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華法師: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自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自 序 
 

  在二千五百年前,現代人稱謂的科學還沒有明確分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以一體化的哲學出現的。如此以來,在現代人慣於用實用科學來量度一切的情況下,我們和釋迦牟尼的思想隔閡便越來越大。以致於使我們對這樣一個歷史人物的認識只停留在誤解和模糊的層面上。只要我們沖破固有的成見和文言文帶來的麻煩,平心靜氣的用現代科學的分類方法來分析歸納,便會發現佛法科學含量是非常高的。僅以佛教的唯識學為例,它對於人心理的分析和描述比西方任何一個心理學家都更為精致、嚴謹、准確。再以本經為例,通過學修我們就會發現,其中涉及到人類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和本體論,幾乎哲學中所有的問題都在其中得到了反映,以致使人很難用一個概括而通俗的概念來為它命名。也幾乎包括了我們目前所常見的所有文學樣式。如詩歌、散文、理論等。所有這些內容和形式如果我們有心量有能力有智慧來發掘她,都將給我們的生存和生活帶來文明和進步。這種沒有階級和國度的思想文化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遺產,其智慧之高,覆蓋面之廣,可以和同時代的古希臘文化相媲美。
  當然我們沒有必要將現代科學和佛經中的“懸記”與思想命題對號入座,更沒有必要將科學家的封號加冠在釋迦牟尼頭上,只要我們能夠認識到佛經具有現代科學文明的“母體性”就可以了。孫中山先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已經站在社會科學的角度對佛陀思想所具有的母體性給予肯定,我們是否可以抱了寬容虛心的態度,以平常心從《維摩經》的學說中得到更多的哲學啟示和人生教益呢?
  就我所知,很多知識分子非常喜歡討論宗教或者佛教為什麼會長期存在的問題,這顯然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問題,一言半語是說不清楚的。在此,我只想把幾年來自已學習思考的結論告訴人們:佛教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從這一事物的內質來看,是因為它具備了三性:第一,合法性。即它的思想和方法,部分或者全面揭示了人生和宇宙的規律。如佛法中說:一切生命現象都在生老病死當中,一切精神現象都在生住異滅當中,一切物質世界都在成住壞空當中,以及三法印和緣起性空的思想理論等等。第二,自由性。即教義中化導人們如何處理好心物關系,對待名利,慈悲智慧,平等無我等思想,總是以讓人們獲得心靈的自由,突破人生和人類的局限性為旨歸。第三,協調性。佛教的教義和為人處世的原則,對人與人,個人與家庭,個人與團體和社會具有協調性。它使一個家庭或民族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因為佛教教義中固有的三性特質,才使得它屢經風霜卻依然青蒼。當然人們從其它角度和層面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但事物的內因對事物的興亡起主導作用這確是人類共同的認識經驗。這一點只要人們注意觀察分析生活是不難發現的。
  在今天談論到佛教,人們會不加思索地說:佛教是宗教。至於她和其它宗教有無本質的區別,人們不會再深究了。誤解也就從這種不求甚解中產生了。在此我不想論證佛教和其它宗教的同異,我只想從正面引出一段話供有識之士來認知佛教:“佛祖是一位偉大的教師,他是一位認識到關於人的存在的真谛的`覺者'。他的教義不是訴諸超自然的力量,而是弘揚理性。他要求人人使用各自的理性去領悟真理,而他不過是領悟真理的第一人而已。人一旦開始領悟真理,就要努力去行其道,發揮理性的力量和對世人的愛。只有成功的做到這點,人才能夠擺脫各種邪念。根據佛祖的經義,人不但要曉得自身的局限,還必須知曉自身蘊藏的力量。大徹大悟之人,可達到的一種精神狀態--涅槃,並非人的無助和順從,相反卻是將人的力量發揮到極致的境界“(《精神分折與宗教(美·埃利希·弗洛姆著)》)。在此段論述的後面弗洛姆還引用佛經故事中,因兔子的驚醒狂奔而導致的動物王國覆沒的故事告訴人們,我們有局限的甚至是錯誤的對世界的感知和認識,是我們生命痛苦的主體因緣。
  《維摩诘所說經》是一部以人名立名的佛經。維摩诘是梵語人名的音譯,中文叫淨名,出生在中印,是一位大富長者。他身材高大,智慧卓越,辯材無礙。出入於酒樓鬧市而方便弘法,接引眾生,是火中金蓮,在家出家的模范,智者的化身。
  我從1987年開始學修《維摩經》。從1992年動手用圓珠筆寫作,一式兩份,一般是白天教務之余的空閒閱讀有關資料,做筆記,晚上寫。雖然有一定的古文功底,但可以說,還是一句經文一句經文摳出來的。其中甘苦,唯有自心可知。既要戰勝自我的懶惰,又要排除外在的各種干擾。終於認識了維摩诘。同時也被他無礙的辯才,寬闊的胸懷,和所展現的境界所攝受。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智慧,拓展了胸懷。認識人生宇宙的方法和觀點由此變得多角度多層面,深刻而靈活。對我的為人處世,工作學習有很大的受用。就學術觀點僅此一點來說,維摩經中的不二法門,可以說將我的思想認識水平推向了極致。我此時此刻懷著一種感謝的心情寫出這段文字,不能表達我的心情於萬一。
  在實際生活中它的思想在我內心深處不斷沉澱和升華,使我經受住了一次次磨難和考驗,不但不在逆境中沉淪,而且從內心深處無怨無悔,對關心我的人和忌恨我的人,一直懷著感激和護持的心想。我知道如果沒有他們,我所固有的習氣和毛病會使我在不知不覺中遠離真理而去,從而從客觀上克服了我許多的缺點和不足。對於名和利,這個活在世間的人,都不能回避的問題,我從中找到了答案,並確立了自已的名利觀,在生活實踐中漸趨知行合一。人生的路漸次明朗起來,綜合修為的能力有所提高。我在各種場合把《維摩經》推舉給有緣的人,完全出於本心本意,我堅信每一個有緣人和追求真理的人都會開卷有益。
  我以為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人,共同的缺點和錯誤是心性浮燥和心被物迷。心性浮燥的原因很多,比如在社會的變革中不能給自已定位,心理失衡,傳統的知識和信仰基礎被現代科技和文化思潮所動搖,信息量前所未有的增大,物質極大的豐富,為了生計,人的生活被割裂,心被物化等等,這一切都是人們在享受這個世界的同時,迷失了感悟人生和世界的能力,心性被蒙上層層厚厚的濃墨重彩。寧靜的家園,安祥的生活棄我們而遠去了。人心的純樸,人心的光明,只成為一種美好的呼喚。人們希望回歸自然,回歸信仰,回歸生活,又往往苦於找不到一個支點,來處理外部世界的變化動蕩和心的寧靜安祥。而維摩诘卻為我們樹立了一個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的典范。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言行值得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思考。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維摩诘!
  在佛力的加被下,我終於拿出了初稿,我知道大乘佛法浩如煙海,我只是在海邊拾到幾枚海貝,嘗到了海水之一味,現在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能有膽量將此書奉獻在諸位善知識面前,是處於對維摩經的無限熱愛和對維摩诘的由衷敬仰。我希望有緣人都能學修維摩經!
                                       

                 妙 華
               1997.1.2日於北京廣濟寺
 

 

上一篇:呂澄居士:佛法與世間
下一篇:呂澄居士:論奘譯觀所緣釋論之特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