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1051.
宋智明居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極樂依正第一 (407)
1052.
宋智明居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目錄 晨語序 (422)
1053.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九、禅的詩偈與要訣 行法的人 (368)
1054.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九、禅的詩偈與要訣 行人二十種病氣 (386)
1055.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九、禅的詩偈與要訣 十歸頌 心法二十要 (328)
1056.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九、禅的詩偈與要訣 開悟要訣二十頌 (298)
1057.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九、禅的詩偈與要訣 秋雨閒語 (301)
1058.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九、禅的詩偈與要訣 悟 (336)
1059.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九、禅的詩偈與要訣 秋日禅語 (221)
1060.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八、禅的公案與悟境 禅機新說 (364)
1061.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八、禅的公案與悟境 公案聯羽 (377)
1062.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七、禅的教育與光大 禅行的思考 (294)
1063.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七、禅的教育與光大 禅學院教學程式初探 (365)
1064.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六、禅的關隘與透脫 禅門三關淺說 (342)
1065.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六、禅的關隘與透脫 有佛與無佛 (369)
1066.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五、禅的障礙與消除方法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279)
1067.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五、禅的障礙與消除方法 初心修道中的四個障礙 (387)
1068.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五、禅的障礙與消除方法 漫談修行中的自我轉化義 (343)
1069.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四、禅的漸修方便與頓悟 緬懷古德禅道重光--紀念永嘉大師圓寂1284周年 (436)
1070.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四、禅的漸修方便與頓悟 永嘉禅師與永嘉禅 (256)
1071.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三、禅的修持方法與體究 風來波浪起 日出光明生 (376)
1072.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三、禅的修持方法與體究 畫龍點睛小議 (316)
1073.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三、禅的修持方法與體究 安心法要淺述 (327)
1074.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三、禅的修持方法與體究 金剛禅修持法要 (423)
1075.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三、禅的修持方法與體究 禅悟與工夫 (446)
1076.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二、禅的正見研習與參學 如何參學善知識 (291)
1077.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二、禅的正見研習與參學 淺談真正見解 (332)
1078.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二、禅的正見研習與參學 如何學習禅文字 (240)
1079.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二、禅的正見研習與參學 從學佛到入禅 (301)
1080.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一、禅的基本原理輿性質 漫談禅人與坐禅 (278)
1081.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一、禅的基本原理輿性質 佛性與修行 (409)
1082.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一、禅的基本原理輿性質 略談禅定的理論與實踐 (380)
1083.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目錄 自序 (392)
1084.
宋智明居士:香風谷禅語 下編 (401)
1085.
宋智明居士:香風谷禅語 中篇 (250)
1086.
宋智明居士:香風谷禅語 上編 (250)
1087.
宋智明居士:香風谷禅語 序 (247)
1088.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答修行疑難 (405)
1089.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垟山印證錄 (376)
1090.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悟後修養錄 (264)
1091.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維摩诘參玄錄下 (210)
1092.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維摩诘參玄錄(上) (250)
1093.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垟山禅話 (210)
1094.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為《指月錄》指月 (435)
1095.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就路還家錄 (377)
1096.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大日西落的暢想——溫洲熬江大日寺法會感言 (393)
1097.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佛門研究錄 (261)
1098.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禅訣 (262)
1099.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開悟前提錄 (434)
1100.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圓觀法門錄 (472)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