發大菩提心的人,他修學禅定成功了,他從禅定裡發出光明智慧,能夠照了大乘佛法的教理行果,能通達一切大乘佛法,這個就是“大乘光明三摩地”,這是強調智慧的。第二種禅定是“集福定王”三摩地,所謂“集福定王三摩地”,這是說,禅定雖然成就了,但禅定不是目的,我的目的是要成佛度眾生的,於是,菩薩成就了禅定以後,還要繼續積集無量無邊的福德。這是得禅定以後,在禅定裡繼續積集無量的福德。“王”是自在的意思。“福”是福德,最簡單的福就是咱老百姓說的身體健康、家庭和睦等,當然這裡說的可不是這個。第三是“賢守”三摩地。“賢”是慈悲仁善,“守”是有慈悲心守護一切眾生,怎麼守護呢?就是教化一切眾生,讓眾生都修學善法而不受惡報。這是說菩薩在禅定中教化眾生。大乘光明三摩地、集福定王三摩地是菩薩自己培植福慧,賢守三摩地是菩薩利益眾生。第四是“健行”三摩地,“健行”就是健者所行,“健”是剛健,也就是大丈夫,說,菩薩不為一切法所動搖的境界,叫剛健,他所修的三昧,叫做“健行”三摩地。長行中還有一個“等”字兒,是表示還有其它的三昧,三昧可不只這四種,有很多很多。

對治差別者,謂一切法總相緣智,以楔(xie)出楔道理,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粗重故。

“對治差別”是說登地的菩薩他在所成就的禅定裡,也還是得修學的,主要是修習止觀,他們修習止觀是干什麼的?我們修習是因為我們煩惱多,要對治煩惱,他們修習止觀是干什麼呢?也是來對治內心裡的煩惱,難道菩薩還有煩惱,菩薩有的是細相煩惱,就是煩惱的種子。“謂一切法總相緣智”,這是說菩薩在禅定裡繼續修止觀成就一切法總相緣智。法有總相、別相,就是總體、部分,我們是認識不了總體的。別相就是差別相,總相就是無差別相,無差別相就是真如。“總相緣智”就是緣一切法總相的智慧,實際上就是根本無分別智,又叫真如智、如理智。菩薩在禅定裡發動這個真如智來修止觀,就能除去阿賴耶識裡的粗重種子、煩惱種子。這個就叫“對治差別”。下邊兒的“以楔出楔”是個比喻,“楔”,就是小木片,木匠要作桌子,桌子腿與桌子面怎麼連起來,就是在桌子面上開孔,在桌子腿上作榫,把榫往孔裡放,孔與榫有時候會很合適,而有時候不是那麼合適,當孔大了一些而榫小了一些的時候,就用小木片打進去,這個小木片就叫楔。楔就是不主要、很小的意思,咱們在看書的時候,有些書一開始的一小段兒,叫“楔子”。還有的時候是這樣,有一段木頭,孔裡放了一個東西,發現放錯了,要把它拿出來,可怎麼用力也拔不出來,我就從反面用一個木塊釘住要拿出來的東西打擊,就可以把要拿出來的東西拿出來,那個木塊就叫楔子。這個“以楔出楔”就是這個意思,孔裡有一個楔拿不出來了,我就又用一個楔釘住它,把要拿出來的楔打出來。這個比喻就是說,現在阿賴耶識裡有煩惱種子,它是個壞楔,要把它拿掉,它堵住了我們的心竅,把這個孔堵住了,我們就用“一切法總相緣智”――就是修止觀成就是總相緣智、根本無分別智、真如智,來把阿賴耶識裡的煩惱種子打掉,把心竅打開。就是說,止觀能破煩惱種子。“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粗重”就是遣除阿賴耶識中的一切障礙種子。這就是對治差別。小乘只能對治現行,而大乘不但可對治現行,還可以對治種子。

堪能差別者,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堪能”就是殊勝的能力。“堪能差別”是說,菩薩安住在甚深禅定中,他可以隨自己的高興而到任何地方去受生,他看哪個地方有人該當受教就到那個地方受生去教化那該當受教的人。

引發差別者,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

“引發差別”是說,菩薩這增上心學禅定能夠引發出“一切世界無礙神通”,“一切世界無礙”就是說可以到任何世界去,到娑婆世界可以,到極樂世界也可以,到淨琉璃世界也可以……想到哪兒就到哪兒,沒有一點兒障礙。這不是小乘所能及的。

作業差別者,謂能振動,熾然,遍滿,顯示,轉變,往來,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類,或顯或隱,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辯念樂,放大光明;引發如是大神通故。

剛才說的“引發差別”是說從增上心學禅定裡面引發出無礙的神通,這個“作業差別”是說引發出來的神通可以作業,作種種不同的業,長行中就舉了一些情況。“能振動”,這是指威力大,可不是引起地震。“熾然”是指光明無量。“遍滿”是指利益所有眾生,任何世界的任何眾生他都可以利益。“顯示”是表現出來以開示眾生,表現出什麼?只要能利益眾生的,他都可以表現出來。“轉變”,這是讓四大互相轉變,讓水變成火,讓火變成風,有這個境界。“往來”是說可以在任何世界來往。“卷舒”,卷就是把大的變小,舒就是把小的抻大。這都是自在的境界。“一切色像皆入身中”,這句話實際上表述的就是《普門品》中的“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度之”,就是說,菩薩變現了很多化身去度眾生,這些化身就是論文中說的“色像”,化身是以色法的形式顯現的,所以是“色”,它們只是化身,不是實在的,所以是“像”,像就是影像。接著一句是“所往同類”,就是說,菩薩化現了各種化身,這些化身都去度眾生,要去度化牛的時候,就有一個菩薩化身的牛去度,要去度化天人的時候,就有一個菩薩化身的天人去度,要來度化人的時候,就有一個菩薩化身的人來度,這就叫“所往同類”。為什麼這樣呢?比如說你要來度化人,可是你卻是化身的豺狼來度,人見你就跑,你怎麼來度?所以要化身為同類的身像來度。“或顯或隱”是說,化身的同類身像或者是很明顯地現出來,讓你看見,和你說話,但有的是“隱”的,就是讓你看不見――也就是幫助了你,但你不知道是誰幫助你的。“所作自在”,是說菩薩想作的事兒沒有作不成的,為什麼?作不成的他就不作,也就是說,機緣沒到的時候他根本不強作。“伏他神通”是指菩薩的神通可以降伏惡人,你就是再惡的人,到菩薩這兒都不行,你惡菩薩比你還惡,讓你惡不起來,你要是善良,菩薩給你幫助使你上進,你惡,菩薩給你作惡的逆緣,讓你不能為惡。“施辯念樂”,“施辯”就是布施給你辯才,你沒有辯才菩薩布施給你辨才,讓你度眾生的時候說法說得更好,能更好地度化眾生,這就是咱們常說的“加持”。“念”就是“施念”,“樂”就是“施樂”。“念”就是“於曾習境明記不忘”,現在的“施念”就是說,有的修行者念力不行,老忘,菩薩就加持你,讓你保持念力。念力是五力之一,在《阿彌陀經》上說極樂世界的鳥都在說法,說的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其中的五力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其中就有念力。現在菩薩就是加持你的念力。“施樂”就是使令聽法的人心裡得到法喜。妙老說也可以這麼說:有些邪惡的鬼神放種種毒氣,使這個地方流行瘟疫,菩薩用神通能消除這一切瘟疫,使大家身體健康,這也叫施樂。“放大光明”是菩薩在要說法是時候給有緣人發信號,通知他們。在咱們這個世界要通知是打個電話呀什麼的,菩薩就是放光的,菩薩在這兒一放光,十方世界有緣的人,或者他方世界的菩薩就來了,來捧場聽法。大乘經典上佛陀說法的時候很多都要放光。“引發如是大神通”,菩薩在增上心禅定裡面就能引發這樣廣大的神通,來作利益眾生的廣大事業。這是不可思議的。

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

作業差別是六種殊勝的最後一個,不過作業差別講的很多,剛才是說引發神通,現在說引發難行業。所謂“引發難行業”就是說,從禅定裡能引發出來十種難行。論文中說“攝諸難行十難行”,就是說用十種難行可以收攝一切難行,一切難行都包括在這十種難行裡了。

十難行者,一自誓難行,誓受無上菩提願故。

十種難行是啥呢?第一個是“自誓難行”,“誓”就是誓願,“願”是希望作,“誓願”則是決定要作、一定要作。論文中說“自誓難行”是指“誓受無上菩提願”,就是說,菩薩決定要發成就無上菩提的大願。“受”就是接受、領受,就是說我要接受無上菩提願、要成就無上菩提願。成就無上菩提就是成佛,成佛可不是容易的,菩薩說不容易我也要成,他不怕難。菩薩發這願是自己要發這願的,所以叫“自誓難行”。

二不退難行,生死眾苦不能退故。

第二是“不退難行”。“不退難行”是說,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要學佛法、行六波羅蜜多、廣度眾生,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他也要受很多苦,比如說身體上的苦,象寒冷、酷暑,還有就是他度眾生眾生卻觸惱他等,雖然菩薩受了這許多的苦,但菩薩是不會退心的。

三不背難行,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

第三個是“不背難行”。“背”就是捨棄。這是不背行難論文中說是“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就是說菩薩去度眾生,眾生因為在生死裡流轉久了,你去教化他,可他不接受教化,或者說象地藏經中說的,地藏菩薩把你從險處救出來,可是一下子你就又掉下去了,菩薩再來救你,一下你又下去了,雖然如此,菩薩也不捨棄你。

四現前難行,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

第四是“現前難行”。就是說,菩薩去救度眾生,可是眾生對菩薩卻惡意相向,他還要傷害菩薩、毀辱菩薩,菩薩對這樣的眾生也不會生嗔恨心,還是慈悲地來作一些利益你的事兒,照樣來救度你。論文中的“怨有情”就是對菩薩有怨恨,你去救他可他卻討厭你。這一個現前難行就是咱們常說的以德報怨。大菩薩沒有嗔恨心,你對他不好他也是不會嗔恨的,他只有憐憫心、慈悲心。

五不染難行,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染污故。

第五的“不染難行”就是指在這個世間但不受世間染污,就是不為世間一切所動。世間一切就是指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利是你得到了可愛的五欲,衰是失掉了可愛的五欲;毀是說你的壞話,譽是說你的好話,都是在背後說;稱是當面說你好,譏是當面說你壞,讓你好沒面子;苦就是讓你苦惱,樂是讓你快樂。現在說這一切都不會動你的心。

六勝解難行,於大乘中雖未能了,然於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

第六是“勝解難行”,說,這一位菩薩對於大乘教法中說的境界還沒有證得,也就是說還沒有得無分別智,但是他對於大乘的廣大甚深教法還是恭恭敬敬地修學,以使自己生起深深的信解。這個也是不容易作到的。我還沒有得到大乘的好處,我仍然恭敬大乘教法。我們現在有這樣的人,他有不如意了,聽人家說佛菩薩是有求必應的,那麼就去求。比如說他得了癌,他就去讓廟裡給作一場佛事,或者去求活佛灌頂呀、給一個教授呀等,可是,他的病仍然沒有好起來,於是他就抱怨說,佛教是騙人的,我真的去求菩薩了,可我並沒有得到我想要的。我現在沒有得到大乘佛教的好處但我仍然恭敬大乘佛法,這是不容易作到的,所以是難行。

七通達難行,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

第七是“通達難行”,就是說,這位菩薩他在增上心禅定裡,他能完全通達人無我、法無我。“具能通達”的“具”就是徹底、完全。

八隨覺難行,於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能隨覺故。

第八是“隨覺難行”,“隨”是隨順,“覺”是覺悟。隨覺難行是指,佛陀的言教是為度眾生而說的,但有一部分是佛陀秘意而說,就是說不是顯了說,對於這些秘意而說的言教,菩薩能隨順佛陀的言教正意而覺悟。這一個隨覺難行下邊兒還有解釋。

九不離不染難行,不捨生死而不染故。

第九是“不離不染難行”,這是說,菩薩能夠不離生死,但是不受生死的染著。“不受生死的染著”就是指不會因為生死而生出許多的苦惱、造出來很多的新罪、過失,羅漢是離開了生死所以不受生死的染著,菩薩不用離開生死,就不受生死的染著。這是因為大悲心的緣故。

十加行難行,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窮生死際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

第十是“加行難行”,“加”就是增加、增長,就是要努力精進修行的意思。論文中的“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是說,成佛了以後,就安住在一切障礙解脫的境界中,沒有煩惱。剛登地的菩薩,還是有煩惱的,但他經過努力修行,就可以把煩惱斷盡。“窮生死際不作功用”,說,佛安住在沒有煩惱的境界中,是一直沒有煩惱的,“窮生死際”就表示長遠、長久,久到永遠,因為佛本身是沒有生死的,“不作功用”是說不用起心動念。雖然佛不用起心動念,但他可以“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就是說,他不用動度眾生的念頭而自然去度化眾生。這是法身境界。十種難行是菩薩的,第十的加行難行是說菩薩在因位上就有此目的,以求達到度脫一切有情的目的。

復次,隨覺難行中,於佛何等秘密言詞彼諸菩薩能隨覺了?

十種難行中第八是“隨覺難行”,這裡把隨覺難行再進行一番解釋。先提出問題,說菩薩對佛的什麼秘密言詞能隨覺呢?

謂如經言:

比如經中這樣說。

雲何菩薩能行惠施?

菩薩是怎樣修行布施波羅蜜多的呢?

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然於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

“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然於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這就是秘密言詞,我們就不懂了。這句話說,菩薩一點兒布施也沒有作,可是他卻是在十方世界作了最大的布施。既然他沒作布施,怎麼能是最大的布施呢?我們就不懂了。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比如說財施,你說你財施了,可是你根本沒有財物,這能說你是布施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看233頁世親釋,“謂諸菩薩一切有情攝為自體,是故彼施即是己施”。就是說,菩薩通達了平等法性、通達了真如,他們照見五蘊皆空,發現真如是平等的,與佛平等、與一切菩薩平等、與一切眾生平等,真如不分你我、沒有界限,是一體的,所以說,別人在十方行布施,也就是這位菩薩在十方行布施。所以說這位菩薩“無少所施,然於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再看一下487頁無性釋,無性釋中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給世親釋意思一樣,不過話稍有不同,“謂諸菩薩一切有情攝為己體,通達自他平等性故,彼行施時即菩薩施故無少施名能行施”。無性釋的第二種解釋是說,“以一切所有財物施於一切,是故說名無少所施”。這第二種解釋有點文字游戲的味道,《攝大乘論》原文是說“諸菩薩無少所施”,無性就說,因為是多施,所以不是“少所施”,應該是“多所施”。第三種解釋是說,“又所施物施者、受者皆不可得,三輪清淨,是故說名無少所施。”這是三輪體空的意思,就是說菩薩觀察財物、施者、受者皆不可得。世親、無性就是這麼解釋的。

雲何菩薩樂行惠施?若諸菩薩於一切施都無欲樂。

再看“樂行惠施”,就是歡喜,菩薩喜歡行布施。什麼叫“菩薩樂行惠施”?怎麼才是菩薩樂行布施呢?“若諸菩薩於一切施都無欲樂”,聽佛菩薩說話可真別扭,什麼叫菩薩樂行布施?如果菩薩對於一切布施都不喜歡就叫樂行布施?這不是對著干嗎?我們凡夫行布施,都是有所求的,我在佛前放一串香蕉,我希望我的孫子今年考個好大學,我在佛前放五個蘋果,我希望我的癌症好,這樣所謂的布施,是有染著的,就象作生意一樣,用一串香蕉就把佛給打發了,就想大賺一筆,佛老作賠本買賣?這不是布施。菩薩不是這樣的,他是無相布施。因為菩薩是無相布施,所以是真的“樂行惠施”。這裡就說了,什麼才是“菩薩樂行惠施”?說,菩薩行無相布施、無染布施就是樂行惠施。

雲何菩薩於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

經裡邊兒還說,什麼是“菩薩於惠施中深生信解”?就是說,佛告訴我們修布施有大功德,我們相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於是我們就布施,而且堅信我們行了布施會有功德,應該來說這就是“深生信解”。但現在經中說“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是“菩薩於惠施中深生信解”,這可麻煩了~~“不信如來而行布施”這就是秘密言詞,就是密意說法。這該怎麼理解呢? 這個不信可以說成不壞信,阿含有四不壞信,就是佛、法、僧、戒,對於佛、法、僧、戒的信心不可破壞,就是因為聖者見到了諸法實相,知道一切法是因緣所生、都是無我的境界,這時他對於佛法的信心是不可破壞的。菩薩知諸法離一切相,此中無佛無眾生,無佛可得,無眾生可得,這叫“不信如來”。菩薩證悟諸法實相,在諸法實相中發大悲心修行布施波羅蜜,這是“深生信解”――知道“所謂布施,即非布施,是名布施”,布施不可得,這是“不信如來而行布施”。也就是不執著於佛陀的教導而行布施,我是自然而然的布施。正剛法師說是:凡愚信佛,菩薩“以內心深處發出,自得施心,不依他緣。”

雲何菩薩於施策勵?若諸菩薩於惠施中不自策勵。

什麼是菩薩“於施策勵”?“策”就是警策,自我警策,就是說,我這一陣兒懈怠了,忽然心念一轉,我不該懈怠!我得精進!這是“策”。“勵”是鼓勵,我懈怠了,別人鼓勵我說,你不該懈怠,你應該精進,這是“勵”。什麼是菩薩於施策勵呢?經中說“若諸菩薩於惠施中不自策勵”!得,又完了,“不自策勵”就是“策勵”。這該怎麼理解?就是因為菩薩證悟真如,斷除了悭吝心,沒有悭吝心了,就是自然能布施,凡夫是需要策勵的,但菩薩不是,他是任運地布施,這就是“於施策勵”。這也是秘意說法。

雲何菩薩於施耽樂?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

什麼是“於施耽樂”,“耽樂”就是特別好樂,特別喜歡,對於布施特別喜歡,時時要布施,可不是這時心血來潮了布施一次,而是經常的,這是耽樂。我們也有這樣的人,雖然自己不是很有錢,但看見可憐人就總是布施一些。現在說什麼是“菩薩於施耽樂”?“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說,就是菩薩一直布施、無量無邊的布施。要布施總得你有財富,你常常布施,那得有多少財富?菩薩因為無量劫的修行,所以他有無窮的財富,他能夠一直布施。這一個就是說,為什麼菩薩特別喜歡布施?因為菩薩一直在布施,他有很多財富。

雲何菩薩其施廣大?若諸菩薩於惠施中離娑洛想。

什麼是“菩薩其施廣大”,說是“諸菩薩於惠施中離娑洛想”,這裡的“離娑洛想”,在印順法師、妙老那兒都是“沙洛”。世親釋234頁說,“言娑洛者,顯目堅實,密诠流散,今取密義離流散想……”無性釋487頁給世親是一樣的。用白話說就是,“娑洛”這個詞從表面上說是堅實的意思,但實際上這兒用的是秘密義――是表示不堅實的。“於惠施中離娑洛想”的意思就是說,菩薩在布施的時候,心不散亂,是禅定中行布施,所以說“其施廣大”。實際上就是說,菩薩在布施的時候,因其是禅定中布施,所以是清淨心布施,禅定中觀想,這就能施遍一切法界,所以是廣大布施。為什麼菩薩的布施是廣大布施?因為菩薩的布施是在禅定中布施、觀想布施。

雲何菩薩其施清淨?若諸菩薩殟(wen)波陀悭。

什麼是“其施清淨”?為什麼菩薩的布施是清淨布施?“若諸菩薩殟波陀悭”,這個“殟波陀”,世親釋中說,“殟波陀者,顯目生起,密诠拔足”,就是說,習慣上這個詞是生起的意思,一般這麼用,但在這兒是拔足的意思,拔足就是腳從淤泥中拔出來了。這一句論文是“若諸菩薩殟波陀悭”,表面上是說菩薩生起了悭吝心的意思,但實際上這兒是密意說菩薩從悭吝心中抽身出來了,消滅了悭吝心。這一句就是說,為什麼菩薩的布施是清淨的布施?因為菩薩沒有悭吝心。

雲何菩薩其施究竟?若諸菩薩不住究竟。

為什麼說菩薩的布施是究竟的布施?“若諸菩薩不住究竟”,“究竟”在世親釋、無性釋中都說是無余涅槃的境界,這一句就是說,象阿羅漢之類也布施,但當到入無余涅槃的時候,阿羅漢就不布施了,現在菩薩可不是這樣的,菩薩不住於無余涅槃的境界,菩薩是盡未來際一直行菩薩道,一直布施,一直饒益一切眾生的,所以說菩薩的布施是究竟的布施。

雲何菩薩其施自在?若諸菩薩於惠施中不自在轉。

為什麼菩薩的布施是自在布施呢?“若諸菩薩於惠施中不自在轉”,這個“不自在轉”是指障礙布施的煩惱,也就是種種的分別心,說,菩薩制伏了煩惱、種種的分別心,這些障礙都不能“自在轉”了,所以菩薩能夠自在地布施。這在世親釋、無性釋中的說法是一致的。“不自在轉”的“轉”就是生起。

雲何菩薩其施無盡?若諸菩薩不住無盡。

菩薩的布施是無窮無盡的布施,為什麼菩薩的布施是“其施無盡”呢?就是因為“諸菩薩不住無盡”,“不住無盡”的“無盡”世親釋上說“此中無盡,意取涅槃”,所以“不住無盡”就是說,菩薩不住在涅槃裡,所以他能一直布施、饒益眾生,這就叫“其施無盡”。

如於布施,於戒為初,於慧為後,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這是拿布施波羅密多為例來解釋了一下,說有十種秘密言詞。波羅密多總共有六波羅密多,除了布施波羅密多,還剩五種波羅密多,就是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禅定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在這剩下的五種波羅密多中,“於戒為初”,持戒波羅密多是第一個,“於慧為後”,般若波羅密多是最後一個。“隨其所應當知亦爾”,其他的五個波羅密多都是象布施波羅密多一樣,有十種秘密言詞。這就是隨覺難行,因為佛陀說話可不是好理解的,可能就是反話,所以要“隨覺”也不是容易的。這是用六度來解釋隨覺難行,下邊兒用十惡來解釋隨覺難行。

雲何能殺生?若斷眾生生死流轉。

“雲何能殺生”,在我們一般的說法中,佛教第一戒就是不殺生,這裡卻說能殺生,佛為什麼這麼說呢?他這麼說是啥意思呢?是不是說我們可以殺生呢?不是的,佛說的“能殺生”意思是“斷眾生生死流轉”,就是說,佛說的能殺生意思是截斷眾生生死的流轉,讓眾生不在生死裡受生,說這叫“能殺生”,我們要是搞不明白的話,一聽見佛說“能殺生”,把“能殺生”理解成可以殺生,這就完蛋了,那我們就在六道中受苦出不來了。

雲何不與取?若諸有情無有與者自然攝取。

不與而取就是偷盜。菩薩怎麼能夠不與取呢?佛這話是什麼意思?原來是這樣的,“若諸有情無有與者自然攝取”,就是說,菩薩去度化眾生,沒有人說把眾生交給菩薩來度,菩薩主動發大悲心來度化。沒有人把眾生交與我,我自己要去度化,這就叫“不與取”。菩薩來度我們,我們還拽得不得了,不接受菩薩的度化,要是菩薩不主動來度化眾生的話,眾生就很難出離生死。“諸有情無有與者”就是眾生沒有人把自己交給菩薩,“自然攝取”就是菩薩自然來度化眾生,這是菩薩大悲心的緣故。

雲何欲邪行?若於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

菩薩怎麼能“欲邪行”呢,原來佛的意思是說,“若於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就是說,菩薩知道這個YIN欲是不對的,所以他不行欲而修正行。也就是說,佛是說“菩薩(知)欲邪(故不為而修正)行”。

雲何能妄語?若於妄中能說為妄。

菩薩怎麼能說妄語呢?佛這話是什麼意思?原來是“於妄中能說為妄”,就是說,菩薩知道一切法是虛妄的,所以告訴我們說這法是虛妄的。也就是說“菩薩能(夠)說(虛)妄(的法是虛妄的這樣的話)語”。應該這樣解釋。

雲何貝戌(xu)尼?若能常居最勝空住。

“貝戌尼”就是離間語。菩薩怎麼能夠說“離間語”呢?“若能常居最勝空住”,原來佛說這話是這麼一個意思:菩薩是告訴你要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離間”,可不是挑撥離間。咱們知道,如果兩個人太近了的話,不是好事兒,有的人因為太近日久生情,《楞嚴經》上說“情重則墮”。有的人因為太近了,用孔子的話說,叫“近之則不遜”(論語·陽貨)……所以人與人之間一定要保持一個恰當的距離,即使夫妻之間也得允許有自己的社交空間。所以說,佛陀說“貝戌尼”的意思是讓人與人之間有一定的距離,讓太近的人拉開距離,這個“離間”,“離”就是離開,“間”是空間論。“勝空住”也是這意思――保持一個恰當的距離。

雲何波魯師?若善安住所知彼岸。

“波魯師”是粗惡語。菩薩怎麼能說粗惡語呢?也就是說,佛說波魯師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世親釋235頁說,“此波魯師,顯目粗惡語,密诠住彼岸,波表彼岸,魯師表住,今取密義……”中間的這個“顯目”的“顯”是表現出來,“目”是名稱,所以,“顯目”就是從表面的名稱上來說,前邊兒已經說到過好幾次“顯目”了。這就是說,菩薩怎麼能說粗惡語呢?佛這話是什麼意思呢?“若善安住所知彼岸”,就是指,如果菩薩能夠住在彼岸,那就叫粗惡語。“彼岸”就是涅槃、諸法實相。這一個很奇怪。咱可以用漢語來順一下:在我們河南方言中,父母太喜歡這個小女兒了,當然這是幼兒的時候,小女兒特別調皮,父親就會笑著說,“這個瞎閨女”。從字面上來看,“瞎”是壞的意思、表示厭惡,但這兒實際上“瞎”是表示喜歡。兩個人吵嘴,甲說乙壞,乙就說甲,“你好~~”這一個“好”實際上表示“壞”的意思。佛經中間也有這樣的情況,佛經中說的“波魯師”粗惡語,實際上是說菩薩已經安住涅槃。是這麼個意思。

雲何绮間語?若正說法品類差別。

“绮間語”就是咱們平常說的“绮語”――謂乖背真實、巧飾言辭,令人好樂。菩薩怎麼能說绮語呢?這裡告訴我們說,菩薩的绮語是指“若正說法品類差別”,就是說菩薩用美妙的語言來宣說正法,說各種各樣的、不同的佛法,菩薩能夠用美妙的言詞演說佛法,使眾生悟入聖道,這就叫“菩薩绮間語”。

雲何能貪欲?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

菩薩也有貪欲,“貪欲”的“貪”就是已經有了還想多要、多占,“欲”就是欲界的東西、五欲。菩薩的能貪欲是指啥?“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數數”就是一次又一次,也就是說,菩薩一次次地想要成就無上靜慮,這就是菩薩的貪欲。我一次次地想成佛,這也是菩薩的貪。宣化上人說,我讓你們都不要貪,我要貪,我要貪蓋一個大廟,讓人有地方修學佛法。就是這樣。

雲何能瞋恚?若於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

菩薩也有瞋恚?怎麼可能!菩薩怎麼能有嗔恚心呢?有嗔恚心那還叫菩薩嗎?論文中說,“若於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原來是這麼回事兒,說,菩薩在修止觀時,他發現內心裡竟然還有煩惱,他就“憎害一切煩惱”,憎惡煩惱恰恰是正念。

雲何能邪見?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

一般說的邪見就是指不信因果、不知緣起等,現在說菩薩也有邪見,奇怪了,佛陀這話是什麼意思?“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原來是這麼回事兒:菩薩認清了一切邪見。按說,認清了一切邪見就該叫消滅了邪見才對呀~~不過這裡佛陀叫它為“(菩薩)能邪見”。“一切處”就是說一切因緣生法的地方,本來一切都是依他起,可是卻有了“遍行邪性”,就是遍計執性。本來是依他起性,卻被認成了遍計執性,本來一切法都是以阿賴耶識為種子所變現的,你卻非執著一切法都是真實的,這就叫“遍行邪性”。

甚深佛法者,雲何名為甚深佛法?此中應釋:

剛才是從十惡方面來解釋隨覺難行,現在要從甚深佛法方面來說隨覺難行了。也就是從甚深佛法方面來說秘意說法。

謂常住法是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

這一句是說,只有常住法才是佛法,這是因為諸佛經無量劫的修行所成就的果報是永久存在的。“常住法”是指什麼呢?論文中說是“其法身是常住”。就是說佛所成就的無量功德莊嚴的法身才是常住的,只有斷除一切煩惱以後得證的法身才是常住的,這個才是真佛法。

又斷滅法是諸佛法,以一切障永斷滅故;

這一句說,斷滅法是佛法。怪哉,剛說了常住法是佛法,馬上就說,斷滅法是佛法,佛說話怎麼這樣呢?佛陀這話是啥意思?難道是他非要把人攪糊塗他才高興?這樣顯得他高明?不是的,佛陀這話是有秘意的。說,這是指“一切障永斷滅”,就是說,佛菩薩經過長時期的修行,把所有的煩惱障、所知障都徹底的、永久的斷滅了。斷二障當然是佛法了。咱們也可以這麼說,常住的是佛法、斷滅的是佛法,除了斷只有常,除了常只有斷,現在斷、常都是佛法,是不是一切都是佛法?

又生起法是諸佛法,以變化身現生起故;

這一句說“生起法是諸佛法”,生起就是原來沒有現在因為因緣就有了、現出來了,這是佛法。這個是指“變化身現生起”,就是說,菩薩因為要度眾生,眾生在生死中流轉,要度什麼人就得接近什麼人,因為是生死凡夫,你用清淨法身來度,這行嗎?不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就得來給生死凡夫作朋友,打成一片,這樣才能教化他。於是,佛陀就變化出一個身形,以人的樣子來度人,以豬的樣子來度豬……現在他這個變化身現出來了,這就是生起法,生起法就指這個。度眾生是不是佛法,當然是!所以說“生起法是諸佛法”。

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皆可得故;

“有所得法是佛法”,啥叫“有所得”?就是可以見聞覺知的法。這兒說的“有所得法”是指的什麼?論文中說了,是指“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就是一切眾生的內心活動,內心活動了有些表現在外的就是身行、語行、意行,也就是三業,實際上就是我們的煩惱。“彼對治”就是佛的變化身來為宣說的對治煩惱行的方法。我們有煩惱行,佛就說法來對治我們的煩惱行。我們的煩惱行是所對治的,佛說的法是能對治的。“皆可得故”,這兩方面都是佛法。

又有貪法是諸佛法,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為己體故;

“有貪法是諸佛法”,我們有貪心,貪心就是染污、苦惱,佛也有貪心,他貪什麼?“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為己體”,“誓”是發誓,發誓一定要怎麼怎麼地,“攝受”就是引導、利益。根本就沒有人來要求佛,是佛自己主動來引導眾生的,來度化眾生的。“有貪有情”就是我們這些有貪心、有煩惱的人。咱們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從體性上說的、從真如方面來說的,佛的真如、眾生的真如沒有區別,佛說我們凡夫的體性就是他佛的體性。他說他來攝受我們其實是在攝受他自己。我們說有你、我、他的區別,有凡夫與佛的區別,佛不這麼看。“(攝)為己體”是指大家在真如上是一體的、是沒有分別的。佛度化“有貪眾生”,所以他也化現一個“有貪的化身”,這就叫佛也有貪心。

又有瞋法是諸佛法,又有癡法是諸佛法,又異生法是諸佛法,應知亦爾;

貪、嗔、癡三毒是在一起的,所以說了有貪法是諸佛法,只用了一句“應知亦爾”,對嗔、癡沒有詳細說。所謂“有瞋法是諸佛法”,就是說,佛為了度化我們這些有嗔眾生,也得化現出“有嗔眾生”的樣子來度化我們,這就叫“有嗔法是諸佛法”。瞋就是討厭、厭離,佛知道眾生的本性是清淨的,只是被煩惱賊所覆了,所以佛瞋這煩惱賊,就“自誓攝受有瞋有情為己體故”。癡也是這樣。還有一個異生法是諸佛法。“異生”就是凡夫有情,因為凡夫眾生各有各的見解、各有各的煩惱、各有各的業力、各有各的果報,所以叫“異生”。“異生法是諸佛法”也是“自誓攝受異生有情為己體故。”

又無染法是諸佛法,成滿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

“無染法是諸佛法”是指諸佛成就了圓滿的清淨真如,一切障礙、塵垢都不能染污它了。要想染污它,那就得有分別心,但佛是根本智、後得智,沒有分別心,所以不能染。

又無污法是諸佛法,生在世間諸世間法不能污故;

染給污一般是放在一起的,這兒給分開了。這是指佛從離一切相的常寂光土,生到流轉生死的眾生世間來,可是眾生世間的法不能污染佛的境界。剛才那個“無染法是佛法”是說佛內心究竟清淨,沒有煩惱障、所知障的染污;這個“無污法是佛法”是說佛來到世間,世間法不能染污。在清海無上師的說法中,我們本來是佛,我們下來度眾生久了,結果我們變成眾生了,現在我們修行,就是重新變回佛。

是故說名甚深佛法。

這就是甚深佛法。就是說,秘意說法就是這個。

又能引發修到彼岸,成熟有情,淨佛國土,諸佛法故,應知亦是菩薩等持作業差別。

增上心這一段有六種差別,第六種是作業差別,作業差別又分神通業、難行業、四種業,現在該說四種業了,四種業就是佛在三摩地裡面能引發出來四種作用。“修到彼岸”,說,菩薩在三摩地裡修六到彼岸法門,廣度眾生。“成熟有情”,這是說菩薩在三摩地裡成熟有情,或者是菩薩在三摩地裡用種種方便、善巧、神通等去教化眾生,成熟眾生的善根。“淨佛國土”,說,菩薩修種種功德,可以成就一個清淨莊嚴的世界。“諸佛法故”是說,菩薩在三摩地裡可以修種種的佛法。“應如亦是菩薩等持作業差別”,應該知道這四種是菩薩三摩地裡發出來的不同作用。

 

上一篇:黃夏年教授:明州佛教與四明知禮
下一篇:黃夏年教授:太虛大師的與時俱進思想初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