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剛曉法師:《攝大乘論》要義 彼果斷分第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彼果斷分第十

這第十的“果斷”和第十一的“果智”是修行證果的情況。前邊兒講的都是因地情況。所知依、所知相這兩部分,是講的唯識境。入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差別、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這六部分是說的唯識行。彼果斷、彼果智兩部分是講唯識果。這個“果斷”主要是說無住涅槃的。咱們看論文。

如是已說增上慧殊勝,彼果斷殊勝雲何可見?

增上慧的殊勝已經說過了,說菩薩的增上慧不是小乘所能及的。而菩薩的“果斷”殊勝之處是在哪兒體現出來的呢?

斷謂菩薩無住涅槃,

“彼果斷”的“斷”字兒是什麼意思呢?說,就是指菩薩的無住涅槃。涅槃有自性清淨涅槃、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無住涅槃,菩薩的無住涅槃就是菩薩的無余涅槃。阿羅漢的無余涅槃是他不干了、休息了,而菩薩的無余涅槃是無住、不休息,接著干。

以捨雜染不捨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為相。

這一句話是總括無住涅槃的體相。“捨雜染不捨生死”,“捨雜染”是指沒有煩惱,成就了般若波羅密多,也就是不住生死,有智慧不住生死。“不捨生死”是因為有大悲心,還要度化眾生,也就是不住涅槃。“二所依止轉依為相”,這個“二”是指遍計所執、圓成實,也有人說成涅槃、生死,這都可以。涅槃就是圓成實,生死就是遍計執。“二所依止”,遍計執、圓成實所依止的就是依他起。我說過的,依他起是一個平台,在依他起這個平台之上安立遍計執、圓成實。“轉依為相”,就是給它轉變過來,我們老認為遍計執是有的,要把這個錯誤的觀念轉變過來,要知道遍計執是根本就沒有的,一定要捨棄,圓成實才是實在的,可我們現在以為圓成實是沒有的,這觀念也得轉變過來。這是無住涅槃的相。

此中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

我們凡夫住在生死裡,住在煩惱裡,雖然很苦惱,但是仍然是不願放下的,這就是“住”的意思,也就是愛著、貪著。可是有的眾生不是這樣,他住在煩惱裡,他難受,他就要想辦法要解脫,阿羅漢呢,修行成功以後,他不住在生死煩惱裡了,他住在涅槃裡了,不過是他住在涅槃裡不出來了,就是躲起來了。現在說的菩薩不是這樣的,他解脫了,不住在生死裡,但是也不躲在涅槃裡不出來,這個就叫無住涅槃,這個無住涅槃是什麼樣子呢?在總括相裡說是“捨雜染不捨生死”,“捨雜染”是說他已經成就了般若波羅蜜多,從煩惱中解脫出來了,沒有了遍計執的雜染。沒有雜染是可以入涅槃的,他只要想入涅槃就可以入涅槃。不過現在這些大菩薩他們不,因為有大悲心,所以他們不棄捨生死。在天台宗中間有一個說法,藏教菩薩是伏惑潤生,現在唯識說的不捨生死是什麼呢?按一般的說法,不捨生死就是指不捨棄眾生,有大悲心要度化眾生。嚴格來說,不是這樣的,唯識說的生死,是指“依他起性雜染分”,生死當然是雜染,說,因為阿賴耶識裡有雜染種子,他一現行,就出現了種種的執著,我執、法執等,本來是似義顯現的,非當成真實的,不知道所面對的一切法其實都是如幻如化的、唯心所現的,因為出現這樣的認識,所以你就在生死中流轉。這個生死,就是依他起性的雜染那一部份!雜染那一部份就是遍計所執。遍計所執就是似義顯現,似義顯現的是所遍計,而能遍計則是有無量行相的第六識。能遍計去遍計所遍計,就成就了遍計所執。遍計所執實際上是畢竟空的、是無所有的。這兒注意一下:當我們的虛妄分別起執著的時候,雖然它是畢竟空的,但你的心一動就熏成了種子,這種子就被阿賴耶識攝持,這就是依他起!這裡要特別注意:我們的這個依他起,是由遍計執造成的依他起!也就是說,我們實際上根本沒有見到依他起,要見到真的依他起,那得登地菩薩才行!現在說的生死,就是指依他起性這個雜染分,也就是說,雜染種子變出來的,還是依他起,可是我們在這上面進行虛妄分別,這是生死。

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

什麼是涅槃?說,涅槃是“依他起性清淨分”。剛才說的雜染分,現在說清淨分,雜染分是遍計執,清淨分則是圓成實性。就是似義顯現是畢竟空的,沒有能取、所取,沒有一切戲論的境界!也就是把遍計執的真面目搞清了,撕下了它的畫皮。

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

總相是說,“捨雜染不捨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為相”,有“捨雜染”,我就把什麼是雜染說了一下。有一個“不捨生死”,我就把什麼是生死說了一下。順便我還把什麼是涅槃說了一下。後邊兒還有一個“二所依止轉依為相”,我就得把“二所依止”說一下。所謂“二所依止”,就是指生死的依止處、涅槃的依止處。論文中說它是“通二分依他起性”,“通二分”就是既通於生死,又通於涅槃的;或者說是既通於遍計執,又通於圓成實。“通二分”的是誰呢?依他起性!“二所依止”是既是遍計執的依止處,又是圓成實的依止處,這只能是依他起了,依他起是建立遍計執、圓成實的平台。

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捨雜染分,轉得清淨分。

在總相那句話中還有一個詞也得說一下,就是“轉依”,所謂轉依,是說,在凡夫位的時候,我們凡夫的依他起性(本質上是遍計執)在起對治的時候……注意,怎麼對治?就是正聞熏習、如理作意,這樣我們就熏習清淨法界的種子。啥時候起對治?就是在四加行位,雖然我們現在也可以修止觀,但勢力太微弱了,可以忽略不計。到加行位的時候,修四尋思觀、四如實智,這時候可以對治。還有一種說法是得無生法忍,就是登初地,這時候無分別智現前,這時候正兒八經的說對治。這就是論文中說的“對治起時”。這兩種說法都可以。在“對治起時”,“轉捨雜染分”,能對治煩惱障、所知障了。在登初地的時候捨棄分別我執、分別法執。“轉得清淨分”,把雜染去掉,捨這個就得那個,得到的就是清淨的真如。注意,“轉依”就是轉變依止,唯識三性是以依他起為平台建立的,則依他起就是依止處,我們凡夫的依他起是雜染的,也就是說我們凡夫以為的依他起實際上遍計執,是遍計執造出來的一個依他起,我們現在根本是見不到依他起的,只能見遍計執。現在轉依就是把我們的雜染依他起(就是假依他起)轉過來,要以淨依他起為依止處。

又此轉依,略有六種:

彼果斷就是講的無住涅槃,但無住涅槃也不是一下子就得到的,他也有次第。根據情況的不同,有六種差別,我們稱為六相。

一、損力益能轉,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不現行故。

第一相是“損力益能轉”,這是在加行位的情況,或者說是勝解行地。在這時,還沒有成就無分別智、沒有見到真如,要修四尋伺觀、四如實智,在修的時候“損力益能”,“損力”就是減損雜染分的力量、減損我們的執著的能力。你修四尋伺觀、四如實智,就能去掉執著、減少染污。“益能”是增益清淨的功能、增長無漏戒定慧的功能。不過在這加行位還是帶相觀空,還有所得,還沒有證悟。“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謂由勝解力”是說這位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對於唯識無義已經有勝解了,有深刻的信解。“聞熏習住故”,這位菩薩的勝解力就是聽聞正法而熏習來的,聽聞了正法,就熏成了清淨法界的種子,這種子住在了阿賴耶識裡。“住”有保持不變的意思,就是說,我要一直努力聽聞正法、努力修力,不能說我一下子干一下子又不干了,這叫“住”,這裡的“聞熏習住”就是要一直聽聞正法。“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不現行故”,說,這位菩薩已經聽聞正法了,聽過以後你就得如理作意。這個“有羞恥”就是如理作意後生起了慚愧心,知道自己以前的所為不對,說,我要止觀,要把以前的錯誤對治掉。“令諸煩惱少分現行”,因為你有羞恥感,有慚愧心,就要對自己的錯誤、煩惱采取行動,用四尋伺觀、四如實智來修習對治,這樣就可以令心裡的煩惱小一點,“少分現行”是指還沒有對治完,有一些還是會現行的,但有些已經被對治了。下邊兒還有一個“不現行”,就是你修止觀的力量很大,使煩惱都不現行了。

二、通達轉,謂諸菩薩已入大地,於真實非真實、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乃至六地。

“損力益能轉”是初發心時的相貌,因為發心努力修行,隨著修行功夫的增上,慢慢就轉凡成聖了,這就該“通達轉”了,就是通達真如了,這是不可思議的無分別聖境。“謂諸菩薩已入大地”,說,這些菩薩已經證得清淨法界了,“已入大地”就是已經登地。“於真實非真實、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這一句話要這樣理解,“真實顯現現前住故”、“非真實顯現現前住故”,當然,也可以說成“真實不顯現現前住故”、“非真實不顯現現前住故”。“現前住”就是指顯現說的,“真實顯現現前住”的“真實”是圓成實性,就是一切法寂滅相,說,圓成實在你的清淨心裡顯現了,不但顯現,而且安住不動,不是現在顯現,過一下又沒有了,不是這樣的,這叫“現前住”。下邊兒的“非真實不顯現現前住”,“非真實”指的是似義顯現的遍計所執性。在這個時候,不真實的境界不顯現了,就是說,在無分別智現前的時候,遍計所執的諸義就都不現前了。但是得注意,因為這時候是剛登初地,所以功夫還不純熟,只有在你作觀的時候,真實才現前、無分別智才現前,你要是這會兒不作止觀,非真實的遍計執就又現前了,非真實顯現了,真實就不顯現了,要是真實顯現,非真實就不顯現。他們兩個不能並存。但不管怎麼著,這時候對於真如他是通達的,就是說,雖然有時候遍計執還現前,但只要一提正念,真實立馬就顯現了。一登地就有這能耐:隨時提起正念,立馬真實就現前。這種情形從初地到六地都這樣,都有間斷性。

三、修習轉,謂猶有障,一切相不顯現,真實顯現故,乃至十地。

通達轉是見道了,見道後就該修道了。“修習轉”就指修道位。按一般的分法,初登地就是見道,見道只有一剎那,隨後就是修道位,但在這裡說,從初地到六地都是通達轉,六地以後到十地是修習轉,這是怎麼回事兒呢?這是從轉依方面來說的,所以這麼說,就是說,換了角度了。咱們還是說見道只需一剎那,隨後就是修道位。這兒說修習轉是從六地後說。這修習轉是從六地後的七地開始,一直到十地。“謂猶有障”,在修習轉這個境界裡,確實是到無相的境界了,圓成實、真實已經能夠現不間斷地現前了,但他畢竟還不是佛,還有點兒所知障。“一切相不顯現,真實顯現”,就是遍計執不顯現了,圓成實性顯現,就是說他能長時期的修止觀。從七地到十地的轉依都叫修習轉。

四、果圓滿轉,謂永無障,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真實顯現,於一切相得自在故。

經過修習之後,終於圓滿了,就是“果圓滿轉”。“謂永無障”,果圓滿轉的表現有幾個,第一就是“永無障”,永遠也不會有障礙了,煩惱障、所知障完全清淨。“一切相不顯現”,一切障都清除了,當然就沒有遍計執了。“最清淨真實顯現”,最清淨法界、真如,圓滿顯現。“於一切相得自在”,得大自在了。

五、下劣轉,謂聲聞等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捨生死故。

前邊兒四種轉是菩薩自己修行成佛。下邊兒是大乘和小乘對比。“下劣轉”就是說的聲聞、緣覺的情況。“謂聲聞等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聲聞等”的“等”就是指的緣覺。說,聲聞、緣覺只能悟入人無我,他沒有悟入法無我。“一向背生死一向捨生死故”,“一向”是一直、完全;“背”是厭離。“一向背生死”是說他從開始修行的時候,就是一直厭離生死。“一向捨生死”是說他修須行成功之後就捨棄了生死到涅槃的境界裡了,然後一直不出來了。

六、廣大轉,謂諸菩薩兼通達法空無我性,即於生死見為寂靜,雖斷雜染而不捨故。

這“廣大轉”是說菩薩的情況。“謂諸菩薩兼通達法空無我性”,菩薩不但通達人無我,同時還能通達法無我。“即於生死見為寂靜”,就是生死即涅槃。“雖斷雜染而不捨故”,菩薩斷了雜染煩惱,但他悲心深重,不捨棄生死中流轉的眾生。

若諸菩薩住下劣轉有何過失?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違越一切菩薩法故,與下劣乘同解脫故,是為過失。

“若諸菩薩住下劣轉”,菩薩本是廣大轉,可現在他的菩提心退了,他要住在“下劣轉”,就是要入無余涅槃,不再度眾生了。這樣就有了過失。“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本來菩薩是要度一切眾生,你現在不管了,不顧念眾生的利益了,不管在六道裡流轉生死的眾生了,只管自己涅槃,這是第一個過失。“違越一切菩薩法故”,這位菩薩在發心的時候是要成佛的,現在他違反了菩薩法,菩薩的大悲心很強,智慧也很大,他要度眾生,現在他退失菩提心,這就犯了菩薩戒。這是第二個過失。“與下劣乘同解脫故”,菩薩退心了,就不再是菩薩了,就成了二乘人一樣了,得不到無上菩薩。這是第三個過失。

若諸菩薩住廣大轉有何功德?

菩薩退失菩提心,有以上三個過失。菩薩要是不退失菩提心的話,有什麼功德呢?下邊兒說有二種功德。

生死法中以自轉依為所依止得自在故;

這是第一個功德。菩薩在生死苦惱的境界,“以自轉依為所依止”,“自轉依”就是大乘法的轉依,說菩薩以大乘法的轉依作為依此處。大乘法的轉依,就是轉雜染依他起,而得清淨依他起,也就是證悟清淨法界,得大自在的。菩薩以這個轉依作為依止處,就是無住涅槃的境界,以無住涅槃為所依止。“得自在故”,菩薩的煩惱障、所知障都沒有了,內心裡達到最極圓滿的清淨自在境界,這是自利的功德,是自己修行而得到的佛法利益。

於一切趣示現一切有情之身,於最勝生及三乘中,種種調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諸有情故,是為功德。

“一切趣”就是六道,說,菩薩得了無住涅槃,可以在六道中隨意地“示現一切有情之身”――化現一切有情的身相,也就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他“示現一切有情之身”度眾生,希望眾生“於最勝生及三乘中”……“最勝生”是六道中最好的境界,就是享天人之福,不到惡道去。“三乘中”就是在出世的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菩薩教導眾生修五戒十善,可以使眾生安住在最勝生裡,要是教導眾生修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四攝,就使眾生安住在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裡。“種種調伏方便善巧”,度眾生可不是容易的事兒,你要幫助他,他有時候還討厭你,有時候他會愛上你,這都不一定,菩薩呢,就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教化眾生。因為他是菩薩,而且是得了無住涅槃的菩薩,所以他能夠善巧地度化眾生。

此中有多頌:

下邊兒有好幾個頌子。

諸凡夫覆真一向顯虛妄

諸菩薩捨妄一向顯真實

這是說轉依就是解脫。“諸凡夫覆真”,“覆真”就是真實被掩蓋起來了,看不見真實了。這是說我們這些凡夫,因為不肯修習,所以被豬油蒙了心,一真法界的境界被無明煩惱所遮蔽。“一向顯虛妄”,我們一直看見的都是虛妄的情景,我們就生活在虛妄之中,在虛妄中受苦。“諸菩薩捨妄”,菩薩斷除無明煩惱、斷除遍計所執,他棄捨虛妄的情景,他知道內心所分別的境界都是不真實的,都是如夢如幻的,因為知道它們不真實,所以不執著。“一向顯真實”,菩薩登地以後就一直是清淨法界的境界,是無分別智證悟真如的境界,那是真實不虛的。

應知顯不顯真義非真義

轉依即解脫隨欲自在行

這第二個頌子正式說轉依是解脫。第一、第二這兩個頌子是一組。“應知顯不顯”,我們應該知道,真實義顯現了、遍計執的不真實義不顯現了,這就叫轉依。“真義非真義”,“真義”是依他起性的清淨分,“非真義”是依他起裡的雜染分。雜染分的依他起經過長期的修行,不再顯現了,這時候真義顯現,這就叫轉依。“轉依”就是使依他起的雜染分不再顯現,讓清淨分顯現出來,也就是在我們現前的分別心上轉染還淨。轉依要依靠唯識觀的修習來完成。轉依要是成功了,那麼,“即解脫”,就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就是把一切煩惱、惑業苦都消滅了。然後你就可以“隨欲自在行”――隨心所欲地度眾生,沒有什麼可以障礙你。現在你想度眾生則障礙很大,人事上的限制、地理環境上的限制等等。到轉依成功了的時候則就不一樣了。

於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

爾時由此證生死即涅槃

這是第三個頌子,這個頌子和下邊兒的第四個頌子是一組,是說無住涅槃的。“於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咱們知道,生死是雜染的、不自在的,而涅槃是清淨的、自在的,它們完全是反個兒的。可是菩薩成就了無分別智,對它們二者產生了平等的認識,覺悟到生死和涅槃其實是不二的。生、死其實是自己內心的分別而已,既然只是內心的分別,那麼分別是生的時候根本是沒有生可得的,分別是死的時候也沒有死可得,都是畢竟空的。“爾時由此證,生死即涅槃”,菩薩有平等智時,就證悟了生死就是涅槃:生死畢竟空,畢竟空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有些人把它說成生死、涅槃都是內心的分別,分別是生死的時候根本是沒有生死可得的,分別是涅槃的時候也沒有涅槃可得,這種說法可不是菩薩的說法,一定要知道,那是二乘的“下劣轉”,不是菩薩的“廣大轉”。

由是於生死非捨非不捨

亦即於涅槃非得非不得

說,因為生死即涅槃,所以“於生死非捨非不捨”。“非捨”是沒有生死可捨,因為生死是畢竟空的,可捨嗎?就和二乘說的捨生死不一樣,菩薩沒有生死可捨,這是法空的緣故。“非不捨”是說,菩薩覺悟了生死即涅槃,知道根本就沒有生死的逼迫,既然沒有生死的逼迫了,所以還不能說是沒有捨,還是捨了的。菩薩覺悟了生死即涅槃,他在生死裡度眾生,可是沒有生死的苦惱,所以是“非不捨”。沒有生死可捨,也就沒有涅槃可得。沒有生死可捨,所以涅槃也就“非得”。生死“非不捨”,則涅槃也就“非不得”。我們覺得是把生死斷掉,然後得到涅槃,但得涅槃的人並沒有感到有所得。菩薩有智慧不墮生死,有悲心不捨眾生,這就是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上一篇:黃夏年教授:天台德韶與天台宗
下一篇:黃夏年教授:七塔寺溥常法師的振興佛教與佛教教育思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