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郭元興教授:揭示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永樂大鐘之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揭示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永樂大鐘之謎
郭元興
 

我國的鐘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永樂大鐘又是古鐘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物、信仰物和紀念物。但是,自明永樂年間誕生以來,伴隨著它的偉大,永樂大鐘至今還存在著一些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

這些謎團主要是:鐘身內外鑄滿了佛教經咒,有人說是“華嚴經一部,金剛經收口”,因此叫“華嚴鐘”;也有人說是鑄了若干種經。永樂大鐘究竟鑄了哪些佛教經咒?特別是永樂大鐘銘文的主要內容和意義何在?永樂大鐘有多重?……還有一些有待破解之謎。

■永樂大鐘上的佛教經咒鑄在哪兒

永樂大鐘所鑄銘文分為漢文經咒和梵文經咒兩大類文字。其中,漢文經咒共有7部佛經、9項佛咒;梵文則為一百多項藏密佛咒。漢文經咒銘文字數約為226257字,另有御制年款9字,漢字銘文總數約226266字。梵字銘文約5400字(音節),其中有梵文種子字,均屬於藍查體梵文陀羅尼。銘文約23萬多字(231666字)。

關於梵文咒語,1981年和2001年,有關方面專家做過兩次系統的鑒定研究,第一次是請中國佛教協會的梵文專家郭元興鑒定並初步翻譯了一百多種藍查體梵咒的名稱,第二次是在2001年《永樂大鐘銘文真跡》編成之後,請張保勝先生對永樂大鐘梵字陀羅尼做出了全面的解讀和诠釋。

永樂大鐘的鐘身上、下、內、外,共鑄有100多種梵字陀羅尼佛咒,其上U形環懸掛結構的頂部,也就是永樂大鐘銘文最高端的中心銘文為:八葉蓮花種子字曼荼羅,圓形曼陀羅內有9個代表了佛、佛母的種子字。曼荼羅又稱曼陀羅,佛教意義為壇,以便祭供。曼荼羅有四種:”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法曼荼羅為繪有諸尊種子字,或真言,或經文義理文字的繪畫。大鐘上的這幅曼荼羅即“法曼荼羅”。永樂大鐘懸掛結構的連接銷南、北兩端,為花形曼荼羅,均鑄有4個種子字,上邊為阿彌陀佛種子字;懸掛結構上還鑄有加持真言;鐘口底部環繞一圈梵字陀羅尼,其中有總佛菩薩咒(譯文:誠願吉祥)!

需要說明的是,《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以下簡稱《諸佛名經》)是明成祖朱棣御制的,其前20卷10余萬字鑄於這口“文皇御鐘”內、外鐘壁的主要部位之上。

■永樂大鐘鑄了《華嚴經》嗎

說到漢文經咒,有人說永樂大鐘是“華嚴經一部,金剛經收口”。也有人說,永樂大鐘“鑄有華嚴經,故名華嚴鐘”。或者主觀認為永樂大鐘的銘文經咒,均屬於“華嚴宗”,並認為這就是永樂大鐘在後來被稱為“華嚴鐘”的理由。但是,從以上所列永樂大鐘所有漢文、梵文經咒名稱中,不僅沒有《華嚴經》,也看不出與《華嚴經》有直接的關系;實際上,永樂年至萬歷年這100多年當中,並沒有將此鐘稱作“華嚴鐘”,而稱作“文皇舊鐘”、“大銅鐘”、“洪鐘”、“萬壽寺鐘”、“萬壽寺文皇御鐘”等。明朝後期,特別是到了孫承澤(明崇祯進士,入清至吏部左傳郎)著《春明夢余綠》,才明確有了“永樂時所鑄大鐘,內外書華嚴八十一卷,名曰華嚴鐘”的說法。但是,如果“華嚴鐘”是對所有佛鐘的泛稱的話,那麼,這裡說的“華嚴鐘”就失去了專有名稱的意義;如果不是泛稱,是特指“永樂大鐘鑄了華嚴經”,“名曰華嚴鐘”,那麼,又明顯和大鐘上的實際銘文不相符合。這可真成了一個千古疑案了!以至於這樣一個定式———“鑄了華嚴經,故名華嚴鐘”,倒成了“家喻戶曉”了。然而,這個定式錯了,永樂大鐘確實沒有鑄《華嚴經》。

■永樂大鐘的“銘文三絕”

鐘以載道,凡鑄鐘,必先進行內容設計,包括鐘的定位、體量、銘文或紋飾、功能或作用、要反映或體現的內容、要達到或促成的社會效果等,都屬於鐘的內容設計范疇。

永樂大鐘的內容設計主要體現在鐘體銘文上。明成祖朱棣在永樂九年(1411年)為刊印《金剛經》御制了《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序》,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四月十七日,他又為《御制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集注》作序。《金剛經》鑄於永樂大鐘的鐘唇底口一周,在永樂大鐘散音池從下向上瞻仰永樂大鐘時,能很方便地閱讀到這部經。

整個般若經類思想是萬法皆空的“空論”。《金剛經》是般若經類的濃縮,《心經》又是《金剛經》的濃縮。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則鑄在永樂大鐘蒲牢西北側,也是一個便於指認的部位。

明成祖朱棣還專為刊行《妙法蓮華經》作過序。《妙法蓮華經》被釋迦牟尼稱為“於諸經中,最為其上”,是“諸經中王”《法華經》中的一個重要的大乘佛學思想,就是給普通人以從善成佛的方便:“一聲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心生大歡喜,自知當成佛。”《妙法蓮華經》的全部銘文,緊接著明成祖《諸佛名經》的諸神僧之名號,鑄在永樂大鐘內壁的中、下部。以上是永樂大鐘的主要部位或方便人們句讀的部位所銘鑄的重要經典。從中可以看出一個規律,明成祖朱棣在鐘上這些區域選擇的這些重要經典是經過周密策劃的,並形成了一種有機的組合:《法華經》、《金剛經》等佛經的主要理論,同時也成為明成祖朱棣御制《諸佛名經》於大鐘之上的理由和诠釋。

大鐘會說話!通過對永樂大鐘本身,對朱棣選擇哪些佛經、佛咒銘鑄於大鐘之上的分析,特別是在分析永樂大鐘所鑄主要經典的主旨及朱棣“御制序”後,我們可以把明成祖御制永樂大鐘的內容設計宗旨歸納為三條,或曰永樂大鐘“銘文三絕”:

1.顯密結合,廣大圓融。使用最具代表性的漢、梵兩種文字,共計231666字,镌鑄在永樂大鐘上;用精心選用的佛教經咒銘文,來概括佛教全部精髓。

2.圍繞明成祖御制的《諸佛名經》,進行“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的教化。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撰寫《神僧傳》的皇帝,並把這208個神僧編入他御制的《諸佛名經》,以起到一種示范效應的紀念碑功能。

3.把佛教和政治相結合,使佛教服務於政治,服務於“大明永一統”的理想。《金剛經》裡有一句名言:“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明成祖朱棣的政治思想以佛法形式表現出來,使世俗法轉換成了佛法。

■永樂大鐘的“三進三出”

永樂大鐘的外觀設計完全服從於內容設計,是永樂大鐘銘文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永樂大鐘的外觀設計也有3個特點:1.懸掛結構(上下U形環)、蒲牢、鐘唇、鐘體內外壁全部鑄滿佛經,沒有設計一般佛鐘通常采用的具體蒲牢造型,也沒有一般佛鐘通常采用的蓮花、袈裟紋(上四宮、下四宮等外觀紋飾)浮雕;2.外形設計簡潔、流暢,用若干環形線把鐘體外壁、內壁劃分成若干“銘文圈”,以“銘文圈”為基本造型單位,構成大鐘的外觀特色,起到方便經文排版布局和句讀,增強佛經銘文感染力等效果;3.永樂大鐘上各個佛經的布局安排、起訖部位十分考究缜密,一些重要佛經的起訖部位大多安排在鐘體的東方,不僅如此,《諸佛名經》在鐘體外壁各“銘文圈”的銜接部位,以及在鐘壁內外“三進三出”的出發點和回歸點,大多也在各“銘文圈”的東方。

大鐘所鑄銘文均為“陽文”。漢字為16毫米見方的楷書銘文,筆畫凸起平均在1.5毫米;梵字“陽文”凸起平均在兩毫米。漢字佛經銘文渾然一體,似為一人手書,但可辨別出刻工至少出自於四五個人的手法。經過“制范”工藝,在泥范上刻成“陰字”,又經過鐘體鑄造工藝,一鑄而成。23萬多漢文梵字,字字整齊,行行分明,躍然鐘壁之上,質樸、堅韌、深沉、工穩,體現出古樸、精美的書法藝術和雕刻藝術。鐘上的漢字文本,相傳為被明成祖譽為“我朝王羲之”的大書法家沈度手書。從保存下來的沈度《敬齊箴》原件看,永樂大鐘的銘文風格與沈度書法基本一致。

永樂大鐘外壁“中宮”均勻地鑄有六道平行環形線(弧弦紋),最上面的一道環形線在“鐘肩”位置,即普通佛鐘的“上帶”處,最下面的一道平行環形線與鐘裙上沿波曲弧弦紋局部呈有規律靠近但並未重疊狀,這道環形線,相當於普通佛鐘的“下帶”,區分鐘體的“中宮”與“鐘裙”。大鐘的外觀(形式)設計賦予每道“平行環形線”2個功能:劃分“銘文圈”和美化“合范縫”。劃分“銘文圈”的實用性是為了“排版”和句讀的需要,比如,鐘體“中宮”外壁第1至第5“銘文圈”每行的字數都是43個字,與鐘體下部逐漸外張相一致,每個“銘文圈”的行數在逐步增加,第1“銘文圈”共400行、第2“銘文圈”共408行、第3“銘文圈”416行、第4“銘文圈”424行、第5“銘文圈”441行,《諸佛名經》在永樂大鐘內、外壁之間“三進三出”,也是通過其內、外壁的“銘文圈”實現的;美化“合范縫”指的是鑄鐘工藝的需要,永樂大鐘的鐘體雖說是一次性澆鑄而成,但它采用的是“地坑造型表面陶化的泥范法”,在鑄造准備過程中,其“外范”是將逐個制作的“銘文圈”合成一個整體外范,鑄成後難免留下“合范”的縫隙痕跡,永樂大鐘則運用若干條規整的“平行環形線”把其美化了。

■永樂大鐘到底多重

還有一個謎團,就是永樂大鐘的重量,有的文獻說是“八萬四千斤”,也有的文獻認為是“八萬七千斤”。上個世紀80年代,有關方面測算的是“重約46噸”(相當於九萬二千斤),現在,是重新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永樂大鐘的鐘身內外很多部佛經上都出現過“八萬四千”這幾個字,且頻率較高,如《金剛經》中的“八萬四千億那由他諸佛”、《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的“八萬四千寶瓶”、“八萬四千塔”、“八萬四千菩薩”,《法華經·妙音菩薩品》的“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的“八萬四千歲”,《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的“八萬四千天女”等等,鐘鈕蒲牢上也鑄有很多的“八萬四千”。“八萬四千”在古印度是個吉祥崇拜的數字,也是表示數量很多的意思,由此可見,永樂大鐘“重八萬四千斤”的說法是有文化淵源的。

其實,我們測算永樂大鐘的重量包括了鐘鈕上部的上、下兩個“U”形環懸掛結構重量,為1.8噸。而通行的稱量大鐘重量的標准是只計鐘體和鐘鈕。永樂大鐘的懸掛結構因為鑄有梵文且渾然一體,就計在總重量中了,這是後人的做法,沒有什麼不對,但是,按照當時的歷史條件,當時的“內容設計”,這1.8噸應不在大鐘的計量之中,這樣,46-1.8=44.2(噸)。“重約46噸”是計算出來的,且“誤重”的可能性大於“誤輕”的可能性,按允許誤差率5計算(測算永樂大鐘的鐘壁厚度時,使用的是超聲波測速儀),就有可能多算了2.2噸,按44.2-2.2=42(噸),還真就是“八萬四千斤”呢!

■結語

運用查驗鐘之本體與文獻相結合的方法,結合大鐘的研制規律,我們不難看出永樂大鐘御制者的設計思路。可以初步確認:永樂大鐘確實沒有鑄《華嚴經》,也不會獨尊“華嚴宗”去掌控大鐘的御制;永樂大鐘的佛教經咒或內容設計(主要是經、咒的選用及其寓意)主旨是求統一、求富強、求安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質和勸人為善的傳統美德;永樂大鐘的一些銘文排版設計,有一定的規律及其文化內涵;永樂大鐘的設計重量可能就是42噸(八萬四千斤)。總之,永樂大鐘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上一篇:演培法師:入關齋戒十講
下一篇:演培法師:印度佛教的分期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