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守培法師終身一味平懷,本色風光,從不改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守培法師(1884—1955),是一位忠直、恭儉、悲願宏深的禅和子。他一味本色的君子風范,在民國時期的十大法師中,極為教內外大眾所欽仰。法師修行受用、學識涵養方面的成就,也為當時大眾共相稱歎。

  法師十三歲時,便已能獨立支撐門戶。那時他出家不久,恩師三乘法師前往焦山參學,管理寺院的一應事務悉數交由守培法師承辦。從師父離開的第一天起,法師便兢兢業業支撐起了寺院的門戶。他事必躬親,日夜操勞,節衣縮食,勤儉持家,為護持常住,時常日夜奔忙,不能休停。寺院在他的努力護持下,竟然一天一天由先前的虧空和借債,逐步償清債務,日漸富裕了起來。常住法師們無不佩服他,小小年紀居然將寺院操持得如此妥帖,他在師父返回之前,又將所有危房修理好,殿堂樓閣裝修一新,待師父回寺的時候,將常住一應賬目悉數上交,不私藏分文。少年的守培法師,以忠實本色,不驕不躁地完成師父交代的所有任務,有頭有尾地交代常住賬目,使大眾無不贊歎這位少年法師的忠實、勤懇。

  歲月遷流,日月如梭,法師在常住的鍛煉下也愈趨成熟。十九歲時,自念道業未成,無常煎迫,向師父請求,進入終南山住茅蓬靜修。作為出家人,法師對本分大事的請求得到了師父的應允,獲准以後,即星夜趕往終南山,作住山參禅的一切准備。法師自傳雲:“余欣然隨師入山,此山進口行九十余裡才到茅棚。山景清幽,隔絕人世,真修道之處也。余同行三人,共住一大茅棚,時當八月中秋。”然而,三人共住,糧草先行,於是為了求得清淨用功的機緣,法師做出更大努力,短時間化齊糧草,一心用功,自傳雲:“佥雲:此山九月以後,霜雪連綿,山路雪塞,斷絕往來,住山者必先將一冬糧草備齊。余即向同行者商量:一冬糧草等物,皆由余籌備,一冬燒煮各事,皆歸汝等負責。商定後,余於半月間,奔走往返,已將糧草等備足,余即放棄各事,專心辦道,乃至飲食亦聽他人所予。”因緣具足,守培法師開始一心用功,也就是在這段因緣中,法師終於悟明心地。自傳雲:“置身於度外,抱定念佛是誰四字話頭,晝夜坐行,心不異緣,眼不交睫,如此者二十余日,攀緣之心力已盡,幻妄之境界亦轉。此時對於念佛是誰,不成話頭,於念唯觀念,於佛唯觀佛,於是唯觀是,於誰唯觀誰,各各獨立,要想念字與佛字聯合,乃至佛字是字誰字聯合,皆不能夠。猶如桶箍脫落,眾板分散,桶相消減,前後際斷,心行處滅,法住法位,因緣別離,生相不可得,諸法常住之相皆現矣。但余以猛力逼拶而至於此,非自然之證入,偶一松懈,緣心復起,境界如常,境隨心轉,余無疑焉。然此真境既印入我心田後,永不能忘,而天下老和尚舌頭不能瞞我矣!”從此,法師現前境界已轉,一味本色的樸實精神,終於獲得了一味平懷的親切證悟。法師德藝雙馨,悟後懸管,一日忽悟筆意,自此書法繪畫皆因入道,無不歎為奇絕,時人謂為“六朝以來,唯此一人”。

  自盧溝橋事變以後,國家愈發地不太平,日本軍國主義者悍然發動侵華戰爭,戰局由沿海地帶直接逼近中原,難民們紛紛逃離家園,向中原或西北縱深地帶躲難。江南城鎮相繼陷落,鎮江地處京滬之交,日軍之來指日可待,大寺廟之住持相率逃避。1937年冬月,鎮江陷落。日軍先頭部隊對其所至,焚燒殺掠無所不為,後方民眾莫不談虎色變,不久鎮江南郊之竹林寺、江心之焦山定慧寺相繼被燒。當日軍進犯超岸寺時,守培法師命超岸寺僧眾及學生等全體躲避,而自己只身迎匪。面對殺焰沖天、氣勢洶洶的大隊日軍,法師拒守山門,直言怒斥兵匪暴行,喝令不得以兵戎冒犯佛門淨地。此舉激怒了日軍領隊軍官,以軍刀直劈法師頭部,生命危在旦夕,老人以千年古剎不可以聽其自然,願與共存亡,傳雲:“余不忍輕棄常住,誓死而獨守之,頭部為日軍刀砍受重傷,幸不致死。賴諸佛護持,常住未受災。”在如此的生死考驗面前,法師正氣凜然、受死不屈。日軍官兵皆被震服,無不驚歎法師的無畏品格。然而法師毫不居高自慢,只是一味平懷,本分為僧,為人天三寶,憑心護法,傳雲:“二十七年,事定後住持等歸來,余職謝焉。”

  守培法師平日生活異常儉樸,頭必自剃,衣服自盥濯,粗菜淡飯,從未一談口味之好壞。室中陳設,除桌椅外,別無長物。外埠講經,乘車只坐三等。守老的徒孫隆根法師在回憶錄中寫道:“老人於生活上、行持上、著述上、訓育上,也給我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老人日常生活的衣、食、住,都很簡單樸素。記得老人返回來時,未攜冬衣,入冬亦未新置,但著曾師祖遺下又大又硬的舊棉襖,系上一根帶子,就這樣地過冬了。在飲食上,老人和我們一樣,沒有個別的私食。在臥房中,也沒有特別的布置,被窩一床、蚊帳一頂而已。尤其老人早晚出入房中,三年未曾用過燈。至於剃度、洗衣、清潔,都是老人自理,從未要我們做過,並且時常入廚幫忙傭人。可是我們要去幫手,老人每每揮手令去。在行持上,老人除陪同我們早晚殿外,日必朝夕禮佛半小時。餐後在佛殿經行數十分鐘,起身睡前必靜坐一小時,其余時間,或看經,或撰寫,或練字,或做事,終年累月,沒有暇時。”但凡拜讀過守培法師《解深密經》及《天台四教儀》著述的人,都無不驚歎老人學術理論的嚴謹、廣學宏辯之精密。然而如此偉大的鴻篇巨制,居然是在入廚幫忙、勞作無暇、一被一帳、粗棉過冬的簡單生活中一一完成,作為禅和子一味平懷的修行本分,真如旃檀香林,愈沉愈香。

  法師的淡泊既平實又清高,他厭惡虛榮場面,喜歡老實平淡,認為心安方能理得,若有好虛榮的鋪張,一定當面拒絕。即或不拒絕,心裡也總老大不高興。傳雲:“各事告蒇,余乃退居焉。交代賬目,賬外余九百多元,乃歷年所收之香金,為余之所應有,余亦歸之於常住,來時空空兩手,去時兩手空空,不與不取,唯將此深心以奉塵剎耳。後人不許余如此,余曰:‘余在小庵住持十多年,亦不論公私之款,悉歸常住,今若貪財,豈非反不如初乎!’事後余即閉關自修。”

  法師畢生苦行,待人接物謙卑而寬和。從十歲小沙彌直到七十二歲示寂為止,終身戒品精嚴,日用行常之間於律儀無一不躬行實踐;法師生平言笑不苟,從無一語涉及嬉笑或呵斥別人。居常沉靜淵默,但在說法講經時,則又宏論滔滔、一瀉千裡、辯才無礙。不求名聞,絕不希圖一絲虛榮。像弘一大師非大眾同樣食者不食,守老是終身行之如一日。至於剃頭洗衣,操作縫綴,事事躬親,不假人手,百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風規,守老行之若素。

  佛宗法師記雲:“侍者常常問他要衣服洗,但都被拒絕了。他的衣服從來沒有給他人洗浣過,都是將早晨的洗臉水拿來再洗衣服,這不是不愛潔淨,實在是愛惜涓滴,並且還說:只有物污水沒有水污物呀!早晨漱口時,他不用市面上通用的牙刷,卻要用青綠的楊枝來咬嚼後代替牙刷,老人家一直用它。”

  老人晚年,寺廟多成工廠,僧人盡為勞動,老人搖紗為生,注解大經、大論就是在這個時間段裡,才得以完成平生幾部巨著。後以體衰多病,於1955年夏圓寂於鎮江玉山超岸寺。

  守培法師終身一味平懷,本色風光,從不改變。法師堅守禅門遺風,務求佛教的真精神,精進不懈,堅持探索,其品行質樸真實,其為人毫不雕飾,真可謂“凍嶺生雲滄桑短,寒梅破雪香韻長”,是真正的“行為世范,學為人師”!

 

上一篇:給親人上墳燒紙錢可以改變自己的運氣
下一篇:洛桑陀美金剛上師:和諧中的圓滿之調伏自心(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