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周貴華博士:歐陽竟無大師的如來藏思想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歐陽竟無大師的如來藏思想

周貴華

如來藏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之一,特別在中國,如來藏思想成為了整個中國化佛教的核心,並進而影響到東亞佛教。在上一世紀前半期的佛教復興運動中,伴隨著對中國佛教如來藏思想的反思、批判。支那內學院歐陽竟無、呂澄、王恩洋等幾位大師是這個反思運動的代表人物。作為佛教復興運動的領袖之一的歐陽竟無,對如來藏思想進行了全新的闡發,這對如來藏思想以及唯識思想是一個補充與發展。本文下面就對其如來藏思想、以及與中印如來藏思想以及唯識思想的關涉作一分析,以拋磚引玉,為深入探討歐陽大師的佛學思想提供參考。

一、歐陽大師的如來藏概念

歐陽大師的如來藏概念的表現形式有兩個方面:一者是無為的“真妄不離”的如來藏,此為隨順義,即如來藏等同於真如、法性、佛性、涅槃等,這是隨順中印佛教的傳統如來藏思想建立的;二者是有為的“染淨不離”的如來藏,此為新解義,即以藏識攝本有無漏種子為如來藏,是依據瑜伽行派的種現說的新釋。前者主要從本體論角度立論,而後者主要從緣起論角度立論。

1、無為如來藏:“真妄不離”

在歐陽大師的第一種如來藏義中,如來藏與真如、法界、法性、佛性、法身、涅槃等,異名同義。在下面的這段引文中,反映了這種等義性:

法界者,法謂一切有為、無為之聖法,一切聖法生長依因名界,則界即依止義。一切法實性、一切如來自體名界,則界即體性義。清淨無生滅,猶如虛空,具足功德,即涅槃,即真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此性常住,諸佛有情平等共有,即法住,即法性。……法身者,體依聚義,總說為身。體依義與清淨法界之界同,聚義則身所獨,即此身聚五法為性,兼攝四智心品,不僅與清淨法界同,二轉依果皆此攝,……若以體依義談身,則身有分別,自性身名法身,受用身、變化身不名法身。……法界、法身,一切眾生平等共有者,性有也,非修得也。……如來藏者,聖教染淨所由立,而聖修所由出也。……在纏為如來藏,出纏為法身……。[王雷泉編《歐陽竟無文選》第348頁,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又說:

出纏為法身,佛身者,即法身也,……法在人為法身,法在法為法界,故名一法身,亦可名一法界也。[同上,第344頁。]

雲何法界系眾生界是一體義耶?《勝鬘》說:如來藏是法界藏,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眾生如來藏於法界中,有是三法:一、依本際相應法界體,說眾生有自性清淨心;二、依本際煩惱所纏法界體,說眾生客塵所染自性清淨心;三、依未來際一切法、根本一切法備具平等法界體,說眾生即法界異名,是故眾生界是法界。《涅槃》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者,諸佛皆以此為性,即如來體性也;體性是法界,而在眾生身中,是故說眾生界是法界。《涅槃》又說:佛是有情成。凡是有情皆可作佛,一切眾生皆是有情,是故眾生界是法界。[同上,第351頁。]

這樣的如來藏,是無為性、非生滅的,正與有為性的生滅之法相對照。在中國佛教中,二者即被說為構成“真妄”關系。此處“真”指常、實在義,“妄”是虛幻不實、生滅之義,非指雜染義。歐陽大師強調“真妄不離”。他在《支那內學院院訓釋》中,引經教說明了此如來藏概念的這個特點:

《勝鬘經》言: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據此,則真與妄法並時發現也,非止一真更無有妄也,非妄滅然後有真也。《楞伽經》雲:諸有妄法,聖人亦現,然不顛倒,妄法是常相不異故,心意識轉,即說此妄名為真如,若無如來藏名藏識者,則無生滅,然諸凡夫及以聖人悉有生滅。《解深密經》雲:如實了知離言法性,於有無為決定無實,然有分別所起行相,猶如幻狀迷惑覺慧,不如所見堅固執著謂為谛實,彼於後時不須觀察。此則說妄非為無有,而不執也。然《密嚴經》雲:賴耶與能熏及諸心法等染淨諸種子,雖同住無染。又雲:藏識與七俱,體性而無染。此與《勝鬘》說染不同者何耶?據《辯中邊論》,如水界、金、空。則此染者真妄不離,是故雲染;非同世說和合一味,是故非染。[同上,第153-154頁。]

此中歐陽大師首先批評兩種觀點,以說明真妄不離:第一種即“一真更無有妄”。這是中國佛教的代表性觀點如諸法本來清淨、全妄即真、本來無一物等的概括。他引用《楞伽經》的妄法是“常”的觀點,說明真妄法爾皆是不離的。這是法性(無為不生滅法)與法(有為生滅法)間的真妄不離。又引《密嚴經》中凡夫阿賴耶識中有無始本有的有漏、無漏種子的觀點,說明凡夫本是不離染淨二法的。即以染淨不離說明真妄不離。此中,實際上還包含了對“真如(如來藏)緣起”思想的批評。象受《大乘起信論》影響的禅宗等宗派認為,如來藏本來清淨,忽然無明念動,而生起萬法。在歐陽大師看來,這在緣起上將如來藏作為了萬法之生起因,是根本錯誤的。所以《勝鬘經》中自性清淨如來藏為客塵煩惱所染的主客關系,是一種邏輯上的先後,而非時序上的因果關系。對此,他說:

涅槃唯真無妄,不與生滅相應故。無余涅槃無損惱寂滅中無邊功德,如如不動,其一分現前者,皆由先時菩薩願力發起而來。譬如滅定,由先加力出起游行。是故說真如緣起者,乃邪說也。[同上,第154頁。]

此中說涅槃(真如)非是緣起的親因,而本有的涅槃的現前,是菩薩本願力所引而成的。他直接指出真如(如來藏)作為緣起親因是邪說。由此亦說明本性清淨的如來藏與客塵煩惱是同時不離的,而非時序上有先後關系。

第二種觀點是將真妄打成兩截的“妄滅然後有真”。這實際是小乘(包括一分中國佛教)的觀點,即執涅槃境界是無為的清淨常法(真),而世間境界是有為的無常法(妄)。有為法是無常、苦、空、無我,因此,對有為法的恐懼、逃避與滅除,成為了小乘教派“趣寂”的前提。只有滅無常法,成就常法,才能轉凡成聖。歐陽大師在上引文中,舉《解深密經》的無離妄之法性、於妄不執即真的觀點作為聖教量,批判了這種割裂真妄的偏執。

但他同時認為真妄亦是有差別的。歐陽大師在這點上遵循的是瑜伽行派的觀點,用三自性诠諸法之相。其中依他起法是生滅性,是妄,而圓成實性是諸法所共,是諸法實相(或說實性),為真。諸法實性為有為虛妄分別所覆染,而有雜染世界的呈現。去除客塵虛妄分別即可使本淨的圓成實性顯現出來。這是他前段引的《辨中邊論》的思想,而其中的水、金、空三喻恰是譬喻說明。如水本性清淨,因有泥塵而呈渾濁之相,待泥塵沉澱,水的澄淨性就顯現出來。這樣,他批評了真妄“和合一味”的觀點,認為這種觀點實際又回到了“一真更無有妄”的思想。所以他說:

一真法界,諸佛自證理同不異,謂之為一。而言別有一境眾其一心,亦邪說也。[同上。]

此即是對《大乘起信論》的“一心”說以及中國佛教對之的诠釋的批評,比如該“一心”被法藏、元曉大師等解釋為“如來藏”。

2、有為如來藏:“染淨不離”

“真妄不離”的無為如來藏義非是歐陽大師如來藏思想的定論。相較於如來藏為真如(涅槃)的觀點,歐陽大師更偏重以攝本有淨種的第八藏識為如來藏。換言之,帶有傳統如來藏思想色彩的“真妄不離”的無為如來藏義被揚棄。歐陽大師是上世紀復興唯識學的導師,他依唯識思想來重新诠釋如來藏概念可說是理所當然的。

唯識學以三自性诠一切法,並區分出雜染與清淨二分,“而以因緣幻有之依他起為染淨樞紐”。[同上,第37頁。]淨者即是圓成實性所攝的清淨依他起性,染者即是遍計所執性所攝的雜染依他起性。這樣,就以依他起法為中心建立染淨諸法的生滅緣起。又以第八識為一切依他起法的根本所依,由它攝持染淨一切法的種子,而為染淨一切法緣起親因。根據依他起的染淨二分,依他起法的根本所依第八識也就攝有染淨二類種子,即稱為藏識。所以,歐陽大師說:

生滅相應,(第)八識遂變根身、器界、心及心所,名之曰藏。……一切染淨法種蘊八識中,名曰藏識。[同上,第154頁。]

第八識作為藏識,攝藏有染淨一切法之種子。染種緣起雜染界,淨種緣起清淨界。由於歐陽大師承許眾生有無始本有無漏種子,因此在藏識中,法爾皆是染、淨種子和合俱轉。與作為成佛之因的如來藏聯系起來,即以藏識的本有無漏種子為成佛之因。由此,歐陽大師認為,就藏識攝有本有無漏種子而言,稱如來藏;就藏識攝雜染種子而言,稱阿賴耶識。即從第八藏識為染、淨之根本兩個角度分別安立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之名。如說:

依藏淨種曰如來藏,依藏染種曰阿賴耶。同一八識,增立九識,亦瞽說也。[同上。]

這樣,他以正統唯識學的第八根本識建立如來藏,反對象真谛法師等以阿摩羅識為第九識建立如來藏。總之,他從有為法的生滅緣起的角度建立了如來藏說,不同於他的第一種如來藏說以無為法真如為如來藏。

他進一步根據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統一於第八藏識的根本立場,從凡、聖,兩種角度,建立了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兩種主客關系。如他說:

闡賴耶義者,曰無漏寄賴耶中轉。闡如來藏義者,曰煩惱客塵纏於藏識。實則染淨諸種子,皆聚於藏識中也。[同上,第163頁。]

即從凡夫境界雜染法的緣起看,第八識中阿賴耶識勢力強盛,稱主,而如來藏為阿賴耶識所遮蔽,勢力微弱,稱客,則無漏之如來藏可看作寄居在阿賴耶識中,與之和合俱轉。這種寄居關系,歐陽大師借用了《攝大乘論》的說法。如從聖者境界是如來藏的開顯與緣起,以及阿賴耶識最終會滅的角度看,反倒如來藏為主,阿賴耶識為客了。這樣,煩惱自然就是客位為客塵,而作為主位的如來藏(或者說本位的藏識)在凡夫位不現起,就可看成是被客塵煩惱所纏了。此即解釋了《勝鬘經》等所說自性清淨如來藏為客塵煩惱所纏的思想了。

第八識藏識由於是染淨種子和合之體,因此作為攝本有無漏種子的如來藏,與攝雜染種子的阿賴耶識二者,實際皆是第八識藏識的異名。在此染、淨種子的和合俱轉中,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二者也是不離的,統一於藏識中。這樣建立的如來藏,就是“染淨不離”的如來藏。所以他說:

蓋言淨藏、賴耶,猶俗谛不異於真谛故也。

歐陽大師引瑜伽行派所宗的《楞伽經》、《密嚴經》來支持此說。此二經皆闡釋如來藏思想。在歐陽大師的解讀裡,二經皆以阿賴耶識為諸法所依之根本識,因此,如來藏概念亦是依之建立的。他說:

種聚於一處,而《楞伽》曰,如來藏藏識者,是淨種所依。《密嚴》雲,如來清淨藏,和合於習氣,變現周世間,與無漏相應,雨諸功德法,是也。唯識稱阿賴耶藏識者,能藏,所藏,我愛執藏,是染種所依。《密嚴經》說,變色翳見,生識作業,似色似我,無不依於賴耶而轉。《瑜伽》亦說本、轉互生,是也。是則染淨有異,非識有異也。然賴耶诠種亦非唯染,唯識三性中談,分別緣所生,應知且說染分依他,淨分依他亦圓成故。是故《密嚴》以賴耶立教,曰賴耶即密嚴,曰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輾轉無差別。蓋言淨藏賴耶,猶俗谛不異於真谛故也。隨緣不變,非是真如,是八淨識。[同上。]

此中即以二經為聖教量證成其如來藏說。即認為《楞伽經》“如來藏藏識”是如來藏,攝淨種;《密嚴經》的“如來清淨藏”是如來藏,與無漏相應,攝無漏淨種。這樣,在二經中,如來藏即為諸法根本所依,而為習氣所覆染,從而稱為染、淨法的生起之因。如唐譯《楞伽經》雲:

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以不覺故三緣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執為作者,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生於七識無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體相續恆注不斷,本性清淨離無常過離於我論。其余七識意意識等念念生滅……。[《大乘入楞伽經》(卷5),T16, p0619c。]

 

 

上一篇:淨元法師:癡心夢語 第四輯
下一篇:淨元法師:癡心夢語 第五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